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让大明国威受损?

    可是王承恩不清楚的是,崇祯皇帝需要像李自成这样的势力,来帮大明分担辽地压力,顺带帮着推动大明的军工产业发展。

    刺激产业发展的核心,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订单,毕竟有了订单,就有了贸易往来,有贸易往来,就存在钱财流转。

    或许李自成所占地域,所存金银储备不多,但是拿建虏的脑袋,抢夺的战马,甚至治下的矿藏、木材等,都是能进行等额交易的。

    有了这一驱动下,李自成想要维系住所辖势力,就必须要不断扩张,到时辽地的战争就会更加频繁,而大明的各部军队,也能相对应的展开行动。

    这就会形成畸形的战争贸易,不过崇祯皇帝并不在意,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发展,只要能推动大明的产业发展,都是好的趋势。

    “司礼监拟份密旨,派人去辽地一趟。”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王承恩说道:“考虑到辽地的复杂形势,倘若到后期辽东义军,无力再拿钱财来交换火器、火炮、火药等各项军需,朕不介意和你们用从建虏手里抢回来的土地进行交换,当然此项约定,要等到崇祯六年才能生效,所以趁着现在建虏势颓,就好好的发展吧。”

    “喏!”

    王承恩忍着惊疑,当即作揖道。

    既然李自成存有这样的野心,那崇祯皇帝肯定要添把火,加把柴,让李自成带领辽东义军,好好的和建虏掰掰手腕,没事就打打仗,爆发一场冲突。

    倘若建虏扩张的趋势,能被这样一直约束着,那时间拖得越久,对大明就越有利。

    毕竟建虏八旗虽强,可他们的战争潜力太差了,特别是内部矛盾同样不少,崇祯皇帝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优势,继而让大明逐步收复辽东,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大明实控的辽东推动改变。

    (本章完)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缺做官的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通政司转呈,涉及到弹劾的奏疏。”

    王承恩捧着一摞奏疏,走进东暖阁,对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禀道:“合计有67封,都是……”

    嗯?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皱眉看向王承恩,这好端端的,朝中为何出现这般多弹劾奏疏。

    毕竟周延儒、徐光启他们,虽说就地方火耗、清查赈灾等事,奉旨巡察北方诸省,不过查明的情况,呈递进京的奏疏多转到都察院、廉政公署。

    “都是什么情况?”

    看着御案上的奏疏,崇祯皇帝拿起一封,皱眉道:“都是哪些人所呈,又牵扯到哪些人了?”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启禀皇爷,据司礼监整理所查,和地方火耗、清查赈灾相关,牵扯到户部、工部、兵部等有司。

    这些被弹劾的官员,多是些东林党人,也有一部分……”

    党争?!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当即就联想到了什么。

    通过王承恩所禀明的情况,让崇祯皇帝敏锐的觉察到,这次所掀起的所谓党争,矛头将会指向韩爌。

    “闵洪学?”

    看到一封奏疏的署名,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这个温体仁啊,只怕是不满足于次辅之位,又见周延儒、徐光启他们,在地方所查成效颇多,所以有些安耐不住了。

    王伴伴,近期周延儒在北直隶治下,清查地方火耗一事,揪出多少硕鼠?”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启禀皇爷,因清查地方火耗而牵扯的官员,合计有73人,其中知府1人,同知7人,知县16人。

    由这些被查出的官员,所供恶绅奸商合计134家,涉及到的火耗银子,高达197万两之多。

    不过当前周阁老已不在北直隶,而赶赴到山西治下,司礼监这边,汇总有相应的奏疏和案牍。”

    还真是不少啊。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大明官场的吏治整顿,并非是朝夕间就能扭转过来的。

    现在还没到大刀阔斧的地步。

    想要对付文官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文官出手,暂时用所谓‘党争版吏治革新’,清查出部分表象弊政。

