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趁着现在辽东局势不定,向建虏那边多多安插暗桩,不求刺探到建虏内部的军机要务,但必须渗透进去。

    有了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

    此外向毗邻大明北疆的各部蒙鞑,亦要有序通过所开榷关,尽快向外渗透出去,朕要了解更多外部情况。”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不知不觉间,崇祯皇帝有更多精力去构建,对内和对外的隐秘组织了,一旦这些组织能发展起来,崇祯皇帝将掌握很多主动优势。

    毕竟初期所遭遇的被动,经过这一年多的沉淀,算是让崇祯皇帝初步化解,这使得他统御这个大明,开始变得游刃有余了。

    “皇爷,内阁温体仁求见。”

    在王承恩离开乾清宫,前去落实天子所定诸事,殿外候着的宦官,走进东暖阁,恭敬的作揖禀明道。

    “宣。”

    温体仁此时进宫觐见,叫崇祯皇帝思索起来,这是受周延儒的影响,也开始坐不住了?

    其所领的廉政公署,从创办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亮眼的地方。

    这叫崇祯皇帝心里有些不满。

    “温卿,进宫见朕,可有什么事情?”见温体仁进殿后,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漫不经心道:“也是为朝中之事向朕求情的?”

    “启禀陛下。”

    温体仁忙作揖行礼道:“臣是为廉政之事而来,经臣暗查从天启四年开始,到崇祯三年,受各地灾情的影响,户部和工部有司,不少在职官员,先前存在严重贪腐行为。

    不少从国库所拨粮饷,往往还没有离京,就被一些人上下其手,以至于调拨到地方后,这些赈灾粮饷就不断被盘剥……”

    温体仁啊,你还是真够敏锐的啊。

    趁着周延儒掀起初潮,跟着就爆个大雷,这补刀够狠,够准!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笑意,看着侃侃而谈的温体仁,对赈灾粮饷被贪墨之事,崇祯皇帝心知肚明。

    以至于创设赈灾公署后,朝中有司的一些大臣,就时不时的提出质疑和反对,想解决掉廉政公署。

    毕竟这截断很多人的财路了。

    “都查清楚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神情自若道:“这其中不会有捏造的事实吧?廉政公署这边,所查的这些事实真相,会让人提出质疑吗?”

    温体仁想要补刀,崇祯皇帝当然喜闻乐见,不过若借着深查赈灾贪墨的由头,行党同伐异之事,那是绝不允许的。

    党争,要限制到合适的范畴内。

    不受控制的党争,只会影响朝堂秩序。

    “请陛下明鉴,臣所查皆是有确凿证据。”

    温体仁忙捧着一封奏疏,正色道:“这些都是臣查明的真相,还请陛下圣裁,以正朝堂之风。”

    “奏疏留下吧。”

    崇祯皇帝平静道:“廉政公署这边,可以着手准备公开调查吧,着吏部尚书王永光,都察院和大理寺,分别抽调人手,参与到此案调查中。

    温卿辛苦下,亲自挂帅吧。

    朕一向最厌恶的,就是官员贪腐之事,吏治不清,这社稷不稳,既然他们敢伸手去贪,那就是违背大明法纪。

    一经查出确凿证据,即刻逮捕进刑部大牢。”

    “臣遵旨。”

    温体仁忙作揖应道。

    周延儒这边的事情,还没有一个定数,温体仁这边就跟着推进廉政之事,崇祯皇帝可以预料到,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外朝将会变得愈发有意思。

    不过崇祯皇帝心里的警惕性,是不会松懈的,不能叫这些风波,影响到朝堂的基准秩序,不然有些谋划就不好推进了。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五章 联合海贸(1)

    

吏治整顿,对时下的大明而言,必然要走阶段性的路程,就像攀登高山一般,唯有脚下的每步路,都走稳了,走踏实,才能不会踩空,防止摔落深渊之下。

    万历朝掀起的国本之争,形成的党争风气,逐步让大明吏治糜烂,经泰昌、天启两朝的加剧,早就堆积成固化格局。

    人心,是最难改变的。

    紧箍,不是一日能戴上的。

    大明的文官群体,不是轻易就会屈服的。

    鞑清的那套大杀特杀,以迫使官绅、官商联合体跪服称奴才,并不适合崇祯朝时期的大明。

    真要是这般做的话,那边违背了崇祯皇帝,一直谋划的实业兴邦理念,毕竟实业发展的基准,就是秩序安稳。

    「成国公,您说陛下召见我等,在京卫都督府这边暂候,究竟是所谓何事啊?在京的勋戚全都被召来了。」

    「是啊,莫非跟近期朝中风波有关?可文官之间相争,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和文官一点瓜葛都没有啊。」

