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明白了。”
    李邦华眉头微蹙,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定不会辜负陛下厚望,妥善处理好整肃山西官场事,将那帮贪官污吏悉数抓捕归案!”
    第八十二章 皇太极要反扑
    
李邦华走了,带着崇祯皇帝期许和嘱托,准备离开京城,统属着崇祯皇帝调配的一应人手和军队,再度赶赴山西治下。
    不过李邦华并不知道,对毛承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帮四卫营将校,崇祯皇帝也是有旨意的。
    抵达山西那边,就立刻分派军队,在各处要道和要隘驻扎,采取分片清除的策略,厘清被查明的贪官污吏。
    与此同时,在山西治下遴选一批勇壮,补充进四卫营的麾下,并将他们的家眷,悉数迁移到北直隶治下。
    这次清除山西官场的行动,是崇祯皇帝思量很久,犹豫很久,才最终决定下来的。
    甚至外派毛承禄、孔有德他们,崇祯皇帝都思量了很久。
    毕竟在这过程之中,究竟存在哪些风险,又会生出哪些风波,即便是崇祯皇帝也不能预判精准。
    但山西的问题不解决,那之后陕西治下的平叛流寇事,局势只会变得更加不利,这种进退两难的抉择,算是叫崇祯皇帝领教到大明的摆烂程度了。
    缺人啊!
    开辟的摊子渐渐增大,崇祯皇帝心里的感慨,就愈发的强烈起来。
    此时的崇祯皇帝,只希望李邦华他们,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更希望毛承禄、孔有德他们,能好好贯彻自己的谋划。
    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同样的道理,作为大明的仇敌,以下克上的建虏八旗,伪汗皇太极,亦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忧愁。
    沈阳,大政殿。
    “汗王…自孙承宗接替袁崇焕,出任辽东督师以来,整个辽前的局势,就发生很大的改变。”
    范文程微微欠身,对稳坐在王座上的皇太极,禀明道:“戍守辽前的明军,依托锦州等前线重镇,挖设出大量的坑道。
    甚至是这些坑道,都是交错部署的,整个辽前的格局,发生很大的改变,这明军是摆明态度,要死守锦州一线,不再向威胁辽西一带。
    可这样一来的话,对我大金后续攻略锦州一线,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麾下骑兵,全然失去了优势。”
    皇太极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自先前率部进军大明关内,被崇祯皇帝率部击退后,大金就受到不小的损耗。
    原本想借助此战,重创大明元气,叫大金从中掠夺财富、人口等,并以此巩固在八旗内的权势。
    可叫皇太极万万没有想到,他以为不懂兵事的崇祯皇帝,竟然会选择御驾亲征,甚至还率部击败了八旗劲旅。
    现在好了。
    侵掠大明的仗打败了,出战的八旗健儿,蒙受不小损失,随战的草原各部,亦蒙受不小损失。
    这叫皇太极亦受到极大的被动。
    不管是在八旗内部,还是在草原那边,都遭受到了质疑。
    “孙承宗这个老贼,为何要再赴辽前!”皇太极冷芒一闪,咬牙切齿道:“像辽前的种种举动,定然是崇祯小儿所为。
    不然依着孙贼的性格,定然不会用此耗费钱粮最小的被动方式,先前其出镇辽东,围绕辽前,修筑了不少城池,坚堡。
    不能再叫孙贼,继续在辽前这样下去了,不然大金想攻占锦州一线,威逼山海关,就更加困难了。”
    因为侵掠大明的战略失败,使得皇太极领兵退回沈阳后,就一直在处理各种麻烦事。
    别看大明的治下,各种矛盾加剧,在建虏八旗治下,同样暗藏着各种矛盾,甚至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辽东受灾的情况,也是极为严重的。
    加之建虏八旗和辽东汉民的对立关系,使得建虏所控辖的疆域内,时常也会爆发一些民乱。
    只是在对战大明事,对战朝鲜事,对战草原事上,建虏八旗一如既往的神勇,才使得这些矛盾和隐患,都被死死的压制着,震慑着。
    “汗王,奴才也是这样想的。”
    范文程微微欠身道:“据奴才所知晓的情况,祖大寿、吴襄这些人,都被崇祯小儿抽调走辽前,前去京城赴任了。
    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使得孙承宗这个老贼,能以最快的速度,安稳住辽前的局势,统筹各部戍守辽前的兵马,贯彻崇祯小儿的计谋。”
    “竟有这样的事情?”
