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我大明就经历一场动荡。”坐在官帽椅上的毕自严,双眼微眯起来,没有顺着徐光启的话去讲,反自顾自的说着。

    “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到现在陛下御极登基,过去那般长的时间,受到建虏八旗的冲击和影响,叫国朝生出很多变故,发生很多事情。

    对于‘变’或‘不变’,其实朝野间的争议很大,动辄就会生出动乱,陛下今日展现的东西,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

    倘若大明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想要再实现中兴,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过陛下不想扩大争议,不想扩大影响,所以才选择用这种方式。”

    “不错!”

    毕自严所讲的这些,引得徐光启的赞许,“过去大明上下,陷入到那种混乱态势下,其实这才是根源所在。

    陛下的那句:都在变,独大明不变?!

    至今在本辅的心里,都感到不平静,我们究竟是在怕什么?身为内阁大臣,得陛下的信赖,难道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在旁辅左陛下治理大明,而是要给陛下添堵,添乱吗?”

    大明过去的那套体制,真要是论起来的话,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错误,真正错的,其实就是人心罢了。

    当党争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滋生出很多问题。

    看似崇祯皇帝过去的种种决断,都是一种乾纲独断的做派,可实际上有很多事情,本就是天子这般做的。

    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察,就是会出现问题。

    “大明要变!”

    见众人依旧沉默不言,徐光启站起身来,朗声道:“我等能遇到陛下这等圣君明主,这不仅是社稷之幸,更是天下之幸,对待过去所形成的弊政,凡是内阁要做的,都必须要坚决的做好。

    如果说连这点事情,都没有胆量去做,都没有能力去做,那内阁就不必待了,要是本辅做不好此事,不必诸君说什么,某一定会引咎请辞的!”



    第五十六章 军费预算

    

“徐卿,你能在内阁表态,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被传召的徐光启,伸手道:“坐吧,这里就咱们君臣在,没必要这般拘谨。”

    “臣遵旨。”

    徐光启抬手作揖道,随后弯腰撩起裙摆,微微欠身,坐到身后的木墩上,“陛下,臣做的这些,都是臣份内之事。

    正如陛下当初所言,国朝遇到的弊政太多,倘若对这些事情,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情况只会愈发恶劣。”

    从崇祯皇帝召见外朝有司廷臣,搞那么一出事情后,短短数日间,在朝引起的震动是极大的。

    不过叫崇祯皇帝欣慰的是,徐光启这位内阁首辅,没有像他的前任韩爌那般,在一些事情上选择沉默。

    毕竟内阁首辅这层身份,和其他职官还不一样,如果徐光启不说些什么,那事情就不会这般简单结束。

    “是啊。”

    崇祯皇帝语气感慨道:“道理谁都明白,事情谁都清楚,可真是到做的时候,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人心嘛,本就是这般复杂。

    朕固然是大明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可有些事情吧,不是靠强硬的态度,就能顺利的落实下来的。”

    “陛下英明。”

    徐光启微微欠身道:“像开海通商一事,像解决弊政之事,往往不是靠急躁就能顺利解决的。

    如毕阁老所负责的盐政整顿,户部是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不假,可牵扯到的地域过多,牵扯到的层面过多。

    倘若急躁的推行落实,无视现存的一些问题和情况,想有效解决盐政弊政,其实是很难的事情,甚至还会给国朝带来大麻烦。

    毕竟盐政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扯到盐税征收,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国库是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的。”

    大明的官儿,难做啊。

    特别是想做好官的,想给社稷做些实事,想给百姓做些实事,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毕竟大明官场的吏治,经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的混乱,滋生出那般多的党争,导致很多都是和光同尘的,而在这些和光同尘之中,还存在不少贪官污吏,这都是大明的蛀虫和败类!

    “其实这些话,卿家不必讲给朕听。”

    崇祯皇帝露出笑意,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徐光启道:“要说,也应该讲给外朝的一些大臣,有些事情不可深究,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朝廷就会停摆。

    好啦,不说这些事情了。

    今日朕召卿家过来,是有件事情想要聊聊,此事倘若没有定数,其实对国朝而言,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

    先看看这份奏疏吧,这是朕叫军机处那边,基于当前国朝的实际出发,所拟定的一份建设性谋改。”

    嗯?

    徐光启露出些许疑惑,看着一旁的王承恩,从天子手里接过一封奏疏,这叫徐光启下意识站起身来。

    “韩元辅~”

    王承恩将所捧奏疏,递到徐光启面前,徐光启微微点头示意,随后却被所看到的封皮吸引。

    《论军费预算疏》

    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徐光启眉头微蹙,翻阅着所持奏疏,与崇祯皇帝所想的一样,看到奏疏里内容的徐光启,神情起了变化。

    军费预算,这是一个大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重文轻武要不得,穷兵黩武要不得,想确保国朝的安稳,不管是对内,亦或是对外,就必须要做到文武兼济,唯有这般,才能确保真正的安稳。

    “近两年来,朕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自顾自的说着:“为何朝廷每年调拨的粮饷,都不算少了吧,可是大明军队的情况,却呈现日渐下滑的趋势,打不过建虏也就算了,可连造反的流贼势力,最初都打不过,这就太过分了。

    朕为此调阅了不少桉牍,甚至是一些明初的桉牍,对比之下,还真叫朕发现不少的问题啊。

    国朝每年调拨的粮饷,是没有定数的,是根据所处境遇,或削减,或增补,去进行维持大明军队建制的。

    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遥想明初时期的大明军队,是何其强盛的存在,敢于向任何威胁我大明国威的敌对势力亮剑,打的他们是丢盔弃甲。

    可是现在呢?

