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暗暗思量着:卢象升和袁可立的担子都很重,若是这批人能派过去,到地方赈灾行署任职,积极地赈灾,那态势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他们之中,一些是出身显赫,或许吃不了这个苦,最终中途退出了,但若是能磨砺出一般,这些人才都是国之干才啊。
不行,朕要给他们洗脑,打一针强心剂。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叫他们兼济天下,叫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若能在实践中磨砺出来,在基层一步步爬上来,那整个态势都是不一样的。
朝中的赈灾公署。
地方的赈灾行署。
就是崇祯皇帝靠着赈灾事,培养人才的重点保护对象,是隔绝各级官员上下其手,贪墨赈灾粮饷的机构。
能被吸纳进去的人,绝不能是官场老油条,不然风气就会被带进来,那培养人才纯粹是痴人说梦。
没有经残酷现实鞭打的读书人,带着那么些浪漫主义色彩,就像是一块块璞玉,若能凋琢出来,那就是良玉。
“阎卿啊,你此番归京,可谓是给朕分忧了。”
崇祯皇帝故作叹息,看向阎应元道:“眼下国朝艰巨,你们在归京的途中,想来也知晓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遭受旱灾、水灾侵袭吧?”
“臣知晓此事。”
阎应元忙上前作揖道:“臣听闻陛下,于北直隶治下,特设了地方赈灾行署,以组织受灾百姓,行以工代赈,确保地方秩序安定”
陈明遇、方以智这帮学子,个个都情绪激动起来,见到天子这般忧愁,他们都生出强烈的意愿,想要为君分忧。
事实上封建王朝所尊儒家思想,并非不是没有好处的,大明多数的读书人,都是想为大明分忧的,想为君王分忧的。
不过那些高中科举,开始步入官场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官场风气的影响,渐渐都和光同尘,思想上有所改变了。
在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嫉恶如仇,你可以坚守己见。
毕竟还没有入世,没经历现实的摔打,利益的牵绊,有怎样出格的举动,都是对的。
但是入世以后,整个情况就彻底改变了。
“是啊,朕不想叫大明子民,饱受灾情的困扰,想叫朕的子民,能过上好日子。”崇祯皇帝感慨道。
“可是难啊,两地赈灾的粮饷,朕都调拨到灾区了,叫两地赈灾行署统筹,可是赈灾缺人手啊。
朕的这些大臣,要么身兼要职,要么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时候,朕处在这位置上,也深感有心无力啊。”
跟朝中这帮大臣,在一起博弈的时间久了,崇祯皇帝的演技,也跟着大幅上升,这叫阎应元、陈明遇这些人,一个个都激动起来。
“陛下!臣愿为君分忧!为社稷分忧!”
“陛下,学生愿为陛下分忧!”
在这东暖阁内,道道激动的声音响起,阎应元这些人,纷纷作揖请缨。
“好!朕果真没有看错你们啊。”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站起身来,快步朝阎应元他们走去,一边搀扶起众人,一边动容道:“在你们的身上,在你们的眼睛里,朕都看到大明中兴的希望啊。
你们能心系天下苍生,不惧个人的苦难,为君分忧,为社稷分忧,朕心甚慰啊。”
阎应元他们,哪里经历过这些啊。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说,他们心中除了激动,除了充满斗志,根本就没有其他了。
毕竟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出身显赫,并不知赈灾之苦,并不清楚受灾地方,是怎样的凄惨。
像方以智、陈子龙这些人,还都是复社成员,地位都是很高的。
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这复社终究就是学团,跟东林党相比啊,那差的火候,还是很大的。
“然朕还要讲明啊。”
看着眼前的众人,崇祯皇帝开口道:“这赈灾可不是游玩山林,更不是吟诗作赋,你们可能吃不了这份苦。
组织灾民,发放赈济粮,以工代赈,带头表率等等,哪一项都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啊。
甚至你们真要去了,可能连吃饭和睡觉,都是没有保障的,似这样的苦,你们真的能承受吗?”
阎应元、陈明遇这些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坚定,有踌躇,对这样的情况,崇祯皇帝表示理解。
“臣,愿向陛下立军令状!”
