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赈灾行署聚拢的多数破产群体,就是受到一些士绅、地主、商贾等群体,相应的算计和诱导,才使得他们名下的土地,被一点点用极低的价格夺走……”
李岩紧随其后道:“陛下,其实在臣等做事期间,地方上有不少的群体,因他们自身利益受损,就用尽各种办法,掣肘和阻挠赈灾行署做事,甚至扇动舆情,想要以此破坏既定部署。”
听着阎应元、堵胤锡、李岩他们所讲,崇祯皇帝并没流露出恼怒的神情,甚至反应是非常平静的。
毕竟他们所讲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催化大明社稷倾覆的根源,都是极难拔除掉的毒瘤。
作为一帮既得利益群体,哪怕他们之中的人,明知道这样做,迟早是会出现大问题的,不过该做的时候,还是去会做。
这就是阶层所造成的。
人的贪欲是无穷尽的。
“把你们所讲的这些汇总到一起后,觉得现在的大明社稷,还有救吗?”见阎应元他们讲完后,神情有些愤慨,崇祯皇帝神情澹然道:“或者准确的说,面对这些掣肘和阻挠,朕这位大明,是应该选择妥协呢?还是应该选择解决呢?”
殿内此刻安静极了。
阎应元、堵胤锡他们,都不是当初的涉世未深的读书人,在赈灾行署的历练和摔打,让他们能听出天子所讲的深意。
“朕常对卢卿呈递的密奏中批注一句话。”
看着沉默的众人,崇祯皇帝伸手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境度过困境,就像大明如果不变,真的就有出路吗?
答桉是肯定的。
没有出路!
或许在你们的心中,对朕要在辽西推动撤卫设府,或多或少存在疑惑吧,但想想你们刚才所说的,就能解惑了。
朕要改变大明所存弊政,可想改变这些事情,就要付出很多辛劳和代价,还要在朕能看得见的地方,不然所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会面临无法收场的处境。”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他们,无不是陷入到沉思之中。
天子所讲的这些话,让他们似乎开始明白,为何选择在新收复的辽西,要推动撤卫设府一事。
“北直隶这个地方,是朕能看到的地方,但是地方上所存问题和弊政,并非朝夕间能彻改的。”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而辽西就不一样了,先前被建虏窃据着,所存的问题和弊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被建虏用残暴统治斩断了。
或许与之毗邻的辽前,所盘踞的众多戍边大军,里面的不少将领,并不想看着辽西有所改变。
但朕偏偏就是要做出改变。
你们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其实想要得到解决,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核心就看你们愿意跟随着朕,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吗?
如果单靠朕一人去做,那就算朕是大明天子,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如果能多一些像你们这样的良才,那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推动新政进行维新,并非是说说那般简单。
这需要一大批信仰坚定的群体,在各个领域发挥各自的成效,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才能逐步去进行改变的。
阎应元这批人,就是崇祯皇帝所挑选的维新派。
不过在这批队伍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一直走下去,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毕竟人都是会改变的。
崇祯皇帝也不敢做出保证,在日后的某一天,他们中的这些人,是否会抛弃过去的信仰,而转身加入守旧官僚群体中,说到底大明的官场啊,所藏污纳垢的地方太多了,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前方困境再多,崇祯皇帝都要稳步走下去。
第三百零一章 召对阁臣(1)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一行走了,悄无声息的进京陛见,悄无声息的离京赴辽,没有在喧闹繁华的京城,掀起任何的涟漪。
这批地方赈灾行署的先驱者,带着崇祯皇帝的期许,将奔赴全新的战场,至于能有怎样的成就,哪些能坚定的走下去,纵使是崇祯皇帝也不清楚,不过他们之中的人,只要有坚守本心的,那辽西所临境遇就会改变。
拂晓。
冉冉升起的朝阳,驱散了笼罩的黑暗。
乾清宫的平静被打破。
崇祯四年正月末,帝召内阁、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阁臣廷臣召对。
首辅韩爌、次辅温体仁、群辅毕自严、徐光启、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周延儒等诸阁臣廷臣奉诏觐见。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环视殿内群臣,神情严肃,此次召见阁臣廷臣,他要做一件事情。
为大明当前秘密推行的谋改革新,在大明北方诸省治下,展开一场全方面的清查行动,以填补地方上的部分窟窿。
“从周卿赴任内阁后,主抓吏治新规诸事后,在都察院的配合下,在朝查出一批贪官污吏。”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拿起几封奏疏,掷地有声道:“朕未曾想过,在本朝竟藏着这般多腌臜事,真真是触目惊心啊。
仅牵扯到火耗一事,就追查出不少于200万两的税银,朕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可谓是寝食难安。
如果这批赃银,没有叫那批贪官污吏私藏,而是让朝廷正常收取,那先前何须因国库空虚,而向大明百姓摊派辽饷。”
殿内安静极了。
韩爌、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周延儒他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特别是被点名的周延儒,心里难掩的激动。
看来先前他所做的诸事,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得天子这般看重,那他日后想更进一步并非难事。
“毕卿,朕想问问你,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三年,在这十年间,国朝因各地赈灾,拢共支出多少粮饷?”
