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当前在西山那边,武备院麾下人才济济,带动着大明的前沿发展,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还是太少了。

    以后大明想要发展,离不开成规模的人才队伍,京师大学堂就是一颗火种,代表着解放大明思想的火种。

    大明科举必然要彻底革新,靠读几本圣贤书,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迈进大明仕途,这遴选的人材,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治理河道他们懂吗?

    梳理财政他们懂吗?

    筹建产业他们懂吗?

    规划建设他们懂吗?

    断案判案他们懂吗?

    大明党争不休的根源,一个是利益使然,一个是思想守旧,这就像是两座大山,不是轻易就能铲除掉的。

    所以崇祯皇帝要逐步的撬动根脉,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革新大明的意识形态,彻底改造大明教育。

    “启禀陛下,京师大学堂所开诸多学科,相应教材皆已编撰完毕。”

    李之藻眉宇间难掩激动,拱手作揖道:“尊奉陛下当初所定旨意,从初阶、到中阶、到高阶,各个层次的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时下直隶所辖皇庄,开设的那批小学堂,将初阶的各类教材,都刊印并传授相应知识。

    现在京师大学堂这边,有各学科的教员129人,招募生员276人,读书人431人,算是初具规模了。”

    都过去半年多的时间,才招募这么一点人,未免太少了吧。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他心里也清楚,在大明发展新学科,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没想到困难成这样。

    就这么一点读书人,只怕多数都是科举无望,或家境贫寒的群体,只怕部分学科,所进修的读书人更少。

    教育不能形成规模,就无法以量变形成质变,更别提迈向井喷式发展了,这可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不过各领域学科的教材,由易到难都编撰起来了,这代表着只要加大投入,就能吸引更多的群体进来。

    现阶段还不是给予京师大学堂,等同于国子监地位的时候,毕竟真要这样做的话,只怕会引起文官群体的反扑。

    有很多谋划和部署,都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崇祯皇帝不允许秩序出现混乱,那对后续的发展没有益处。

    “这些在学堂的读书人,有多少是有潜力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按理来说,京师大学堂的待遇不错,为何进学堂的读书人,会这般的少?”

    李之藻脸上的笑容没了,“有潜力的读书人,可能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那些读书人,只能学到一些皮毛。

    京师大学堂的待遇是好,可是终究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臣等也在绞尽脑汁,想招募更多的读书人。”

    李之藻所说的这些,是很现实的事情,对大明的读书人来讲,不能参加科举的学科,他们是碰都不会去碰的。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抨击。

    儒家思想能长久不衰,除了迎合统治所需以外,根源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开蒙为起点,到科举为终点,不同阶段,进修不同的知识典籍,可谓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是长达数千年的底蕴沉淀,想动摇儒家思想的根脉,可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说动摇就能动摇的。

    “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京城,或者京畿,这样下去,京师大学堂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朕想到一种办法,现在北直隶上下,自卢卿出任直隶巡抚后,各府县的情况都在有所好转。

    特别是直隶赈灾行署的筹建,叫很多破产的群体,被安排在各个领域谋生,他们的家境都在有所好转。

    京师大学堂可将主要招收群体,集中在这些群体的子嗣身上,尽管他们多数是不识文断字的,但是在白纸上作画,往往难度会减少很多,朕可以给卢卿传旨,叫赈灾行署方面,对你们有所配合。”

    相较于李之藻所想的那些,崇祯皇帝所想的要主动些,有效集中各项资源,来培养属于大明各领域的人才,筹建起层次分明的队伍。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官办学堂(2)

    

李之藻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是这般的话,仅靠赈灾行署的协助,只怕也未必能将此事办好。

    直隶所辖府州县众多,特别是诸县,不说开设的这批学堂,需要多少教员,仅仅是支出的粮饷,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年年都要支出。

    毕竟招募那些破产群体的子嗣,想让他们缴纳银子进修,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况且这些破产群体,先前从没接触过圣贤之道,只怕他们的心里多有抵触,叫他们的子嗣在身边,帮衬着……”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李之藻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事情,大明可不比后世,没有普及基础教育。

    那绝对是文盲遍地走。

    进修教育,对于底层百姓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情。

    叫他们掏银子,供养子嗣进修,远没有待在身边,帮衬着减轻些压力好。

    再者言就算不收取任何费用,想要吸引这些群体的适龄子弟,到直隶各处开设的诸学堂进修,就必须要叫他们见到好处。

    管饭是必须的。

    学了后,以后能谋取生路。

    不然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学不学都那回事,还不如老实待在身边,帮着家里减轻些负担的好。

    大明如果想要开民智,必然是一条满是艰难险阻的路。

    读书,不是谁都能去触碰的。

    “这些棘手的问题,的确要逐一解决才行。”

    崇祯皇帝沉思许久,皱眉道:“朕想到一些思路,卿家先听一听,到时卿家再酌情完善和增补。

    其一,先以保定、天津、广平、真定、大名几地为主,毕竟这里安置的破产群体最多,在各县筹建起一批初阶学堂。

    其二,在赈灾行署的协助下,将各县募集的适龄子弟,各县治下有皇庄的,暂安排进皇庄学堂一起进修,治下没有皇庄的,则在县城择地筹建学堂。

    其三,凡是进学堂进修的子弟,包管一日三餐,除此之外,等他们以后学有所成,学堂会安排他们谋生,其中表现优异者,每年发放奖学金,他们的出路会更宽广。

    其四,安排京师大学堂的读书人,其中表现欠佳的那部分,去各县出任学堂主事,凡是能坚持三年者,通过每年一次的考评,有机会擢县学教谕、训导,表现优异者,可擢府学教谕、训导等。

