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虏方面呢?”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道。

    “据悉黄台吉所领建虏主力,已退守赫图阿拉。”

    王承恩闻言,忙翻阅着手中奏疏,低首禀道:“沉阳城已成建虏前沿重镇,阿敏部,莽古尔泰部的先后背刺,导致黄台吉的处境艰难。

    据辽东督师府等处,所探明的情况汇总,科尔沁草原一带频生战乱,察哈尔、内喀尔喀等部,皆收到阿敏所派使者联合……”

    崇祯皇帝的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他提出的泛辽东战略,持续性削弱建虏战争潜力,时至今日,算是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果。

    过去那个动辄就影响大明的建虏叛乱,到现在已退回区域叛乱性质,这对于大明而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新制钱铸造,这些事情,都怎么样了?”崇祯皇帝看着舆图,继续说道。

    王承恩、曹化淳等人,一个个变得忙碌起来,在一堆堆奏疏中,开始翻找自家皇爷所询问的事宜。

    “据孙传庭所呈奏疏,河南境内的摊丁入亩,已在开封、卫辉、怀庆三府初见成效,然河南境内的舆情,依旧是很严峻的,不少群体暗中联合起来,抵制摊丁入亩的试行,甚至还蛊惑部分地方百姓,不过在河南赈灾行署的统筹下,这些情况都得到压制,按孙传庭的预测来看,最迟两年,河南全境将落实摊丁入亩……”

    “据陈奇瑜所呈奏疏,陕西境内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虽说引起部分争议,然受先前流贼叛乱的影响,各地的情况比较堪忧,这也使得该制在陕西试行,所遭遇的反对和掣肘,远没有摊丁入亩要严峻,而军机大臣、山西巡抚傅宗龙,也打算在山西境内,试行……”

    “据内务府呈报,新制钱铸造需大于供,特别是工商、建设、邮储、农业、航海银号的先后增设,导致新制钱需求增加许多,鉴于这等情况,西山所驻铸币局规模,已明确要增加规模……”

    听着王承恩、曹化淳几人,先后讲明的情况,崇祯皇帝的心情,变得是愈发开心和喜悦了。

    】

    在整体局势趋于安稳的大环境下,一些直击旧秩序的新政,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这对于特权群体的打压和约束,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土地兼并的势头,倘若不能压制下来的话,就算维新变法的新秩序革新,取得再多的成效和进展,都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拟密旨,对上述有司通传。”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着眼前的舆图,“鉴于国朝所处的复杂局势,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涉及到的变动,要以稳字当头,确保走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落下,既定的谋划部署,在朕看来是稳健的,就以原有基调行事,遇到任何问题,当第一时间呈递御前奏明。”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做大明的皇帝难啊,要考虑的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以通盘的角度,去分析局势、明确部署。

    过去的大明,欠下的历史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想要将欠下的这些账,都逐一的抹平,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旧账被清除的前提下,还要起到极好的作用。

    “给有司传一道中旨。”

    在了解各处的情况后,天色渐黑,崇祯皇帝有些疲惫,倚靠在龙椅上,伸手对王承恩说道:“鉴于国朝当前的处境,朕打算特开一届恩科,此事着内阁办理,朕要招揽天下英才,来治理大明。”

    “奴婢遵旨。”

    对外朝的一些风波,哪怕过去数月之久,崇祯皇帝的心里,都藏着极深的警惕,对文官群体的分离,他要加快部署才行。

    既然现阶段的处境,相较于从前有较大缓和,崇祯皇帝决意召开一届恩科,让各地赈灾行署的士子和读书人,都能参与到这场恩科中,以此更换外朝有司的部分职官,确保局势掌握在他的手中!



    第八十二章 朝鲜之乱

    

武英殿。

    军机处。

    从朝中格局不断出现变动,特别是内务府的职权范畴增多,一些新政的出现,使得饱受争议的军机处,渐渐在朝形成定局。

    大明政坛就是这般,它不会一成不变,当新的事情出现时,产生的影响更大,那过去的事情就会被遗忘。

    没办法。

    大明的权力中枢,承载着整个大明的动向,不说每天都有新变动,可至少每个月都会出现新变动。

    那么多的事情要接触,要解决,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盯着一处,倘若真是那般的话,大明江山干脆别存在好了。

    “内务府承办的各处军工产业,取得的进展还算不错。”

    王在晋倚靠在官帽椅上,看向其他军机大臣、参赞等,开口道:“不过与军机处明确的部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件事情必须要尽快解决才行。

    按照陛下的旨意,北方诸省的军改,要逐步见到成效才行,五军都督府那边,已将相应的桉牍,悉数从兵部有司接收过来。

    一个撤卫设府,一个明确建制,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很多,而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大规模换装问题。

    倘若这件事情做不好,那上述明确的诸事,都不能有效的推行起来,毕竟陛下对军队的要求是极高的。”

    “此事本官和内务府有司,进行相应的洽谈。”

    杨文岳眉头微皱,开口道:“军工产业的筹建,与其他方面不同,牵扯到的事情同样不少。

    最核心的一点,是内务府不能增加份额,银子就那般多,想要加快筹建效率,就必须设法筹措钱粮才行。

    如果能解决这件事情,那内务府就能向各地赈灾行署,下发一些协调公函,帮着加快筹建效率。”

    “内务府的那帮人,分明就是想挪用军费啊。”

    杨嗣昌紧随其后道:“今年我军机处向内阁这边,争取到部分的军费,可那点份额能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多。

