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川海总会要开设各地分会,下辖各产业分会,形成明确的逐级监管和管控,这是关键所在。
那些皇商的存在,就是协助你们发展,同时起到前期减压的作用,以后若是发展的不错,可以筛选一批新的商贾进来。”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川海总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大明国有产业的总办衙署。
以后在逐步发展起来后,会逐步的拆解独立,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群体,到时统归于某一专设机构管辖。
像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这些人,若是真的有能力的话,能经受住金钱的诱惑,没有被腐化堕落,那都会变成大明官员群体的一员。
原始工业化的发展,不能脱离朝廷的主导掌控。
这是大明的根本,脱离了这一根本,那大明就成了民间资本的天下。
毕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出现一批大小工厂主,一旦他们势力庞大了,那就会用更冷酷的方式进行盘剥。
真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皇帝是谁还真不好说。
只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这些核心的框架构想,想要逐步搭建起来,首先要在大明治下,培养出原始工业化,并逐步的去进行调整才行。
只要遇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不可能说没有问题,去凭空想象解决问题。
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这些人,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透过天子所讲的这些话,他们隐约猜到一些。
但所了解的层次并不高,所以心里并不理解,这些究竟代表着什么。
“汇通票号的整体发展,朕能规定相应的时间,必须要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但是在官办诸厂这边,朕却不能下达这样的期限,毕竟投资建厂是需要时间的,这点跟汇通票号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过你们要尽可能多的开设官办诸厂,多多吸纳各地脱产的群体,帮助到地方官府排除隐患。
那么前期发展的产业工人,准确的来说,应当是各个产业的技术骨干。
会由皇庄筹办的那批工厂,来给你们进行提供,以后他们的福利待遇,包括每月所领工钱,就转隶到那些新筹建起的诸厂中。
至于说专项技术售卖,相较于内厂这边,通过了层层筛选和考察,所对外售卖的价格,你们只需一成价格,就能进行交易。”
章谨忠、吕庸葆、岳庆章、盛应武几人相视一眼,神情都变得激动起来,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发展官办诸厂,就可谓是提供了层层便利啊。
皇庄筹办的诸厂,负责提供专项技术售卖。
汇通票号,负责提供专项共商贷款。
川海总会,自身就有较为充沛的钱财。
相较于刘江安、夏良玉、秦之鸿、寇熹亮这些皇商,对章谨忠、吕庸葆这些川海总会的人来讲,他们所在意的是自己的前途。
毕竟川海总会的多数银股,是内帑这边掌控的,他们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
当初王承恩代表天子,面见他们时就强调一点,若在川海总会做出成绩,那以后都是有官身的。
做官员,做商贾,这种阶层之间的跨越,是章谨忠他们先前所不敢想的。
只是章谨忠他们,所没有想到的是,为何皇庄筹建的诸厂,不能直接转隶到川海总会名下,这样能省去不少事情。
只因这牵扯到产业升级。
崇祯皇帝要绝对掌控一批工厂,不断地推进技术革新,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让大明的原始工业化,是稳步向前迈进的。
“该提供的便利,朕都给你们提供了。”
崇祯皇帝神情淡然,看向章谨忠他们,开口道:“希望川海总会这一次,在各地筹建官办诸厂,能达到朕的预期目标。
这件事情能否办好,会影响到大明后续发展,若是你们不能扛起重担,那朕不介意再换一批人。”
“臣等明白!”
章谨忠他们当即拱手应道。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一章 周延儒发威
崇祯皇帝所构想的原始工业化,倘若想要在大明落地生根,就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毕竟筹建规模化生产,是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好在崇祯皇帝有耐心和时间,去静候这一过程的形成和改变。
当初在内廷所辖皇庄,为培育这颗宝贵的种子,崇祯皇帝不知砸了多少银子,耗费多少心神,才将其孵化出来。
现在这颗种子的数量开始增多,开始分散扎根,崇祯皇帝心里期许着变化,因为有了变化,大明才有改变。
自崇祯皇帝密召周奎一行,明确官办诸厂之事后,朝堂也好,京城也罢,暗涌就从没有结束过。
一个京畿卫戍调整在持续推进。
一个毕自严所提出的火耗归公。
一个内阁明发的募工上谕。
外加上辽东沦陷区的不平静。
尽管大明境内的战乱势头,不知从何时开始被遏制住了,可出现的桩桩件件,却始终牵绊着大明文官群体。
文华殿,周延儒所在公事房。
“韩总宪,不知您听说了没,近期辽东那边的战乱,态势好像加剧了。”周延儒手捧茶盏,面露笑意,看向韩继思说道。
“东江平虏前指,数日前向军机处呈递的军报,想要协调天津、登莱两地驻军,以驰援辽南紧急战况。
扼守皮岛的东江军,趁着辽东义军崛起之际,建虏松懈之时,悍然向镇江堡展开攻势。
听闻那一战东江军作战骁勇,刘兴祚率部收复了镇江堡,但也遭遇了建虏援军,所以战事变得愈发焦灼了。”
“竟有这样的事情。”
韩继思双眸微张,向前探探身,皱眉道:“为何此事朝中知晓的不多?现在朝中受火耗归公一事,已有……”
可说着,韩继思却想到了什么,没有把剩下的话讲出来。
军机处乃是天子所设总揽平叛的衙署。
军机处落实的那些制度,若是天子不想对外透什么风,那朝堂是绝不可能知晓的。
军机处创设之初,有一些底层协办官员,有意无意的泄露部分军机要务,在被查出来以后,都被夺籍免职了。
亦是从那时候开始,军机处任何军机要务,都没人敢外泄出去了。
“本辅这次邀请韩总宪来,就是想谈谈火耗归公。”
周延儒放下茶盏,脸上笑意不减,悠悠道:“当前我大明各地,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可实则却并不平静啊。
陛下御极以来,勤政克己,处理朝政常到深夜啊,所为就是想让大明社稷变好,叫所生叛乱早日平定。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吧,总是和陛下对着干,甚至暗地里行掣肘之举。
早先所明的吏治新规推行至今,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可韩总宪不觉得还少点什么吗?”