    皇太极剑眉倒张,看向范文程说道:“那要是这样的话,祖家、吴家他们,岂不是失去了主心骨?
    崇祯小儿难道了解到辽前的局势了?
    不可能啊。
    要是知晓的话,为何在此之前,崇祯小儿不把祖大寿他们,从辽前抽调走,这样袁崇焕这个家伙,也不可能为震慑辽前的人,擅杀了毛文龙。”
    这些时日的皇太极,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内方面,对大明这边的精力,根本就兼顾不到。
    建虏八旗,说是一个整体,实则就是一帮大奴隶主,跟一帮小奴隶主,所形成的一个军事利益群体。
    甚至现在的皇太极,都没能大权独揽,一部分权柄,还叫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分管着。。
    “这只怕就是崇祯小儿的高明之处啊。”
    范文程皱眉说道:“毛文龙虽有大才,先前对我大金,亦造成不少被动,但此人飞扬跋扈,目无尊长。
    崇祯小儿,只怕很清楚此点。
    所以当初委派袁崇焕,前来坐镇辽东,就有想除掉毛文龙的意图吧。
    现在奴才担心,不仅是辽前那边,甚至是东江镇那边,整个局势都不一样了。
    如果说崇祯小儿,委派心腹,出任东江镇总兵官,统辖东江军,再度来犯我大金的辽南治下,那……”
    皇太极沉默了。
    此刻的他,脑子有些乱。
    倘若范文程所讲的这些,果真是真的,那局势对大金而言,就可能会不利了,毕竟大金跟幅员辽阔的大明相比,那差距还是太大了。
    尽管在这些年间,大金在辽东这片战场上,常击败大明军队,取得了一个个骄人战绩,可论及家底的话,还远比不上大明啊。
    甚至到这个时候,皇太极他们,还不知晓远在山西的八大晋商,都被崇祯皇帝给派兵除掉了。
    沉默的皇太极,剑眉倒张道:“传本汗令,即召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第八十三章 辽前风云
    
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即八王议政的前身,是涉及军政大事时,由八旗共主主持召开的。
    老奴一统建州,开创八旗制度,将耕战一体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养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奴隶主。
    像建虏的核心人丁不足百万,每每要开启重大战事,往往就会召集各旗奴隶主,统一思想,明确作战部署,确保八旗不会在大战中失败,从而导致一战衰败的境遇。。。
    万历朝的萨尔浒之战,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皇太极决意召开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这就必然使得辽前局势,会朝着紧张的氛围迈进。
    建虏八旗在整个辽东地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不是谈奴色变的大明军队,所能一直抗衡的。
    彼时。
    宁远城。
    “督师…下官有些不明白。”
    茅元仪眉头微蹙,看向孙承宗说道:“您费尽心思组建的四个战兵营,合计两万余众兵丁,由天雄军抽调的精锐为骨干。
    既然已筹建起来,为何不顺势接手宁远城防,反将他们全部派往锦州前线,进驻到最前沿的坑道防线中?
    您这些时日在辽前坐镇,一直都想削弱祖家、吴家他们的影响力,可现在好不容易积攒一支强军,却又外派出去。
    倘若宁远城这边,因您先前所推行的种种部署,而出现任何风波的话,那就会叫督师府陷入到被动之下啊。”
    “止生,你说的这些,本督都明白。”
    孙承宗撩了撩袍袖,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但若是锦州一线的局势,不能安稳下来,那即便掌控住宁远城的城防,又有什么用呢?
    丢掉锦州一线的几处要镇,你觉得单凭现有辽前的实力,能够守住宁远城不丢吗?
    前有本督组建的四个战兵营,后有满桂坐镇山海关,就算辽前的这些统兵将校,再对本督所谋之事,心生不满。
    那他们真的敢公然闹事吗?”
