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治河巡抚衙门间,有什么需要协调商榷的事情,就能参考所定治河纲要,进行相应的会晤和商榷。”
河政方面的人才,是历朝历代最紧缺的,也是最重视的,因为河政方面不清,就会动摇统治根基,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格外重视此事。
从崇祯二年末开始,就积极筹建的河政培养机制,一直都在筛选和培养人才,这也使得所设的各地治河巡抚衙门,渐渐的变得充盈起来。
(
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政建设(2)
标准化流水生产,是区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最大不同,在崇祯皇帝的干预下,大明的某些地域,正在迈向原始工业化的道路。
或许这个原始工业化,是不均衡的,是不合理的,但是该种形式的出现,却促进着大明有相应改变。
就像一杆‘自生火铳’的生产,在大明的造价能控制在1两银子,可到了建虏那边的造价,就可能是2两,甚至是3两。
这就是产业差距所形成的。
尽管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现有标准化流水生产,依旧是很落后的存在,绝大部分依旧是手工为主,极少部分以器械为辅,不过即便是这样,那也远超建虏所筹建的小作坊生产模式。
双方间的差距一旦形成,只要占据优势的一方,不主动犯战略性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这种差距会愈发的大,等到那个时候,战争就会演变成一边倒的态势。
“近期天津军工产业,向辽地倾销的火药比重,比以往增加5成靠上。”
崇祯皇帝翻阅着奏疏,皱眉对王承恩说道:“派人去军机处一趟,询问辽地汇总的战情,看看辽南那边有什么进展没。”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对辽地的军火倾销,对建虏的军备竞赛,尽管相应权限皆转移到天津方面,以增强天津的发展活性,不过天津方面要定期呈递密奏,以便于崇祯皇帝了解相应变动,继而调整该领域的策略。
军火倾销和军备竞赛要是能够搞好,远比在战场上死多少将士,以取得相应战局的胜利,要来的实际多了。
“另外派人去西山一趟,朕允准武备院,想在房山一带筹建军工产业的谋划。”崇祯皇帝伸手说道。
“不过牵扯到安全、保密等层面的事情,要严格参考西山的模式,不准有丝毫泄露的可能。
特别是新型枪炮产业线,此乃大明的最高机密,涉及到今后谋划的大战役,要是敢泄露出去丝毫,不管牵扯到谁,夷三族!”
“奴婢遵旨。”
王承恩再度拜道。
作为大明的皇帝,倘若能有效摆脱‘支配财权配比’的束缚,那就能调集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来投身到某一领域的发展,这是在大明治下,任何人都不具备的特权,这也是天子所捧大义。
靠着过去所沉淀的牢固基础,使得崇祯皇帝不必为银子发愁,这也让一些涉及到国防安全的领域,崇祯皇帝可谓占尽了优势。
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些许笑意,和当初被动的境遇相比,现在他占据的主动优势太明显了。
特别是近期朝堂的变动,朝堂所生风波,丝毫都没影响到大明的运转,这也让他更坚定的走原始工业化道路。
“皇爷,工部尚书、总督河道南居益求见。”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匆匆走进殿内,神情恭敬的作揖行礼道。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河政治理,是大明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不管是稳定地方,亦或是发展地方,倘若大明的河政治理,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那都会耽搁大明的发展。
南居益走进殿内,身后跟着十几名内廷宦官,捧着大堆的舆图和案牍,这让崇祯皇帝当即站起身来。
“全都铺在地上。”
崇祯皇帝伸手道:“南卿,现在所设的几处河道巡抚衙门,对各自所辖区域,勘探河床、河道等事,都汇总的怎样了?”
