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种- 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穷极天理了。”
    这听着又有点科学教的意思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知道的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人类文明就变成神级文明了。
    在历史上同样教导过朱熹的刘子翚接着胡宪的话,拈着胡须往下说道:“官家,这天肯定是有的,不管唤作什么,但终究是存在的,天下儒者都不会对天之有无存疑。但是天人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就有争议了。
    譬如荀子的《天论》中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儒家的天道观大体上分为承认天命的存在和反对天命存在这两条路线。
    承认天命的儒者认为天有意志,天人之间存在精神上的联系,天会因为人,特别是人君的行为降下灾祸等等。
    而不承认天命的儒者则以荀子为代表,认为天道是没有意志但有道理。他还认为人不必遵循不存在的天意,但是可以研究天理,并且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己所用。
    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时候那帮知识分子的水平比起后世的儒生实在是太高了
    赵楷想到这里,只能一声叹息,然后问眼前的几个儒生,“你们实话和朕说,你们是相信有天命,还是相信天地不仁?”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啊!
    因为赵楷毕竟是一个帝王当着一个帝王的面说没有天命,是不是有点大逆不道了?
    “官家,臣相信有天命!”萧不言第一个回答,“而且也必须有天命,否则儒何以胜佛?”
    这家伙到底是辽人,太知道佛教泛滥的危害性了虽然他自己也烧香拜佛!
    虞允文点点头,赞同道:“臣也相信有天命若无天命,我儒学何以教化人心?何以劝人向善?何以阻人为恶?何以传道护法?”
    天命就是战斗力啊!
    荀子的“反天命”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是没有了天命这面大旗,儒家就无法凝聚人心,更别提和其他的派别进行斗争了。
    刘子翚拈着胡须道:“官家,天命自然是有的,我们儒者讲究格物致知,就是为了更好的探知天命,顺应天命,替天行道而不是为了逆天而行!”
    赵楷心道:这话说得很有哲理啊!为了更好地替天行道,就得格火药、格火炮、格燧发枪这些东西在替天行道的时候可比板斧好用啊!
    胡寅一脸认真地说:“臣也以为有天命,官家可以重开大宋,就是因为有天命啊!我大宋有如今的局面,不就是天命所系?”
    胡宪点头赞同道:“明仲言之有理,正因为官家身负天命,才阻止了咱们华夏的一场劫难这也是咱们大宋,咱们华夏的天命啊!”
    这才是大儒啊!赵楷捋着胡子,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大儒啊!以后儒门大会的日常事务,可以交给胡寅、胡宪两兄弟掌握。
    他笑着点头道:“明仲、原仲,你二人说得很好,正合朕意。其实朕本来也不相信天命,也认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如今现实摆在面前,这就是天意,就是天命啊!”
    赵楷穿越以后就一直认为自己有天命,要不然怎么就穿越了呢?这就是天选之人,是身负天命的!
    他说完这番话后,忽然看见翰林学士都承旨陈东眉头皱着,似乎在苦苦思索。
    “少阳,”赵楷笑着问,“你在想什么呢?”
    “哦,”陈东一怔,方才反应过来,“官家,臣在想这有天命、无天命两种学说,一时半会儿是很难争出个分明的。如果咱们标榜天命,那必然会有人用荀子的《天论》来反驳。除非”
    他的话只说了一半,除非后面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赵楷忙摇摇头,没有人陈东继续往下说。
    然后赵楷又笑道:“那就让他们用格物致知来证明啊!当然了,咱们自己也得格物穷理。既然大家都认为有天理,也认为可以格物穷理那就应该通过格尽天下万物,穷尽世间道理的方法来证明有无天命。”
    格物穷理也得有驱动力啊!
    而且这事儿也不能光靠金钱去推动,因为有许多基础的研究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这些研究对于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必须的!
    所以追寻真理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源动力了。
    许多西方的科学家甚至就是神职人员,从事的研究根本就和经济利益无关。
    而基督教会有时候也会成为科学研究的赞助人,虽然其赞助的研究,有时候会动摇基督教的根基。但是那些基督教的领袖不会这么想,他们也相信“格物穷理”——科学发现只会证明而不是否定主的存在!
