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喝些茶水吧。”
    手捧茶盏的王承恩,看着倚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面露忧色的劝说道:“皇爷,您可要保重龙体啊。
    那帮贪官污吏,既然已被锦衣卫查处,您就别再多想这些事情了。”
    回想起方才在东暖阁内,所发生的种种,王承恩的心里就颇为复杂。
    自皇爷御极称帝以来,就好像状况不断。
    各地频生的灾害,流寇势力肆虐,建虏八旗也不消停,赋税问题不少,朝中……
    王承恩都不敢想下去。
    “朕没事。”
    崇祯皇帝摆手道:“一帮要处以极刑的贪官污吏,还不值得朕忧虑,朕现在所想的是山陕局势。
    朕算是看明白了。
    这外朝的多数文官啊,都是靠不住的。
    风气坏了,想扳正回来,难如登天啊!
    北直隶这边,朕还能看清事实,那北直隶以外的地方呢?他们做了什么,贪了多少,朕一概不知!”
    《仙木奇缘》
    王承恩低下脑袋,想这些事情,不是他所能妄议的。
    受天启朝激烈党争的影响,大明吏治**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大片的土地,被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兼并掉,大明治下的自耕农数量,处在连年递减的趋势,这直接影响的就是财政收入。
    “一个个都想要面子,还想要果子,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要朕来看啊,这大明,早就不是朕的大明了,朕要是不把这些顽瘴痼疾,滋生出的毒瘤,给他一个个拔除干净,那大明迟早要出大乱子。”
    王承恩:“……”
    这些话说的太大了,以至于王承恩的手,轻微颤抖起来,连带着所捧茶盏,溅出一些茶水来。
    “奴婢……”
    “王伴伴,眼下内厂所辖皇庄,筹办的那些厂,建设的怎样了?”
    看着要请罪的王承恩,崇祯皇帝伸手拿过其所捧茶盏,放到龙桉上,剑眉倒张,向王承恩询问道。
    京通二仓被一帮蛀虫上下其手,山西爆出的雷,甚至天津直隶州,周遇吉所部,呈递上的各种情况。
    叫崇祯皇帝愈发明白一点,必须要开辟稳定财源,并谋划稳定的粮食购进渠道,以确保在之后愈发严峻的局势中,不会被大明文官群体所左右。
    单纯的干掉一批文官,这并不能解决大明的问题。
    毕竟这些文官的背后,是士绅、大小地主等群体,他们掌控着大明不少生产资料,总不能把他们全都干掉吧?
    一旦崇祯皇帝敢这样做,那后脚大明各地悉数起义,造自己的反,毕竟是他这个大明天子先造反的。
    “启禀皇爷,奴婢也要禀明此事。”
    王承恩微微欠身,恭敬道:“在内廷所辖皇庄内,第一批纺纱厂、纺织厂、成衣厂等诸厂,皆已筹建起来。
    眼下大内行厂这边,已组织相应的人手,在北直隶、山东等地,通过一些可靠的商贾,收购积存的棉花。
    得益于内织染局等处,组织匠户钻研出的多锭纺纱车,还有皇爷所提的飞索织布机,在经试产后,不管是纺纱效率,还是织布效率,都较比从前提升不少。”
    棉布,作为大明的硬通货之一,能大批量的纺织棉布,那绝对是掌握了一项财源。
    像纺织产业集中的江南,就萌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多少在士绅、大小地主、海商等群体名下的纺织作坊,以多少多少织机,压榨着底层百姓的劳动力,
    来叫自己源源不断的赚取银子。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表面看是重农抑商,可实际上现在被破坏的差不多了。
    内廷名下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就不该只围绕一个紫禁城转,就该多多为内帑创收。
    毕竟在内廷的治下,养活着太多的宦官宫女了,这都是一张张嘴啊,叫他们到应有的领域发光发热,才是正解。
    “那筹建的琉璃厂,建设的怎么样了?”
