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医学、天、物理、机械、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已然开始运转起来,单单是武备院这边,所耗费的钱财,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过对崇祯皇帝来说,武备院花再多的银子,他掏起来都不心疼,毕竟这跟腐败的大明官场不同,前者能见到相应改变,后者纯粹是肉包子打狗。

    “这就是所产的燧发火铳?”

    拿着一杆火铳,入手略重,崇祯皇帝观察起来,开口道:“先前测试的情况怎样?出现炸膛的概率多吗?

    是否存在哑火的情况?就朕拿的这一款火铳,是否具备量产的条件?”

    相较于那些专业词汇,崇祯皇帝所提的这些,都是极为实际的。

    意图非常明确。

    初代研制的燧发枪,是否能批量生产,武备院这边,是否还取得别的突破,好提升燧发枪的威力。

    就崇祯皇帝所知晓的,以毕懋康为首的团队,所研制出的燧发火铳,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铳管的长度,膛线的刻画等等。

    倘若能够在这些方面,皆能取得相应突破,叫线膛燧发枪早日研制出来,那大明在野战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增强。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想实现这些构想,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真全部攻克了技术壁垒,崇祯皇帝反而要怀疑了。

    “陛下,先前武备院这边,和西山火枪营一起,组织起多次的测试。”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毕懋康上前道:“通过不同时辰,不同风向,不同环境,所汇总的测试结果来看。

    陛下所拿的该款燧发火铳,还存在不少问题,炸膛风险降低了,不过在铳管的材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陛下请看,这是”

    在此后一炷香内,崇祯皇帝认真听了相应汇报,毕懋康、宋应星这些人,实事求是的讲明情况,包括邓玉函、汤若望他们,还讲述了一些问题。

    比如特殊材质的研究。

    比如膛线机的研究。

    比如铳管的研究。

    很多的专业术语,就算是崇祯皇帝也是一知半解,不过有一个意思,崇祯皇帝是听明白了。

    该款研制出的燧发火铳,可以小批量的生产,以应对大明所临战局。

    同时武备院会谴派一些人,到列装该款火铳的军队,收集相应的数据,以作为后续研制的重要参考。

    “专业的事情,朕全权交给你们来办,不要在意耗费多少钱财。”

    崇祯皇帝拿着这杆火铳,看向在场众人,开口道:“至于别的,朕来给你们解决,该要做的事情,武备院呈递奏疏到御前。

    此外,这款燧发火铳,就进行小批量生产,增强一些军队战力的同时,也好叫你们搜集相应数据。

    勇卫营、神机营、东江军等部,都急需这款燧发火铳,在所处的区域内,打击猖獗的叛乱势头。”

    对待武备院实事求是的态度,崇祯皇帝是很满意的,毕竟自己调拨诸多粮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要是这武备院上下,跟朝堂上的官一般,那纯粹就是一个摆设。

    不叫大明的党争风气,延展到武备院这边,一直是崇祯皇帝在做的,从事特殊领域的人才,就该好好的钻研才是,至于别的不要考虑。



    第一百八十一章 产业

    

大明想要摆脱现有的困境,特别是崇祯朝时期的大明,除了围绕稳定大势,而展开的一系列谋划,就必须不断提升生产力。

    有了生产力提升,才能推动改变。

    有了改变的迹象,才能扩大开海。

    有了开海的增持,才能带动海贸。

    有了海贸的加持,才能盘活经济……

    这就像是在一座危楼之中,搭建一套全新的钢结构,叫支撑点变得牢靠,同时增强承载力,并在逐步搭建的过程,去掉那些旧梁柱。

    或许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但是摸清楚情况以后,干事的人手增多,那速度和效率就会加快。

    “皇爷,从您摆驾西山回宫,这脸上笑容就没有消减过。”王承恩手捧茶盏,走到崇祯皇帝跟前,笑着说道。

    “奴婢很久没见过您这般高兴,虽说奴婢不清楚燧发火铳,究竟是何等的厉害,但奴婢相信,等这批火铳分发下去,定能叫那些叛乱被镇压下来。”

