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该做的事情都不能少。”

    汤国祚的这番话,叫李弘济、蒋秉忠他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可,随后众人就之后要做的事情,进行着商讨,力求能趁此机会,狠狠的大赚一笔银子!



    第一百零八章 人性啊

    

“皇爷…最近几日京畿的粮价、布价等,都呈大涨的趋势。”

    王承恩眉头微蹙,微微欠身道:“虽说京畿这边的便民铺,一直在努力平价放粮,甚至是棉布等,可是在京畿各处的某些群体,都用各种手段在哄抬着。

    甚至在这期间,还有人…暗中纵火烧粮,密查几处便民铺,现在朝野间的舆情,不是特别的乐观。”

    “这是有人,开始按奈不住性子,想趁机大发国难财啊。”

    崇祯皇帝紧握着御笔,强压怒火,双眼微眯道:“京畿各处的便民铺,没有大碍吧?查到是谁在背后捣鬼没?”

    “便民铺这边没有大碍。”

    王承恩欠身道:“虽说被烧毁一些粮食,但是多数的粮食,都在各地皇庄储备,皇爷未雨绸缪,定期分派粮食,才避免更大的问题。

    不过背后捣鬼之人,还没有查明,内厂这边,虽追查到一些奸贼,可多是地方无赖,想要查明……”

    ‘这隐秘战线的事宜,非内厂所擅长的啊,且内厂的担子太重,根本就抽调不出人手。’

    听着王承恩所讲之言,崇祯皇帝暗暗说道:‘东厂和西厂,全都被自己派出去了,以至于对北直隶的掌控,变相都削减了不少。

    内厂是完全的宦官聚集地,是内帑经济体的核心所在,东厂和西厂却不同,能从宫外募集一些好手。

    看来在以后的局势中,必须要留下东厂,或者西厂,不能两支内廷队伍,全都派出去做事了。’

    从崇祯三年开始,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就能感受到,这上下摆烂的大明,在之后的数年内,必将会爆出一个个雷。

    好在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尚处在崇祯皇帝的掌控之内,不至于说陷入到绝对被动的态势之下。

    若真是像甲申之乱那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崇祯皇帝才是真的被动。

    “去,派人叫骆养性过来。”

    沉吟许久的崇祯皇帝,皱眉说道:“既然有人想找死,那朕就成全他们,孙传庭他们,现在才取得一些成果。

    就有人在背地里鼓捣这一切了。

    当前这朝野间,不知有多少的人,明里暗里的盯着朕,朕要是不做些什么,那他们一个个都不会老实!”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

    大明所堆积的顽瘴痼疾和毒瘤,并非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更像是串并联的群体,往往一方有所异动,其他领域都会跟着动。

    大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的太长也太久了。

    这也衍生出尖锐的阶级矛盾,财政崩坏,建虏肆虐,流寇肆虐,土地兼并严重……

    再加之非人力所能阻止的自然灾害,以至于崇祯皇帝想拨乱反正,明里暗里的掣肘和阻挠,往往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来呈现出来的。

    当大明的皇帝难啊。

    当崇祯朝的皇帝更难!

    “皇爷,成国公求见。”

    高时明踱步走进东暖阁,向崇祯皇帝作揖道。

    嗯?

    朱纯臣这个家伙,怎么这个时候来求见了?

    崇祯皇帝闻言,眉头微蹙,心里却暗暗思量起来,对朱纯臣那些骑墙派勋戚,崇祯皇帝从未放松过警惕。

    甚至为避免整饬京营事,被在京勋戚所暗地里阻挠,崇祯皇帝将朱纯臣、汤国祚这帮在大明要完蛋时,背叛大明的勋戚,一多部分安置到了京卫都督府。

    朱纯臣这些骑墙派勋戚,都是政治投机派,都会在心里揣摩思量,当前的大明,不至于说到亡国的程度,所以崇祯皇帝心里也很清楚,除非是将他们逼到绝境上去,那朱纯臣他们是不会做孤注一掷的事情。

    再者言,京卫都督府虽掌握着皇城和宫城的禁卫事,但是内廷这边,值守的大汉将军,包括一应的太监宦官,全都换上崇祯皇帝所信任的人。

    “宣吧。”

    崇祯皇帝神情淡漠道。

    “臣…朱纯臣,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朱纯臣低首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免礼吧。”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故作轻叹道:“成国公,你来见朕,可是京卫都督府这边,有什么事情?”

