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种- 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没收土地、打击汉奸和准汉奸地主的同时,工商业者的大量逃亡和破产,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了,军工相关的产业肯定是例外的但总体而言,在过去的近十年间,赵楷和金贼合力推动了北方、中原工商业者的南迁。
    另外,因为新式火器的传入和赵桓特别重视海军(想跑啊!),来自海上的收益,也成为了南宋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由北人南迁带来的经济发展动力是不可持续的,而由海外扩张带来的发展动力却是可以持续的!
    最后,赵楷的崛起还为南宋带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期!
    这些年赵楷在北方和金贼打得头破血流,南宋当然渔翁得利,不仅免于被金贼打劫,而且还顺便做起了买卖别看南宋在和北宋的互市贸易中买进了不少菜马,但是北宋、金国买南宋的手工艺品更多!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还能持续下去吗?
    今天二圣临朝,群臣汇聚,就是要好好商量一下是不是要和北宋展开谈判?怎么谈?
    “官家,老臣以为可以恢复天策上将军的皇太弟之位,也可以继续向其发放600万贯的年俸但是天策上将军想要得寸进尺,臣虽年老,亦不惜与之一战!”
    东府大相公耿南仲耿老爷子在朝议刚开始的时候就亮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的身份,照例不应该那么早说话的。因为他的话一说,别人就的话就不好说了。
    但是今天的情况特殊,不仅是朝议,更是在向赵桓这个官家亮明自己的立场!
    右相张邦昌也立马发了言:“官家,臣也认为可以给天策上将军一个皇太弟不过这个皇太弟是永远不能变成官家的!”
    “官家,老拙也以为可以恢复天策上将军的皇太弟之位钱也可以给他。毕竟天策上将军驱逐金贼,恢复中原,劳苦功高,朝廷给他赏赐是应该的!
    不过他若有什么非分之想,臣愿亲率水陆两师与之死战!”
    还背着一个“大唐皇亲”身份,不得不夹着尾巴做官的李纲紧接着也亮明了立场。
    他的立场和耿南仲难得的一致,就是要钱可以,要当东南半壁的官家可不行他的皇太弟将来只能变成皇太叔,而不是官家。
    接着就是一脸病容,人也消瘦了许多的赵明诚哑着嗓子说话了:“官家放心,只要臣有一口气在,也不会让天策上将军成为金陵之主!咳咳咳”
    赵明诚的这个表态可不怎么让人放心啊!
    不过看这家伙快不行了的模样,倒是没机会当赵匡胤了!可是他死了以后,让谁当左枢密使呢?
    赵桓正在为赵明诚的接班人问题头疼的时候,和他一起共坐龙床的皇后朱琏忽然开了口:“既然给他当了皇太弟官家千秋万岁之后,若他还在世,哪儿能不让他当官家?”
    她这话一出口,朝廷上就是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朱琏身边坐着的赵桓,赵桓脸色铁青,沉着声问:“诸卿以为如何?”
    “官家,天策上将军绝不可即皇帝位!您千秋万岁之后,当传位金陵王!”
    “官家,金陵王少年英才,文武双全,理应为真国本也!”
    “官家,臣也以为您千秋万岁之后,当以金陵王为嗣”
    “官家,老臣附议”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难得一致,全都支持金陵王赵谌在将来即位。
    赵谌今年已经18岁了,不仅封了金陵王的爵位,还担任了应天府尹的官职。虽然不是太子,但是朝中人人皆知其为国本嗣君。
    他现在也在崇政殿上,和一群叔叔站在一块儿,倒也英姿勃发。听到大家都支持他,却也没露出多少喜色,只是看着自己的母后朱琏。
    朱琏则是一脸的怒容,恶狠狠的看着下面这群支持她儿子当官家的“忠臣”。
    她当然知道这些“忠臣”的心思你们赵家兄弟争皇位,和他们的关系说大不大,说小却不小!
    说不大,是因为没有大到他们必须殉国的地步!
    因为赵楷当皇帝是有合法依据的!
    先帝有遗诏,而赵桓也愿意封他为皇太弟名正言顺啊!所以将来赵楷打进金陵城,大家伙儿只管迎新主。
    但是这个新主大家是不喜欢的——他不与士大夫共天下嘛!
