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后哪处边镇、军镇缺少粮食,便叫西厂的人押运过去,以解燃眉之急,省的再闹出蓟镇兵变这等扰乱国朝的大事……”

    这可是大买卖啊!!

    情绪激动起来的周奎,对崇祯皇帝之后所讲之言,根本就没听进去,他心里此刻所盘算的,是怎么把利益最大化。

    只是他哪里又会知道,自己心里所想的那些,全被崇祯皇帝猜到了,甚至是以此准备狠狠敲打自己呢。

    见周奎又不说话了,崇祯皇帝也不心急,在周皇后担忧的注视下,端起身旁茶盏,呷了一口,心里却暗暗说道。

    就这个盘算劲儿,吝啬劲儿,要是能发挥到正道上,想不赚银子都难,票号生意这等暴利行业,非周国丈莫属。

    不过在谋划这件事前,要抓住命脉,就是那种抖出来,就能要他小命的才成,不然震慑不住啊。

    “为君分忧,乃老臣的本分。”

    周奎从激动中回过神来,见天子放下手里茶盏,静静的看着自己,忙拱手道:“不过陛下,老臣有一事相求。

    从江南起运粮食,需要大批的漕船,老臣想多多为陛下分忧,所以能否请陛下降恩典,允许老臣用官船,尽早尽多的向京城运输粮食?”

    “可。”

    崇祯皇帝没有多想,说道:“国丈都这般讲了,若朕连这点小事,都不能恩准的话,那岂不是在打击国丈之心嘛。”

    “皇上,此事……”周皇后忍耐不住了,站起身来,对崇祯皇帝提醒道,可这话还没讲出口,周奎却开口道:“陛下,若是这般的话,那老臣就先告退了,早做准备,尽快为陛下分忧。”

    自家女儿是什么脾性,周奎比谁都清楚,但这等赚银子的买卖,他可绝不能叫搅合了。

    “好。”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微微一笑道:“国丈,此事就多多麻烦你了。”

    “这都是老臣该做之事,老臣告退。”

    周奎走了,带着种种的算计和激动,离开了坤宁宫,准备好好谋划此事,毕竟这一本万利的买卖,他要不尽快做起来,万一崇祯皇帝反悔了,那他岂不是亏大了。

    “皇上,您所言皆国朝要事,且还牵扯到内帑支出的银子,不该叫……”周皇后眉宇间透着忧色,看着崇祯皇帝说道。

    “皇后,国丈难得有心为朕分忧,怎能打消他的积极性呢?”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抓住周皇后的手,轻拍道:“这件事情叫谁做,都是做,相比较于外人,朕更相信国丈一些,此事就不必再说了。”

    大宗收购粮食进行存储,崇祯皇帝的确是要进行的,毕竟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粮食是绝对的硬通货。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崇祯皇帝心里可不确定,大明的那帮贪官污吏,会做出怎样罄竹难书的事情。

    为避免自己需要大批用粮的时候,出现无粮可用、无粮可调的情况,崇祯皇帝有意先在皇庄这边,建立起一批粮仓分散储粮,每月谴派西厂的人,不定期进行抽查,避免盗卖粮食的事情。

    而对周奎讲这件事情,就是他这个当女婿的天子,想算计一下自己的岳父,以捏住抠门岳父的命脉,好彻底震慑住抠门岳父,帮自己多多的赚银子。

    票号生意在一定的周期之内,不能以朝廷的名义开启,不然就依着那帮贪官污吏的德性,能通过他们的手,玩出各种花样出来,到时好的事情,就会成为拖垮大明的负担。

    “皇上…若是这样的话,那内廷最好谴派人手,跟随监察才行。”周皇后依旧有些不放心,开口劝道。

    “好,好,一切都依着皇后的。”

    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满意,轻拍周皇后的手,笑呵呵的说道:“皇后这般深明大义,朕心甚慰啊。”

    在这问题多多的环境下,周皇后这般深明大义,崇祯皇帝还是很感动的,至少他不必为后院担心什么。

    也正是因为周皇后的品性,崇祯皇帝才没想过要叫抠门岳父祭天,而是想着废物再利用,不过在没有调教好,没有震慑住以前,肯定是不能轻易去用的。

    7017k



    第二百二十四章 涌动之博弈

    

大明的天子,当起来大不易啊,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人算计,像皇亲国戚、勋戚、文官,甚至是内廷宦官,看起来都臣服于天子脚下;  可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人心隔肚皮,谁能确保表面看起来忠诚,张口为了大明,闭口为了大明,就真的是为了大明呢?