    因为在他们看来,主就是存在的!
    如果不相信主的存在,那他们怎么当主教,怎么当教宗呢?
    所以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复杂的。
    而赵楷现在要搞得儒学改革,也不是要把儒学从学派变成教派因为儒家的天理、天道,只是存在,而没有直接和某个儒家圣人发生过精神上的交流。
    或者说,不是天理、天道主动找到了儒家,并且赋予儒家神圣的使命,而是儒家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发现了天理、天道的存在,并且主动承担起来捍卫天理、天道的使命。
    所以儒家依旧是个学派,而不是一个教派。
    想清楚了其中的关键后,赵楷就看着眼前的几个儒者,斟酌了一下,笑道:“朕以为,世间万物皆出于天理以后天、气、道、理、天道、太极等等名词就不必提了,一律称之为天理。万物皆出天理,而天理有命,是为天命。我等儒者,当存天理,格万物,知天命,并且顺天应人,护卫天理,如此方可成为圣贤。诸位,你们觉得这个说法如何?能拿到儒门大会上去说吗?”
    “官家所说的天理、天命、格物之论当然是对的,拿到儒门大会上去说当然没有问题,”大儒胡寅思索了一会儿,又一字一顿地说,“可是对于寻常小民而言,这天理、天命、格物还是太远了一些,不利于教化啊!!”

第444章 武装儒士团的起源(求订阅求月票)
    “天理、天命的确远了一些,”赵楷皱眉思索了一会儿,“子又不语怪力乱神,我们也不好装神弄鬼,那样不就搞成道教了?而且西方的天主、天方二教也不语鬼神,他们也只有一个‘主’,装神弄鬼的事情太容易穿帮了。”
    西方的所谓“一神教”的“一神”,其实和东方人的鬼神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的“一神”,也就是创世之神、造物之主,其实就是和天理类似的存在。
    只是他们的天主(天主教、天方教共用一个主)据说“爱世人”,时不时的弄个大洪水把世人淹一淹,还用什么末日审判吓唬世人。而华夏的天理不怎么“理世人”,随便世人怎么整都行
    所以华夏的天理是被儒家、道家的先贤们发现的,而不是天理派个耶稣或是天使下了传播他的道理。
    “官家,”胡寅胡大儒斟酌了一会儿,“咱们的确不能装神弄鬼,那样搞全天下的儒生就不会认同儒门大会了不过咱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把天理和寻常小民挂上钩。”
    赵楷看着胡寅,笑道:“明仲,你也别卖关子了,有什么好主意就快说吧。”
    胡寅顿了顿,斟酌了一下用词,“官家,自古以来祭祀都要遵守上下等级的。天地只有天子祭祀,山川河流可以由诸侯大夫祭祀,士绅庶人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所以咱们只需要将天理和祭祖联系起来,就能让天下万民都接受天理之说了。”
    赵楷点了点头,“怎么联系?”
    胡寅道:“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而人亦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本乎祖也就是本乎于天。而祖宗死后有魂,鬼魂无实体,其实就是一股气。这股气无法长存于世间,最后必然归于天。既然祖宗之魂归于天,那么祭祖就是敬天了。”
    大儒就是大儒,一番解释之下,居然也通顺了。
    赵楷连连点头,道:“对,就是这个理儿,祖宗之魂必有归处,要不咱们的黄纸烧给谁啊?而天理既然是万物之本源,那么祖宗之魂,必然归于本源也就是归天了。”
    他叹了口气道:“归天这事儿人人都知道吧?”
    大儒们都忍不住皱眉点头,归天这事儿大家虽然都不大喜欢,但都知道逃不过去啊!
    不过两脚一蹬之后,如果连天都没得归,那可就更不开心了
    赵楷沉吟了一会儿,又问:“那咱们要怎么把归天、祭祖和天理还有儒门的事儿串在一起呢?”
    其实儒家的“礼”本来就起源于祭祀,或者说早期的儒者除了办教育,就是在搞祭祀了那年头可没有和尚、老道帮着念经超渡啊!