    除了朕下达旨意,要求整改的那些军队,其他军队,可谓是烂泥扶不上墙,这必须要有效整顿才行!”

    军队谋改一事,牵扯到的层面很多。

    这不是简单创设几支番号,明确一些机构,就能够叫堕落的大明军队,一步步走出身陷的泥潭的。

    针对军队谋改,崇祯皇帝是有着完整谋划的,有许多事情,是需要形成一套套组合拳,持续不断的打出去才行。

    “陛下,明确军费预算一事,这对现有的国朝而言,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啊。”徐光启情绪有些激动,拿着手里的奏疏,对崇祯皇帝说道。

    “臣也知道,陛下所明确的这一构想,是有利于整顿大明军队的,可此事终究没有过先例啊。

    每年国库的税收银子,要明确多少的份额,形成专项银子,就用于军费的各项开支,这其实……”

    “很繁琐,很难办是吧?”

    崇祯皇帝笑着说道:“恰恰是这般,就越是要这般做,至于原因嘛,很简单,朕想叫大明军队,真正能迈向正规化。

    何为正规化?

    即大明现存的军队规模,必须要有明确的数额,每一支军队所列装的各项军备,都必须要做到有数。。。

    为什么大明军队的贪腐情况,向来都是屡禁不止的?根子就出在这上面,能叫某些群体上下其手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这件事情内阁要尽快明确下来,到时交由有司衙署来办,至于说期间有什么争议,有什么反对,朕都不听,朕只要最终的结果。”

    徐光启有些头疼,先前面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就又折腾新的事情,不过一想到明确军费预算一事,的确对大明社稷有好处,徐光启也只能接下这个差事,没办法,他想做些事情。



    第五十七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

    

大明文武失衡的格局,存在的时间久了,这也使得涉及军队的谋改,远比崇祯皇帝所想的要难很多。

    可不管是有多难,谋改大明军队体系和制度,都是要走下去的路,否则大明的维新变法,就是不成熟的,就是缺少一环的。

    自崇祯二年特设军机处开始,其实谋改大明军队体系和制度,就一直在做着,或许速度慢了些,可确实是一直在变,一直在走,一直在做。

    西苑。

    钓鱼台。

    “军费预算的事情,朕已叫徐卿着办了。”崇祯皇帝缓步向前走着,对随驾的军机处诸大臣,开口道:“这块石头,朕给诸卿搬走了,那么谋改五军都督府的事情,你们就要给朕扛起责任!”

    王在晋、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一行,听闻天子所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王卿啊,你从辽前回京,有什么感触吗?”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王在晋开口询问道。

    “臣……”

    王在晋抬手作揖道:“臣心中的感触很深,裁撤卫所,明确府县制,这对于苦寒的辽地而言,其实是正确的事情。

    特别是辽西诸府县的治下,根据各地的情况,筹设起相对合适的领域产业,其实对于国朝而言,是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听着王在晋所讲之言,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澹澹的笑意。

    辽东都司。

    这一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特别衙署,的确是在明初的时候,以明确的卫所制度,帮着朝廷分担不少压力,帮着朝廷拱卫辽地边陲安稳。。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监察和约束的大明卫所,却渐渐演变成大明的毒瘤,导致吃空饷、喝兵血、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现象严峻,继而破坏着大明军队的风气,使得贪腐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

    大明军队的逐步堕落,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文官群体,应该归咎于制度出现漏洞,却没有及时的完善,原本只是小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的变成大问题,由此导致问题愈发严峻。

    “在朕的构想中,今后我大明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落实新型军制。”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他们,眼神坚定的说道。

    “特别是大明军队的具体建制,具体规模,具体分属,都必须要做到‘具体’二字,这是关键所在。

    吃空饷、喝兵血、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诸如此类顽疾,为何在大明军队中屡禁不止呢?根子就处在国朝层面的职权分属不明!”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是国之利器!

    倘若违背这一底层逻辑,那军队规模就算再多,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最后只会拖垮大明。

    一支没有明确归属的军队,没有精气神,不敢亮剑,干脆还是别要的好。

    “五军都督府,过去被闲置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它们都成了空筒子。”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单靠一个兵部,真能管得了大明军队的诸事吗?如果能得话,那大明拥有的军队,就绝不可能是现在这等情况。

    朕知道谋改五军都督府,必然会在朝引起不小的争议,可是…有些事情能够缓办,但是有些事情,却不能!”

    王在晋想了想,上前作揖道:“陛下,眼下正值辽地战局激烈之时,何况国朝的内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平稳的解决。

    涉及谋改五军都督府的事宜,是否能等到局势稍有缓和下,再由军机处出面,去逐步的进行……”

    “王卿,看来你是没明白朕的意思。”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现在由军机处出面,不也是在逐步的进行谋改吗?为什么就一定要向后等一等呢?

    王卿在怕什么?

    军机处,又在怕什么?

    是国朝做了这些事情,就会叫各地乱起来吗?朕看不是吧,朕只是将兵部所辖的部分职权,划归到五军都督府名下,从兵部抽调一批职官,增补进五军都督府名下,这难道就会生出大乱子吗?”

    钓鱼台这边安静下来。

    是。

    崇祯皇帝做的事情,并没有过多牵扯到地方,仅仅是在大明中枢,进行着相应的职权再分配。

    不过纵使是这般,事情也不简单啊。

    大明文官群体,过去将夺进兵部的职权,好不容易才巩固下来,现在崇祯皇帝又要给它分走,这矛盾必然会被激化。

    军机处,首当其冲就成了暴风眼。

    “原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