    看来天子为安置难民事,烦恼不已啊。

    莫非便民铺一事,跟天子没有关系?

    朱纯臣心里暗暗思量,表面却作揖道:“启禀陛下,京卫都督府这边,没有什么事情。

    不过臣知晓陛下为国事忧,为安置山陕逃难灾民事忧,所以此来拜见陛下,就想替陛下分忧。

    臣愿为国朝捐银万两……”

    ‘你个吝啬的投机派,竟舍得给朕捐银子,不简单啊。’听着朱纯臣这番肺腑之言,崇祯皇帝却双眼微眯起来,‘不对,朱纯臣此来,肯定是带着目的的,黄鼠狼给鸡拜年,绝对没安好心。’

    清楚朱纯臣是什么德性,对朱纯臣的一举一动,崇祯皇帝都有着超乎常人的警觉。

    仅当前这个阶段,京卫都督府这边,崇祯皇帝能信任的,唯有新乐侯刘文炳和宣城伯卫时泰。

    “卿能有此心,朕心甚慰啊。”

    在朱纯臣讲完以后,崇祯皇帝面露微笑,赞许道:“若是国朝的文武大臣,包括那些勋戚,都能像卿这般,那朕能少多少忧愁啊。

    不过这银子,卿就不必捐了,若能多多给朕募集些粮食,也算为朕分忧了。”

    “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听到这话的朱纯臣,心里算打定主意了,当即作揖道:“陛下,若没有其他事情,那臣就先行告退,替国朝多多聚集粮食。”

    先前朱纯臣还想在崇祯皇帝面前,摆汤国祚他们一道,不过现在所揣摩到的这些意图,叫朱纯臣打消这一念头了。

    不过朱纯臣不知道的是,此次他前来乾清宫,却叫崇祯皇帝起了疑心,

    若崇祯皇帝没猜错的话,只怕在京勋戚中,有些人趁着此次机会,在暗地里鼓捣什么了。

    ‘看来借着此次机会,还能铲除掉一些勋戚。’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盯着朱纯臣的背影,暗暗思量道:‘骆养性这次过来,又有事情要做了。’



    第一百零九章 山西民乱

    

“王伴伴,你觉得这朱纯臣来乾清宫,果真是为朕分忧的吗?”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对王承恩说道:“你对朱纯臣这个人,心里有什么想法?”

    “皇爷…”

    王承恩有些踌躇,不知该怎么说,他的确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不假,的确受自家皇爷信赖不假。

    可妄议当朝勋戚,这多少是有些忌讳的。

    “朕叫你说,就从实说。”

    崇祯皇帝听出王承恩的顾忌,开口道:“若王伴伴都不敢在朕面前,讲真话的话,那朕还能信任谁?”

    王承恩心里生出一股暖流,作揖道:“皇爷…奴婢觉得,成国公此来乾清宫,且还是在这种态势下,奴婢总觉得很奇怪。

    且方才奴婢觉察到成国公,似乎有些话并未讲出来,好像是皇爷说了什么,才叫他不敢…不,应该是不打算说出来。

    成国公为人和秉性,一向都很稳重,给人看不出缺陷,可偏偏是这样,奴婢总觉得有些说不准。”

    听着王承恩所讲,崇祯皇帝露出些许笑意,谁说在自己的身边,就没有人才呢?

    大明从来都不缺人才!

    只是先前那种不良风气,导致大批的人才,并没有机会晋升上来。

    看来以后在这方面,朕要多多的警觉才是。

    内廷庞大的太监宦官群体,若是能用得好,仅在这北直隶治下折腾,定然能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

    崇祯皇帝赞许的点头道:“以后要多向朕谏言,有什么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及时向朕进行通禀。

    王伴伴,从信王府就在朕身边服侍,朕也知道王伴伴,心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眼下这朝堂上,包括地方上,藏着很多隐患,靠朕一人,想全部都觉察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待王承恩这种死忠的忠仆,崇祯皇帝对于其的信任和耐心,要远比其他人要高。

    毕竟甲申国难时,那般落魄,就王承恩一人慷慨赴死,不带丝毫犹豫的,若连这样的忠仆,崇祯皇帝都不信任的话,那在这大明朝上下,还有谁值得崇祯皇帝去信任?