    周延儒这把刀,要是诱惑得当,要是利用好了,能帮崇祯皇帝省去不少烦恼,继而让崇祯皇帝能专心落实,他所谋定的那些部署。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崇祯皇帝就算是大明天子,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索性就利用周延儒、温体仁他们的野心,来帮着自己完成些事情。

    处在当前这等境遇下,崇祯皇帝首要做的事情,是给大明引来新的改变,并通过这些新改变,吸引更多的群体增补进去。

    这远比亲自下场,去和整个文官群体为敌,要来的实际多了。

    大明文官群体的背后,所聚拢的众多群体,他们所在意的是土地,是土地附加的各项产出。

    现阶段崇祯皇帝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充分的避重就轻,用最少的土地,来聚拢最多的破产群体,继而增强大明治下的各领域底蕴。

    等到北直隶这边,北方诸省治下,皆能达到崇祯皇帝预期目标,国库相对充盈,以京营为首的军队彻改,那轰轰烈烈的新政改革,就能旗帜鲜明的亮出来了。

    “所牵扯出的火耗银子,是否都足额追缴回来?”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伸手对王承恩说道:“所追缴的火耗银子,要以户部的名义,都押解到西山去,悉数制造成新制钱,继而推动新制钱流通。”

    “据司礼监所掌情况,当前已追缴回来6成。”

    王承恩拱手作揖道:“剩下的那部分火耗银子,有司还在抓紧追缴中,可能会拍卖部分田产,才能补齐这部分。”

    “司礼监盯紧了,有任何情况,要第一时间呈递御前。”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另外给刑部去一道口谕,告诉刑部的人,所查明的这部分贪官,要全部夺去功名,谴派到辽东戍边,包括他们的亲眷也要跟着。

    此外让司礼监谴派人手,去辽东一趟,向宁远平虏前指传达口谕,所流放戍边的罪官群体,以后归他们直辖,让这些戍边者以劳赎罪!”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别看崇祯皇帝没亲自出手,去整顿大明吏治,而是让韩继思、温体仁、周延儒他们,代替自己去整顿。

    不过所查出的那些罪官,可不会像过去那般,简简单单的免职、夺籍就了事了,崇祯皇帝要将这些人,都分批的流放到辽东、琉球镇等地去。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想彻改大明腐败的吏治环境,这没十年八年的高强度整顿,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可现阶段大明还要稳定,还要发展,所以要一步一步的来。

    “将这些弹劾奏疏,全部送到内阁去。”

    崇祯皇帝指着眼前的奏疏,对王承恩说道:“问问韩爌、温体仁他们,内阁辅佐朕处理朝政,治理大明,出现这等情况,难道就一点没觉察吗?

    另外斥问温体仁,朕让他兼领廉政公署,弹劾的这些情况,如果说都是真的,那朕要廉政公署何用?”

    “奴婢遵旨。”

    王承恩再度拜道。

    对温体仁、闵洪学他们,所藏着的小心思,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不过当前的内阁,还不能让韩爌倒台。

    至少没补充进新鲜血液前,是不能倒台的。

    像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想当上大明的内阁首辅,是断然不可能的,这两个老谋深算的政客,断不能独掌内阁,不然这刀就该伤己了。

    “斗吧,闹吧,朕倒要看看,还能玩出点什么新花样。”

    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你们彼此间不争斗起来,那注意力都集中在朕身上了,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做官的。”

    对当前这种朝堂格局,崇祯皇帝心里是满意的,或许在这过程中,会牵扯到部分无辜官员,但是没关系,毕竟承接戍边流放的各平叛、平虏分指,还会再进行相应考察,大不了将他们聚拢到新体系下,而多数被牵扯出的官员,都是懒政怠政、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者,能揪出这些蛀虫,那大明社稷的元气,就能相应的减少些损耗。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六章 国库渐丰

    

庙堂上的权力斗争,向来都是叠加借势的,温体仁、闵洪学一派,想要扳倒韩爌,并非朝夕所能办成的,特别是崇祯皇帝传去那样的话,不过趁此机会,弹劾一批东林党人,向韩爌进行施压,崇祯皇帝并不会去多管。