    也许正是因为办教育和搞祭祀这两件事儿,才让儒家在诸子百家争斗的时代可以生存和壮大。
    不过在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儒生们要么读书求官,要么当地主士绅剥削贫下中农。不仅祭祀的老本行不搞了,连教书育人的事儿都没什么兴趣。再也没什么大儒跟孔夫子一样“有教无类”收徒三千了。
    现在的那些开办书院授徒的大儒,这个先生,那个先生的,其实都没几个弟子。而且就算收了弟子也不一定真教在大部分情况下拜入大儒门下的弟子都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不需要老师教什么了,挂个名而已。
    而那些收徒很多的,一般都是些村秀才、穷措大。水平高低不论,就是他们收的学生其实也不多。所以号称文风鼎盛的大宋,识字率也不是特别高。
    而且那些开办私塾或是在家塾当中收徒授课的村秀才、穷措大也没个组织,所以这些人通常不是乡村士绅的一员,自然也没有什么号召力。
    在面对和尚、道士、白莲教僧侣的时候,他们也处于弱势。
    而到了海外,面对更加强势的天方教教法学家、上座部佛教的大和尚和天主教神甫们的时候,那些在国内混不下去,不得已出海闯荡的村秀才、穷措大,简直卑微的不值一提。
    “可以通过办学校啊”胡寅道,“咱们要办的不仅是诸学堂、书院,还应该开办许多蒙学、乡校,主持蒙学、乡校的夫子不仅教人读书习字武艺,还可以主持祭礼。”
    “那得办多少学校?”陈东马上提出异议,“办学校得花钱啊!就算不套全额的办学之费,但总归要给一份补贴吧?可咱们有那么多钱吗?”
    胡宪已经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了,“转运诸路先不说,咱们儒门大会才开张,管不了那么多。就算营田、节度诸路的军府学堂吧咱们现在有约六十万户府兵,三百多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总有两三千孩童要入蒙学,按照一个先生教一百孩童算,那就是二三十个先生。乡校的校舍、桌椅、课本、纸笔什么的,都可以让折冲府自筹,咱们就补贴请教书先生的花销。
    三百多个折冲府最多需要八九千个先生一个先生一年贴补三四十贯,也就几十万贯。”
    几十万贯虽然不少,但是对于马上要一统天下的赵楷而言,绝对不是一笔拿出来的大钱。
    而且一年几十万的教育经费,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有理想(儒家理想)、有道德(忠君爱国)、有纪律、有武艺的五有府兵,好像还是很划算的。
    而通过建立府兵乡校,帮助府兵们搞祭祀,儒门大会就能摸索出一套办学和办祭祀的方法,还能避免消极的和尚、道士腐蚀武德充沛的府兵。
    另外,府兵子弟的数目比府兵多将来一定会有许多武德充沛的丁余,这些丁余怎么办?
    他们肯定不甘心当农民啊!这些家伙都是剥削阶级出身,被人当成武士培养,怎么肯老老实实的劳动?
    当儒门教士或是参加武装儒士团,似乎是个挺好的出路!
    如果未来能有个几十万名武德充沛的武装儒士组成的儒士团投入到开拓教化运动中去,那么出海殖民的汉人就不怕和天主教、天方教、佛教讲道理了这些人一定特别会讲道理,一定会以德服人的。
    果然办教育是一笔相当划算的投资啊!
    至于转运诸路的儒业其实并不是特别不重要,可以等有了钱后再慢慢推进。反正位于华夏腹地的人也不大会信了异教,而向外有几十万武装儒士就足够守住殖民地盘了,再多的话只有一个地球就不够殖民了。
    “好好好!”赵楷连着叫了三声好,“真吾子房也!朕要的就是数十万敬天理、尊祖先、忠君王,武德充沛之儒士!”
    听了赵楷的话,底下的大儒们都是一愣。
    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又扯上数十万武德充沛之士了?
    天下都要快统一了,官家还要那么多武德充沛的儒生干什么呀?
    “诸位,今日儒门大会所以讨论的,就是儒门大会本身之事!”
    儒门大会还在继续。
    那么要紧的大会,当然不会一天完事了。
    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