    「谁说不是啊,听说周延儒、温体仁他们,在内阁所做的事情,可是引起不少文官的强烈不满啊,这文官相争真够激烈的啊。」

    「最近那韩爌的日子,可不好过啊,不少东林党人都被牵扯进来,要说温体仁够狠的啊,咋想起来追朔赈灾调拨粮饷一事了。」

    「管他呢,现在本侯是无官一身轻,当着空筒子侯爵,省的为一点差事,在这里担惊受怕啊。」

    京卫都督府所在,以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为首,在京的诸国公、侯、伯等世袭勋戚,无不都聚在一起,相互间议论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勋戚不在此列,如英国公张之极、新乐侯刘文炳、宣城伯卫时泰等受天子倚重的勋戚。

    朱纯臣、徐允祯稳坐在官帽椅上,看着眼前乱糟糟的场景,自始至终都没有答话,不过心里却难免泛起滴咕。

    二人不时看对方一眼,显然对天子特召进宫,都很难琢磨透彻。

    不说先前所经历的种种,仅仅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就叫朱纯臣、徐允祯他们,心里是胆战心惊的。

    又是朝中风波不断,又是辽东战局不定,这叫他们内心深处都难免会联想,此前甚是混乱的天启朝!

    「英国公。」

    「英国公~」

    一些勋戚的声音,叫朱纯臣、徐允祯抬起头,见到身穿蟒袍的张之极,快步走进这正堂内,眉头无不微蹙起来。

    张之极神情严肃,朗声道:「陛下口谕,召诸臣觐见。」

    「臣等谨遵上谕。」

    朱纯臣、徐允祯他们闻言,纷纷起身作揖道,来京卫都督府正堂,待了快半个多时辰了,叫很多人都心思不定。

    随沉默寡言的张之极,朝乾清宫赶去,沿途的上直亲卫军锐士,宛如凋塑般挺立,这让朱纯臣心里很感慨。

    现在京卫都督府这边,别看他领左都督之位,然实权却不在他手里,涉及紫禁城和皇城的禁卫、巡察等职权,早被天子分给刘文炳、卫时泰他们掌管,尤其是紫禁城这边,可谓密不透风。

    这宫外的有心人,想打探宫内的情况,难如登天。

    乾清宫正殿。

    刘文炳、卫时泰等十余众勋戚,挺身侯在殿外,他们心里也都犯着滴咕,天子特召在京勋戚进宫,究竟是所为何事?

    自汤国祚、朱国弼这些勋戚被杀、被抄家后,除在京卫都督府的少数勋戚外,其他勋戚无不明白一点,天子对他们的态度很不好。

    除了能在五军都督府挂职外,京营这最后一块自留地,也让天子给收走了,这使得很多勋戚的进项都没了。

    连带着张之极、刘文炳、卫时泰这些颇受倚重的勋戚,反而被多数的勋戚给孤立了,成为了少数派。

    不过这恰恰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大明勋戚群体内部统一,那他如何分化、拉拢、打压啊,毕竟有些勋戚,是要逐步的清除掉的。

    这个过程或许缓慢,但核心宗旨是不会变的。

    用时间去澹化一切。

    「臣等拜见陛下。」

    正殿内响起无数行礼声,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扫视着张之极、朱纯臣、徐允祯等一众勋戚。

    「免礼吧。」

    崇祯皇帝面色平静道:「想必很多人的心里,都疑惑朕特召诸卿进宫,究竟是所谓何事吧?

    不为别的。

    朕就是想找诸卿谈谈心,谈谈天津那边,最近出现的一批商号和船队,成国公,定国公,你们应该都知情吧。」

    朱纯臣、徐允祯心下一惊,垂着的脑袋露出惊疑的神情,难不成他们私下做的事情,叫天子发现了?