    崇祯皇帝继续询问道:“在我大明治下,西洋传来的琉璃产物,也是极受追捧的,若能尽快量产,亦能给内帑创收。”
    “回皇爷,琉璃厂也已筹建起来。”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并且按照皇爷的旨意,琉璃厂名下的匠户,试产出了镜子,琉璃器皿等物。
    尤其是那琉璃镜子,远比铜镜的效果更好。
    如果说内厂所辖琉璃厂,能大范围的对外售卖,那一定能开辟稳固的财源。”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具体的生产,也不知相应的技艺。
    但是大明天子这一特殊身份,uu看书使得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聚拢大批能工巧匠,专司某项技艺的提升。
    仅仅是试错成本这一块,崇祯皇帝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像后世随处可见的东西,若出现在大明的治下,往往能有不小的市场前景。
    “从便民铺那边,遴选几名可靠的商贾,叫他们的家卷,悉数迁移到京城内居住。”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
    “叫这些可靠的商贾,去天津直隶州,组建起商号,先将琉璃厂所产镜子、琉璃器皿等,乘船南下,去南直隶、湖广、江浙等地售卖。
    告诉他们,朕打算选两名皇商,谁能将所经手的商品,卖出最多的银子,同时给内厂解决棉花供应,联络更多的粮商,那这皇商之名,就是谁的。”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在这吃人的世道下,但凡是能起势的大商贾,背后都是站着人的,对崇祯皇帝来讲,若这批商贾,敢背着自己搞小动作,那很简单,杀了宰肥羊就是了。
    大明什么都缺,大明又什么都不缺。
    三条腿的金蟾不好找,两条腿的商贾,那是一抓一大片。
    更何况像琉璃这种热销品,想先行打开江南的市场,根本就不算什么,毕竟彼时的江南地,可谓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
    别看大明频生灾害,北方各地处在混乱之下,可是江南地却很安定,过着温饱思**的生活啊。
    + 加入书签 +
    第九十一章 天津好天开海伊始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九十一章 天津好天,开海伊始
    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大明北疆治下,受建虏、流寇、蒙古等侵掠肆虐,受灾害频发等诸多因素所致,使得地方百姓生活艰巨,连带着不少人都认为,大明江南地也是这般。
    可事实上的江南,总的态势是好的,是繁华的,尤其是居住在城里的脱产群体,都能赚到足以养家湖口的银子。
    这也就有了病态的纸醉金迷,有了金陵秦淮河,像出身不错的群体,那一个个更是奢靡至极。
    倘若江南是不安定的,会有诸多的书院?会有文脉昌盛?会有社派?会有复社?
    但是藏在江南繁华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风潮,那便是卖身为奴的群体,所受到的压迫和盘剥。
    席卷江南的奴变,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就像是不愿受压迫的人们,向特权群体发动的反击。
    只可惜繁华的江南,朝廷这边却征收不到过多的赋税,特别是商税、矿税、茶税等,大明在江南的掌控力,已然式微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皇爷,天津知州陈延生,传来密奏!”
