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事无需内阁和军机处负责,朕亲自委派大臣,主持灾民入直赈灾事,一应耗费由内帑拨发。”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崇祯皇帝就不会坐视不管,或干脆当起缩头乌龟,如此的话,还不如直接摆烂算了。



    第一百章 赈灾前指

    

步入小冰河时期的大明,灾害频发这是常态,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对待赈灾之事,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实在是太差太差了。

    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组织灾民恢复生产,亦或者赈灾期间的调度、防疫、维稳等各项事宜,都是极为被动的态势。

    既然之后的十几年间,大明南北治下各地,会频繁的发生灾害,水灾、旱灾、雪灾、蝗灾、地震等,接连不断的问候大明,那崇祯皇帝就非常有必要,锤炼出一支专司赈灾事的队伍。

    什么事情光想不做,光说不做,那就算想的再多,说的再多,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空谈误国的风气,或许不好扭转,但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锤炼出一支支可靠的队伍出来。

    顺天府尹孙传庭、九门提督孙祖寿,神情凝重的朝乾清宫快步走来,真定、保定两府一带,聚拢大批山陕籍灾民潮,他们知晓了。

    此番被天子身边近侍王承恩,亲自传达口谕,二人的心里都清楚,天子是有重要的事宜,要交由他们去办。

    “臣…孙传庭,拜见陛下!”

    “臣…孙祖寿,拜见陛下!”

    寂静的东暖阁内,响起的声音,叫服侍的庞天寿,依旧低头不言,脑海里所想的,还是自家皇爷,先前质问王洽、韩爌之言。

    “免礼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开口说道:“灾民潮一事,王伴伴在传口谕的时候,向两位卿家言明了吧?”

    孙传庭、孙祖寿相视一眼,后作揖道:“言明了。”

    “陛下,灾民潮一事,必须要从快着手解决。”

    孙传庭紧接着又道:“若是拖延的时间过长,一旦灾民汇聚的规模,超过五十万众,那就算朝廷想要解决,那都没办法解决。

    臣以为当选派赈灾钦差,赶赴真定、保定两府,分批遴选逃难的灾民,寻找合适的地域,进行诸批的安置。

    与此同时,内帑当尽快筹措粮食,广布粥场,安抚这帮逃难的灾民,并设法叫这些灾民能定下来。”

    相比较于王洽、韩爌他们,除考虑赈灾事外,还兼顾到朝堂变化,孙传庭的想法就极为纯粹。

    就专注于赈灾事。

    不管先前天子在朝堂上,做出怎样的决断,叫多少朝臣产生不满和情绪,那都没有眼下的赈灾事重要。

    “伯雅所言,正是朕所想。”

    崇祯皇帝搁下御笔,抬头看向孙传庭说道:“先前王卿和韩卿,所讲的那些,有些叫朕失望了。

    朕已命他们维稳朝堂,此次赈灾事,由朕钦点大臣,全权负责,而军机处和内阁所要做的,就是维稳朝堂。

    谁若是敢在赈灾期间,抨击朝政,扰乱秩序,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免职,永不录用!”

    攘外必先安内。

    想要妥善解决好安置灾民事,那此时朝中的官员,就不能集体唱反调,不然别说是赈灾了,能稳住北直隶局势,都不好说。

    “朕思前想后,觉得此次的赈灾事,不能再像以往朝廷赈灾那般。”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拿起龙案上的公函,朝孙传庭他们走来,“毕竟所谓三十万灾民潮,这只是山西地方粗略所算。

    或许有四十万,或许有更多,这些都是无法考证的。

    为确保此次赈灾事,能妥善解决好,朕决意特设赈灾前指,总揽山陕籍灾民,落实安置北直隶事。”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树立中心,谋变也好,整军也好,亦或者赈灾,都必须明确领导班底。

    若是连上通下达的队伍班底,都没办法构建起来,那还做什么事情?还不如趁早摆烂算了。

    “伯雅,这赈灾钦差非你莫属。”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赈灾前指隶属于军机处,分留京前指,外派前指两部分,一应职权由卿执掌。

