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绝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上第一绝境- 第7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笑容很亲切,看却让众才子们入坠冰窟。
  “今日你们的谈话,刘大人都会记录在册,然后流传万世。胡主编也会记录在案,发表在明日之后的大炎周报上。”
  介绍完这些,殷诚坐回自己的位置,看着众才子道:“忠于我,就是忠于大炎,就是大炎的忠臣。而且高官厚禄,名利声望,全都有。大炎中兴,有你们的功劳。”
  “违逆我,就是背叛大炎,就是大炎的罪臣。后果就是活着的时候,牢底坐穿,万民唾骂。死了之后,死无全尸,遗臭万年。大炎中兴,耻辱柱上会留下你们的名字。”
  五十位才子的脸色全都白了,一个个战战兢兢,像是看怪物一样看着殷诚。
  “好了,我要给你们说的,全都说完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想骂的,请开始吧。”
  五十位才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皆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句话。
  “要不,咱们投降吧。”


第883章 不装了,我摊牌了
  殷诚摆完了该摆的,各种的第一才子们全都愣住了。
  他们实在是没见过这种套路。
  这些人能够被称作各州第一才子,虽然有吹嘘的成分在。
  但不能否认,里面大部分人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就算才华次一些,但终究还是读书人。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被殷诚这一通操作打的有些蒙。
  心里准备好的说辞也都忘了。
  就算记得,也不管用。
  有些人已经准备好了从逻辑和大义上推翻殷诚乃是太子的说辞。
  但看着摆在桌上传国玉玺的锦盒,他们说不出话来。
  大炎历来就有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
  因为这传国玉玺一直在皇帝手中。
  因此这也就成为了评判新皇帝得位正不正的标准之一。
  有传国玉玺,得国不一定正,但是没有传国玉玺,那肯定就是贼逆。
  殷诚本身就是太子,如今又有传国玉玺在,从法理上,这些读书人就没办法反驳。
  虽然这些人里之前有人见过之前的太子。
  想以殷诚与之前太子样貌不同这一点,攻击殷诚太子的合法性。
  但殷诚针对样貌这块有说辞,虽然听起来很扯淡,但谁也不敢说事实不是这样。
  最近这些年奇闻怪事太多了,大炎的读书人们也都习以为常。
  皇帝都能在长安城里被刺杀,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告诉天下人凶手是谁。
  太子的样貌变了,这并不是算什么不可接受的事。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文静和文渊,这两个太子之前的铁杆支持者,此时就在殷诚身边。
  刘文静是东宫的二把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
  谁都可能背叛太子,唯独他绝对不可能。
  从情义上来说,太子对刘文静有知遇之恩。
  刘文静身为丘山八奇之一,又是夫子的得意门生。
  一旦背叛太子,势必身败名裂不说,夫子也绝对不可能饶了他。
  从利益上来说,普天之下,再也没有哪个诸侯能给比太子给的更大的权力了。
  刘文静是东宫的二号人物,太子不在长安时,甚至就直接就顶替了太子的位置,统领东宫。
  一旦太子登基,刘文静自然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背叛太子,从利益上来说也而不可能。
  所以刘文静支持的人,必然就是太子。
  而文渊因为之前在雍州的壮举,加上和苏柔的关系。
  以至于文渊现在在民间的人气之高,超乎殷诚的想象。
  所有人都认为文渊是那种忠贞不二,重诺轻生的人。
  太子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甚至还与他是结义兄弟。
  一旦太子登基,保不准他文渊还能被封为异姓王。
  所以在文渊这,基本也不可能存在什么背叛太子的戏码。
  刘文静和文渊一左一右站在殷诚身边,直接让想要从身份上打死殷诚的才子们没有任何办法。
  而另外两位坐在旁边拿着笔的俩人,则堵死了剩下的才子们的进攻方式。
  和殷诚理论科举改制么?
