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乾清宫的途中,毕自严、徐光启这帮内阁大臣,王洽、周延儒这帮军机大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朝东暖阁那边而去。
对此次天子的临时召见,所有人心中都不清楚,究竟是为了何事。
不过所有人都清楚,天子定然是有什么大事,要跟他们商讨,不然绝不会闹出这样的动静。
事实上,崇祯皇帝的确有件大事,要跟内阁和军机处研讨,并促成这件事情。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帮内阁、军机处大臣,神情平静,心里想着该如何讲明。
“近期在诸卿的齐心协力下,国朝的局势是日益稳定了。”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说道:“今日朕特召诸卿过来,是有件事情,想跟诸卿商讨,事关辽东。”
“……”
韩爌、王洽他们,听闻此言,露出各异的神情,心里都在揣摩,天子所讲之言,具体涉及到何事。
毕竟在此之前,天子就曾言明,涉及平叛事,日后归军机处总揽,何时大明境内没了叛乱,那再议军机处裁撤一事。
“现在孙卿出镇辽东,卢卿出任蓟辽总督,袁卿就任山东巡抚,孙元化出任登来巡抚。”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围绕辽东的布局,算是明确下来了,不过这天津一地,朕觉得还有些问题。
天津是北直隶的通衢之地,乃漕运的重要所在,是稳定北直隶安定的重要一环。
可与此同时呢,天津也是国朝平叛建虏的重要一环,必要时,天津三卫的兵马,需乘船渡海,赶赴辽前驰援。
但是朕看了近些年的奏疏,还有天津的种种表现,发现国朝对天津的定位,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
职权混乱,重一头轻一头,甚至一些突发情况下,还存在着不知该要听谁的情况,这很是不好。”
韩爌、王洽这些内阁、军机处大臣,相互间看了一眼,他们算是听明白了,天子这是打算对天津下手。
可具体如何下手,他们却不清楚。
是要更换天津巡抚?
还是更替天津总兵官?
亦或变动天津兵备道?
至于常设的天津三卫,根本就没再他们考虑的范畴内。
“朕就明说吧。”
见众人露出各异的神情,却无一人开口,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韩爌他们走去,神情正色道:“天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在,协助辽前平叛事,很重要,但是抓好地方的治理,同样也很重要。
尤其是天津是漕运的重要所在。
倘若漕运出现问题,那影响到的就是整个北直隶,甚至间接还会影响到辽前那边。
这对于国朝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朕打算在天津那边,行撤卫设州事,立天津直隶州,除天津三卫外,将武清县至南皮县诸县,悉数划到天津直隶州治下。
同时裁撤天津巡抚,天津总兵官,天津兵备道。
常设天津将军一职,专司军事,诸卿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陛下不可啊!”
成基命听闻此言,上前拱手道:“特设天津直隶州,常设天津将军,这在我朝皆无先例可言。
若是真这样做的话,不知天津三卫,会闹出怎样的动静,倘若发生营啸,最终演变成兵变的话,那对漕运和平辽事,都可谓是不小的影响。
再者说,天津巡抚……”
“成卿,你难道就不能换些新颖的说辞吗?”
崇祯皇帝打断道:“朕就是考虑到漕运和平辽事,才会做这样的决断,看看现在的天津,都成什么样子了。
地方上没有出彩之处,卫所和军队可以说不堪重用!
像这样重要的地方,若国朝置之不理的话,那任其这般下去,不管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酿成大祸!”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特设天津直隶州,常设天津将军,就是要抓住天津,委任良臣、忠将,前去天津那边。
一方面经营基本盘,一方面为后续开海做准备,再者也为完善漕运和平辽事。
天津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必须要赋予更重的职责和担子,才能完成后续的种种谋划。
当前内廷这边变化很大,忙着在做各种事情。
那相对应的。
外朝这边也不能一直平静啊,时常折腾一些事情,打击一下文官群体,对拱卫皇权,经营基本盘,都是有着种种好处的。
“朕意已决!”
看着眼前的众人,崇祯皇帝沉声道:“天津直隶州知州一职,由顺天府陈延生接任,内阁明发上谕。
天津将军一职,由李明忠接任,军机处明发上谕。
天津巡抚、天津总兵官等,着有司酌情调任,此事就此作罢,内阁和军机处,即刻着办吧。”
第三十八章 庙堂风起
大明总的政治生态,是呈现‘文贵武贱’的趋势,这不是简单提拔几个人,就能随便解决掉的。
尤其是大明的体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对完美的官场运行机制。
倘若没有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不在大明治下,造成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大明财政形成沉重的赤字负担。
那区区一个建虏八旗,就算是砸银子,也能将建虏八旗给砸死。
但奈何事情都赶到一起了。
这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多少就有些扛不住了。
‘就先用天津直隶州,来开启新一轮的布局吧。’
看着各怀心思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说道:‘在天津撤卫设州,具有较强的政治目的。
倘若此事谋成,并取得相应的成效,那对后续在辽东的布局,乃至是整个北直隶的调整,都会起到极为积极地作用。’
大明卫所制,这个明初时期的镇国神器,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五军都督府的逐步架空,成了消耗大明元气的毒瘤之一。
而提及到这件事情,又不得不去提,大明铁饭碗般的户籍制度,同样作为明初的镇国神器,当前却也成了大明的毒瘤之一。
大明僵化的户籍制度,使得祖上是干什么的,那子子孙孙就会干什么。
就好比。
挑大粪的,世世代代就挑大粪。
种地的,世世代代就种地。
做铁匠的,世世代代就做铁匠。
像这样的一种制度,对明初刚从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刚刚走出来,地多人少,百废待兴,那的确是维稳局势的良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口的激增,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渐渐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就跟着暴露出来了。
崇祯朝的大明,就算应了那句老话,封建体制下的王朝,建国初期的开明,中期的兴盛,晚期的末落。
恰恰…崇祯皇帝就处在没落的时期。
简单的勤政克己,不想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就算把自己累死了,那也改变不了既定的命运啊。
“皇爷…陈延生、李明忠求见。”
韩赞周欠身走进东暖阁,对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拱手道。
“宣吧。”
在天津行撤卫设州事,并非嘴上说说那般简单,这期间牵扯到诸多层面,想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太容易。
相比较于临设的天津巡抚、天津总兵官。
天津三卫可是常设的。
还有个天津整饬兵备道。
且天津是北直隶的漕运通衢之枢纽。
京城这边,但凡有权有势的主,那可多在天津那边,派人经营着自己的产业。
围绕大运河所形成的漕运,是维稳大明统治的经济命脉。
大明能够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都是靠着漕运支撑的,若是没了南粮北运的漕运,那还是趁早歇着吧。
“臣陈延生…拜见陛下!”