    朝班之中,不少勋戚的脸色都微变。

    「臣…」

    朱纯臣和徐允祯二人,无不是作揖行礼,思绪有些杂乱,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都搬进来吧。」

    得天子眼神授意,手捧拂尘的王承恩,上前数步,穿过眼前的人群,向殿外朗声道。

    「喏!」

    随着一声应答,以韩赞周为首的内廷太监宦官,捧着一摞摞桉牍,搬着长条桌,就朝正殿内走来。

    眼前出现的这一幕,不仅朱纯臣、徐允祯他们心生疑虑,就连张之极、刘文炳这帮人也露出疑惑。

    这些究竟都是些什么?

    「都看看吧,看完以后再好好聊聊,联合海贸的事情。」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指着眼前一摞摞桉牍,面色平静道:「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是吓一跳啊。

    骆养性带领锦衣卫,顺藤摸瓜,还真查出不少东西啊,诸卿,你们中的不少人,当初欺瞒着朕,真是够辛苦的。

    私下所开商号,所够田产,一个个都不少啊,加在一起的家底,都比朕的内帑还要多,朕还真是很好奇,你们…是如何积攒的这些家底?

    其才能放到户部去,个个都能当户部尚书了啊。」

    「!

    !」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叫朱纯臣、徐允祯等一众勋戚,无不面色大变,在他们毫不知情下,自家竟都被锦衣卫查了个一清二楚?!



    第二百六十六章 联合海贸(2)

    

正殿内一片死寂,朱纯臣、徐允祯、张之极等一众勋戚,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惶恐,有惊惧,有凝重,有疑虑……

    即便是崇祯皇帝倚重的张之极、刘文炳、卫时泰等勋戚,名下都有大量的土地,时代特性摆在这里,所处阶层不一样,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土地,往往代表着家传祖产,是一个家族传承的根脉。

    敢在当下这个时期,崇祯皇帝敢玩「均田」那一套,分分钟就会被落水,因为他跟天下各个阶层,都为敌了。

    「都不看是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神情各异的众人,开口道:「那就聊聊「联合海贸」吧,朕知道你们之中,不少都趁着天津开海通商,私下在津筹设商号,筹建船队,跟欧罗巴各国的海商互通有无。

    但你们所搞的那一套,也赚不了多少银子,五十万两?一百万两?

    你们都是大明的勋戚,难道就这点银子便满足了?

    这要是传出去,朕都替你们觉得害臊,知道欧罗巴各国海商,都是怎样通过海贸赚银子的吗?」

    嗯?!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番话,让朱纯臣、徐允祯这帮勋戚都愣住了。

    天子将他们名下商号、田产等,通过锦衣卫全都调查清楚了,难道不应该震怒吗?

    为何却谈起赚银子了?

    这始料不及的话题,让很多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朕听说欧罗巴各国的人,开设有诸多的东印度公司,内部联合起来,以银股来明确话语权,从事大规模海贸,以此谋取暴利。」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朕觉得这一模式不错,所以打算筹建「皇明海贸总会」,仅限于大明勋戚参与,以天津直隶州为总驻地,开启对外大宗海贸。

    以后会涉足朝鲜、倭岛、南洋诸国海外贸易,统筹对外展开贸易,可设立护商战队,以保障海贸的安全。

    别说朕轻待你们,看看你们之中的一些人,背地里都干了些什么,朕没有把你们都抓起来问罪,都算是法外开恩了。」

    王承恩、韩赞周这些内廷太监,捧着一封封公函,朝殿内所聚众勋戚踱步走来,显然是皇明海贸总会的介绍。

    朱纯臣、徐允祯、张之极这帮勋戚,有一个算一个,都流露出惊疑的神情,天子竟要跟他们搭伙做海贸。

    这还真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对天子的经商头脑,朱纯臣他们都是见识过的,从川海总会的发展,到各地皇庄筹建的诸厂,天津开海通商,以国税处发售债券等,那所赚取的银子都是难以想象的,更叫他们私底下眼红不已。

    「皇明海贸总会的总银股,就达到八千万两银子?这未免也太多了吧,内帑竟然要独占三千万两的银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