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明治下极度的缺银子。

    可事实上果真是这样吗?

    受贸易顺差的整体影响,纵使大明多数是明令禁止下海,然东南沿海地带的各方利益群体,勋戚、权贵、官绅、地主、海商等,都是无视这些政策的,一直在偷偷的对外进行贸易,每年都有不少白银流入。

    这一代,一代,又一代,仅凭瓷器、丝绸、茶叶这三类海外追捧之物,谁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银子,流入到了大明。

    ‘这李家都能积攒这么多家财,只怕八大晋商那边,情况就变得更不一样吧。’吩咐完差事的崇祯皇帝,神情凝重的暗道。。

    ‘扎根山西,背靠张家口堡,以钱财开路,借大明行经济制裁便利,秘密从事走私销赃贸易。

    纵使行贿要花费不少银子,就八大晋商的家底,也绝对比时下的内帑厚实的多,这大明开眼的事情,可真是不少啊。’

    虽说崇祯皇帝不愿承认,大明摆烂的程度,远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啊。

    一个个表面哭穷,可实际上却富得流油。

    这到底是道德的扭曲,还是人性的堕落呢?

    文武失衡的政治生态,伴随时间的推移,导致诸多弊政和毒瘤形成,这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是皇权被削弱的体现。

    类似明末出现的事情,若是敢搁到明初,仅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都必然会杀个血流成河,剥皮填草都是轻的。

    点天灯,凌迟,车裂,腰斩……那都能变着花样使出来。

    回到乾清宫这边,崇祯皇帝收拾好心情,既然摆烂已成事实,那他所能做的,就是一步步的拨正。

    切忌心急。

    切忌贪多。

    大明现存的弊政和毒瘤,颇有盘根错节之势,将各方势力牵扯其中,似快刀斩乱麻之举,已然是不适合当前国情了。

    连震慑各方势力的强军,都还没有真正的练出来,就大搞变革,大杀贪官污吏,搞的人人自危,那大明的皇帝,还是尽早换一位的好。

    “皇爷,这是司礼监所收奏疏,其中周枢辅亦呈递的有。”在崇祯皇帝回到东暖阁,早就恭候多时的韩赞周,就捧着一摞奏疏,禀明给自家皇爷。

    “朕就不看了,即刻移送到内阁去吧。”崇祯皇帝开口道:“叫韩爌他们,尽快拟定票拟,呈递到司礼监这边。”

    “喏!”

    看来周延儒已联系到朝中官员,将自己先前所定责任制,以奏疏的形式,准备展开相应的攻势了。

    暂稳期所组的内阁,是以守旧派出身的大臣为主,若想赋予他们相对多的权柄,来辅左自己处理朝政,那责任制就必须明确下来。

    就大明现阶段摆烂的情况,倘若连责任制和追责制,崇祯皇帝都不能定下来,就算搞的事情再多,国营经济体发展的再好,那也架不住大明贪官的祸祸。

    用责任制和追责制,来充当填充窟窿的填充物,是崇祯皇帝逆风翻盘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



    第十八章 内阁的压力

    

“这周延儒是什么意思!”

    成基命紧皱眉头,指着那摞奏疏,沉声道:“什么责任制,还有那追责制,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我大明先前何曾有过这一举措!

    他这个军机处大臣的手,所伸的未免有些太长了吧,别以为找来些言官御史,自己躲在后面,就没人觉察到了。”

    成基命那难掩愤怒的声音,回荡在这文华殿内,韩爌、温体仁、周道登这帮内阁大臣,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对司礼监移送的奏疏,尤其是里面的内容,叫韩爌、温体仁这些阁臣,所想都不是表面那般简单。

    尤其是对温体仁。

    作为曾经在军机处任职,时常见到崇祯皇帝,又奉旨意办过差事,这味道,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所谓责任制也好。

    所谓追责制也罢。

    或许是以周延儒的口吻所明,但真正的构想者,绝对不是周延儒。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陛下要此议的票拟。”

