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赵桓的眼泪都要下来了。他当官家的这些年,说起来也算兢兢业业,东南的这点地盘在他的治理下也算有个小康局面,怎么就闹到众叛亲离了呢?
“官家,”李纲道,“天策上将军亦是诸王的兄长,而且他还一改本朝亲王远政治的惯例,让诸王有了被重用的机会。还有还有先帝的只言片语,又驱逐金贼为先帝雪恨,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不为奇。”
赵桓闻言又是一声叹息:“说到底都是朕无能啊!”
“
“至于百官”李纲顿了顿,“其实百官的意思,已经写在了赵文正的遗表当中,百官大都是主战的!”
“什么?”赵桓一怔,“那他们刚才为什么一言不发?”
“官家,”李纲摇摇头,“他们说什么话能和赵文正的遗表相比?如果官家有死战的决心,得了遗表之后就当立即表明立场,怎么能让诸王和群臣置评?
而且您和天策将军之争,实乃陛下家事诸王都主和了,群臣又能说什么?”
赵桓的眉头还是松不开来,用几乎低不可闻的声音说:“可是群臣也不见得会支持在国中行府兵之制吧?”
“官家圣明,”李纲道,“官家胜过天策将军的地方就是善待读书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若行府兵之政,官家与天策何二?群臣和东南文士又何苦为陛下去抵挡天策将军呢?”
“若无数十万军府之士,朝廷又如何抵挡天策将军的大兵?赵文正的遗表中不也说了?靠十数万精锐是不足以守备绵延两千余里之边防的”
李纲点点头,道:“的确是不足的。”
“人数都不足,还需要论及其他吗?”赵桓都快哭出来了,“不能战而主战,又有什么意义?惹急了天策将军,几十万大军杀过来,朕怕又要蹈宣和之难的覆辙了!”
“官家圣明。”李纲居然又点了点头。
这还圣明?
赵桓愣愣的看着已经上了年纪的李纲,心说:这老爷子看来是糊涂了两个元枢,一个没了,一个老糊涂了。这仗还怎么打下去?难道真的要当李煜第二了?
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正当赵桓诗性大发的时候,李纲又说话了:“即便再来一次宣和之难,也比官家沦为天策将军的阶下之囚要好啊!”
什么意思?
赵桓听着有点糊涂。
李纲接着道:“宣和之难前,您是开封的国本,宣和之难后,您是金陵的天子若再来一次宣和之难,官家未必不能保全天子之位。即便是海外天子,也比当个没命的违命侯要强啊!”
对啊!
赵桓一想也是啊,跑路多好啊!
过去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现在他已经知道了——他派去大食国的使团已经晃悠回来了。使团的正使李光还写了一本《大宋西游记》献给赵桓,向他介绍了南洋、西洋诸国的风土人情
另外,他早在几年前就在日本国布局了,如今在九州岛那边也有的基础。
现在要跑路的话,他都得好好想想,是当日本天皇比较好呢?还是去南洋大宋的官家比较好呢?总之,都比留在大宋被赵楷捉去当阶下囚强。
“李卿,你的意思是”赵桓压低了声音,“是让朕逃到海外去?”
“官家,老臣不是这个意思,”李纲连忙摇摇头,“老臣的意思是,万一时有不济,官家还可以南巡东狩此乃中策!”
“对,对,”赵桓连连点头,“是南巡东狩天子逃跑不能用逃用跑的!”
他接着又问:“李卿还有上下两策?快快道来,说给朕听。”
“官家,”李纲道,“老臣的上策当然是和天策将军打了!”
“打?”赵桓摇摇头,“兵够用吗?”
“官家,兵不够有不够的打法!”李纲笑道,“天策将军的优势在陆上而朝廷的优势在海上。天策将军可以从陆上来,我亦能从海上往。我有两千里陆防、江防,敌亦有数千里海防。我之兵力不足守陆防、江防,敌之兵力亦不足守海防。
如此一来,我朝就不必养陆师六十万了老臣估算过了,只要再募兵十万,就足用了。
另外,官家还可以在扩编后的陆师当中选出五万登舟之士,让他们随陛下出镇江都”
“好好,果然是上策!”赵桓忍不住就给李纲叫好了。
什么叫股肱老臣,这就是啊!
