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嘀咕道。
刘三刀站在他身边,老坑不放听到梁俊嘀咕,也没听清他说什么,正想说话,却听梁俊道。
“道繁师傅,本王鸠占鹊巢,当真是罪过。”
道繁双手合十,微微一笑道:“殿下驾临弊寺,敢为人不敢,此乃大智大勇。拯救苍生,此乃大仁大义,何谈罪过?”
看不出来,这和尚拍马屁的功夫简直是炉火纯青。
梁俊哈哈一笑,道:“大师里面请。”
说着邀请道繁和尚走进大殿,刘三刀心急如焚,一进大殿,开口道:“殿下,咱们该如何办?”
梁俊看了看他,笑道:“军师已经说明,三哥就按军师说的去做吧。”
刘三刀一愣,随后点了点头,又问:“那殿下去不去新丰?”
梁俊听到这话,也是一愣,刘三刀怎么突然问这句?
灾民们都去新丰了,自己不去新丰去哪?
刚想说我自然一同前去,忽而想到其中的关键,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
自己若是去了新丰,可就陷入了被动了啊。
聪明如刘文静怎么会想不通这其中的关键?为何没有明说不让自己去,还是说他别有安排?
梁俊刚想问军师还有没有其他传言,忽见道繁和尚老神在在的坐在一边,慈眉善目的看着自己。
“难不成文静另有安排是在这和尚身上?”梁俊看了看和尚,老觉得道繁这名字很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梁俊没有直接回复刘三刀,反而是亲自给道繁倒了一杯茶,大和尚也不客气,端坐在一旁,心安理得受了这一礼。
“大师请喝茶。”梁俊说完坐会了自己的位置,大和尚端起茶水笑道:“有劳太子殿下。”
见和尚这般做派,梁俊心中暗道:“有门。”
既然刘文静临走之前说这和尚会来找自己,想来自己去不去新丰,和尚会给自己出主意。
听人劝吃饱饭,梁俊还真想听一听这和尚能说出什么话来。
当下也不客套,笑问道:“不知大师前来,有何赐教?”
一边说一边端起茶水,掀开盖来轻轻的吹着。
和尚将茶杯放下,看着梁俊微微一笑,轻声道:“贫僧今日面见殿下,乃是为送礼而来。”
梁俊听了,上下看了看和尚,这和尚消瘦无比,穿着一件百衲衣,怎么看都不像是身怀异宝的人。
“不知大师要送什么给本王。”梁俊来了兴趣,一边喝茶一边问道。
道繁见梁俊如此模样,神秘的一笑,道:“贫僧有一顶白帽,想要送给殿下,不知殿下敢不敢收。”
“噗嗤”
梁俊口中的茶水喷涌而出,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和尚会给自己整这一句。
之前自己刚来没多久,在天牢之中,沈云那孙子就给自己说过这句话,没想到风水轮流转,转到和尚这,又是这句。
难不成你们都是裁缝出身么?怎么都那么喜欢做白帽子?
道繁一脸的错愕,怎么了这是,太子没必要这么大的动静吧。
难不成太子殿下没有明白自己的隐喻么?
不可能啊,太子殿下不像是这种愚蠢的人啊。
一旁的梁定昌也是直皱眉,当初沈云和太子说这话的时候,他可是在场的。
如今旧事重演,让梁定昌都替和尚尴尬。
“殿下,如何这般?可是贫僧哪里说的不对?”饶是道繁聪明绝顶,也想不通太子怎么会突然失仪,更不明白为什么太子身后的侍卫听了这话怎么一脸拉不出屎的模样。
梁俊自然能听懂这送白帽子是什么意思。
自己虽然是太子,可终究是王爵这个等级。
王子头上带个白帽子就是皇。
这和尚暗示要帮助自己登上皇位当皇帝。
不是个正经和尚啊,心里这样想,嘴上不能这么说。
梁俊赶紧解释道:“大师不要误会,非是大师说的不对,而是这话曾有人对本王说过。”
道繁一愣,随后怒火蹭的一下就涌了上来,怎么还有人敢剽窃自己的台词!
大和尚定力深厚,轻易不会怒,这一次可是动了真格的。
“敢问殿下,是何人敢开这般海口?”