    重用能用的人;  分化、打击不能用的人;  这便是崇祯皇帝的用人之道;  也是制衡朝堂的帝王之术。

    “皇爷,李标上疏请辞,在朝堂上引起不小的波动。”韩赞周微微欠身,跟随崇祯皇帝所乘龙辇,禀道:“据文华殿那边来报,韩元辅他们,近两日情绪都不是很高涨,想来受此事影响,还有袁案影响,都不小吧。”

    “嗯,朕知道了。”

    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应了一声,就没再多说其他,随着摊子的铺开,这内廷的太监群体,凡是忠心耿耿的,都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

    想不被外朝的文官群体掣肘,或者被他们蒙蔽双眼;  崇祯皇帝通过实践渐渐发现,将内廷的太监群体,用对了地方,就是件很不错的选择。

    也不知道方正化所领西厂,跟着周遇吉、陈继盛他们,现在谋划的怎样了,若拿下八大晋商一事,能顺利得手的话,短时间内就不必为钱粮犯愁了。

    统御上下摆烂的大明,想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其实只要能紧抓钱粮这一点,并叫实控的强军规模增长,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

    为此崇祯皇帝所谋的两条腿交替并行战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条腿在内廷,一条腿在外朝。

    用前期抄家所得钱粮,综合打造国营经济体,实现内帑的逐年递增;  自己手里的银子不少,很多事情才不被外朝所制约。

    重用以毕自严为首的实干派,叫他们坚守主张,改善国朝的赋税征收境遇,同时自己再顺势提些改变税收的点子,一步步扭转收支失衡的财政压力。

    一个内库,一个国库,要是一切都能朝着好的境遇发展,那摆在大明面前的事情,就不算事情了。

    “陛下,兵部和户部这边,还有六科,转递了一些公函,内阁这边拿不定主意,臣整理了一下,还请陛下御览。”

    崇祯皇帝刚来文华殿没多久,这屁股还没有坐热,韩爌就拿着一封奏疏,向自己汇报情况了。

    “拿来朕看看。”

    崇祯皇帝见韩爌眉宇间透着忧色,直觉告诉他,事情没那么简单,依着朝中一些大臣的德性,肯定没憋什么好屁。

    只看了一眼,崇祯皇帝就直呼好家伙。

    要钱粮的啊。

    更有意思的,这些韩爌整理的公函,都是先前堆积的,有九边拖欠部分粮饷的,有山陕赈灾后续索要的,有平流寇反叛所需的。

    关键这些转递的公函,没经户部尚书毕自严,没经兵部尚书王洽,没经兵部侍郎李邦华,就转移到内阁这边。

    可真细想下来,这些都是经办此事的户部、兵部官员,还有六科那边,用合理合法的途径,在为国朝‘尽忠职守’啊。

    直觉告诉崇祯皇帝,先前安静下来的朝臣,定然是有不少私下碰面了,向以此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

    想想也对,锦衣卫督办袁案一事,惹得朝中不少大臣人心惶惶,内阁次辅李标,已然‘主动’上疏请辞,离开了内阁。

    面对这等扑朔迷离的局面,又不能抢夺走会审袁崇焕之权,那就只能拿朝堂上的朝政,来进行博弈了。

    ‘韩爌啊韩爌,你这被两边夹着烤的境遇,也不是很好受吧。’

    这一刻,崇祯皇帝心里有些明白,方才韩爌流露出那样的神态,到底是为了什么了。

    “这些事情,韩卿去找毕卿他们研讨,不就行了?”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疏,看向韩爌说道:“等你们内阁票拟出意见,呈递到朕这里就行,具体该怎么解决,照章办事就行了。”

    说起来大明现有的朝廷运转机制,有不少都是挺不错的,比如内阁,从先前扮演皇帝秘书角色,只有建议权,没有任何别的权力,逐步演变成协助皇帝治理天下,帮助皇帝分忧的重要角色。