    考虑到这次赈灾的复杂性。

    留京前指,由伯雅坐镇负责,从顺天府衙及两个京县,抽调一应官吏,统筹调配此次赈灾事。

    朕会派黄卿,协助卿负责好赈灾事。

    外派前指,由孙卿统忠勇军、西苑讲武堂等组成,在真定、保定两府,设立一应的驻兵营地。

    另朕会从神机营这边,抽调部分锐士,暂归外派前指负责。

    除此之外,大内行厂亦会谴派人手,到留京前指这边,确保整体分流安置事,力保将这次赈灾事,能妥善解决好。

    这两封公函,皆有着详细的赈灾细则,两位卿家抓紧看一看,若没有其他的事宜,即刻着办此事。”

    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既然灾民潮已然形成,那再怎样焦头烂额的顾忌,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是这样的话,不如调动一切能调动的人手和资源,力争这次赈灾事,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凡是在这次赈灾事,表现突出的,崇祯皇帝事后定然会委以重任,尤其是专司赈灾的队伍建设,那更会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

    “哗~”

    “哗~”

    此时的东暖阁内,响起道道清脆声,孙传庭也好,孙祖寿也罢,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着手里的公函。

    然里面的诸多赈灾细则,乃至防疫手段,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比如分流疏导。

    比如编组监督。

    比如按劳分配等等。

    先前大明对待赈灾,是被动的,是广设粥场,维稳灾民情绪,不叫民乱发生,不出现疫病即可。

    等到灾情过去了,哪里来的灾民,就回哪里去,但是所耗费的钱粮,往往都是极大的存在。

    但是此次崇祯皇帝所谋划的赈灾,却是积极地出击。

    用粮食调动着灾民,除了前七日,免费领取果腹的食物,之后的日子里,必须要服从安排,付出劳力,以换取全家果腹的粮食。

    从各个赈灾所辖机构的创设,再到监察制度的明确,包括钱粮单独设立等等,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次积极赈灾,来改变大明的赈灾理念。

    这种新颖的方式,叫孙传庭也好,孙祖寿也罢,都颇有几分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一百零一章 国丈啊朕赐予你个机缘

    

真定、保定一带出现灾民潮,天子乾纲独断,任性的要专断灾民事,且临设赈灾前指,以顺天府尹孙传庭为赈灾钦差,留京主持赈灾事。

    且委派九门提督孙祖寿,率部分忠勇军、西苑讲武堂、神机营右掖、左哨,紧急赶赴真定、保定,这在朝堂引起不少的议论,然多数的朝臣,都选择沉默。

    对待在朝的文官群体,包括那些东林党人,都很想看一看,一旦这次赈灾事,不能妥善解决,那将会给京畿造成怎样的影响和风波。

    届时他们便可寻找机会,奏请规谏天子,罢黜掉先前所做的诸多事宜,毕竟他们自身的利益,被触碰的太多了。

    “王伴伴,给北直隶治下八府的皇庄,传达的口谕,都派出人手了吧?”崇祯皇帝站在地舆图前,对王承恩说道。

    “都派出人手了。”

    王承恩欠身说道:“且按皇爷的旨意,一应的人手,包括要筹建的劳工队伍骨干等事。

    都着外派的内廷宦官,抵达所去皇庄以后,再三给所在掌庄太监强调。”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

    对当前朝堂的局势,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清楚,不知有多少沉默的大臣,想看着自己在这次赈灾事上出错。

    一旦赈灾事处理的不好,那朝中的文官,就会联起手来,向自己行规谏之事,以叫先前所立一应优势,悉数给裁撤掉。

    只可惜对待赈灾事,大明的绝大多数群体,都停留在被动的赈灾措施上,却没人想过积极调动的措施。

    不叫内阁、户部等有司插手,就是崇祯皇帝想以最快的速度,叫他认为可靠的人手,归属到赈灾前指编制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想看朕出丑,那你们未免太小瞧朕了。’

    崇祯皇帝眸中闪烁着精芒,看着眼前的地舆图,心里暗暗说道:‘别说是三十万的灾民,就算来上五十万,那朕也能将他们都给消化掉。

    一个整修京城事,一个分流皇庄,再加上各地整修水利,以及遴选勇壮,编练到忠勇军、神机营等部。

    有先前抄家所得粮食,加上内帑充沛的银子,朕叫你们看看,什么叫做赈灾!’