梁俊见大和尚动了真怒,心中一动,笑道:“乃是当今户部侍郎沈云沈状元。”
“是他!”大和尚凝眉沉思,心中动了杀机,不管此子是何人转世,看来是留不得了,居然敢抢自己的营生。
贫僧费劲了千辛万苦,才促成了此等局面,就是为了给太子殿下一份厚礼,如何能够让那小子捷足先登?
道繁和尚面沉入水,看着梁俊道:“殿下可知,这寿庆寺的灾民是如何而来?”
梁俊缓过身,听到和尚说这话,啊了一声,之前脑子里想不通的疑点全都迎刃而解。
我说怎么感觉寿庆寺灾民之事好像专门为我所设,原来这背后全都是这大和尚在搞鬼。
梁俊心中一动,看着大和尚上正色道:“敢问大师,俗家高姓大名?”
和尚也看着梁俊,许久,缓缓道:“贫僧俗家姓姚,名叫姚广孝。”
“姚广孝?”梁俊心中直皱眉,怎么那么耳熟呢?
突然一个人物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梁俊惊的差点挑起来,高声道:“啊,黑衣宰相姚广孝!”
第292章 故人见面
黑衣宰相是谁,在场所有人都不知道,更不明白太子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但对面这大和尚却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来太子的来历和自己猜测的一样,不枉自己前后奔波多日,设下庆寿寺之事。
梁俊对眼前这人的来历并不算了解很多,毕竟前世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流中牛人太多。
眼前这位不出意外就是前世历史上以黑衣宰相著名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是谁?
前世历史上有两个十分有名的和尚。
第一个和尚叫朱元璋,号称前世历史上得国最正的皇帝,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明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第二个和尚则是眼前这位道衍和尚,也是前世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
朱棣以藩王身份争夺天下,最后当了皇帝,要是论功行赏,这和尚得排第一。
大明改朝换代之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朱棣的一系列封赏,反而极其的低调。
白天朝服上殿,晚上佛衣相伴,得到的赏赐全都分了亲戚朋友或者手下人。
姚广孝眼睛一闭一睁,那边刚一死,这边就穿越了。
毫无任何征兆,大和尚一觉醒来就发现周围的事全变了。
自己所在的寺庙依旧叫庆寿寺,自己依旧是这家寺庙的住持。
可除了和尚的身份之外,自己之前的身份全都消失了。
京城不再是原来的京城,成为了长安。
当朝皇帝也不是朱棣,而是姓梁。
大和尚终究是万军里杀出的终极阴人王,什么阵势没见过?
左右里看了看,发现问题不大,也不在意。
前世里活的岁数不小,活到八十四岁,在那个朝代能活到这个岁数都算是祥瑞了。
更何况姚广孝乃是除了皇帝之外,当世第一人,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奇珍异宝,在他面前全都视作尘土一般。
可不管怎么样,再厉害的人也逃不过生老病死。
姚广孝后十几年,上了年纪,加上又得了病,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
权势再大、钱财再多,皇帝对自己的荣耀尊重再高,也不如能大口呼吸,大步跳跃来的爽快。
呵,这一穿越,大和尚不过是四十岁出头,看起来虽然瘦,但身体特硬朗,倍精神。
姚广孝这个乐呵啊,穿越来的头一天啥也不管,围着寺庙上下跑了十几圈,越跑越精神,越跑越来劲。
全寺的大和尚小和尚一个个全都全都愣了,看着自家住持这一通跑。
跑完之后和尚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又让后厨的做饭和尚弄了满满一桌子饭菜。
洗完澡舒服完了,又是一顿吃,一边吃还一边啪叽嘴,把旁边伺候的和尚都看饿了。
姚广孝那个舒坦啊,前辈子对饭最大的记忆就是流食。
