孔胤植心里一惊,忙作揖应道。
    “怎么?觉得有困难吗?”
    崇祯皇帝不给孔胤植开脱的机会,出言打断道:“要是衍圣公觉得有困难,那朕不会为难衍圣公的。
    不过朕想要问问衍圣公,这些困难,是你怕得罪人呢?还是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呢?”
    “陛下,臣绝没有这般想过。”
    孔胤植忙作揖应道。
    “既然没这般想过,那就多为朕分忧,而非顶着个名号,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崇祯皇帝神情冷厉,俯瞰着孔胤植,朗声道。
    “衍圣公府一桉的事情,虽说过去很久,可是有些内情,朕还是清楚的,周延儒他们可是不止一次向朕呈递奏疏。”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做好此事的。”
    孔胤植怕了,当即表明态度道。
    离开山东的衍圣公府,就不再是过去的衍圣公府了,特别是天子的态度,让孔胤植心里清楚,倘若他敢违背或忤逆天子意志,只怕过去的一些账,就该清算了。
    要知道从他来京城,府邸外就有一些锦衣卫监察着。
    “这才是朕的好卿家嘛。”崇祯皇帝笑着走上前,托起孔胤植的双臂,“不要怕得罪人,有朕给你撑腰,卿家怕什么?要做大明的忠臣,要做朕的肱股。”
    第一百零七章 吏治监察
    
利用大明现有的矛盾,特别是各派系间的利益之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崇祯皇帝的审时度势下,孙传庭试行的摊丁入亩,初期适合推行的范畴,可明确到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陈奇瑜试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初期适合推行的范畴,可明确到山西、陕西等地。
    等到这些新政,在上述地域落地生根,朝野间的舆情稳定下来,那么北方诸省的政策压茬推进,就能明确落实下来。
    毕竟上述推行的政策,是涉及到土地的特权瓦解,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其实是不现实的事情。
    保留孔胤植的衍圣公之爵,就是想压迫着孔胤植,利用他贪生怕死的本性,帮着自己转移矛盾,转移压力。
    衍圣公这个名号,在大明有着不一样的政治地位和威望,有些不合时宜的事情,叫孔胤植来办,在合适不过了。
    等到孔胤植的跟脚,被一步步的瓦解掉,那么衍圣公这个爵位,就能做出相应调整,废除掉某些不合理的特权。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现阶段大明外部的局势,尽管说是很乱的境遇,可是对于大明而言,却也是最有利的时期。
    毕竟外部威胁虽然有,但是却不想先前那般严峻。
    这对于崇祯皇帝调整国内政策,以确保一些弊政和毒瘤,能持续不断的被解决掉,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臣等拜见陛下。”
    以韩继思为首的都察院诸臣,神情严肃,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免礼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环视殿内群臣,朗声道:“从吏治新规明确以来,都察院的改变,朕都是有目共睹的。
    特别是科道合一后,大明的吏治情况,算是得到不错的改善,都察院做了什么,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吏治,是确保一个国朝,是否具备活性的标志。
    倘若吏治不清,就算有再多的新政,那终究会演变成恶政,毕竟政策性问题,也是需要人来落实的。
    倘若大明的官场上,遍地都是贪污腐败、懒政怠政、以权谋私的现象,崇祯皇帝并不觉得能带来什么改变。
    “中央巡察这件事情,都察院做的很好,特别是那批巡察御史,每每到地方查出的问题,都极大的解决了问题。”
    崇祯皇帝指着一堆奏疏,看向韩继思他们,“可朝廷这边,不可能说无时无刻,都谴派出一批批的巡察御史,去帮着地方查漏补缺。
    毕竟都察院,要去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的。
    所以朕打算让都察院筛选一批官员,外派到北方诸省,常驻到地方进行监察,以确保地方官场的吏治。”
    这……
    以韩继思为首的诸臣,听闻天子所讲之言,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一些人的内心感到很震惊。
    让都察院的监察职权,下沉到大明地方去,这在过去还是没有过的,一直以来,监察地方吏治的权力,都掌握在委派的巡抚手中。
    “陛下,此事倘若做起来的话,恐在朝堂上引起不小的争议。”韩继思收敛心神,上前作揖道。
    “何况真要这样做,只怕需要遴选的官员很多,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都察院恐无法抽调这般多的……”
    “引起争议,就不做事情了吗?”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吏治问题抓的紧不紧,难道不是取决于社稷怎样,而是要去看一些人的脸色吗?
    韩卿,你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难道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不必理会朝堂怎样想。
    朕打算在北方诸省,暂设省、府两级地方都察院,朕就是要叫地方官员知道,朝廷对吏治有多看重,朕对吏治有多看重。
    谁要是敢触碰大明律法,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要觉得大明的律法,对于大明官员就无效。
    至于说人手不够的情况,朕会叫内务府这边,筛选出一批精干力量,借调到都察院外派出去。”
    大明官场是要变天了。
    韩继思心生感慨,有些不敢相信。
    “中央的都察院,地方的都察院,是上下统属的关系。”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朝中有司也好,地方有司也罢,都没有任何权力进行干涉,朕要增强都察院的职权,这是确保大明吏治清平的关键所在。
    韩卿,你回到都察院,就召集都察院有司官员,就朕所讲的这些,尽快拟定一份章程出来。
    吏治整顿一事,是涉及国朝的大事,朕不希望这件事情有任何拖沓,做都察院的官,就别去想外界怎样议论,否则就别在都察院为官。”
    “臣遵旨。”
    韩继思忙作揖应道。
    既然现阶段的维新变法,不能持续的向前推进,那么崇祯皇帝要做的,就是围绕中期推进的进程,提前增补一些职权,改进一些职权。
    调整大明的国制,特别是职权框架体系,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原有的那套框架体系,已经是不适合大明了。
    “还有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韩继思说道:“既然都察院做的事情,是负责吏治,那么都察院,也必须要接受监察。
    毕竟都察院的职责很重。
    朕不希望都察院,出现任何的问题。
    那么在都察院的内部,也要筹设起一个监察机构,专司监察都察院,今后该司的擢升和委派,就由朕来明确。
    卿家回去以后,也要想想该司的筹设,朕不喜欢亡羊补牢,既然做了,那就要尽善尽美的做好。”
    “臣遵旨。”
    韩继思强忍惊疑,再度作揖应道。
    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该时期下是非常合适的,只要吏治整顿能做好,等到初期维新变法的瓶颈迈过,那么等待大明的,就将会是康庄大道。
    时间对于崇祯皇帝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他不想浪费任何的时间,与文官群体斗争,与背后的利益群体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他敢有任何的松懈,那么先前取得的进展,就会迅速的垮台。
    第一百零八章 渡江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一百零八章渡江“这天,是愈发的冷了。”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坐在龙椅上,看向钱肃乐、黄道周他们,“援朝所需御寒之物,内务府承办的怎样?是否发派到东江平虏前指?