    所以大家还是希望金陵王赵谌可以当皇帝,领导大家去和赵楷斗争,如果斗不过就算了。
    哦,他们这些当忠臣的就算了,大不了回家养老。他们都是忠臣啊!又没当过汉奸,只不过忠于赵桓而已,难道还犯了死罪?
    而赵谌和朱琏就惨了一旦撕破了脸,他们俩还能活命?
    赵桓似乎有些犹豫不决,他也知道赵楷很凶,但是又不甘心把皇位传给他!于是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兄弟们。
    他的兄弟大多都在金陵,只有赵枢、赵栩、赵棫三人出镇在外。
    而在金陵的宗王当中,又以最年长的景王赵杞为首。
    赵杞看见大哥的目光,就出班奏道:“皇兄,三哥儿当什么,不是咱们这里说了算的当年天下三分的时候,他都没有接受过皇太弟的位子,何况如今?”
    是啊!
    还想他当皇太叔?他现在就不见得肯当皇太弟!
    赵桓脸色铁青:“他想当东南的官家,朕又该当什么呢?”
    当什么?
    当先帝怎么样?
    在场的大臣们都想到了一个非常合适赵桓的职位——先帝!
    赵杞则是一声长叹:“皇兄,您当什么臣弟也不知道,不如让十二哥儿来金陵,咱们当面问问他吧。”
    赵桓闻言也是一声长叹:“那就让十二哥儿来吧六哥儿,你辛苦一下,亲自去鄂州接他来金陵城。”

第418章这才是好兄弟啊(求订阅求月票)
    南宋荆湖路总管司的驻地是鄂州的江夏县,这地方就是后来的武汉市武昌区的位置,位于长江岸边,还正对着汉水的入江之口。而现在南北两宋在荆湖路的分界线就是滔滔东流的长江了!
    也就是说,江夏县对面的汉水全流域,都是北宋的地盘。而汉水又是北宋的一条经济生命线!
    不仅荆湖地区的粮食要通过汉水北运,连产自四川的稻米、丝绸、铁料、食盐等物资,也得走“川江——荆江——汉水”北运。而江夏恰好就位于这条北宋经济生命线的枢纽位置上。
    也就是说,只要赵桓有足够的贼胆,他就能命令布署在江夏的水军切断北宋的经济生命线。但是赵桓天生胆小,不敢那么干。
    再说了,赵楷的北宋其实不太依赖商品经济提供军费如果需要攻打的目标是赵桓的南宋,整个北宋的封建地主兵都很乐意不要军饷并且自备军粮的。
    所以江夏这里的武备虽然一直在增强,但是战争却始终没有爆发。
    而在战争没有爆发的同时,江夏的经济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这座位于后世九省通衢位置上的城市,因为“川江——荆江——汉水”生命线和南北互市的原因,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就发展成了两宋之间的贸易中心。
    而且,江夏还一跃成为了仅次于金陵和扬州的南宋第三大商业中心城市,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泉州、广州、明州这样的国际贸易中心!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赵楷实行的“川湖养北兵”的政策,不知怎么就被南宋和四川的奸商给利用了。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川江运输的成本其实很高,用来运送丝绸、铁料、食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来运粮就亏了。
    而四川路转运使司每年又有很重的稻米运输任务,这些运输任务,又不是通过徭役的形式摊派的,而是用了雇役法,发包给了纲商。
    无商不奸啊,纲商当然也是奸的!
    既然是奸商,当然不会傻呵呵的运米出四川,当时四川的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密集,耕地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粮价不便宜。真要运粮出川,非得亏傻了不可。
    于是这帮奸商干脆就把纲粮在四川卖掉,然后换成生铁,利用纲商的免税额度和通关便利(四川漕司不会给纲商运费,而是以免税运输其它货物的额度抵运费),把生铁运去江夏高价出售,再从江夏购入比较便宜的粮食运往襄阳。
    当时的江夏因为靠近宋朝的主要铜产区,所以铁价高昂——宋朝的矿工们已经掌握了胆水浸铜法和胆土淋铜法,也就是用铁从铜盐里置换铜的技术。
    用这种方法每生产一斤铜,大约需要消耗两斤多铁!
