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种-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这就要北伐中原了?”赵桓脸色阴郁,心说:昔日东晋的桓温、刘裕都是借助北伐收取人望,然后再行不臣之事的!你赵检点难道也想学桓温、刘裕吗?
    “对!”赵明诚点点头道,“现在正是北伐的良机金贼的大军在河北、河东、京东和淮河沿岸同朝廷以及皇太弟的大军形成对峙,辽东、山东沿海地区必然空虚。
    朝廷大军可以由海路北伐,或取道高丽,或直赴登莱二州沿海的地区也不求一战而胜之,只图久战而疲敌。只要能让金贼的人马在河东、河北、京东、淮北、登莱、辽东之间往来转移,不得休整,无法喘息,久而久之,自然能将之拖成疲惫之军。等到那时,臣等再率领精兵二十万北伐中原,收复河北、京东之地,当易如反掌!”
    易如反掌?赵桓心道:等你收复了京东之地,奏凯还朝的时候就在金陵城外假装睡一觉,醒了以后身上就会多一件黄衣服了也是易如反掌啊!
    赵桓虽然一肚子的猜忌,但是他也不敢把这猜忌挂在脸上,他得不露声色,徐徐图之
    赵明诚见赵桓不言语,眉头却越皱越紧,苍白的面孔上还露出几分不怎么吓人的杀气,就知道他又在担心皇太弟了。
    于是赵明诚就对赵桓道:“官家,自古以来的南北对峙,都是北方胜过南方,中原胜过江南。朝廷若想胜过皇太弟,至少要夺取京东之弟,这样才能避免坐守江东之危啊!”
    还有一个赵楷!
    赵桓都有点绝望了乱臣贼子也太多了!
    他想了想,道:“北伐之事,还是等肃王和宇文虚中从洛阳返回后再说吧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先恢复淮南失地,然后再加固各处险要,可不能再让金贼过河了!”
    “不会了。”赵明诚笑道,“官家尽可放心咱们有了炸壶之利,淮河两岸各处要塞,皆可万无一失,若再能以海舟通高丽,袭辽东,巡登莱,金贼将会如芒在背,哪里还有渡淮南下的余力?”
    赵桓干笑了几声:“如此就好!朕到江都也有些时日了,等淮南之地皆复,朕也该回金陵了,你们安排一下。”
    “臣领旨。”
    赵桓准备返回金陵的时候,赵楷正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的离开洛阳。
    虽然他留了董金刚率领一万人的选锋军在洛阳守着,但他还是得尽可能隐藏自己的行踪,免得燕京的完颜吴乞买得到消息后突然发难。
    在洛阳皇城的北门(洛阳皇城就在洛阳城的西北角,出了皇城北门就是出城),赵楷对前来送行的吕颐浩、宗泽、何灌、王渊等人道:“如今天下出现了三国相持的局面,类似的情况在后汉三国、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也出现过相持之局不容易打破,而且往往是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好在朕手里还有些前代所没有的利器,比如砂锅砲和黑火药不过现在还需要时间使之成军,然后才能一举击溃蛮夷,收复失地。在这之前,朕不会在正面战场大打出手,但是会想办法扰乱敌后。而你们则要为朕稳住后方,不要自己也乱起来!现在这个时候,比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耐力谁能耐得住,谁就能一统天下!”
    一个有金手指,一个有钞能力,而另一个则有非常能打的蛮夷而且数量不少,所以能在五到十年内一统天下,已经是非常快速了!
    “臣等明白,臣等一定为陛下守好后方!”
    “官家放心,洛阳有我们在,当万无一失!”
    “洛阳有我等,陛下尽可放心”
    “陛下,臣等当殚精竭虑,以保无失”
    吕颐浩、宗泽、何灌、王渊四人都拍着胸脯向赵楷打包票。赵楷则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就牵动缰绳,在数百名羽林骑兵和二三十名女班直的护卫下,消失在了茫茫夜色当中!