    只是这再好的机制,也是人与人配合完成的,现阶段的大明,坏就坏在受党争影响,官场风气日渐败坏,许多时候暗中下绊子、行掣肘之事,那可谓是数不胜数。

    纵使是大明天子,敢做出违背总体意愿的事情,同样敢做阳奉阴违之事。

    遥想万历皇帝外派镇守太监,想通过征收矿税,以此来缓解缺银窘境,这一设想初衷是好的,但坏就坏在用错了人,用错了方法,导致江南一带抗税风气,最后闹了个虎头蛇尾的狼狈局面。

    “陛下…国库这边,恐拿不出那么多钱粮出来。”

    韩爌踌躇再三,硬着头皮说道:“原先许多定下的政务,就支出了不少钱粮,国库剩下的银子,不多了。

    若是挪用那些银子的话,万一国朝再遇到个突发状况,拿不出来银子救急,只怕到时问题会……”

    “韩卿,你不用说这些了。”

    崇祯皇帝摆摆手说道:“先按照朕的意思办吧,有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具体难处,等跟毕卿他们研讨后,一并向朕禀明就是了。”

    既然是想向朕示威,那就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呗,一块拿出这些公函,转递给内阁,那不就是摆明想把手伸到内帑呗。

    崇祯皇帝想要看看,究竟是哪些官员,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也想看看韩爌,毕自严、王洽、李邦华他们,能否顶住大的压力。

    毕竟按照崇祯皇帝的谋划,等袁崇焕一案落下帷幕后,这内阁也好,军机处也罢,包括都察院、六部等,都是要换一批官员的。

    日后外朝这边,除非是自己掀起的权力斗争,会罢免掉一批不听话的官员,剩下的都要叫他们好好当差,自己专心搞好内帑经济,顺带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崇祯皇帝不可能把宝贵的精力,全都浪费到处理众多奏疏上去啊。

    7017k



    第二百二十五章 涌动之放温体仁

    

大明天子统御天下,其实是有着两套班底的,一个内廷,一个外朝,职能不同,但当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这个不能出面解决; 就用那个出面解决。

    这也使得大明的文官群体,一直都是很排斥宦官群体的。

    站在大明天子的角度,觉得这种相互制衡的模式,是很不错的,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群体势大了,开始不听话了; 这也使得一些权阉出现了。

    ‘这户部有些不听话的官员,要设法替毕自严排除掉才成。’在韩爌离开以后; 崇祯皇帝就暗暗盘算起来,‘大明日后的财相,要是手底下的人,都像这样,那以后还怎么改变大明崩坏的财政。’

    对崇祯皇帝来讲,有件事情他一直很反感的,既然分了内帑和国库,那在处理一些政务时,就不要动不动想着划拉内帑的银子。

    但大明的文官,一个個却都不这样想,在他们看来,天子动用内帑的银子,解决国朝遇到的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内帑却不能拿国库的银子。

    若是没有吏治腐败这一问题,向自己申请动用内帑银子,解决实际问题,崇祯皇帝是没有意见的。

    可偏偏大明的贪官污吏太多,往往用于各项急需的银子; 真的落实到用处时,经层层盘剥之后,能有一两成到位,都算是不错的了。

    “韩赞周,去将温体仁召来。”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对身旁服侍的韩赞周说道。

    “喏!”

    面对外朝某些大臣,向自己施压的举动,崇祯皇帝是不能就此作罢的,必须要相应的行动才行。

    但是直接罢黜吧,显得太突兀,也太过儿戏。

    在合理的规则之内,既要达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又要将自己跟此事撇开,那叫精通此道的人出面,就显得尤为合适了。

    温体仁何许人也,背刺过周延儒; 搞走过钱谦益等一众大臣,算是把大明弹劾那一套,玩的信手拈来的主。

    有些时候在这朝堂之中; 若是没一些用的顺手的奸臣,也是不成的。

    “臣,拜见陛下。”

    得天子传召,匆匆赶来的温体仁,微微有些气喘,对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恭敬的拱手道。

    在等待温体仁的这段时辰,崇祯皇帝处理了一些政务,这也愈发坚定了他想改组内阁的想法。

    要是照这样一种势头,单单是每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