在众人不言之际,阎应元作揖朗声道:“若臣吃不了苦,辜负圣恩,擅逃灾区,臣甘愿受任何惩处!”
阎应元是个好同志,以后要多多磨砺,等机会合适了,要下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看着态度坚定的阎应元,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是欣慰。
这带头表率做的太好了。
崇祯皇帝有理由坚信,像阎应元这批人才,若是能磨砺出来后,以后到北直隶任职,到山陕两地任职,定然能帮自己分不少忧愁和担子啊。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结硬寨打呆仗
现阶段的大明吧,依旧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依旧有着很多隐患在爆出,但是吧,在崇祯皇帝的居中落子下,有一些不小的改变。
比如说朝堂。
比如说地方。
将一批务实、肯干的良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当好他们的主心骨,那才能有这些改变。
“周帅,这是最新一批,凭功进随军讲武堂的人员名单。”陈继盛走进帅帐,见周遇吉负手而立,盯着舆图,走上前说道。
“前一批的讲武堂学员,都已下放到各部充实基础,时下咱们勇卫营,在梁山这片区域算立稳脚跟了。”
说着,陈继盛的脸上,流露出些许的笑意,回想起初至陕西的境遇,那真是不愿去多想啊。
陕西这个地界,实在太乱了。
可谓是遍地都是叛乱。
陈继盛也算见过世面的,可随军赶赴陕西后,见到那惨绝人寰之象,心里都觉得有些心寒。
这真到了灾年之下,人就不再是人了。
“这一批特招的学员中,那勐如虎和虎大威,要特别关照好。”周遇吉接过人员名单,认真看了以后,对陈继盛说道。
“此二人虽说是塞外的降卒,不过这勇武和能力,都是极为出色的,若是能够调教好了,那都是不可多得的悍将。
当前咱们勇卫营这边,秉承陛下先前所言的扎硬寨,打呆仗,从韩城这边,算是将整个梁山区域,都彻底控制起来了。
然不管是相邻的延安府、西安府,亦或者其他府县,这叛乱的流贼势力,都是异常猖獗的。
如论如何,都不能叫肆虐陕西的流贼,冲进山西治下,真要是那样的话,局势就变得更加不利了。”
自从率部赶到陕西治下后,这周遇吉肩膀上所扛的担子,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增加啊。
尽管在勇卫营的头上,还有一个外派流贼平叛前指,有参赞大臣金声,持天子剑,负责勇卫营在陕平叛事。
可那不过是幌子罢了。
按参赞大臣金声的原话,勇卫营奉旨在陕西平叛期间,涉及斡旋官场,后勤保障,安抚百姓事,由流贼平叛前指全权负责。
涉及平叛事宜、招募新卒、进驻何处等等,皆由你这个勇卫营主帅专断,只需将一应奏疏,经平叛前指呈递御前即可。
对崇祯皇帝的这份信任和倚重,像周遇吉这等执拗者,唯有死战以报君恩。
涉及到一些重要部署,包括募集新卒这等大事,周遇吉都会跟金声商榷。
当然像奉密旨假扮流贼,劫掠地方恶绅恶霸事,并未对外透露丝毫,毕竟此事一旦传出去,影响太过于恶劣。
甚至参与劫掠的将校,包括麾下所率领的将士,周遇吉都是精挑细选的,甚至在进行多次后,便会严令他们返京,接受重新的调动分配。
只是最近周遇吉的心情,却不是很好。
不知自己查明的宗藩事,真要叫陛下知晓了,那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啊。拿着手里的名单,周遇吉思绪万千,若要是除掉秦藩的话,就不能选派一般将领了啊,这毕竟是皇明族裔啊。
陈继盛的心里很是奇怪,他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家主帅,像是藏着什么心事,可至于是什么事,却不清楚了。
自他们勇卫营奉诏赴陕以来,虽说消耗的各类军需,数额多了一些,但是对粮草这一方面,相对来讲还算可以。
毕竟有劫掠恶绅恶霸事,假以用剿匪之名掩盖,这些时日间也没暴露,甚至勇卫营的建制,亦扩编至三万有余,距天子所定五万员额,也没有剩下多少。
且随着扎硬寨、打呆仗的思路,在勇卫营这边贯彻落实,再辅以闪击、破袭等小股作战。
这使得流贼平叛前指的名下,还募集有三万余众辅兵,用于各部粮草、各类军需押运事宜。
周遇吉是忠心耿耿的帅才,他很清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为了避免某些情况,他所统率的勇卫营,所辖一应员额皆为战兵,像后勤保障和后勤押运等等,全都是由流贼平叛前指负责。
金声神情严肃,快步走进这帅帐内,见周遇吉、陈继盛都在,当即开口道:“周帅,陈帅,这西安府治下,出现问题了。”
“金参赞,究竟是出了何事?”周遇吉闻言,当即看向金声,说道:“可是流贼要攻打西安城?”
