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卢象升心中也清楚,像方以智这些人,是什么复社出身,包括后来的堵胤锡,跟东林党有些干系。

    但是卢象升始终铭记崇祯皇帝所讲,要求同存异,不要以出身来论一切,要叫他们去基层摔打,对待每个人,都要抱着好的态度,去引导,去培养,要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完成自我辩证。

    现阶段的复社也好,一些东林党的后进之辈也罢,或者跟东林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只要是年轻的士子,崇祯皇帝都愿意去积极的培养他们。

    不叫他们去京城这边,就是为了隔绝他们跟官场的联系,这批年轻的士子,终究是没有步入仕途,没有沾染上那些不好的东西。

    大明的读书人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都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谁还没有年轻的时候呢?

    心里存有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啦,不说这些了。”

    卢象升微笑着说道:“抓紧时间筹备士子会议吧,明日就要召开了,各地分派的士子都要回来。

    对赈灾行署所开展的差事,要进行定期的研判和批判,是天子所定的规矩,我等都要遵循。”

    “喏!”

    阎应元当即拱手作揖道。

    近期北直隶治下各府县,积极开展了很多差事,尤其是保定府、顺德府等地,正在集中筹建官办诸厂,为驰道建设蓄力,卢象升绝不允许任何意外发生。

    “还是要好好磨砺一番啊。”

    看着阎应元离去的背影,卢象升笑着摇头道:“对待一些看不惯的事情,以往的沉稳都没有了,想要解决这些弊政,哪儿有一蹴而就的,都是稳扎稳打的去做才行。”

    在赈灾行署这批士子中,卢象升最看好,也最看重的,就是阎应元,不管叫他去做任何事情,哪怕再苦再累,都能任劳任怨的做好,这也使得卢象升在赈灾行署内部,竖立起阎应元这一榜样。

    年轻的读书人,终究是心高气傲的,对待别人所做出的成绩,自己却没有做好,那向来是暗暗较劲的。

    这样一批生瓜蛋子,在卢象升的眼里,所暗暗较劲的态度,就是他所想要看到的,形成良性循环,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



    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气象(2)

    

保定府,直隶巡抚府。

    “赈灾行署的相公们,换上内廷所制四方平定巾、儒袍以后,看上去就是不一样,和先前的变化真大。”

    “谁说不是啊,听说这身服饰啊,乃天子所定下的规格,非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可穿戴。”

    “岂止是这般啊,像最前列的那十几位相公,所穿那身天蓝袍,非得天子认可,是穿不了的。”

    聚在府衙外的一些吏员,瞧见直隶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断从各处赶到府衙正门前集结,小声的议论着。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批赈灾行署吏员,一个个昂首而立,等候着其他同窗赶来集结。

    愿意放下身段,读书人的骄傲,进赈灾行署这一特设机构,在大明地方基层真正做些事情。

    或许在钱财和名望方面,得不到任何好处,不过在其他方面,崇祯皇帝却用各种方式,叫这些能吃苦,愿意留下来的群体,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空谈误国者。

    泛泛其谈者。

    并非崇祯皇帝所想要。

    想让大明实现拨乱反正,就需要一批批信念坚定的良才,在大明各地做各种事情,这般才能带来改变。

    大明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中,或许出身不同,或许观念不同,或许师承不同,不过这些对崇祯皇帝来说都不重要。

    什么最重要?

    能够放磨砺,并坚持下来的那批青年才俊,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看似很简单的筛选,可不管是哪一层筛选,对当代的大明读书人而言,都是一次次艰难的抉择。

    读书人清高,不愿做卑贱之事,这是大明的现状。

    好在大明读书人群体,很是庞大。

    庞大到崇祯皇帝能用这种层层初筛的方式,留下一批批年限不同的人才,以赈灾行署这一机构,筹建起另一套人才队伍。

    “直隶赈灾行署,所召士子会议,应到137人,实到137人。”阎应元手捧名册,神情正色道:“现宣布士子会议如期召开,请诸君…即刻随阎某进府衙,参会!”

    “喏!”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帮行署吏员,纷纷拱手作揖道。

    卢象升所领直隶赈灾行署,下辖生员和读书人,合计2138人,为便于管理和分管,内设士子、吏员、书吏、书办四级。

    每级职务的授予,不以所考功名来论,一切以考评来定。

    凡是有能力者,哪怕只读了几年书,都能授予‘士子’职务,相反,若是无能力者,哪怕是考取生员功名,都有可能授予‘书办’职务。

    这等晋升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使得不少来行署的生员,最终有很多因吃不了这份苦,或不愿功名不如自己的人骑在自己头上,撂挑子走人了。

    赈灾行署的初筛,筛的就是守旧糟粕。

    能够留下来的这批读书人,只要经几年的磨砺,凡是通过层层考评的,都将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

    “学生等,拜见抚台!”

    “免礼吧。”

    在直隶巡抚衙门前堂,卢象升换了一身儒袍,面露笑意,看着眼前这帮行署士子,心里满是感慨。

    别看这批行署士子,并未真正意义上步入仕途,可在卢象升的眼里,只要他们能通过层层考评,天子终究会重用他们。

    仅仅在这批行署士子中,卢象升就发现一批能够治理一县,甚至到府任副职的良才,能力都是很强的。

    尽管卢象升心中并不清楚,天子要怎样擢升这批行署士子,但是卢象升却始终坚信,这批行署士子肯定会得到重用的。

    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替天子磨砺这批行署士子。

    “今日所召是士子会议,官场上的那套俗礼,千万别带过来。”卢象升撩袍坐在条椅上,伸手对众人说道:“巡抚衙门别的没有,准备数十条椅还是有的,坐吧,咱们这次要聊的事情可不少。”

    “喏!”