韩继思:“……”
周延儒所言这番话,叫韩继思情绪有些波动,他算听明白了,这是想趁着天子心忧辽东战局,好向天子表表功绩啊。
火耗归公一事,从户部尚书毕自严提出后,并要在北直隶展开试行,所引起的反对声和质疑声,就从没有停止过。
原因很简单,这火耗归公倘若真在北直隶推行,并取得不错的成效,那此后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火耗,那可是最重要的灰色收入啊。
尽管在毕自严提出此事后,还顺势呈递了增加官俸的奏疏,可相较于火耗所生价值,谁在意那仨瓜俩枣啊。
朝中的有司大臣,之所以表现出这等态度,倒不是跟他们自身有关,可牵扯到背后之人的利益,那就必须要站队了。
毕竟历年来的冰敬、碳敬、节敬等,也不是平白无故就拿的啊。
“韩总宪,本辅这边有份名单,算是查出一些问题,你可以先看一看。”
周延儒站起身,边走边说道:“有户部的,有工部的,有兵部的,这些人表面看上起清正廉洁,可实际上背地里没少行龌龊事。
你也清楚,本辅入阁,就被陛下授主抓吏治新规的权柄,若是没有这项职权,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无妨。
毕竟同朝为官嘛,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分。
可陛下的脾气,韩总宪也是清楚的,本辅既然掌了这项职权,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你说对吧?”
说着,周延儒将所拿公函,递到了韩继思面前。
看来陛下这是要在朝掀起大案了。
韩继思心里一紧,下意识接过眼前的公函,心里暗暗感慨,从吏治新规明确下来,虽说做出的成效不少,可还从没有在朝掀起大案。
地方上倒是在北直隶这边,罢黜掉一批贪官污吏,可纵使是那般,亦在朝引起不小的轰动。
毕竟罢黜的官员有些太多了。
韩继思收敛心神,翻看着手中公函,眼眸微张,里面所写名单很多,四十七人,不少还是东林党人!
看到这里,韩继思心里更坚定了先前所想。
韩继思说道:“周阁老想叫都察院做些什么?”
周延儒笑道:“本辅想叫韩总宪,授意各衙署的监察御史,向通政司呈递弹劾奏疏,历数这些人所犯罪名。”
周延儒说着,又拿出几份公函,举起来说道:“这些都是本辅,所收集的一些罪名,希望能增添到这里面。
不过韩总宪放心,这些都不是罗织的罪名,而是本辅命人一项项查明的,绝对经受得住任何人质疑和查验。”
从被擢升进内阁,周延儒主抓吏治新规后,并没有急着做些什么,而是一直在秘密的展开调查。
周延儒心里也清楚,自己想在内阁站稳脚跟,就必须赢的天子的信赖,那么唯一可行的路,就是做好吏治新规的事宜。
而近期朝堂上生出的变动和风波,特别是火耗归公一事出现后,叫周延儒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说能抓住这次机会,替天子狠狠打击朝中有司官员的气焰,那他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必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所以周延儒隐藏着的獠牙,要彰显出来了!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二章 标准化的肇始
庙堂上所生是非,崇祯皇帝不想过多分神去管,权谋算计也好,党争不休也罢,并非他三言两语,就能扼杀掉的。
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愈演愈烈的党争,已然渗透进大明的每一寸地域。
人心,终究是这世间最难看透,最难猜透的。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代表着嘴上要讲什么话,皇权和臣权之争,处处都会彰显,处处都会爆发。
时下崇祯皇帝所关心的,是辽东战局的推进,刘兴祚率领东江军参战,在辽南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也宣示辽东战局迈向新的阶段。
涉及前线战场的军事指导,远在千里外的崇祯皇帝,能做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毕竟前线战局的变化很快,不清楚这些变化,就贸然给奋战前线的将校,下达所谓军令进行约束,那只会适得其反。
微操指挥这等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去做。
西山。
“诸卿,当前辽东局势动荡,对各类火器、火药制品、军械等需求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边走边说道:“武备院所辖军工产业,必须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保障每件出产的质量才行。
这是红线,绝不能有任何纰漏。
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但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那都冒着被杀的威胁,所以要帮助他们武装起来。”
焦勖、宋应星、毕懋康、王徵这批武备院的英杰,一个个都神情严肃,辽东那边经历怎样的战况,他们这些人都是清楚的。
自从辽东开始出现战况后,军机处所汇总的相应案牍,崇祯皇帝都会谴派王承恩、方正化等心腹太监,向焦勖、宋应星等武备院高层简述,以此敦促他们多多生产。
当前围绕西山一带,筹建起诸多规模化工厂,尤其军工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毕竟所需的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需求太高了。
奋战在山陕和辽东的诸军,拱卫在京畿的诸军,单单是崇祯皇帝所实控的军队,都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需求!
来到一处生产车间,宋应星走上前,正色道:“陛下,这就是前段时间,我武备院集中力量,尊奉陛下所明旨意,进行研制的几款木制车床。
参照不同生产的所需,生产出的这些木制车床,会被分配到不同产业线,参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