    而同一样夜晚,大金四太子兀术和十五太子兀里妹则领着大军,沿着泗水徐徐而走他们的这次南征,已经“胜利结束”了。
    虽然死了不少人,但是也抢到了不少财货,不能说一无所获。只是南宋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所显示出的实力,还是让两人非常忧心。
    金兀术忧心的是以后抢东西越来越难了而且还有可能被反抢!而兀里妹则在为“大怂之死”忧心忡忡。
    怂了一百六十几年的“真大宋”,现在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两个挂着大宋招牌,却行汉唐暴秦之法的国家长此以往,五代乱世的格局,恐怕又要降临人间了。
    而另一个让兀里妹头疼的事,他该怎么办?大宋的王显然当不成了,而金国这边真的有他的位子吗?
    想想都着急啊!
    “兀里妹!”金兀术这个时候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江东之主你是当不上了不过你终究还是赵家的大王,还有几万人愿意跟着你,你不如带着他们去攻打宋州,若是能夺取宋州,那某家就向皇帝请个旨,封你当个宋王,领有宋州、徐州、单州、宿州、亳州、海州、淮阳军、涟水军,一共六州两军之地吧!”
    金兀术提出的事情,其实是早就商量好的兀里妹如果拿不下大宋皇太弟的位子,那就让他当个大宋的宋王。再把京东路和南宋、北宋接壤的地盘封给他——这块地皮现在都被黄河蹂躏得一塌糊涂了,实在也没几个钱可以刮,干脆就让兀里妹去接管!
    “另外,”金兀术又道,“我再替你和七公主做个媒,以后你既是汉人的宋王,又是我大金的金刀驸马!”

第274章 大石之野望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漠北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了,又到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时候儿。不过漠北的春天和温暖的燕京之春实在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哪怕在一日之中气温最高的正午,强劲的寒风吹在脸上,依旧有刀割一般的感觉。如果到了晚上,气温时不时的还会下降到冰点附近真的冷啊!
    不过天再冷,这些背井离乡,离开温暖富裕的故乡,告别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的大辽流亡者,还是得跟着他们的大王耶律大石,顶着呼啸的寒风,离开坐冬的营地,踏上迁徙的旅途。
    当然了,他们并不是要迁徙去中亚开辟新的天地,而是从坐冬的背风营地迁往春季牧场。
    现在的耶律大石和他的追随者们并不是一年四季都住在镇州可敦城内的,实际上可敦城不过是一座战时用来坚守的堡垒。并不能一年四季都住在那里,因为没有吃的漠北的气候干冷,哪怕是水草丰美的可敦城一带,也不可能养活跟随耶律大石的近两万户人马。
    这可是将近两万户,超过十五万之众啊!如果算上他们赖以生存的牧群,那就是几百万张嘴啊!靠可敦城周围的那点草皮怎么够吃?
    所以那位生于大辽上京城,成长于大辽南京析津府,文采风流,中过进士,能够用汉语吟诗作对写文章的耶律大石,现在已经活成了个草原上的汗王。
    光鲜亮丽的丝绸袍服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穿过了,现在只是裹着一件厚厚的皮袍子御寒。白净儒雅的面孔,现在也被漠北的风雪雕刻得满是纹路和老皮,再加上一蓬乱糟糟的大胡子,看上去特别的沧桑。
    不过他的体魄和精神,却依旧坚强无比!国破家亡都不能将他击垮,塞北的风雪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耶律大石他的追随者们,现在虽然混成了一个游牧部落,但是却没有放弃收复故土,恢复大辽昔日荣光的梦想。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梦想,十五万众才会不远千里万里的汇聚到大石身边,不畏艰难,不怕苦寒,至死不渝。
    而为了实现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耶律大石和他的追随者们不仅要逐水草而行,而且还要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起战争,打击周围不服从耶律大石这个辽国大王(现在大石称帝,而是称辽国大王)的阻卜、鞑靼部落。
    这些部落在大辽国还算强盛的时候都叛服不定,要不然大辽也不会长期在镇州可敦城周围驻兵两万,还宣称无论如何不可调走了(其实还是调走了许多,要不然大石也不会只有不到两万户人马了)。现在大辽都混成这样了,这帮人凭什么还服从耶律大石这个破落辽王的?
    所以耶律大石这两年除了冬天的时候只能窝着不动,其余的三季都少不了和鞑靼人、阻卜人干架。
    虽然底下人打架的手艺都因为频繁练手提高了不少,大石的威望也渐渐的在漠北草原中部建立起来了。
    但是频繁的交战,却给耶律大石和他的手下带来了一场难以克服的“供应链危机”,耶律大石的部众现在没有稳定的铁器来源!而战争又不可能避免的要消耗铁器!