    其五,命这些学堂主事,在各县招募科举无望的儒生,分担非学科的课业,比如启蒙、识文断字这些差事。

    其六,京师大学堂加快招生效率,每年考评不合格者,就安排到各县学堂之中,以此来逐步增扩各府州县的学堂。

    其七,和川海总会、汇通票号,皇明海贸总会签订契约,每年会向他们定向输送一批所需的人才,达到一定的数额,上述这些机构要给京师大学堂一笔银子,毕竟这也算帮他们增补队伍。”

    李之藻:“……”

    对天子所讲的这些,李之藻先前还真没想过,如果这些构想能逐一的落实,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京师大学堂为首,所筹建的各级学堂规模,就可以逐步发展起来。

    这无疑是颠覆大明传统教育。

    毕竟大明的读书人群体,十年寒窗苦读,进修圣贤,学八股文,就是为了科举,以求鱼跃龙门,迈进大明的仕途。

    “当前京师大学堂的底子,还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要沉下心来,好好的夯筑根基。”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李之藻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让这些开设的新学科,能在大明让更多的人接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大规模,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惟有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希望卿家能多为朕分忧,叫这些明确的新学科,真正的发展起来,在大明落地生根。

    各领域的人才,都是朕所急缺的,在各地的学堂发展期间,如果遇到好的苗子,就招收进京师大学堂。

    要形成逐级递增的晋升体系,这才是根本所在。

    京师大学堂发展所需的粮饷,倘若存在不足的话,由内帑进行兜底,不过朕只给卿家三年,必须要在北直隶各府州县,筹建起体系完善的各级学堂。”

    “臣遵旨!”

    李之藻当即拱手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此时的崇祯皇帝,心里算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大明想要发展起来,想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有丰富的人才队伍支撑。

    倘若脱离这一核心,那大明的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以高效的效率前行。

    别的不说,单单是筹建规模化工坊,目不识丁的工匠,就算是再怎样厉害,也没有粗懂该领域的人才,要来的更实际些。

    生产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其中还牵扯到管理。

    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才,所考虑问题的角度,跟只会埋头苦干的工匠,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流水线手工作业下,任何一处岗位,只要干的时间久了,都能精通该岗位的工艺,但是具备思考的人才,却很少。

    “卿家,如果说在三年以后,你能实现这一目标,并能培养出一批人才,那朕必授予京师大学堂,比肩国子监的身份。”

    为激励和刺激李之藻,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等到了那个时候,卿家之名,必将传遍我大明上下。

    难道卿家的心里,不想让京师大学堂筹建的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到大明治下,好开辟大明的新教育势头吗?”

    李之藻强压激动,拱手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纵使是死,也要办成此事。”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

    崇祯皇帝摆手道:“要确保自身的健康,毕竟以后的京师大学堂,还需要卿家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臣遵旨。”

    李之藻再拜道。

    想彻改大明现有教育体系,彻改大明科举体系,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底蕴才行,不然废除掉旧有的体系,却没有新体系出现,只会叫大明越来越乱,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



    第二百八十章 少年派

    

大明对各领域的人才,都是极度欠缺的,想培养这些人才,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这不是三五年,就能见到相应成效的,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等待,持续性的投入各项资源。

    坤宁宫。

    “皇后,多养两个孩子,不累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牵着周皇后的手,边走边说道:“还要操劳内帑调配,要照顾好自己,别太操劳了。”

    “没事的陛下。”

    周皇后微笑道:“定国和森儿,都很懂事,让臣妾很省心,和陛下处置国政相比,臣妾这些都不算什么。”

    “那就好。”

    崇祯皇帝抬头看去,见李定国、郑森二人,逗弄着朱慈炅、朱慈烜,脸上的笑意变得更多了。

    此时的李定国9岁,郑森6岁,谁能想象眼前这两位孩童,在长大成人以后,会有怎样的成就。

    “定国和森儿,都是苦命的孩子。”

    周皇后露出怜惜的神情,看向李定国和郑森,娥眉微蹙道:“定国的父母都病故了,森儿的母亲,却被看押在倭岛。

    也不知道那个郑芝龙,究竟是多狠的心啊,竟……”

    “都是这世道所致。”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感慨道:“既然养在宫里了,那就当做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无忧的成长,进修知识,培养他们成材。

    要让他们觉得这里就是家。

    和坤宁宫的太监和宫女说,胆敢苛待定国和森儿的,杖毙!

    朕忙于朝政,可能照看他们的时候会很少,皇后还是要多费些心,别叫他们在宫里待着拘谨。”

    “放心吧陛下。”

    周皇后点头道:“臣妾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谁敢欺负他们,臣妾都不会轻饶了他们。

    何况慈炅和慈烜,能多两位哥哥,也是很好的事情。

    不过陛下,若是叫外朝那帮文官,知晓定国和森儿养在宫里,那是否……”

    “放心吧,朕会处置的。”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连紫禁城这点事情,朕都无权做主的话,那这皇帝当的算是什么?”

    李定国和郑森,那可是难得的帅才,为了把他们聚在身边,崇祯皇帝还是费了不少心思。

    就算现在他们还很年幼,可慢慢调教,叫他们接触新领域的层面,等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成就必然不凡。

    不过等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