    “哪儿有那么容易啊。”

    崇祯皇帝接过茶盏,微笑着说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毕卿他们所造的燧发火铳,和朕预想的后膛燧发枪,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不过嘛。

    有了这个开始,才能见到新的希望,毕竟这代表着武备院,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初代燧发火铳,所量产的那一批次,能列装到勇卫营、东江军等部,能有限的提升一些战力。”

    叫崇祯皇帝心里觉得高兴的,是自己这条路走对了,让大明本土派的人才,和欧罗巴各国的传教士,聚拢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探讨,可以叫大明在诸多的领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展和收获。

    《我的治愈系游戏》

    “皇爷,虽说武备院的进展不错,不过耗费的银子亦不少。”

    王承恩想了想,作揖道:“奴婢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叫皇爷知道,依着内帑现有的创收,若是武备院的份额,不再递增的话,那内帑还能累年调拨。

    可若是份额继续递增,恐内帑调拨不了几年,就亏空严重了,毕竟在其他事宜上,皇爷所下旨……”

    说着,说着,王承恩不敢讲下去了。

    作为崇祯皇帝倚重的心腹太监,王承恩就是大内第一管家,手里掌握的权柄极重,许多事情都需他来操办。

    司礼监这边。

    大内行厂这边。

    崇祯皇帝构建的内帑经济体,诸多繁杂的事宜,都是王承恩实际管辖和操办,帮着分担不少压力。

    王承恩除了忠心耿耿之外,还恪守规矩,知进退,晓是非,这些都是崇祯皇帝留意观察后,才逐步给予这等权柄的根本。

    整个内廷的太监班底,包括庞大的宦官群体,能赢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很少。

    王承恩算一个。

    方正化算一个。

    至于其他的太监或宦官,包括曹化淳在内,那种信任都是有限度的,毕竟知晓他们德性怎样。

    一旦沾染了权力,尝到其中滋味,人都是会改变的,这是本性,崇祯皇帝可不愿培养出真的权阉。

    “你说的这些,朕也都想到了。”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放下茶盏,说道:“王伴伴不必紧张,这是你的职责所在,该向朕进谏,就要及时进谏。

    当前武备院这边,进展取得了一些突破,那西山筹建的军工产业,也将会迎来一次较大的发展。

    特别是对铁料、木料、煤炭等物的需求,也会有着相应的增幅,所以朕想着叫内厂这边,逐步将现有冶炼技术,以售卖、合营的方式对外开放。

    以后朝廷的有司衙署,会逐步取缔直接生产,而是以下订单的方式,向朕筹建的军工产业,购进批量生产的火器火炮等。

    围绕这些军工产业,逐步增扩相应的附属产业,等到形成规模后,那相应赋税征收,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想要提升生产力的核心,就是不断增扩上下游产业,这对小农经济下的大明,还是极其新颖的存在。

    崇祯皇帝可以不懂研制,可以不懂生产,但是相应产业搭建的逻辑,必须要清楚,好在这些对他来讲并不难。

    武备院也好。

    内厂也罢。

    其实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就像是孵化小鸡的场所,这些小鸡,就是一个个产业,将成熟的研制成果,将成熟的生产体系,有效利用商业的模式,逐步在大明落地生根,成长为一课棵参天大树。

    当然像那些限制性的产业,军工、核心冶炼等等,都要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崇祯皇帝可不想在大明培养出一批财阀。

    “皇爷,要是那样的话,对这些商贾的忠诚,就无法保证。”

    王承恩想了想,皱眉道:“毕竟商人多喜逐利,倘若他们所提供的东西,多是以次充好的存在,那西山所产的火器火炮,岂不是就存在着隐患?