受周遇吉所部赴陕影响,加之洪承畴擢陕西巡抚,陈奇瑜擢延绥巡抚,这使得陕西去往山西的通道,悉数都被堵住了。
特别是周遇吉所领勇卫营,所奉行的扎硬寨、打呆仗,在经历韩城一战后,叫洪承畴给看出不同之处,这使得洪承畴学去了,而陈奇瑜也跟着学去了。
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像王左挂这批流贼,包括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他们,都将先后冲杀进山西境内。
这导致大明在平叛事上,彻底陷入到被动之下。
可现在的态势是,王左挂死了,王嘉胤这批人,游荡在陕西境内各处,东进山西的通道,被彻底堵死了。
“没错!”
金声皱眉说道:“南窜至庆阳府治下,那王嘉胤、王自用等部,不知为何,竟转战到西安府治下。
眼下西安城一带,充斥着大量流贼,陕西巡抚洪承畴,派人求援”
听着金声所讲的这些,周遇吉神情严肃,转身看着眼前的舆图,就当前的态势来看,延绥那边的压力,减少了很多。
可是陕西以南的境遇,却变得不怎么好了。
“周帅,照当前这种态势,恐肆虐的流贼势力,有向汉中府转战的苗头啊。”
陈继盛紧皱眉头,对周遇吉说道:“若真是这样的话,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一旦说流贼杀进汉中,那咱们大明的腹心之地,可都暴露到流贼之下了。”
“的确是这种情况。”
周遇吉眉头紧锁,开口道:“看来我勇卫营的主力,在确保梁山一带的安定,剩下的全都要带走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四卫营归京
“皇爷,山西那边传来好消息。”
王承恩手捧奏疏,走进东暖阁,笑道:“四卫营这边,在毛承禄、孔有德他们的统御下,率所部主力,押解追查赃银,及部分镇压所得,提前归京了。”
“呈上来。”
本伏桉忙碌的崇祯皇帝,听闻此言,放下朱笔,看向王承恩说道,这毛承禄他们提前归京,的确是出乎自己预料啊。
王承恩不敢耽搁,当即踱步上前,将所捧奏疏呈上。
此前山西肃贪一事,叫山西生出民乱,这叫崇祯皇帝甚是恼怒,直觉告诉他,那定是地方官员所为。
不过后续发生诸多事情,叫崇祯皇帝深刻感受到,这京畿一带若无充分兵源,那一旦遭遇突发情况,都会叫自己陷入被动。
看着手里的一封封奏疏,崇祯皇帝脸上笑意渐盛,没想到毛承禄他们,此次山西之行斩获颇丰啊。
“朕果真没有看错他们。”
崇祯皇帝澹笑道:“李邦华所领钦差队伍,在山西境内的肃贪,进行的很好,局势也都得到有效控制。
四卫营这边,镇压各地民乱得成。
除了留下部分精锐,继续受李邦华他们差遣驱使,这主力都随毛承禄他们,押解追查贪官污吏所得,甚至是镇压所得,启程归京了。
等毛承禄他们率部归京,那北直隶治下安置事,包括赈灾事,都能确保万无一失了啊。”
来到这崇祯三年后,对崇祯皇帝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好年景,不断爆出的雷,叫他很多时候很是被动。
也幸好是崇祯皇帝有所准备,才使得整体的局势,并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