  和他理论这些,那必须要承认一个前提,就是殷诚是货真价实的太子。
  可一旦承认殷诚是货真价实的太子,他们再和殷诚理论科举改制就明显处于下风了。
  现在的太子在民间被称作改制太子。
  好像他唯一的本事和会做的事就只有改制。
  雍州的改制长安的改制,虽然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但确实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各地的诸侯们再怎么歪曲事实,再怎么抹黑太子,架不住现在大炎的舆论话语权掌握在陈帆手中。
  诸侯们再把太子污名化,陈帆只要一份报纸出来,基本上就可以扭转乾坤。
  这些读书人又是能够第一时间观看这些报纸,了解诸侯们对殷诚的污蔑的。
  太子这一年多来的很多改制,当时看起来确实大逆不道,确实让人觉得有违祖制。
  但事实证明,太子的改制反倒是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好处。
  丝绸之路,让大炎的商人们得了好处。
  土地改制,让大炎的百姓得到了好处。
  科举改制,让那些精通算学和律法的读书人得到了好处。
  就算他们现在对殷诚的改制再不满,理由再充足。
  有史官和周报的主编在,所有人说的话全都会被记录下来,公诸于世,流传千古。
  一旦自己现在反对,日后事实证明太子是对的,自己是错的。
  天下人会怎么看自己?
  后世之人又会怎么笑话自己?
  读书人最爱惜名声,即便再轴的才子,此时也不得不考虑接下来该怎么做?
  “没人说话?没人说话那我就接着说。”
  殷诚见众人谁也不表态,也不理会他们。
  “把你们骗到济州来,是我的主意,这一点我承认。”
  殷诚说着,旁边的史官和主编开始挥毫泼墨,将殷诚的话记录下来。
  “但,我之所以要骗你们来,并不是想要杀了你们,也不是想要关押你们。”
  殷诚缓缓的说着:“而是想要让你们小刀划屁股。。。”
  “什么意思?”
  众才子纷纷纳闷,面面相觑。
  “我知道了,是开开眼!”
  孙才子突然高声叫道,言语之中充满了激动。
  “嗯,没错,可以这么说吧。”
  殷诚点了点头,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笑容。
  孙才子马上得意起来,好像做了十分不得了的事情。
  “看一看,现在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殷诚说着,拍了拍手,马上有人推过来一张挂在世界地图的架子。
  这张世界地图,乃是根据彼得船上的地图临摹的。
  大概的样子有了,但并不怎么详细。
  “这是世界地图,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球体。”
  殷诚说完,全场哗然。
  当然也有人陷入了沉思。
  陈帆的科学小杂志里介绍过这个说法。
  当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以至于这本很正经的科学小杂志,在炎朝读书人眼里,就是一个喝醉酒人的胡言乱语。
  “不可能!我们怎么会在一个球上,绝对不可能!”
  不少人高声嚷嚷起来。
  殷诚也不搭理他们,抬起手挥了挥,亲卫又将地图拉到一旁。
  “我问你们,天下最有学问的人是谁?”
  问题一出,众人想了想,齐声道:“自然是夫子他老人家了。”
  “好,既然你们认为夫子是最有学问的,那么丘山书院乃是大炎第一书院,你们承认吧。”
  “嗯。。。”众人看了看刘文静,纷纷点头。
  丘山书院出来的学生,全都是当世之人杰,尤其是丘山八奇,年纪轻轻,全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南楚兵马大元帅徐道、东宫军师祭酒刘文静、军机二处处长上官瑞鹤、史上最年轻的帝师诸葛夕。
  丘山书院培养出那么多顶尖人才,它不是大炎第一书院,谁又是大炎第一书院。
  “好,既然你们认可丘山书院是最好的书院,那也就认可丘山八奇比你们强了?”