    以阎应元为首的行署士子,纷纷作揖行礼,随后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几人合坐一张条椅。

    “先说说驰道建设,水利建设这两块吧。”

    卢象升收敛笑意,环视眼前众士子,正色道:“诸位心里也都清楚,我直隶所设的赈灾行署,就是为处置灾情所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分管来做的差事,渐渐多了,毕竟这些事情吧,在地方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归拢到赈灾行署,便于统一的筹备和落实。

    言归正传。

    驰道和水利建设,关系到我直隶各府州县的安稳,这两个小组的士子,谁来先讲明一下情况?”

    “抚台,学生有问题。”

    宋献策站起身,先是向卢象升作揖一礼,随后对左右微微点头,开口道:“学生所分管的,是大名和广平两府的水利建设。

    期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统筹两地所辖各县水利时,难免会触及到不少地方士绅、地主等群体的利益,比如扩宽河道,勘测水库时,会占据一些人的土地田亩。”

    “针对这个问题,本抚先前也接到不少公函。”

    卢象升神情严肃道:“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若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会对北直隶治下各府县,统筹谋建水利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

    赈灾行署这边,想了几个不错的办法,拟定了一些章程,你们可以先看一看,若是有任何不同意见,可以在此次会议中提出来。

    皕亨,你叫上几人,将那批公函发放一下。”

    “喏!”

    阎应元忙起身作揖道。

    无需阎应元点名,陈明遇、方以智、李岩几人,就站起身来,跟随阎应元前去翻找那批公函。

    赈灾行署的士子会议,没有闲杂人等帮衬,参与感,是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反复在各地赈灾行署,所强调的事情。

    现阶段大明境内,在地方上设有赈灾行署的,仅北直隶、山东、山西三地,不是值得托付的重臣,崇祯皇帝是不会增设地方赈灾行署的。

    直隶巡抚卢象升,山东巡抚袁可立,山西巡抚刘鸿训,这些都是崇祯皇帝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将培养储备人才的担子,增加到他们肩膀上,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放心。

    (本章完)



    第二百五十四章 辽东狮虎斗(1)

    

落后守旧的大明,必须要注入‘新’的形式,从种子,到萌芽,到成长,到成材,这每一步路走下去都不容易。

    不过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去用尽各种能想到的办法,抢夺珍贵的时间,不叫大明整体秩序乱下去。

    发展,需要稳定。

    稳定,需要进取。

    进取,需要维新。

    这就是一环套一环,想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容易,但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做。

    直隶赈灾行署,所召士子会议,将持续上一些时日,毕竟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探讨的问题很多。

    通过这样满是参与感的会议,对阎应元、陈明遇这批行署士子来讲,会有着精神上的洗礼,也会叫他们自我辩证,自我审问。

    “皇爷,首批援辽火器、火药等军需,已于西山起运赶赴通州。”王承恩神情严肃,拱手作揖道:“会以各种名义,秘密运往天津直隶州,择机运输到东江镇那边。”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后续几批援辽火器、火药等军需,和武备院那边强调,要尽快生产出来。

    集中运输到东江镇,着金铉负责调度。

    既然李自成在辽东治下,能折腾出这般大阵仗,那朕定要帮帮场子,别辜负这位朕亲封的李闯将啊。”

    辽东那边生出的风波,尽管军机处已明发上谕,各项安排部署也在推进中,但崇祯皇帝却没放松过警惕。

    别的都好说,李自成这边的援助要增大些,哪怕不能换取来各项资源,崇祯皇帝也要贴银子增补。

    毕竟辽东折腾的时间越久,那其中所产生的变数就越大,这就代表着一种可能,可以迟缓建虏对外扩张发展的势头。

    黄台吉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一直都想趁着扩张发展,来集中手里的权力,削弱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这帮旗主贝勒的特权,效仿明制统治建虏八旗。

    崇祯皇帝怎会遂了此贼的心愿。

    别的不说,若是能延缓黄台吉这个家伙,增强所掌汗权的进程,就算叫崇祯皇帝砸一二百万两银子,那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王承恩面露忧色道:“皇爷,您这般帮衬李自成这一流贼叛逆,若是到最后在辽东势起,那岂不是给大明又培养一个强敌?”

    “李闯将和黄台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说到底,一个代表汉家文明,一个代表游猎文明,朕宁愿看着李自成在辽东势起,先行替大明从建虏之手,夺回被窃据的辽土。

    也不愿看着残暴的建虏八旗,窃据我大明辽土,残暴剥削我大明辽民。

    现阶段的大明啊,想彻底镇压建虏叛乱,是很不切实际的。

    大明需要时间,去逐步彻改军政,尤其是戍守辽地的边军,但先前建虏不给朕这样的机会和时间。

    两方对峙,无法妥善解决这些。

    那三方对峙呢?

    朕希望这个李闯将,最终能夺取辽南诸卫的疆域,东江军收复镇江堡,孙承宗收复辽西之地,此念若成,建虏元气大伤!”

    建虏八旗的陆战,绝对是该时代最强代表,简单明了的耕战一体制度,造就了建虏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特性。

    想通过冷兵器时代的手段,去压制住这支陆战劲旅,基本是不现实的事情,唯一能设法压制他们的,就是靠热兵器的优势。

    武备院所研制的初代燧发火铳,或许在性价比方面,崇祯皇帝觉得不是很高,可在特定的局势下,特定的战场上,砸一批银子进行量产,确保能取得预期目标,崇祯皇帝还是愿意支出的。

    “打吧,打起来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露感慨道:“最好辽南那边的仗,能一直打到隆冬将至,这样情况就对大明有利了。”

    小冰河时期下,换季气温的降低,是很普遍的,彼时辽东这个地方,要比大明其他地方,都普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