“末将李明忠…拜见陛下!”
天津知州陈延生。
天津将军李明忠。
这是崇祯皇帝几经筛选,才在心里明确下来的。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澹然道:“韩赞周,给两位卿家赐座,看茶。”
“喏!”
在二人惊疑的注视下,韩赞周指挥着殿外宦官,进来搬墩子,端茶,这叫陈延生、李明忠多少有些惶恐。
他们不是很清楚,天子这般礼遇他们,究竟是为了何事。
“两位卿家,朕有件事情,要跟你们讲讲。”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打算在天津那边,撤卫设州,内阁和军机处那边,朕已叫他们明发上谕。
天津知州一职,将由陈卿出任,具体需要怎么做,朕拟定了一份详细文书,到时陈卿可结合天津的实况,依计行事即可。
天津将军一职,将由李卿担任,朕同样也拟定了一份详细文书。
李卿担任天津将军,从忠勇军抽调三千精锐,另朕从西苑讲武堂选定一批将校,随李卿一同开赴天津。
到任以后即行汰兵减饷事,所辖定编为两万众,若是奉旨援辽,或者奉命援辽,可临时招募随军辅兵。”
“……”
陈延生、李明忠面露惊愕,听着天子所讲之言,韩赞周手里捧着两封文书,朝他们踱步走去。
拿到文书的二人,惊愕的相视一眼,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真没想到天子会做,且还对他们委以重任。
撤卫设州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且还是天津那等要地,只怕真做起来,会在朝野间都引起不小的风波。
“两位卿家,朕知道你们的心里,都生出相应的顾忌和想法。”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缓步朝陈延生他们走去,神情正色道:“但是天津这个地界,太重要了。
朕对天津很不满。
倘若不行此事,那天津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你们一个管民,一个治军,想将此事做好的话,就要联手配合,而不是相互拆台,这一点要牢记于心。
天津直隶州这边,何时能真正呈现出来,那对国朝后续攻略辽东,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领旨!”
“末将领旨!”
对陈李二人的忠诚,崇祯皇帝是不怀疑的。
相比较于在对抗建虏期间,所发掘出的陈延生这个人才,其能力是可以的,在军机处前指期间,也开阔了不小的眼界。
尤其是谋划辽东攻略时,陈延生也参与到其中了,对一些机密是了解的。
当初将其调离军机处,去孙传庭麾下做事,就是镀金,积攒经验,为的就是天津撤卫设州。
至于李明忠就更不用提了。
作为毛文龙的旧部,在孔有德他们叛变,想说服其背叛大明,人家断然拒绝,似这样忠心耿耿之辈,崇祯皇帝岂有不重用的道理?!
加之李明忠调任到孙祖寿的麾下,在休沐时,更是到西苑讲武堂进修,天津将军一职,非他莫属!
“去吧。”
崇祯皇帝挥手道:“给你们十日,熟悉情况,将各项准备做好,再赴任天津,朕在紫禁城静候佳音。”
第三十九章 有事找内阁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是得国最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章,是真正意义上从‘平民’这个阶层,一步一个脚印,在纷争混乱、群雄争霸的时代,问鼎神州,开创大明霸业的!
只是大明官场的那一套,却承袭了传承悠久的封建王朝的特性。
正如没有千年流传的王朝,但却有着千年传承的宗族。
尤其是‘士农工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从来就没断绝过。
大明现在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大道至简,就是利益之争罢了。
大明皇帝是孤独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所面对的,是整个封建体制下的士大夫思想。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的确成为稳固统治的基石,但同样的,也带来了诸多的限制。
天津撤卫设州一事,正如崇祯皇帝所预料的那般,一经在朝堂上传递开来,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的奏疏,只是……”韩赞周捧着一摞奏疏,递到崇祯皇帝的龙桉上,欲言又止的说道。
“只是什么?”
崇祯皇帝见状,看了眼韩赞周,说道:“都是规谏朕的奏疏吧?这些奏疏,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吧?”
“皇爷英明。”
韩赞周微微欠身,低首道:“司礼监那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奏疏。”
一个个都不让人省心啊。
一件撤卫设州事,就在朝堂引起这样的风潮,还真是够可以的。
不过想想也对,天津三卫,本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