    而南宋境内铜矿虽然很多,但是铁矿却不大多,生铁产量不高,应付军需当然是足够的,但没有办法敞开了炼铜。幸好赵楷那边也没有想到要对南宋搞铁禁,所以南宋开铜矿的奸商就在江夏向北宋四川的奸商高价买铁再拉回去炼铜。
    而四川的奸商则用卖铁所得到的钱买米运往襄阳,又在襄阳买了驴子和羊到江夏发卖(南宋的牲口价格也贵啊),再赚上一笔。最后再采购一些江南或海外运来的物品拉回四川去贩卖。
    这么一圈下来,想不发财都难啊!
    而发财之后的四川奸商,又在江夏城这里置产安家,同时也把赚来的钱投在了江夏!
    没错,这帮奸商不投资四川,也不去江夏对岸的北宋汉阳商市投资,而是选择了南宋的江夏进行投资至于原因嘛,当然就是赵楷没收士大夫土地的劣迹实在太吓人了,能离他远一点都是好的。
    而北宋荆湖路的商人,当然也和四川商人一样,比较喜欢在江夏安家了。
    由于四川、荆湖北路有钱人的大量迁入,江夏县城在三年前不得不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扩建,现在江夏县城光是占地,都已经超过金陵老城(原南唐首都)不少了。
    城内的市面更是繁荣到了极盛,房屋已经盖得满满当当,大街小巷之中,鳞次栉比的都是商铺,熙熙攘攘的全是行人客商。
    城外的长长的江夏关码头上,更是估舶成群、舳舻相连。站在长江对岸的汉阳向江夏这边一看,就知道江夏之富了。
    但是站在泊在汉阳码头边,一条等着开船的客舟上的大宋莘王赵植,现在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江夏之富还有南宋水军之强和江夏城防之坚!
    在长江对岸,江夏关码头的南面,就是一道长达十六里的城墙,城墙并不高大,但是上面架设了许多火炮。由于这道城墙距离长江北岸超过了两里,所以架在江北的火炮很难命中江夏关长墙。
    而架在长墙上的大炮,却可以把长江和汉水入江口基本封锁。
    除了这些火炮,在江夏关码头的东侧,江面更宽阔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处军港,用几十艘抹了泥浆的木船连在一起,扎出了个水寨。水寨之内,泊满了大大小小的战船!
    其中就有十余艘龟壳炮船,战船的铁甲擦得锃亮,反射着阳光,发出慑人的光芒,仿佛在告诫江北的对手——我们南宋虽然很富,但我们并不弱,我们超凶的!
    “十二哥儿,不用看了江夏关固若金汤,三哥的水师是打不下来的!”
    说话的是景王赵杞,赵佶的第六子,也是赵植的六哥。
    赵植一笑,回答道:“长江那么老长,大哥还能处处设防?三哥的水师虽然弱,但他的陆师可不弱!”
    景王赵杞笑道:“大哥的陆师也不弱你可别以为那是宣和之难前的禁军!”
    “是吗?”赵植笑道,“不就是些骑菜马、投炸壶的铁甲步军吗?”
    景王赵杞摇摇头,道:“南军的骑兵的确比较弱,不过南军的步兵却不弱。现在南军的步兵,都是足粮足饷雇来的青壮。而且不能一直当兵,17岁可以入伍,35岁时如果不能当上军吏就必须退伍。所以军中无老弱,全都是轻壮。”
    当兵是个力气活儿,上了年纪要保持状态就很难了。而且上了年纪的士兵多半要拖家带口,可以投入训练的时间往往更少,想要保持状态就更难。
    所以募兵最好要年轻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多花钱!
    得让士兵在17——35岁之间赚够可以买一块土地,并且安居乐业的钱。
    赵杞又道:“再告诉你个秘密,你们的那种一粒粒的火药,南军也已经有了!”
    “是吗?”赵植听了这话就是一惊。
    颗粒状火药的秘密守得很死,怎么制造他都不知道啊!
    景王低声道:“南朝的陆师在占城的平南港被安南人围攻的时候常常遇到暴雨,一些调配好放进木桶中的火药因为疏忽,被雨水浇得湿透,变成了火药泥,晒干之后,就成了一块一块的,碾碎之后就和你们的那种火药差不多。
    另外,金贼不久之前还派人来通好,顺便传授了一种矮脚堡筑垒法和一种非常轻便的骆驼筒不能轻敌啊!”
    赵植有点难以置信,回头看着赵杞,“六哥,你为何要和小弟说这些?难道你想”
    赵杞叹了口气道:“十二哥儿,父皇殉国的时候,我也在他老人家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