    温体仁看了眼成基命,对韩爌说道:“韩元辅,此事关系重大,尤其还牵扯到科道,就当前这种朝局,本辅觉得,内阁不能简单对待啊。

    至少要等到毕阁老、徐阁老他们,我们内阁这边,要一起商定,不仅要叫陛下满意,还要叫国朝认可内阁才行。”

    温体仁的这番话,叫韩爌、周道登、何如宠这些人,都陷入到沉思之中。

    作为钦定袁桉之际,中旨颁布的新一届内阁,在目下这复杂的朝局中,朝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地里盯着他们。

    纵使是韩爌、成基命他们,也摆脱不了这种态势。

    更别提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他们了,若真想在内阁稳住神格,以便在朝堂站稳脚跟。

    揣摩圣意,迎合天子,就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本辅觉得温次辅所言甚是。”

    周道登率先发表意见,“那秉笔太监韩赞周,在来送这些奏疏时,可是说了,天子看都没看,就叫内阁进行票拟。

    且司礼监来文华殿送奏疏,似乎不必韩赞周过来吧,但是人家却亲自来了,这说明什么?”

    “能说明什么?”

    成基命皱眉打断道:“现在我们所探讨的,是这所谓的责任制和追责制,分明就是绑在内阁的枷锁。

    难不成温次辅、周阁老的意思,是同意此议不成?

    若真是这样的话,被朝中某些别有用心之辈利用,那我内阁这边,日后还如何辅左陛下,去处理朝政?”

    “成阁老,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啊。”

    何如宠上前说道:“你不能只看到弊端,就无视别的地方,这责任制的精髓,成阁老真的参悟了吗?

    错非是内阁出现较为重大的过错,导致国朝这边,形成了不可逆的危害,日后朝中就算有再多大臣,只因为内阁所定政务,牵扯到他们自身,而不断上疏弹劾,陛下都可以不加理会。

    仅凭这一点,本辅就觉得此事可以商榷。

    成阁老初进内阁,只知道内阁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顶着怎样的压力,若是此事可以推行开来,对内阁还是占有优势的。”

    在大明的内阁做官,首先就要做好受夹板气的准备。

    纵使是当前的内阁大臣,手中所握权柄较重,但是那依旧也比不上被裁撤的丞相啊。

    天子那边不满意,会下旨申斥内阁。

    朝臣那边不满意,会上疏弹劾内阁。

    再德高望重的人,到了内阁,坐了首辅也好,次辅也罢,亦或者群辅,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好,就算何阁老说的对。”

    成基命强压怒意,朗声道:“那凭什么这责任制和追责制,唯有在我内阁这边落实,那军机处呢?还有都察院……”

    “成阁老这个提议好啊!”

    温体仁逮住机会,伸手道:“既然责任制和追责制,是朝中的一些大臣,所向陛下呈递的。

    那本辅就觉得内阁这边,要做到一视同仁,向陛下呈递的票拟,要特别加上军机处、都察院等有司。

    眼下的朝局这般不稳,只怕不少的官员,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有了这责任制和追责制的约束,那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本辅什么时候这样说过。

    温体仁你个奸臣!

    被摆了一道的成基命,难掩怒意的看向温体仁,正要反驳之际,可在旁的周道登、何如宠几人,却没给他这样的机会。。

    “附议!”

    “附议!”

    “附议!”

    看着眼前这各怀心思的一幕幕,一直沉默的韩爌,眉头紧皱着,与先前的内阁相比,此时他对内阁的掌控,无形中就已经被削弱了。

    ‘陛下的手段,真是够高明的啊。’

    韩爌神情凝重,看着神情各异的众人,心里暗暗说道:‘叫温体仁进入内阁,还担任次辅之位,先前无作为的周道登几人,可算是被温体仁吃死了。

    就算管部的毕自严和徐光启,等会儿也过来,商讨这件事情的话,只怕最终的局势,跟眼下没什么两样。’

    内阁增设到九位阁臣,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做出的决断。

    或许存在的分歧会增多,或许存在的争论会增多,或许多数意见不会统一,但是内部不团结的内阁,才不更有利于崇祯皇帝左右吗?

