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说在过去这段时间内,但凡是某一处出现崩溃,所谓的大好局面,只怕就不会向大明这边靠拢。

    “当前的局势看似明朗了,不过没有到最后关头,却不能高兴太早。”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看向王洽、黄立极、王在晋他们,语气不善道:“难道军机处只是看到好的一面,没注意各部战损的情况吗?

    孙承宗所统大军,战死6000余众,重伤9000余众,轻伤者并未单独登记造册。

    何可纲所统大军,战死重伤者,达11000余众。

    满桂所统大军,战死达9000余众……”

    随着崇祯皇帝逐一讲明,奋战在各处的诸军战损情况,王洽、黄立极他们,脸上的激动神情没了。

    他们岂会忽略这些真实战损情况。

    只是从天启元年开始,大明持续在辽东丢城失地,被猖獗的建虏压着打,使得大明太过于被动。

    现在辽西全境收复,辽南局势变得胶着,这使得大明在辽地的格局,开始占据不小的主动优势。

    那些战死和重伤的将士,根本就不值一提。

    “陛下,其实不止是这些。”

    王在晋神情凝重,作揖行礼道:“从辽地形成战事,仅仅是军机处这边,在朝协调的粮饷开支,包括调拨的各项军需,就高达200多万两银子。

    即便辽地局势明朗,建虏选择暂避锋铓,然朝廷还需一笔不小的开支。

    筹措御寒之物,抚恤和犒赏……”

    崇祯皇帝的心情有些差,王在晋所说的这些很现实,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并非是什么虚言。

    何况辽地的战争开支,除了军机处在朝所筹的开支,内帑也是支出不少,特别是火器、火药制品等占比,很大。

    内帑前后调拨的银子,少说有130万两。

    错非崇祯皇帝所提供的这些,想取得现有的格局,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虏八旗没那般好对付。

    此时的东暖阁内,陷入到沉寂之中。

    “时下辽前战局,还没最终明确下来,军机处还需谨慎对待。”

    看着沉默的众人,崇祯皇帝皱眉道:“像抚恤和犒赏等事,可以先提前商榷一番,不过像前线所需御寒之物、各类军需等,必须要全力供应。

    取得这等好局势不容易,不能到最后功亏一篑。

    户部要是拿不出银子,那就由内帑负责调拨,不过要是这样,之后辽前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动,朝中有司都不得干预。

    将辽前所呈奏疏,以军机处之名明发,朕要叫天下都知道,建虏并非战无不胜,大明亦能镇压他们。”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让军机处明发辽前奏报,一个是增强民间的信心,一个是加快平叛债券的售卖,毕竟打仗真的太耗费银子了。

    何况等辽地的战事结束了,还要进行犒赏和抚恤,这些都是需要银子的。

    崇祯皇帝要通过一场场阶段性战争,去逐步砍掉部分良萎不齐的枝蔓,让大明不再背负那般多沉重负担前行。

    至于说内帑进行兜底,就是为后续砍掉枝蔓做准备。

    待到孙承宗稳定住辽西局势,边陲防线能明确下来,卫所复设是不可能了,崇祯皇帝要在辽西推动府县制。

    好不容易才叫辽东将门势力,没有进一步扩张下去,倘若在辽西复设卫所,那岂不是助长辽东将门的增强吗?

    这等愚蠢的事情,崇祯皇帝是不会去做的。

    一方面增强财政活性,一方面剪除非必要财政支出,这就是崇祯皇帝要紧抓的,他要逐步地彻改大明困局。



    第二百八十三章 战争贩子

    

盖州城。

    “大帅,咱这次算是发财了。”

    裴雄虎难掩激动,看向李自成说道:“盖州城内那帮建虏、二鞑的府邸,查抄出的金银珠宝,就达90多万两银子。

    土地就更别说了,全都是咱们的!