    对孙传庭、黄立极、孙祖寿他们的能力,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的。

    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叫他们适应这种赈灾方式,并在实际的赈灾过程中,总结实际的赈灾经验,完善这套积极的赈灾方式。

    只要此次的赈灾事,能妥善的进行解决,那么所斩获的获益,将会是寻常人等,所难以想象到的。

    “皇爷,国丈来了。”

    庞天寿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宣!”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转身朝龙椅处走去。

    既然是靠赈灾事,锤炼一些队伍,那崇祯皇帝也要借助此次赈灾,叫京畿这边,出现些不同的东西。

    被自己捏着命门的吝啬国丈,亦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老臣拜见陛下!”

    红光满面的周奎,走进东暖阁后,向自家女婿作揖道。

    “国丈免礼吧。”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伸手道:“王伴伴,给国丈赐座,斟茶,朕要与国丈畅谈。”

    “喏!”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随后便朝殿外走去,指挥着值守的宦官,给当朝国丈搬来木墩,斟茶。

    “国丈,朕听说眼下汇通票号,取得的成就不小?”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周奎说道。

    “启禀陛下,的确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坐在木墩上的周奎,微微欠身道:“眼下京城这边,开设有一家总号,两家分号,另通州、天津、沧州等地,皆开设有分号。

    所揽储银子超五百万两,放贷出去的银子,亦有三百多万两,赚取的银子,亦有十几万两了。

    老臣近期打算,在东光、故城、武城、临清州等地,再开设一批分号,好叫汇通票号的名头,在北直隶、山东等地打出去。”

    你个老东西,还挺有头脑的啊。

    知道先沿着大运河开设,借助漕运之便,来回调动资金流向。

    漕运是大明南北的经济命脉。

    这南来的,北往的,那商贾定然不少。

    以此来讲名气宣传出去,给后续在北直隶、山东等地,其他府州县开设分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啊。

    看着意气风发的周奎,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些许感慨,果然吝啬的人,在经商方面的天赋,真不是吹的啊。

    “国丈做的很好,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看向周奎赞许道:“朕有国丈,何愁治理不好天下啊。”。xxbiquge。c0

    周奎:“……”

    听自家女婿这般讲,周奎心里不由得发颤,现在周奎对崇祯皇帝,可谓是畏惧异常。

    尤其是见到崇祯皇帝笑,那就更是这样了。

    这就叫他想起,在顺天府衙的一幕幕。

    “能为陛下分忧,乃老臣的荣幸。”内心发颤的周奎,忙站起身来,作揖道:“老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陛下,为了皇后。”

    “国丈能这样想,朕很高兴。”

    崇祯皇帝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朕眼下有一个大机缘,要赐予国丈,若此事国丈能办好,那朕就能敕封国丈爵位。

    若办的叫满朝文武,都挑不出毛病来,甚至是盛赞国丈,那侯爵也不是不可。”

    “!!”

    周奎面露惊意,抬起头来,难以置信的看向崇祯皇帝。

    还有这样的好事!?

    现在汇通票号行市喜人,赚的银子不少,虽说他分的份额不多,但若是将汇通票号,开遍整个大明,那也是惊人的数目。

    倘若能再多一尊爵位,最好是侯爵,那人生无憾了啊。

    “老臣愿为陛下分忧!”周奎强压惊意,作揖行礼道:“纵使是上刀山下火海,老臣亦愿!”

    “呵呵,上刀山下火海,就不必了。”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国丈能有此心就行了,朕想叫国丈,选一批可靠之人,组建一个商号,承接顺天府所辖改建事。

    国丈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赈灾的难民中,挑选一批青壮,安置好他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