    温体仁何其精明的人,揣摩圣意的确有一套,在揣摩到一些圣意后,就及时的做出相应调整。

    “毕卿啊,你是内阁的大臣,还兼领户部尚书,朝中的确生出一些风波,不过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缓步向前走着,对随行的毕自严说道:“这人嘛,难免会有政见不合的时候,所以起些分歧是正常的。

    当前朝廷这边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尤其是新制钱的铸造和流通,牵扯到的层面很多,所以要格外的注意。”

    “陛下说的没错。”

    毕自严微微欠身道:“新制钱的铸造和流通,对于朝廷的好处很多,对地方的益处也不少。

    仅自带的‘铸币税’一项,朝廷先后就额外获得300多万两足色银,当然这批足色银,在被铸造出新制钱后,都被陛下调拨到其他用途了。

    不过在臣看来,随着新制钱的逐步流通,愿意接受的群体增多,此前一直存在的火耗弊政,将逐步的被倒逼消除。”

    大明财相不高兴了。

    崇祯皇帝露出淡淡的笑意,显然对毕自严特别提及的铸币税,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心里是清楚的。

    其实毕自严所不清楚的,是额外所获的铸币税,并非是300多万两,而是更多,这其中就包含朱纯臣他们,见联合海贸的确有奔头,而追加的总额1000万两各色银子。

    这1000万两各色银子,在上缴司礼监清点后,就顺势实兑成1000万枚银元,这其中就有一笔不菲的铸币税。

    “卿家啊,朕知道你这位大明财相,做起来不容易。”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看向毕自严说道:“可卿家所看到的,跟朕所看到的不一样,朕现在挪用那笔银子,是为了让各地赈灾行署,能尽可能的减少地方灾情,避免再出现流贼叛乱诸事。

    镇压流贼叛乱这笔账,卿家算的比朕要清楚,这些年,在山陕镇压叛乱上,朝廷前前后后掏了多少银子?

    要不是有勇卫营、神机营这些强军,先后赶赴到平叛前线,尊奉朕的旨意,逐步挤压各地流贼,只怕陕西境内的叛乱,也不会被压缩到那般小的范畴吧。”

    “臣……”

    毕自严一时语塞。

    他之所以特别提及这些,是这笔铸币税银子,要是没有被挪作他用,那户部所发的战争债券,之后就不比费神了。

    可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让毕自严心里很清楚,相较于户部所承受的那些压力,如果山陕、直隶、山东等地,所设的那批赈灾行署,能靠这批银子来聚拢破产群体,让他们能通过劳作,来赚取养家糊口的粮食,那的确是对朝廷有利的。

    “卿家啊,不要将眼睛只盯在铸币上,看看所开的榷关,所整顿的钞关,这一年多可没少征收关税吧?”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这笔征收的关税银子,朕可没有截留一两,何况现在国库这边,所存的银子也不少了吧?

    至少比朕御极之初,要多出几百万两银子。

    当前这种态势,只要户部能盯紧各处,确保这些理清的税目,不会再出现任何问题,那到期的战争债券,就不会遇到任何问题。”

    “陛下教训的对。”

    毕自严心里轻叹一声,拱手作揖道:“的确是臣想的肤浅了,不能只想着户部的难处,却忽略陛下的难处。

    说起来,户部所发售的战争债券,跟内帑所发售的战争债券,压力还是要小很多的。

    陛下一心想整顿朝纲,臣不该……”

    这个毕自严啊,话里话外都带着算计啊,

    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不就是想以此堵住朕的嘴,国库所储的那笔银子,不能挪作内帑所用。

    在公私分明这一块儿,毕自严是很较真的,当初知晓崇祯皇帝,以内帑的名义,对外发售3000万两战争债券。

    毕自严就上表规谏奏疏。

    规模太大了。

    何况民间能否吸纳这等规模的银子,那都是不好说的。

    不过崇祯皇帝却并没有理会,其心中比谁都要清楚,大明治下所窖藏的银子,究竟是何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