    “皇爷…要不要奴婢选一些可靠的宦官,离宫暗查一下成国公?”王承恩想了想,欠身说道:“奴婢总觉得……”

    “这个想法,是好的。”

    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不过不能只将注意力,局限于朱纯臣一人身上。

    这京卫都督府的在职勋戚,包括京营的在职勋戚,先前被朕罢黜的在职勋戚,都安排些人手,秘密调查一番。

    直觉告诉朕,当前京畿所闹出哄抬粮价、布价等一事,跟他们中的一些家伙,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

    给朕好好的调查一番!

    这件事情,你知,朕知,不可叫外人知晓,在内厂挑选的宦官,必须要忠诚可靠,为人机灵。”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应道。

    此次朱纯臣若是不来,那崇祯皇帝就算是调查在京勋戚,也是通过骆养性之手,但他既然来了,那就代表着事情必然不简单。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要选择相对信任的群体,来秘密的调查此事了。

    当前的大明朝啊,君臣之间,相互试探,相互揣摩,这种事情太常见了。

    风气一旦坏掉了,想要拨正回来,绝非朝夕间就能完成的。

    特别是对大明的这帮勋戚群体,这中间的多数人,都已然背离了初心。

    大明敕封给他们世袭罔替的尊荣,叫他们多数都成了精致利己者。

    想扭转‘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M。。

    那倚重值得信任的勋戚,铲除掉坏掉良心的勋戚,再凭借后续战争,敕封一批新的勋戚,就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

    多管齐下的治理大明,才能叫摆烂的大明,逐步解决烂摊子,唯有这样,大明才有可能中兴起来。

    崇祯皇帝没有想到,一场安置山陕籍逃难灾民事,竟给自己爆出这么多的‘惊喜’,这要是不好好解决的话,那岂不是白白浪费这次契机吗?

    “沙沙……”

    东暖阁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皇爷,出大事了!”

    韩赞周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叫崇祯皇帝的眉头紧蹙起来。

    “慌什么,天还塌不下来!”

    见神情慌张的韩赞周,捧着一摞奏疏,走进东暖阁内,崇祯皇帝皱眉喝道:“这般慌张成何体统。”

    噗通~

    面对天子的斥责,韩赞周直接跪在地上,行礼道:“奴婢有罪,请皇爷责罚!”

    “说,究竟出什么事情了?”

    见韩赞周这般,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厌恶的神情,皱眉道:“轻重缓急都分不清楚,你这司礼监随堂太监,是怎么当的!”

    “奴婢有罪。”

    韩赞周难掩惊惧,忙道:“是军机处大臣,兵部左侍郎李邦华,于山西呈递密奏,另四卫营这边,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人,亦呈递密奏。

    言…山西多府县治下,发生民乱……”

    好啊!

    真是够可以的啊!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脸色立时就冷了下来。

    这山西早不民乱,晚不民乱,偏偏在自己着命李邦华,全面整治山西官场,发生了这场民乱。

    那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啊。

    在身旁服侍的王承恩,没敢大意,快步朝韩赞周走去,弯腰捧起那些密奏,便朝自家皇爷走来。

    “你先退下吧。”

    看着眼前的这些密奏,崇祯皇帝深邃的眼眸,闪烁着精芒,冷冷道:“此事若敢在内廷传开,朕要你的命。”

    “奴婢不敢!”

    韩赞周闻言,身如筛糠,当即行礼应道。

    尽管崇祯皇帝心里清楚,山西民乱一事,自己压不了多久,但能多压一天,就少一分被动。

    自己这才刚打算牛刀小试,整整大明地方官场的不良风气,想杀一批贪官污吏,来震慑下大明朝堂和地方官府。

    可事情还没做完,就闹出这样的事情,看来大明治下的各地根基,都糜烂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