    由于大辽自己一百多年来所奉行的“草原铁禁”,加上草原上的采矿和手工业非常落后,根本不能生产铁器,所以草原上向来缺铁。
    现在大辽虽然垮台了,但是取而代之的女真依旧在努力维持着“草原铁禁”,而原本依靠大辽支持才能在宋朝的猛攻下苟活的大白高国在投靠女真人后,也翻脸不认人,拒绝向草原输出铁器。
    在这种情况下,大石所部的铁器就难免有损无补,越打越少了如果再这样消耗下去,大石的精兵可就没办法在和阻卜人、鞑靼人的战争中保持绝对优势了!
    就在耶律大石为了铁器供应危机而焦虑不已的时候,可敦城那边传来了个令大石意想不到的好消息那个跟着成安公主一起去了大白高国,还在大白高国得了富贵的萧合达派出的使团在去年冬天到达了可敦城。
    萧合达的使者还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大白高国在一场和大宋的战争中遭遇了惨败,而萧合达抓住机会倒戈一击,现在成为了大宋的定南军节度使,领有夏、银、宥三州和黑山军司之地!
    这可真是有点柳暗花明的意思了!
    耶律大石的地盘和黑山军司的地盘只隔着一片隔壁大漠而夏、银、宥三州是有铁矿和铁坊的,虽然产量有限,但总能匀出一点吧?
    再说了,萧合达不是投靠大宋了吗?大宋有的是铁啊!如果能通过萧合达得到大宋的铁器那耶律大石可就厉害了!
    要不了三年,他的军队就能很快把漠北草原中部、西部的七州十八部统统变成大辽的一部分,而直属大石本部的部众也会达到四万甚至五万户!
    有了这个基本盘,耶律大石就有可能进一步统一草原各部,然后登基称帝,再南下和金贼决胜负了草原各部的人口加在一块儿可比女真人、渤海人的总和还要多!
    而且草原各部的机动性很强,可以集结起数量庞大的军队打击女真人力量薄弱的地区这可真是大有希望啊!
    正想到开心的时候,前方就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耶律大石抬头一看,远远的就瞧见飘扬在可敦城城头上的旗帜了。
    原来不知不觉间,他的队伍已经到了可敦城附近看来马上就能见到萧合达的使者了!
    “大王,萧太师(契丹人称节度使为太师)的使者来了!”
    耶律大石听见了留守可敦城的西北路招讨萧斡里剌的声音,这个萧斡里剌是耶律大石最心腹的大将,早在大石在辽国南京道转战时就跟随左右,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将帅了。
    在大石率领部众迁徙游牧的时候,萧斡里剌就率领少量兵力留守可敦城这个大据点!
    没想到今天他亲自带着萧合达的使者出城来了这一定是有什么了不得的好消息了。
    耶律大石想到这里,赶紧的就策马迎了上去,很快就见到了萧斡里剌,而且还在他的身边发现了一张非常眼熟的面孔——那是耶律余睹的面孔!
    “耶律余睹?”耶律大石看见这位同宗就忍不住惊呼了一声,“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又来了可敦城?”
    是啊!
    耶律余睹已经死了!耶律大石不止一次听从金贼那里投奔过来的契丹志士说过这事儿——余睹是在跟随完颜宗翰入侵大宋河东路的时候,被大宋的郓王赵楷杀死的!金国那边都给他风光大葬过了还请了好些个高僧超渡他,灵魂应该已经给超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现在怎么可能回来?
    耶律余睹也瞧见耶律大石了——他们俩都是名人,余睹是耶律延禧的连襟,而且是公认的宗室英才。
    耶律大石更不用说了,有名的书呆子啊!契丹宗室中进士的就他一人,中了进士后还能当林牙(相当于翰林)就更不容易了,这说明大石的进士是真的,不是作弊来的。这么个人物当年在上京可是不少人取笑的对象——好好的耶律,不去习武带兵,偏偏要当秀才做词臣,简直是有辱门风啊!
    可谁能想到,后来那些习武带兵的耶律一个个都无法支撑起大辽的危局,不少人还和余睹一样,叛国投敌了。只要耶律大石这个书呆子只存高远,不畏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是活成了大辽的希望。
    耶律余睹见了大石,也不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