逃跑,不,是南巡东狩的事儿都安排得那么周到,比起宣和年间还真是进步了。
赵桓这个时候又问:“那下策是什么呢?”
“下策当然是以言和以待时变了,”李纲顿了顿,解释道,“天策将军现在只是勉强统一北方,但是金贼犹强,康王的余党也还在京东沿海地方活跃。局面未必不会有变”
“对,对!”这才是赵桓最爱听的话,他笑道,“以拖待变为其一,预备南巡东狩为其二,扩军十万不,对外宣称扩军三十万为其三。三策并行,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啊!”
三策并行?
李纲对赵桓的选择也只能在心里摇头了南巡东狩和扩军北伐还可以一起来。可是这战和两策如何并行?下面的人心不得给搞乱了?
不过李纲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已经给赵桓当了那么多年的大臣,还不知道这位金陵天子有多怂吗?
到了现在这地步,他还没放弃花钱求饶呢!
万一成功了呢?
金陵皇城,层层叠叠,一片肃静。
赵植跟着六哥赵杞第一次进入了赵桓的金陵皇城,在层层叠叠的城垣和宫殿当中穿行,到处都是精明而坚固的建筑。赵植一边走一边四下张望,同时盘算着要怎么攻破这座看上去非常坚固,但实际上已经有点过时的堡垒式宫殿。
这金陵皇城除了坚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只要能把大炮运到金陵皇城外面,要轰开一条破城之路,也没有多难。
另外,还可以在金陵皇城下面挖一条地道,埋上几千斤火药
总之,这座皇城是难不住大宋红巾天兵的!
也不知道跟着赵杞走了多久,当赵植觉得有点腿酸的时候,两兄弟已经在一处位于狮子山半山上的建筑之前停下来了。
赵杞抬头一看,才发现了一块非常熟悉的牌匾——崇政殿。
崇政殿是宋朝皇宫很喜欢使用的名儿,所以在金陵皇城见着也不奇怪。
觐见官家那是有一大堆礼仪拘着的,不过那是对一般官员而言的。赵杞、赵植那都是大王!
而且赵植正式的身份是大宋江南宣谕使就是来给吴国王赵桓宣布谕旨的!
所以赵杞也没让宣赞带路,更没让崇政殿门外的宦官去通禀,而是张开喉咙就嚷嚷:“大哥儿,您看看谁来啦!”
他这么一嚷嚷,就表示今儿只有兄弟,没有君臣了。这样大家见了面,就不用扯什么礼仪和称呼了。
崇政殿内很快就传来了急切的声音:“六哥儿,是十二哥儿来了吗?”
然后就是一阵急切的脚步声,大宋金陵朝廷的官家赵桓,一身道袍,就从崇政殿里面溜达出来了。
赵植、赵杞哥俩赶紧拱手行礼,“见过哥哥!”
长兄如父嘛!
赵植可以不承认赵桓的帝王身份,但是哥哥还是要敬的。
赵桓则上前几步,一手拉着一个兄弟,就往崇政殿里面走去,一边走还一边问:“十二哥儿,咱们兄弟这可是多少年没有见面了,真是想煞哥哥了这些年你跟着老三东征西讨,一定吃了不少苦吧?哥哥这里是乃是江南帝王州,富裕温柔乡,比汴州还要繁华啊,你不如就在这里好住些日子,你我兄弟也能多多往来。”
赵植笑道:“三哥儿也是这么和我说的等大哥儿转封吴越国之后,就让我当南京留守,坐镇金陵,想住多久都行啊!”
第424章 大宋影帝是赵桓(求订阅求月票)
“十二哥儿,你说什么?”
赵桓的脸色忽地一下就阴沉下来了,目光灼灼地看着赵植,可把赵植给吓了个够呛。
能不害怕吗?
这里是金陵啊!
虽然赵桓肯定打不过赵楷,但是他要不念兄弟之情让人把赵植宰了,赵植可没处逃跑。
“大哥”赵植紧张兮兮的看着赵桓,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三哥儿说要封您当吴越国王。”
“怎么是吴越国王?”赵桓怒了,“说好了给我当吴国王的,现在怎么变成吴越国王了?这金陵繁华地明明是我的,怎么就变成十二哥儿你的了?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什么意思?