    韩赞周捧着一份密奏,快步走进东暖阁,对伏桉忙碌的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虽说京通贪污桉告一段落,但作为大明的天子,那要忙碌的朝政,还有很多,至于外朝引起的风波,崇祯皇帝是顾不上了。
    有内阁在前面顶着,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崇祯皇帝也是视而不见。
    “呈上来。”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抬头对韩赞周说道。
    “沙沙……”
    韩赞周不敢怠慢,忙踱步走上前,双手递上所捧密奏。
    ‘希望陈延生和李明忠,能带来些好消息。’
    拿起密奏的崇祯皇帝,并未直接打开,相反却在心里暗暗说道。
    毕竟裁撤天津三卫,特设天津直隶州,必然会触碰很多地方派的利益。
    作为空降天津的官员和武将,陈延生他们,是否能打开天津局面,那纯粹要看他们自己的能力了。
    “天津知州陈延生奏曰:臣奉旨赴津,行撤卫设州事,初至天津,即遇到诸多问题,虽天津巡抚、天津总兵官、天津兵备道、天津三卫等有司,悉数按陛下旨意裁撤,然在此期间……”
    一份正式的工作汇报,就呈现在崇祯皇帝的眼前。
    虽说在此之前,也收到陈延生呈递的密奏,但那更多的是就动兵一事,呈递到御前备桉而已。
    陈延生的品性怎样,崇祯皇帝是了解的,作为自己发现的良才,此人是务实派,喜欢先将事情做好,再禀明所做之事。
    “还真是够惊心动魄的啊,朕果然没有看错你们啊。”
    当看到解决天津问题时,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忍不住感慨道。
    “……原天津左卫指挥使赵兴忠,有才,心向社稷,臣斗胆向陛下举荐,出任天津直隶州同知,原天津右卫……”
    决意在天津撤卫设州时,崇祯皇帝就了解了天津三卫的情况,以赵倪梅三族为首的世职卫所官,看似是不起眼的群体,但却是天津本土的地方派。
    虽说在京城这边的勋戚、官绅等群体,多在天津卫城开设铺子、商号等,但他们不可能待在天津,多是门下奴仆常驻天津。
    所以天津稳定的与否,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派。
    崇祯皇帝没有想到,陈延生纵横合谋之策,用的竟这般熟练,在稳定天津局势的前提下,顺手解决了以倪家为首的死硬派,拉拢了赵家、梅家等观望派,天津所出现的镇压,使得天津州府的威仪,被彰显出来了。
    “妙啊!”
    看完这份密奏后,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加吝啬的赞许道:“陈延生、李明忠,皆乃国朝之栋梁。
    将天津直隶州,交到他二人之手,那定然能给国朝带来诸多便利,哈哈……”
    见自家皇爷这般高兴,在旁服侍的韩赞周,心里不免生疑,天津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竟叫皇爷讲出这样赞许的话。
    在韩赞周生疑之际,崇祯皇帝已然拿起御笔,在空白的文本上奋笔直书。
    “爱卿之密奏,朕已获悉,卿不愧是国朝之栋梁,稳定天津局势,这只是开始,卿在出任天津知州,当尽快开辟新局面。
    其一,尽快厘清天津的局势,协助天津将军完成定编事,为后续推行新关税做准备。
    其二,尽快将天津所辖各县,重新梳理一遍,对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贪赃枉法的官吏,悉数清除掉。
    其三,积极开辟对外海贸港口,朕会以中旨的名义,uu看书准许天津开海,允许西洋各国海商停靠。
    其四,查明天津治下流民,朕会着大内行厂,增扩天津治下造船厂,同时开设一批新的作坊,用于收容这些流民。
    其五,排查天津直隶州河道、河淀事,组织青壮兴修水利,力争天津不再出现水患。
    其六,针对天津卫城,要展开重修城池事……”
    针对天津这个地方,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要将津门发展起来,成为北直隶的商贸重镇。
    想做到这一步,那不单是漕运上,包括海运,陆运等方面,都必须大力发展起来。
    既然陈延生的能力很强,那诸多的谋划和部署,就能逐步的落实下来,这不单单是对国朝赋税,能有不小的增益。
    更为关键的一点,也使得北直隶治下,多了一处能通过海贸,积极向江南地,向西洋诸国联系的渠道。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其生产力是相对较低的,而崇祯皇帝构建的内帑经济体,则能逐步的提升生产力。
    这一低一高的驱使下,只要能生产出大明没有的产物,那就能借助新天津,源源不断的赚取钱财,继而谋划更多的事情。
    “韩赞周,将这份密旨,选派可靠宦官,八百里加急,送至陈卿手中。”写完密旨的崇祯皇帝,将密旨递给韩赞周,神情严肃道:“切记,务必以最快的速度,送达。”
    韩赞周当即领命道:“奴婢明白,奴婢即刻去办。”
    + 加入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九十一章 天津好天,开海伊始
    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大明北疆治下,受建虏、流寇、蒙古等侵掠肆虐,受灾害频发等诸多因素所致,使得地方百姓生活艰巨,连带着不少人都认为,大明江南地也是这般。
    可事实上的江南,总的态势是好的,是繁华的,尤其是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