    “这件事情,诸位就不必再争论了。”韩爌皱眉说道:“等毕阁老和徐阁老,都赶到文华殿这边,我们再进行商讨吧。”

    “有关责任制和追责制一事,关系重大,非一人所能独断,何况陛下对待此事,也是很重视的。

    若是诸位不想叫内阁,在朝堂上的处境,变得更加不利,本辅希望诸位能秉承公心,好好明确这件事情。”

    面对当前这种态势,纵使是身为内阁首辅的韩爌,那也必须要谨慎的对待,牵连很深的袁桉,到现在已经落下帷幕。

    先前被抓走那么多官吏,想要维系好自身利益,有些事情就必须向前看,若这件事情解决不好,给朝堂再引起新的风波和争议,只怕结果就不会太好看了。



    第十九章 固本培元(1)

    

推动责任制和追责制,想在内阁落实下来,对熟悉大明的崇祯皇帝来讲,没有几天的时间,是票拟不出相应的意见的。

    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心急。

    吏部有王永光管着,户部有毕自严管着,督仓场事有徐光启管着,兵部有王洽管着,都察院有韩继思管着,顺天府有孙传庭管着……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围绕京城朝堂,围绕京畿顺天府,一些重要位置,且不论出身哪个派系,至少务实的官员,都坐稳了各自的位子,且在做着该做的事情。

    而在内帑这边,先前连调拨几十万两银子,都要认真思量。

    但在先后搞出几次抄家行动,变得很是丰厚,家底很殷实。

    纵使真发生什么变故,即便绕开了外朝,依靠内廷搭建的体系,崇祯皇帝也是游刃有余。

    “陛下,这是李枢辅于宣府镇,所呈递回京的奏疏。”

    王洽捧着奏疏,欠身道:“宣府镇通敌桉,远比预想中的要复杂,幸得宣府巡抚郭之琮,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及曹文诏等将的协助。

    擒获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等卫所,涉桉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罪将三十七人。

    另保安州、延庆州等处,抓捕自参将以下将领合……”

    真是够有意思的啊。

    这爆出的通敌桉,一名地方官员都没有被抓,反倒是武将抓了一大堆,真是够符合大明风气的。

    听着王洽所讲,翻看着李邦华所呈奏疏,崇祯皇帝神情冷然,心里却暗笑起来。

    仅靠一帮卫所、要镇的将领,范永斗这帮汉奸走狗,能在宣府镇那边,罗织出这样一张大网?

    “如此说来,宣府镇通敌桉,到此也可告一段落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合上奏疏,对王洽说道:“对那些被抓的叛将,你们军机处是什么意见?”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一味地去杀,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尤其是宣府镇这个地方,又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

    毗邻着草原之地,紧挨着大同镇,是拱卫京畿的边陲要镇。

    似这样的一块战略要地,要真不顾一切的去杀,闹得人心惶惶,那必然会闹出大风波,兵变,甚至是更严重的情况,搞不好宣大一带就彻底乱了,继而威胁到京畿的安全。

    好不容易才稳定住基本秩序,没有叫大明陷入到更大的混乱下,就因为揪杀一帮汉奸走狗,再叫大明陷入到混乱下,这个账怎么算,崇祯皇帝有自己的打算。

    尤其是在自己的干预下,这建虏八旗进犯大明,所形成的己己之变,并未像历史轨迹中的那般严重。

    诸如宣府巡抚郭之琮等,围绕北直隶一带所任的要地巡抚,并没有在率部驰援京城的途中,发生什么意外,继而对北直隶治下,造成过大的伤害。

    一直在心里将北直隶一带,视作是自己基本盘的崇祯皇帝,要考虑到当前的整体局势,所以闹得沸沸扬扬的通敌桉,也是时候落下帷幕了。

    “启禀陛下。”

    王洽拱手作揖道:“臣等的意见,是查抄这些叛将名下所贪钱财、粮食等,充当宣大两地的军饷。

    另外所涉叛将就地处决,传首宣大两地,以正国朝法纪,所空缺的一应位置……”M。。

    “前两项的意见,着办,军机处明发上谕。”

    崇祯皇帝开口打断道:“至于空缺的那些位置,命曹文诏从勇卫营、天雄军两部,还有侯世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