    如果……”

    “王伴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西山那边,会设立相应衙署,负责抽检事宜,一旦发现有以次充好,就全部退回,且要扣罚银子。

    想叫内帑减轻负担,西山筹建的军工产业,就要有赚银子的能力,并帮助国朝培养一批产业,这样才能在后续征收赋税。

    以后不仅是西山这边,像军工、造船等诸多产业,都会逐步扩大规模,所以你们内厂这边,要多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尽管他心里不是很明白,这培养一些产业,如何能叫国朝增收赋税,又如何减轻内帑压力,但自家皇爷所讲,他都会毫无保留的贯彻。

    “等过些时日,朕拟定一份章程,你就结合内厂现有发展,逐步落实这些。”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内厂自身的发展,特别是皇庄这边,该筹建的诸厂,要继续落实下来。

    包括便民铺的增扩,也要积极筛选可靠之辈,尽快在北直隶的各府县,都开设起来才行。”

    “喏!”

    王承恩再度应道。

    发展附属产业归发展,内帑经济体还要构建,以后等时机成熟了,崇祯皇帝要以此谋改成国营产业,以增强大明的底蕴。



    第一百八十二章 若觉命运不公当发愤图强

    

都言治国如烹小鲜,作为高高在上的天子,掌生杀大权于一身,叫世间一切都臣服在自己脚下。

    可对崇祯皇帝来说,治理大明,他感受最多的却是恶,随时随地会爆雷的状况,这一度叫他觉得心力憔悴。

    好在。

    当前大明所面临的处境,尽管没有彻底的改观,但至少有所改变,不管是辽东,还是山陕,亦或者其他地域,都没朝着更坏的结局演变。

    走在这西苑太液桥,看着眼前的美景,崇祯皇帝心情很是愉悦,当皇帝也非所有都是坏的。

    在享乐这方面,是该时代的翘楚。

    “可惜,朕不想当亡国之君啊。”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对眼前的太液池,囔囔道:“若是有可能,朕情愿少些享乐,当当这盛世之君!”

    一想到大明身处大航海时代,却没有能参与其中,多多的积攒底蕴,崇祯皇帝就觉得甚是惋惜。

    倘若大明能够积极开海,去跟欧罗巴诸国掰掰腕子,将南洋诸国划归统治下,那大明将走向何等方向,崇祯皇帝亦不好预判,但至少不会比现在差。

    “先在天津积极开海,吸引欧罗巴各国海商,等以后时机成熟了,大明定要打造远洋舰队。”

    崇祯皇帝神情倨傲,双眼微眯道:“欧罗巴各国的内部矛盾,同样有很多,没有道理他们能驰骋海疆,大明就不能驰骋。

    不过想谋定此事,要等到流寇势力镇压,建虏势力被削弱后,大明的内忧外患,相对减少一些,才能一步步落实。”

    别看大明幅员辽阔,但是内部矛盾太多,若连这些都没有疏导,就想着涉足临海,涉足远洋,那无疑会加剧大明崩溃。

    超出能力范畴的事情,崇祯皇帝不会去做,毕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崇祯皇帝坐拥整个天下,可真正属于他的却很少。

    太多的特权群体,把持着众多生产资料,名下财富惊人,甚至将大明底层百姓,当成他们创造财富的工具,崇祯皇帝这位青年天子,多少有些名不符实。

    “皇爷,他们都过来了。”

    王承恩走上前,作揖行礼道。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趁着现在有些空闲时间,召见那些被周遇吉聚拢的将校,若是能打开他们的心结,就能让他们更早为大明征战。

    毕竟从天启年间开始,山陕两地就频生灾害,地震,雪灾,旱灾就像是商量好,交替在关中这片土地出现。

    受辽东局势的影响,大明对赈灾方面做的不好,加之以官绅为首的群体,不断盘剥受灾百姓,兼并他们的土地,这没有活路之下,才被迫走上造反之路。

    总不能活生生饿死吧?

    “拜见陛下。”

    以孙可望为首的将校,神情间多有些复杂,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不过这言语间多有些不齐。

    先前所经历的种种不公,特别是地方官员的贪婪,叫他们心底对大明生出怨气。

    孙可望、刘文秀这些人,跟毛承禄、孔有德他们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