“启禀陛下,基本上都已汇总清楚。”
南居益拱手作揖道:“我大明北方诸省治下,所设几处河道巡抚衙门,在各地赈灾行署的配合下,取得的进展很大。
过去很多推诿的事情,都得到相应的落实,包括很多变更的河床位置,全都进行相应的明确……”
崇祯皇帝脸上笑意多了。
河政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超出寻常人的想象,所牵扯到的层面,特别是在地方官府这边那就更多了。
像治理黄河、治理运河、治理淮河等主要水域,涉及到的不是一个省,而是多个省,这无疑都加大了治理难度。
听着南居益所禀明的情况,看着十几名内廷宦官,跪在地上拼凑着一份份舆图,崇祯皇帝看着上面的水域分布。
“河政的治理工作,是整体性的统筹治理过程。”
崇祯皇帝眉头紧皱,神情严肃道:“像过去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砸进去的银子再多,1000万两,2000万两,该泛滥的时候,还是会泛滥,该溃堤的时候,还是会溃堤。
毕竟在朝廷看不见的地方,多数治河银子都进了私人口袋,成了某些硕鼠贪官,安于享乐的赃银。
将河政治理的相应权限,根据水域分布的不同,集中分到特定的衙署直辖,并且让沿途地方官府进行协助,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南居益点头应道:“的确是这样的态势,像过去朝廷独设一个总河,来管理全国的河政事宜,很多时候根本就管不过来。
主要负责的水域,就是黄河水域,毕竟黄河一旦泛滥,所影响到的地方众多。
而对运河、淮河等处水域,多数都集中在各地总督、巡抚的手里,治河权限的分散,每个人的想法又不一样,就会造成很多差异性。
可现在却不同了。
治理黄河水域,就由治黄河巡抚衙门负责。
治理淮河水域,就由治淮河巡抚衙门负责。
治理运河水域,就由治运河巡抚衙门负责。
这些治河巡抚衙门间,有什么需要协调商榷的事情,就能参考所定治河纲要,进行相应的会晤和商榷。”
河政方面的人才,是历朝历代最紧缺的,也是最重视的,因为河政方面不清,就会动摇统治根基,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格外重视此事。
从崇祯二年末开始,就积极筹建的河政培养机制,一直都在筛选和培养人才,这也使得所设的各地治河巡抚衙门,渐渐的变得充盈起来。
(
第三百五十章 汇通北疆
大明很多层面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银子的问题,特别是被窖藏不见世的银子,能被一批批的释放出来,并形成有效流通的趋势,那就能刺激着大明改变,倒逼着大明改变。
利益动人心。
当大明能开始从单一的土地所产,朝着多样化的工业所产迈进,衍生出的红利效应,就能形成虹吸。
周奎、叶靖江、左国忠、苗胡闳站在殿内,眉宇间是难掩的激动,所处汇通票号做成的成绩,让他们难免有此反应。
“汇通票号所做成的事情,果真是没让朕失望啊。”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翻阅着手里的奏疏,欣慰的点头赞许道:“这才过去了多久时间,大明北方诸省所辖各府,都筹建起相应的票号分署,在各地都算站稳脚跟了。”
“这都是托陛下洪福,明确汇通票号的发展方向。”
周奎难掩激动,上前作揖道:“现在各省、各府所筹分号运转良好,下一步汇通票号所要做的,就是在北方各省所辖各县分号,都尽快的铺设起来。
截止到上个月,汇通票号合计所存银子,超过了1亿5000万两银子,其中北直隶所储银子最多,有6789万两银子。
这批所存的银子,汇通票号用于工商业贷款的有4120万两……”
听着周奎所介绍的情况,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感慨,都说大明很穷,可事实上大明真的穷吗?
单单是历朝通过海上贸易,向海外所赚取回的白银,就是一笔极为庞大的存在,只不过这部分银子,多数都被众多群体窖藏起来。
“汇通票号的发展,的确是要保持的势头,但是也要注重自身优良资产配比,预防各地遭遇信誉危机,出现大规模挤兑风潮。”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看向周奎他们说道:“对江南诸省的扩张,朕觉得不必一味地讲究速度,暂时沿运河开设分号,不必大规模的扩张开来。
先稳定住北方诸省的阵营再说,这汇通票号所存的银子,可不是票号的,同样也不是朕的,而是北方治下诸多群体的。
要是这笔银子敢出现任何情况,或者谁敢贪墨一两成,那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足以让大明江山倾覆!