    此外城内各处查封的粮食,足够5万大军吃上半年了,所获马匹有700余……”

    听着裴雄虎所汇报的战果,李自成心里暗暗盘算着。

    这次能顺利攻占盖州卫,一个要感谢辽西明军,一个要感谢盖州等地辽民,错非是他们的话,想要跳出建虏的包围,趁乱夺取盖州卫,根本是不现实的。

    现阶段整个辽地,不止是辽南乱套了,辽西、镇江堡一带、宽甸诸堡一带全都跟着乱套了。

    只是受地域限制的影响,李自成只知道辽西和辽南乱了,其心里也在疑惑,为何建虏会那般的乱。

    “将虏获的那批马匹,跟先前军中的马匹,包括那几股投效的义民所控马匹,全都集中起来。”

    李自成收敛心神,看向裴雄虎说道:“老裴,从老营麾下遴选精锐,给老子筹建起一支精骑出来。

    直娘贼的。

    过去和他们建虏交战,咱们吃这方面的亏可不少,趁着辽西和辽南战局焦灼,咱们必须锤炼出一支精骑队伍!”

    “喏!”

    裴雄虎当即抱拳应道。

    战争是最容易磨砺人的地方,身处在惨烈的战场上,胆小怕死之辈,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

    越是怕死,越容易死。

    李自成所统领的这支队伍,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想活下去,想不被建虏屠杀,就要变强!

    “大帅,那笔查抄的金银珠宝咋弄?”裴雄虎眼神有些灼热,看向李自成说道:“这可值不少……”

    “全部封存!”

    李自成皱眉道:“当前辽地的局势,并没有真正明朗,代善所领的建虏大军,对我军依旧存在威胁。

    过去和建虏交战,我军麾下所存那批火器、火药等,基本上都耗尽了,必须尽快补充一批。

    还有这天是愈发的冷了。

    这笔金银珠宝,本帅要拿来跟崇祯交换,告诉麾下的弟兄,银子是没了,不过土地却管够。

    老营的弟兄,授田30亩。

    别营的弟兄,授田10亩。

    等到各部统计的军功,悉数明确下来后,再按军功授予勋田,跟着本帅反抗建虏,日子会越来越好。

    至于你们这批将校,只要本帅有的,就亏待不了你们。”

    “喏!”

    裴雄虎当即抱拳道。

    辽地这个地方,可不像在大明境内,纵使打不过朝廷所谴大军,还能率残部逃窜到其他地方去。

    肆虐辽地的建虏,可比明军凶残多了。

    李自成心里比谁都要清楚,想统率着麾下各部义军,持续性的跟建虏硬撼,麾下必须有能倚仗的东西。

    贪婪奸诈的崇祯皇帝,明码标价的燧发火铳、颗粒火药、震天雷等物,李自成不得不承认很好用。

    “杨军师啊,本帅让你做的事情,都落实的如何了?”解决好军中事宜后,李自成谴派亲卫家丁,召来杨方兴,面露笑意道。

    “咱老李是个粗人,行军打仗这些事情,都能照料好,不过治理地方的事情,还是要靠你们啊。”

    “是,是。”

    顶着光头的杨方兴,拱手作揖道:“启禀大帅,眼下这盖州城的秩序,卑下已组织好人手,在全力恢复之中,最迟三日就能稳定下来。

    此外各处聚拢的匠户,卑下皆聚拢在一起,筹设匠户营,遴选一批充当管事,负责给大军打造军械。”

    “能得杨军师相助,本帅真是如虎添翼啊。”

    看着卑微的杨方兴,李自成微笑着说道:“好好干,本帅不会亏待你们的,过去那些糟心事,就不要再想了。

    本帅心里也明白。

    你们并非是真心实意,想投效到建虏麾下去当奴才的,只是那暴明太过无能,在辽地被建虏一次次打败。

    迫于局势所逼,才选择投建虏的。

    现在本帅来了,你们的苦日子到头了,好好辅佐本帅,把盖州卫治理好,以后少不了你们升官发财。”

    “大帅英明神武!”