赵植听了这话一下给惊呆了。因为赵桓的意思好像是愿意当个吴国王,所以他才不愿意交出金陵城的这吴国王的地盘肯定比吴越国王要大,怎么都得包括金陵城这个好地方吧?
而且赵桓自从跑路到了东南,就在金陵、扬州两城下了血本搞基建,其中大部分的投资还是砸在金陵城的。再加上金陵、扬州两城的底子极好,本就是东南繁华之都。
这八九年间的建设和不断补进来的北方工商业者,更让金陵、扬州两城变得无法繁华,特别是金陵城的繁华犹在宣和年间的开封府之上了,而金陵一府的税收更是甩了开封府n条街,如果再算上朱琏主持的封桩库从金陵城的金融地产中获取的收益,那么这座金陵城简直就是座黄金城了!
赵桓不愿意把金陵城交出去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赵楷眼下也不是非要得到金陵城不可,只要赵桓能去了皇帝的僭号,接受国王的封号,再交出一部分地盘,称吴国王并且保留金陵城也不是不可以的。
“大哥儿,您别急,您听我说”赵植赶紧向赵桓解释道,“您当什么王,领有什么地盘,现在都还有的商量。三哥儿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不会逼得大哥您没活路的!”
“真的吗?”赵桓一副将信将疑的模样儿。
“真的!真的!”赵植笑道,“其实三哥儿也不想动刀兵好好的东南繁华地,拉个几十万府兵壮士捋上一遍,起码十年恢复不了元气啊!”
赵杞也帮着赵植分说:“大哥,十二哥儿说得没错啊!三哥儿给小弟的信上也是这么说的他并不是容不下大哥儿,而是大宋只能有一个官家啊!”
赵桓还是一脸的狐疑,眉头紧锁,似乎陷入了沉沉的思考。
当然了,他的狐疑表情都是装出来的。他现在正在演戏给赵植、赵杞两个好兄弟看呢!
他得让两个兄弟相信他真的愿意当个大宋的吴国王哦,其实赵桓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当吴国王。
如果赵楷同意他保留现有的全部地盘,他倒是愿意向赵楷奉表称臣,当个面子上向赵楷称吴国王,每年再送上一大笔供金,然后关起大门当个偏安一隅的关门官家,也算是一件美事儿。
赵桓已经在崇政殿内的御座上落了座,还让两个兄弟也坐了下来,然后他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再一次对两兄弟道:“寡人是不可能把金陵城交出去的!
另外,扬州城和江淮诸州也不能交给三哥儿寡人可不希望三哥儿的天兵就在江北驻扎着!”
赵植刚刚舒展开来的眉头又拧了起来,“大哥儿,除了两淮和金陵府之外,您还想要哪儿?”
赵桓哪儿都想要但他也知道,如果不吐出一点地盘,和赵楷的谈判是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的。
“淮河以南的两淮之地,加上两江、两浙、两广、福建都归吴国所有!”
赵植连连摇头,“多了,太多了只让出大半个荆湖,其余都算吴国的地盘,三哥儿怕是不会答应啊!”
赵杞也帮着赵植一起开导赵桓,“对啊,两淮、两江、两浙、两广、福建好家伙,半壁江山啊!大哥,您这是要做什么呀?难道还想积蓄实力,以待将来吗?”
赵桓忽然就是一阵咳嗽,脸上的表情也萎靡了不少,又把好些年没见着大哥的赵植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咳了好一会儿,他才止住咳嗽,叹了口气道:“十二哥儿,寡人已经重病缠身,恐怕不久于人世矣寡人知道有推恩之法的,寡人死则国分。寡人有子十二,到时候吴国分成了十二国,三哥儿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到时候寡人的儿子们还能顶得住压力,不让朝廷任命国相和下面的州府军县长官上任吗?封国的国相和州府军县之长如果都由朝廷委派,那么国王不过是个富贵闲人了,这样也不行吗?”
这样好像也行啊!
赵植、赵杞互相看了看,都轻轻点头,觉得赵桓提出的条件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如果赵桓的吴国真的能在几年之后分成十二个小国,每个国都由朝廷派出国相、知府、知州、军使、知县这些地方官管理,那么这些“国”和直属朝廷的转运使路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只是不知道赵桓什么时候死了?赵植这些年虽然人在北宋,但也常常听说赵桓病重的消息
“大哥儿,”赵植斟酌了一下,“您提出的要求小弟没办法做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