    大明向来是一盘大棋,当崇祯皇帝忙着在京城那边,谋定种种部署和谋划时,山陕那边,辽东这边,各地的局势,也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受崇祯皇帝的影响,再度赴辽的孙承宗,没有再像天启朝那般,一门心思的想在辽前营建坚城、坚堡,用步步为营的方式,消耗大量的钱粮,以不断地向辽西一带推进。
    事实证明。
    在吏治腐败、贪腐成风的官场环境下,就算大明国朝,向辽东前线砸再多的银子,那多数都会被辽前官吏、统兵将校所贪墨掉。
    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拿着宝贵的钱粮,砸到辽前这个无底洞之中呢?
    “话虽然是这样说。”
    茅元仪眉宇间生出忧色,开口道:“从上个月开始,一直到现在,期间已经闹腾出三起闹饷之事了。
    戍守在辽前的各部兵马,似乎对一月一分发钱粮的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若是这样的情况,再不加以改善的话,下官这心里真的担心,在宁远,甚至是锦州那边,都会出现兵变之事啊!
    督师,您必须要重视此事啊。
    一旦说出现兵变事,那对整个辽前的防线,都会形成巨大的威胁,甚至窃据辽西的建虏八旗,亦会趁乱杀进辽前来啊。”
    孙承宗双眼微眯道:“对一月一分发钱粮的制度,不满的,其实是某些贪婪的将领,甚至是他们麾下的亲卫家丁。
    天子在这件事情上,所下决断极佳,最大限度上,避免了贪墨钱粮事的发生,使得底层的将士,能得到实实在在的银子和军粮。
    放心吧,对待此事,本督心中有数。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上一些时日,满桂麾下所整饬出的一支精兵,就会从山海关抽调到宁远城这边。
    到时督师府这边,就可下达指令,命祖宽、祖大乐所部,移驻到山海关治下。
    有满桂在山海关盯着,本督料想他们,不会有任何异动。”
    随着出镇辽前的时间推移,孙承宗秘密探查到的一些情况,发现正如崇祯皇帝所言,在辽前这个地带,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将门势力。
    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厘清,如何打压,如何分化,如何制衡,就是摆在孙承宗面前的一大难题啊。
    现在孙承宗的心中,对崇祯皇帝是愈发的敬服,也明白崇祯皇帝当初,对他言明,在之后的数年间,国朝不会再从辽前这个地带,向建虏展开相应的攻势。
    孙承宗出镇辽前的最大用意,就是维稳辽前的局势下,将辽东将门势力,分阶段的彻底打散掉。
    与此同时,在觉华岛这边,积极地筹建造船厂,设法生产战船,恢复辽西海域的水师力量。
    “督师心里有所谋断就好。”
    茅元仪轻叹一声,说道:“下官也没有想到,辽前竟拥有这般复杂的态势,先前真是没有多想过这些。
    难怪国朝在过去这些年,投入大量的钱粮,抽调不少的客军,在辽前一带组织起不少的反攻战。
    可是到头来,皆是一场空。
    如果说以祖家、吴家为首的辽东将门,不能被彻底的打压下来,戍守辽前的各部大军,叫有能力的将校掌握起来。
    日后想要收复辽东,平叛建虏事,只怕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啊。”
    “止生,本督始终相信陛下所讲的一句话,邪不压正!”
    孙承宗神情坚定,看向茅元仪说道:“放心吧,事情终究会得到解决的,辽前的局势,没有你所想的那般艰巨。
    此时此刻,针对整个辽东的布局,可不止是我们辽东督师府在努力,在其他地方也有人在努力。”
    针对辽东的整个布局,除了孙承宗、袁可立等少数人知晓外,像这些涉及重大布局的机密,茅元仪并不知情的。
    现在的孙承宗,可谓是斗志满满,从没有觉得压力有多大。
    毕竟在山东,在登莱,在东江镇,都有人在帮助他分担压力,围绕辽东这个整体布局,很多人都在积极地努力之中。
    第八十四章 人狠话不多
    
“哗啦”
    “哗啦”
    带着白花的海浪,冲刷在海滩上,蔚蓝的大海,呼啸着阵阵海风,叫站在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