    杨方兴情绪激动道:“卑下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大帅给盼来了,现在大帅夺取了盖州卫,辽地百姓算是有盼头了。

    大帅,其实趁代善所领建虏大军,与明军主力在三岔河一带对峙,无暇分顾我军所驻复州时,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分兵夺取复州卫、金州卫两地。

    建虏在复州、金州等地,所驻守的真鞑其实并不多,如果能夺取这些地域,这对我军而言是好事啊。

    卑下知道这些地域的分布……”

    “金州就不用想了,那里已经叫明军占了。”

    李自成想了想,看向杨方兴说道:“不过复州这个地方,我军还是要占领的,从现在开始,你把详细的情报都写下来,过两日本帅会谴一部偏师攻打。”

    “喏!”

    杨方兴当即作揖道。

    对李自成而言,像杨方兴这等二五仔,其内心深处是厌恶的,只是再怎样厌恶,该用还是要用的。

    毕竟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他就要率部盘踞在辽东,与那大明军队一起,面对着凶悍的建虏八旗。

    行军打仗的事情他能管顾过来,不过治理地方、筹措粮草军需等事,还真离不开杨方兴这样的人。

    只是李自成哪里会知道,他在盖州城这边,算是捡到宝了,这个杨方兴的能力,可比他所想的要利害多了。

    “崇祯啊崇祯,你个狗皇帝,等老子筹措一批匠户,以后再买你兜售的火器火炮,被你这般盘剥,是不可能的了。”

    看着杨方兴离去的背影,李自成眼神冷厉,嘴上骂骂咧咧道:“真是他娘的黑啊,难怪大明这边,有这般多的人,造你个狗皇帝的反,想在辽东这边,借建虏的手,来杀老子,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率部在辽南被建虏追着打,围着打,让李自成的心里恨极了崇祯皇帝,要不是崇祯皇帝的话,他也不会落得这般境遇。



    第二百八十四章 辽东诸港(1)

    

下了一夜的大雪,让紫禁城披上一层银装,旭日东升,阳光铺洒大地,在琉璃瓦的映射下泛着金光。

    寒意是愈发逼人了。

    东暖阁。

    “陈卿从天津秘密归京,一路辛苦了。”

    崇祯皇帝坐在罗汉床上,看着消瘦不少的陈延生,面露关切道:“卿家和先前相比消瘦不少啊,在天津的压力很大吧,要照料好自己,别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遇到难事,就向朕呈递奏疏。”

    “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乃臣的本分。”

    陈延生从罗汉床上站起,拱手作揖道:“陛下对臣的支持够多了,倘若臣不能在天津那边,多做出一些成绩来,就辜负陛下的期许了。”

    “快坐。”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东暖阁就咱们君臣二人,外朝的那套规矩就不必了,朕也开门见山了。

    天津形成的发展势头,朕心里很满意。

    坚持开海通商,不仅带动天津本土的发展,还间接推动着北直隶的改变,这是朕最想看到的。

    特别是天津所设海关,征收上来的关税额度,能有那样的成果,是朕所没想到的,这也坚定了朕的决心。”

    “天津能有今日的改变,全是陛下英明决断所致。”

    陈延生微微欠身道:“臣初任天津知州时,对开海通商一事,心里并没有多少底气,毕竟大明先前没那般走过。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聚天津的欧罗巴各国海商增多,依托对外这一口岸,所形成的繁华海贸产业,让臣渐渐明白,开海通商对大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陛下,天津海关所征收的关税额度,是否要押解到京城,补充进……”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不用,继续留存天津地方财政,用以各项规划建设中,天津能有当前势头不容易,要给朕保持好。

    特别是围绕北直隶境内,所筹建的驰道建设、水利建设,还需要依靠天津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天津的这笔海关关税银子,若是从地方押解进京,增补进太仓这边,的确能帮朝廷分担部分压力,但这样天津的发展,北直隶的谋画,就会相应受到影响。

    这是朕所不愿看到的。

    朝廷的财政压力,由朝中那帮大臣去扛,去分担。

    毕竟就算是到现在,还是有不少的人,质疑和反对天津开海一事,朕知道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

    对发掘出陈延生这样的良才,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是满意。

    本以为在天津撤卫设州,让陈延生前去主持,能取得一些阶段性的胜利,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没想到陈延生这位天津知州,所带来的惊喜很多,不仅把天津发展好了,还帮助崇祯皇帝分担不少担子。

    大明其实并不缺少良才。

    只是过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