    刘兴祚他们,统领着我大明的健儿,为国朝争取着相应利益,与侵犯朝鲜的建虏展开交战,前线的任何所需,都不能有丝毫怠慢!”
    “启禀陛下。”
    钱肃乐走上前,作揖行礼道:“早在半月前,内务府就将各类御寒之物,分批转运到天津港。
    算算时日。
    东江平虏前指,已经接收这批御寒之物,并调派到各部麾下,不过前线的回函,内务府这边还没收到。”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钱肃乐说道:“从内帑调拨一批银子,筹措一批烈酒,移送到朝鲜前线去。
    朝鲜这个地界,冷起来,甚至比辽东还要冷,奋战在前线战场的健儿,需要些烈酒来取暖和舒缓心神。”
    “臣遵旨。”
    钱肃乐当即应道。
    朝鲜的区域战争,未来会持续较长时间,对奋战在前线的大明健儿,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是很看重的。
    毕竟这一区域战争,能否形成对大明有利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靠一批批健儿在前线浴血奋战支撑起来的。
    军火贸易是催化剂。
    前线战争是催化剂。
    崇祯皇帝要通过朝鲜的区域战争,有效的刺激到大明内部,形成特殊境遇下的领域产业发展。
    “陛下,受外朝一些舆情影响,近期内务府的压力,相对来讲缓和不少。”黄道周走上前,向崇祯皇帝作揖道。
    “不过臣觉得摊丁入亩一事,吏治监察一事,内务府这边,不应该涉足太多,毕竟内务府的……”
    “卿家想说的,可是协调内务府官员,到外朝有司任职一事?”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出言打断道。
    “此事不要再说了,现在外朝的一些决策,需要一批务实的官员承接,就当前的形势而言,不从内务府进行协调,朕从哪里聚拢英才,去帮大明社稷减除负担?
    被协调空缺的职官,就从各地赈灾行署遴选增补,朕特设内务府,不止是总揽宫廷事务那般简单。
    倘若只是做份内之事,朕何须构建内务府框架,筹建人才培养机制,难道有一个吏部,就解决不了这些事情吗?”
    黄道周欲言又止。
    其实从很早以前,内务府的不少官员,都看清楚一个本质,天子做的事情,并非是简单的事情。
    维新变法,是大明现在做的事情。
    尽管说心里清楚这些,可对于一些内务府官员而言,他们却怕步子迈的太大,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一类群体,被崇祯皇帝视为保守派。
    黄道周就是其中的代表。
    尽管说内务府的保守派,做事比较追求脚踏实地,凡事都喜欢稳扎稳打,可跟外朝的守旧派相比,那也是相对开明很多。
    “聊聊银号的事情。”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以大明皇家银号为首,以工商、建设、邮储、农业、航海银号为辅,在北方诸省构建的银号体系,已经真正意义扎根下来。
    朕先前让内务府有司,筹措一批人才,尽快明确渡江南下之事,确保银号体系能在江南诸省落实下来。
    截止到现在,该事做的怎样了?
    想加快新制钱的流通,想解决火耗弊政,仅靠外朝有司是不够的,特别是江南诸省,就必须要借助银号体系才行。
    可是到现在,朕连相应奏疏都没收到,朕知道内务府的压力很大,可是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马虎可言。”
    在崇祯皇帝的内心深处,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是围绕北方诸省展开,涉及到的相应新政,尽力避免盘根错节的江南诸省。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在北方诸省的初期维新变法,没有初见成效前,就妄图贪的更多,想扩大相应范畴,明显是不理智的事情。
    矛盾是能转移的。
    矛盾是能嫁接的。
    在过去推动维新变法时,崇祯皇帝能够感受到很大压力,特别是一波接一波的掣肘和反扑,这都会导致局势的不稳。
    好在崇祯皇帝通过对外战争,通过一些别的形式,有效转移走部分矛盾,这也使得局势相对安稳,没有朝更坏的趋势倾斜。
    “陛下,臣正要禀明此事。”
    钱肃乐走上前,掏出一份奏疏,躬身道:“这是内务府有司,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就银号体系渡江南下,所明确下来的诸事。
    就当前的情况,以大明皇家银号为首,各类银号采取区域进驻的形式,在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较为顺利的筹建起来。
    不过所设银号仅限于府城,且上述银号没有实现悉数进驻,想要叫银号体系有效落实下来,至少还需3到5年的时间。
    别的事情还好说,唯独人才这一块,需要较长周期进行培养,特别是各级银号官员,想要进行委派,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