    现在朝中谁不知道,内务府掌握的钱粮,其实是最多的。

    内帑的那些进项,被他们牢牢把持着,做任何事情,只需向陛下呈递奏疏,得到允准后就能调拨……”

    “杨枢辅,话也不能这样说。”

    王在晋摆手打断道:“内务府掌握的钱粮,固然是很多的,可内务府做的很多事情,却都是利国利民之事。

    就像赈灾、河政等事,基本上都是内务府直接解决,由各地赈灾行署,去具体落实各项决策。

    再者说内务府的特设,本就是总揽宫廷事务,错非是陛下的旨意,他们也不会分管这些事宜。

    如今看来,想加快军工产业的筹建,我军机处也要多想想办法,本官觉得可向内阁这边进行商榷,看看能否挪用部分军费,再增添一些份额,确保此事能够平稳落实。

    别的不提,单单是九边重镇的军改,今年必须要见到初步成效,这是陛下给军机处下达的严令,绝不能有任何更改和动摇。”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预想的那套中枢运转体系,开始良好的运转起来,论及适应能力,大明文官群体还是很强的。

    不过这套中枢运转体系,终究是过渡期的产物罢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还会逐步的进行调整。

    就像庞大的内务府体系,崇祯皇帝断不会叫他一直存在,一旦形成定制,那大明就会迈向新的深渊。

    纯粹的军国主义。

    一旦大明迈向这种体系下,那就算能发展起来,能将原始工业化推行起来,也改变不了在扩张下亡国的命运。

    “只怕内阁这边,不会同意啊。”

    丁启睿眉头紧锁道:“现在内阁的处境,也是很艰难的,户部的盐政整改,工部的河政整顿……

    这些都是很耗费钱财的。

    更别提各地官府,向中枢争取的财政支持,国库的存银就那般多,我军机处争取的军费,过去经历怎样的艰难,诸君也不是不清楚。”

    殿内变得安静下来。

    的确。

    别看大明的财政体系,逐步呈现回转的迹象,有向着好的层面倾斜,可是收支平衡的杠杆,才堪堪稳定下来。

    更别提摊派辽饷、剿饷、练饷等特殊税收,已被崇祯皇帝明令禁止,这也使得朝中有司在做一些事情,别想着能找取巧之事。

    给大明的底层群体减负,将这些减负政策,逐步的落实到地方,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就像铸造新制钱,以新制钱进行缴税,这让该死的火耗恶政,被直接杜绝掉了,也使得朝廷能得到一笔铸币税。

    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像杜绝火耗、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等事,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光景,是不可能在大明全境推行起来的。

    说到底,还是大明太大了。

    在不断扩大试行范畴时,是需要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唯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进一步扩大的。

    这就是斗争。

    这就是博弈。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讲,把既得利益拱手让出,这都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都要稳步推行。

    “辽东急报。”

    一名中书舍人快步走进,手持一份奏疏,向王在晋他们作揖道:“据东江平虏前指来报,奴酋莽古尔泰,统麾下建虏叛军,肆虐朝鲜,朝鲜王李琮呈递国书,恳请国朝能出兵平叛虏乱。”

    “快拿过来。”

    王在晋站起身来,对那中书舍人喝道。

    军机处的职权,固然说增加不少,然核心的一项职权,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对叛乱的处置权。

    过去辽地的局势变化,让大明在辽地的处境,从过去的泥潭中走出,不过有司衙署,对于建虏叛乱的事情,依旧是没有掉以轻心。

    大明能取得今日的主动优势,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任何地方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过去取得的优势丧失,这也使得军机处上下,对建虏方面的任何动向,都有着极高的警惕性,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第八十四章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正文卷第八十四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被特召进宫的钱肃乐、黄道周等内务府大臣,朗声道:「这对于国朝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遇,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

    倘若不能很好的把握这次风向,那非但不能帮到国朝中兴,相反还会威胁到国朝安稳。」

    针对大明外围的局势变动,崇祯皇帝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那么相对应的来说,大明内部的调整和改变,也必须顺势明确下来。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涉及到上述产业的份额,包括各项资源的加持,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增添。

    如果国朝能把握住这次风向,将上述产业发展起来的话,那对于整体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黄道周快步上前,作揖规谏道:「时下在内务府这边,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内帑份额,去做这些事情。

    特别是像军工产业、造船业,是极其耗费银子的产业,这副重担如果再给内务府增加的话,那内帑是会崩盘的。

    陛下,您还有所不知吧,内务府今年到期兑付的债券份额,就有700万两银子,这还没有算上相应利息。」

    钱肃乐紧随其后道:「内务府现在做的事情,不单单涉足军工产业、造船业,还牵扯到众多的产业。

    臣等一直都在努力的维系,这种脆弱的收支平衡。

    并非是臣等向陛下诉苦。

    实则是现在的内务府,根本就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如果陛下真要这般做,那会影响到内务府既定的谋划部署。」

    内务府的差事和职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压力之大,唯有内务府所辖职官,心里最为清楚。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黄道周、钱肃乐他们,淡笑道:「诸卿讲的这些情况,朕心中是清楚的,不过事情还是要办的。

    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国朝针对军队换装、水师建设,会区别于过去那种模式,国库要拿出相应的银子,到各处进行采买。

    眼下是内务府要承受压力,可只要能承受住眼前压力,今后这个压力,就转移到外朝有司了。

    与此同时,尽快筹建和发展军工产业、造船业,固然说前期压力很大。

    可真等到这些产业发展起来,是能对外承接各项订单的。

    就像北方沿海的诸造船厂,除了承接现有水师所需订单外,还能承接民间需求的各类海船吧?

    这里面的利润有多高,不必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