所以在谋取发展和稳固市场下,还要注重内部的监察,特别是各级监察的完善,必须要重视起来。”
分管监察的左国忠,当即上前道:“请陛下放心,涉及到票号内部监察,特别是各级监察的建设,一直都在加紧完善中。
在汇通票号发展到山陕两地时,就查出几起小规模勾结贪赃行为,不过都逐一进行了审查,涉及到的一应人手悉数逮捕。
连同他们的亲族在内,都移交到锦衣卫诏狱,牵扯到这些桉情,都进行详细的汇总,并发派到各级分号。”
汇通票号发展的好与坏,其实关系到大明金融体系的构建,此事要是能做好,能促进大明原始工业化的进程,此事要是办砸了,能加快大明社稷的倾覆。
汇通票号在大明民间揽储的银子,涉及到的群体太多了,一旦出现信誉危机,就必然破坏大明的统治根基。
“汇通票号的监察和运转,朕一直都在关注中,你们做的都不错。”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涉及到实兑新制钱的部署上,要多上点心,朕已经给各地巡抚,去了相应的密旨。
在今后数年间,朝廷在北方诸省所征赋税,会逐步增强对新制钱的比重,涉及到该部分的获益,每一笔都要算清楚,移交到内帑这边。
谁要是敢碰这笔铸币税,不管是谁,一律株连九族,朕要用这笔铸币税,给大明社稷夯筑牢靠的根基。”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过去的汇通票号,只是在北直隶治下小打小闹,所以周奎、左国忠他们,心底还没那般多的惧怕感。
可随着汇通票号的规模增加,周奎、左国忠这帮票号高层,一个个心底充满惧怕感,生怕底下出现爆雷。
谁叫崇祯皇帝明确了责任制和追责制,谁负责的领域出现问题,爆雷了,那都要受到相应严惩。
“对了,关于银票的防伪手段和防伪工艺,还必须要加大研制力度。”
崇祯皇帝伸手说道:“趁着稳固北方诸省市场时,要深化各个群体,对汇通票号所发银票的认可,要绝对确保凭票即兑的制度,特别是异地兑换的限制,要逐步的进行解禁。
安装最新版。】
朕知道这会增加汇通票号的负担,特别是核销账的汇总,但是为了大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担子必须要扛起来。”
“臣等遵旨。”
众人再度拜道。
单纯的靠金银铜货币,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终究还是有不少限制的,崇祯皇帝要逐步朝纸币时代迈进。
不过崇祯皇帝也很清楚,大明想迈进纸币时代,没有几十年的沉淀和适应,是断然不现实的事情。
毕竟过去发行的大明宝钞,所造成的影响太恶劣了,那都不是滥发滥印所能形容的,都能称之为抢劫了。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明币制的崩坏和混乱,而大明宝钞沦为擦屁股纸,想在这等特殊境遇下,贸然再重发大明纸币,纯粹是找死的存在。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环视众人说道:“都好好的做,要不了多久汇通票号会明确品阶和建制,多给国朝培养些人才。
一个汇通票号,无法很好的统筹大明金融业,到时朕会增设新的银号,理清各领域对银号的需求。
今后大明会依托工商、建设、储蓄、开海等各领域所需,都筹建起相应的银号,而汇通票号会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朕希望你们这些人,包括国丈在内,都能成为大明的栋梁,最终能名留青史,可别让朕失望啊。”
“臣等遵旨。”
众人无不是难掩激动,当即作揖道,能够拥有真正的官身,这是叶靖江、左国忠、苗胡闳他们所梦寐以求的,要真是能做到这一步,那他们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