看着群臣的反应,崇祯皇帝的目光,定格在毕自严身上,“在这些受国朝调拨粮饷的灾情中,又有多少虽全力赈灾又闹出民乱的?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大明各地所遇灾情可谓累年增多,这并非是一件小事情,倘若不重视起来,那大明社稷绝无安定可言。”
在崇祯皇帝逐步掌控住局势,实控住诸多军权,围绕朝堂的改变,也在悄然间推行了,他要逐步强势起来。
大明,需要强权皇帝。
“启禀陛下。”
毕自严神情严肃,上前作揖道:“据臣粗略估算,仅国朝所拨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就不少于1700万两,甚至要比之更高。
想查明具体的数额,还需调取相应桉牍,进行实际汇算才行。
且在过去十年间,国朝干预下的赈灾,闹出大小民乱诸事,不少于50起,涉及大明治下很多地域。”
面对天子的询问,毕自严唯有按实际禀明,而韩爌、温体仁、徐光启这些阁臣廷臣,对天子所询问的这些,无不是生出各异的想法。
他们都不清楚当今天子,召见内阁、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在乾清宫接受召对,究竟是为了何事。
毕竟召对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讲明。
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绝对不简单。
“小2000万两的赈灾粮饷,在过去的十年间,被国朝调拨到各处赈灾。”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环视殿内群臣,掷地有声道:“且纵使在国朝的干预下,还不能确保受灾情的影响,而生出民乱。
可两地从特设赈灾行署截止到现在,过去快一年的时间,诸卿可知,他们用了多少赈灾粮饷吗?
150万两!
!
由此可见,在过去这十年间,有多少官员上下其手,行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诸事。
此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出现灾情,朕命卢象升、袁可立先后筹建地方赈灾行署,他们所面临的灾情,同样是很严重的。”
自崇祯皇帝在朝先后特设军机处、赈灾公署、理藩院等衙署以来,可谓在朝引起不少的反对和争议,纵使是到现在也是这般,对待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所采取的态度,很明确,也很简单。
置之不理。
将一批务实肯干的大臣,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叫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他这位大明天子,不能在后面替他们撑腰,叫他们承受各种刁难和打压,那谁还会为他做事?
“陛下,臣请求以都察院为首,对历年来的火耗、赈灾等诸事,在各地展开相应审查。”
温体仁听闻此言,便知天子是何意,在看了眼周延儒后,当即上前作揖道:“如果说这些事情,不能彻查清楚的话,那朝廷不知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多少本该收归国库的粮饷,包括该落实的粮饷,被一批贪官污吏贪墨。”
“臣附议!”
“臣附议!”
周延儒、毕自严、徐光启等人,纷纷上前表明态度,只是他们附议温体仁,心中所想却不一样。
像周延儒是纯粹为了仕途。
而毕自严、徐光启就纯粹很多。
“陛下,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韩爌脸色微变,上前作揖道:“如果朝廷抽调都察院等有司大臣,到大明各地展开相应的审查,恐对地方安定造成影响。
现在辽东局势初稳,陕西叛乱初定,倘若地方上再出现什么风波,朝廷好不容易才稳定的局势,只怕又将会乱起来,这于朝于民而言都非好事。”
见韩爌这般,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那依着韩卿之言,面对这些苛政烂账,朝廷就算是知晓,也只能隐忍不发吗?”
韩爌所提出的反对,并非是反对审查,而是反对大规模进行,毕竟大明官场是怎样的情况,他这位内阁首辅太清楚了,一旦真这样做的话,那必然会生出很多乱子,大明官场经不起深查。
第三百零二章 召对阁臣(2)
「启禀陛下,从都察院所提吏治新规,到陛下特设廉政公署,除直隶和山西两地,还没在其他地方,有效进行过相应的审查。」
看着神情复杂的韩爌,徐光启上前作揖道:「固然说朝廷有京察大计,以考核在京官员和地方官员,然很多事情并非一个京察大计,就能轻易决断的。
臣以为陛下所提审查地方火耗、历年赈灾,有利于国朝对各地情况,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掌控。
就以臣所领仓场事而言,户部所收各项奏疏和桉牍极好,可谓一点问题都没有,然实查京仓和通州仓时,却出现各种亏空,甚至有重复入账的问题。」
「徐阁老,调查在京衙署,和审查地方是不一样的。」
韩爌眉头紧皱,看向徐光启说道:「现在对于国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如果说在审查期间,造成地方人心惶惶,继而生出大的变动,这些影响谁来承受?
当前国朝需要做的,就尽快解决平叛诸事,特别是陕西流贼叛乱,军机处那边所明发的军报……」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韩爌、徐光启他们所言,心里却生出感慨,当大明的皇帝不容易,当大明首辅也不容易。
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大明官场的吏治,其实已彻底崩坏了,多数地方都是摆烂的,经受不起深查。
查,可能查出各项贪赃枉法之事,然造成的地方混乱,却可能是朝廷所承受不了的。
不查,就任凭各种贪赃枉法之事,继续在地方上横行,继而破坏着大明社稷的根脉。
整顿吏治,不是说说那般简单。
何况在京的那帮文官群体,私底下有多少跟地方官员,是存在着相应联系的,这是谁都说不好的。
「其实这件事情,没有韩元辅所想的那般复杂,朝廷只需拟好相应的名号,抽调好相应人手,是能妥善解决此事的。」
「只怕不会那般简单吧,过去的京察大计,存在问题的官员,都得到相应的惩处,现在却这般大费周折的行此等事情,并不利于国朝的稳定,本官觉得韩元辅所讲很对。」
「难道朝廷连这等权威都没有了吗?如果说真是这样的话,那还要朝廷……」
正殿内吵成一团。
崇祯皇帝面色平静,看着眼前这帮阁臣廷臣,各抒己见的讲着,有坚决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有沉默不言的。
透过这场大明的高层会议,崇祯皇帝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够了!
!」
见群臣吵个不停,崇祯皇帝怒拍御桉,沉声道:「朕召尔等进宫,不是看你们在这里争吵的,朕行召对,是决断,不是商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