尤其是病重的最后几年,那叫一个难受,吃吃不下,睡睡不着,一动浑身疼。
现在可好了,啥毛病没有不说,年纪还不大。
一边吃还一边喝,因为现在这个寺庙是三教寺,规矩不是那大。
这里的和尚也能喝酒,只不过喝的是素酒,姚广孝入乡随俗,加上人逢喜事精神爽,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坛子。
吃完喝完接躺了一会,又觉得不自在,紧接着迈开腿出去溜达,溜达到后半夜,和尚也累了。
来到大殿之前,见了自己这寺庙供奉的佛道儒三教圣人,千恩万谢。
别管是哪位大神施展的神通,把自己弄到这里来,先拜了再说吧。
这边点了三根香恭恭敬敬的插在了香炉上。
姚广孝虽然是和尚,除了熟读佛家典籍,对道家和儒家研究也很深。
念了一会经书,又念了一会道家的典籍,最后把论语又背了一遍。
这一番折腾,是越折腾越精神,趁着功夫又把寺庙里的藏书看了看。
一连这样上山下山,大吃大喝三天,全寺庙的和尚都疯了。
寻思主持这是怎么了?往日里多么娴静的一个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一门心思就是在大殿里念经烧香。
这两天是怎么了这是,和尚们也不敢来劝。
这寺庙里和尚大多都是四十多岁或者七八岁的小沙弥,样貌学识都是和尚里垫底的。
谁也没有主意了,有一个机灵的小和尚,丑萌丑萌,法号惠聪,平日里最得大和尚宠爱。
见师父这个模样心里也着急,就说不成让后山的徐真人看看吧。
这寺庙里大和尚都知道当朝皇帝对自己小姨子,也就是后院的徐真人的想法,平日里莫说去后山,看一眼都觉得明天皇帝都得派人把自己刮了。
这帮和尚里还有不少是皇帝派来的,原本是宫里的太监。
时间长了,大家伙也都知道,哪个是太监,剃光了头来干嘛的。
这帮太监四五十岁了,在宫里一辈子也没混出什么,被皇帝派到寺庙里当和尚,一个个是心灰意冷。
原本就是断子绝孙,当太监好歹还能吃肉喝酒,这一当了和尚,是什么盼头也没了。
得,在宫里反正也没什么念想了,加上一大把年纪了,全当在寺庙里养老吧。
因此这帮太监和尚和其他和尚倒是相处的不错。
刚开始来的时候,这帮太监和尚隔上个三五天,还往宫里递信,徐真人最近又干什么了,寺庙里的和尚老实不老实啊。
传了一年多,这帮人和皇帝也都明白了,寺庙里的和尚从上到下全都是老实不能再老实的本分和尚。
平日里在山里遇到个什么受伤的野兔,悬崖上摘草药的时候碰到个折了翅膀的小鸟。
这边慈悲心起来,准备要救,那边太监和尚一说,这是个母兔子,那是个母鸟,都能唬的这帮和尚撒手就跑。
摔死了不知道多少兔子和小鸟。
太监和尚们又委婉的提到这帮和尚的颜值,别说是徐真人,就算是山下的村姑也瞧不上他们。
往后这帮太监也就把寺庙当成了自己的养老的地方,山青水秀,也没有宫内的你争我斗,活的十分惬意。
山里的大和尚不到后山去,可这帮七八岁的小沙弥正是人烦狗嫌的时候。
天天在寺庙里憋着不能下山,玩性上来就往后山跑。
徐妙锦平日里在后山修行,徐家不是勋贵之后,这一世的祖上原本是长安城有名的大夫郎中。
机缘巧合之下,治好了梁老三爷爷的病症,因此一跃成了太医院的太医。
加之徐妙锦这一世的爹喜好舞文弄枪,与先帝从小一块长大,成年之后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凭着功勋做了国公。
徐家的医术反倒被徐妙锦继承下来,前世里徐妙锦在道观中修行,闲时对岐黄之术也颇有研究。
到了这一世,正巧这个徐家乃是医术世家,家中医术典籍成山,却无人问津。
徐妙锦就将家中医书全都搬到后山之中,时间一长,反倒练就了颇为高明的医术。
在徐妙锦这,学会医术就像前世有些人学会开车一样。
不会开车的时候,碰都不愿意碰车,一拿了驾照做梦都是开车。
小有成就的徐妙锦隔三差五就到山下的村子里去给村民看病,时间一长,方圆这些村子都知道山上的庆寿寺的后山还有一位医术高超的徐真人。
好在这山上的寺庙乃是三教寺,有和尚又有道姑,原本就是正常操作,大家伙也都不在意。
有消息灵通的,知道徐妙锦的身份,悄悄和众人说了。
大家伙心里对这位敢于对皇帝说不的女子心里更是敬佩,隔三差五山下的村妇们种的瓜果梨桃或者新鲜蔬菜下市了,也都送到后山来。
徐妙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