  众人又看了看刘文静,心里做了下对比。
  确实,自己比不上丘山八奇。
  无奈的又都点了点头。
  “那,既然如此,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殷诚见他们又上套了,轻轻咳嗽一声,而后道:“不装了,摊牌了,其实我就是丘山八奇的奇首,丘山书院大师兄,夫子的大弟子。”
  所有人都惊呆了,一脸的不敢置信。
  “所以,我这个比你们强的人都认为天圆地方是错误的,你们为什么却连理由都不想听,直接就反驳我呢?”
  “这。。。”
  众才子沉默了,太子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啊。。。


第884章 洗脑进行时
  “这一次骗你们来济州,其实是对你们好。”
  殷诚看着眼前这帮读书人,悠悠的叹了一口气。
  对我们好?
  诸位才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太子的话题为何转的如此之突兀。
  骗我们来叫对我们好?真是笑话。
  可殷诚这一连串的操作已经让他们蒙圈了。
  因此不少人听到这话,潜意识的还去想,太子说为我们好,为我们哪里好?
  “现在的大炎,已经不是你们原来认识的大炎了。”
  殷诚站起身,走到他们身边,众才子不由得正襟危坐。
  “这两年来,大炎发生了什么,你们都很清楚。”
  殷诚的语气突然变得有些伤感,全然没有了刚刚的咄咄逼人。
  “肥皂、玻璃、水车,各种你们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突然出现,诸位难道就没有怀疑过么?”
  说到这里,诸才子皱眉点头。
  若说他们没怀疑过,那是假的。
  但若说他们怀疑过,也不尽然。
  众人更多的感受则是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感觉像是被抛弃了。
  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殷诚早就让陈帆做了调查,在还没有来济州之前,陈帆的调查报告就送到了南楚。
  当时出了殷诚谁也没有在意这些关于大炎各个阶层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显示的结果很清楚。
  那就是大炎的读书人开始迷茫了。
  不管是时代的变迁,还是他们所了解的事物的变化,全都不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
  在很多读书人看来,现在的大炎,是有史以来,礼崩乐坏最眼中的时代。
  君不君,臣不臣。
  最重要的是大炎已经接近一年左右没有皇帝了。
  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没有皇帝,让许多读书人不适应,也不能够理解。
  甚至让他们感到恐惧。
  俗话说,学会文武艺,活埋帝王家。
  现在皇帝都没了,他们的一身本领如何施展?
  四书五经里没有教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子曰诗云也没有告诉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也是五万读书人齐聚济州的原因。
  这个群体本身就压抑到了极点,恐慌和不安到了极点。
  急需一个理由,一个由头将这种压抑、恐慌和不安发泄出来。
  殷诚的科举改制,恰恰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所以很多读书人来济州,其实并不是奔着要批判太子科举改制来的。
  纯粹就是当成了一次出游,一次结交朋友发泄心中消极情绪的旅行。
  殷诚见到不少人面色凝重,像是在思索着自己说的话,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种情况下,能够不一条道走到黑,愿意想一想自己说的话背后的寓意,说明这帮读书人还没有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大炎现在是什么样子,我就不多说了,诸位都很清楚。”
  殷诚慢慢的踱着步,走在众人的队列中,沉声说道:“咱们单说科举改制这件事。”
  “当初德贤皇后创办科举的时候,天下读书人也是反对的。”
  殷诚说着,从袖筒之中拿出一本册子来,随手交给了自己身边的某一位才子。
  那位才子诚惶诚恐的接了过来,十分紧张。
  “这是当时史官记载的史料,德贤皇后将之封存了,因此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周围的几个才子侧过身子来,想要看一看这上面写的什么。
  “你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科举的创办现在看来,乃是有利于天下读书人的,尤其是家中贫寒的学子,更是其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为什么当时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反对呢?”
  殷诚看着他们问道。
  众人摇了摇头,谁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会反对。
  “因为当时掌握了话语权的读书人并不是依靠科举爬上来的。”殷诚笑了笑,道:“他们既然不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为科举说好话。”
  “当时他们反对科举,就像你们现在反对科举改制一样。”
  刘文静见火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