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句话,众人有些迟疑了。
谁才是背离的族群的人?这个事情不说清楚,那不是谁都可能被处死。
当然了,现场还是光明磊落的多,所以陆续有人称是。
最终,所有人都赞同了禺山的论断,少数人则为自己担心起来。
“今日单于有召,却有十一人未到,大家伙儿说说……这些人该不该死?”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皱眉,脑中思绪已在飞转动。
还有部分人则松了口气,因为这些人确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即禺山不会对他们开刀。
“大王,这样的着实该死!”
“没错,我原为大单于,为大王杀掉这些叛逆!”
最先表态的人都很聪明,只因他们最先意识到,今天这场景到底怎么回事。
都到了这个地步,不尽快表态才危险,唱反调则等于找死。
坐在这里的少有蠢人,在当前几人开口之后,其余众人众人立刻意识到位,于是纷纷开始表态。
这些情况,禺山全都看在眼里,谁值得重用谁要防备着,眼下可谓一目了然。
“既然如此,就请……”
接下来,禺山开始点人了,他要派这些人再去请那十一人,无论死活都可以。
换句话说,禺山愿意给那些人一次机会,即便他们可能已有叛逆之心。
被禺山点名的有二十多人,他们集结起来的兵力,差不多是未到者的两倍,优势可不是一般的大。
没有时间耽搁,乘着眼下傍晚时分,禺山今日就要把事情敲定。
“你们各自去吧!”
要去做什么,被点到的众人很清楚,而剩下的人只需耐心等待。
禺山就这样陪着众人,他很想进军帐去看看父亲,但眼下最要紧的是稳住这些王公。
就这样,太阳彻底落下山坡,在草原上响起喊杀声时,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
只不过,喊杀声并未持续多长时间,大地又恢复了安宁,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当出去的王公各自返回,他们果真带回了十一颗人头,显然这些人都选择一条道走到黑。
听完情况汇报,知晓今晚具体伤亡后,禺山神色并无半点儿变化,死掉的三千多人于他只是数字。
目光扫向众人,禺山沉声道:“走吧……随我进入王帐,觐见大单于!”
终于到了这一步,众人总算松了口气,这意味着大局已定了。
进入戒备森严的王帐,里面的十几个小孩子,此刻全都望向了禺山。
确认进来的是禺山后,这些小娃们才放声大哭,一个个哭得伤心无比。
见此情形,禺山有不好的预感,于是他快步走向床榻,蹲到了自己老爹面前。
他连忙握住老爹的手,却觉手中一片冰凉,显然冒褚已死去多时。
禺山双目含泪,显然老爹为了不破坏他的谋划,临死之前严令帐内小娃们别哭。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老爹都在为自己谋划,再回想起三十多年的父子情,禺山又岂能不热泪盈眶。
只不过在当下这时,他绝对不能露出软弱一面,所以他拼命压抑住情感,用极为低沉的声音说道:“父亲已经回归天神的怀抱!”
听到这话,进入王帐的一干王公们,全都扑通跪在地上,对着冒褚的尸首大声嚎哭。
这一幕,倒是和晋朝有些相似。
就在这时,有人高呼道:“请大王遵从天神的旨意,继任我匈奴大单于!”
劝进这种事,哪朝哪代都有,可以说一点儿都不新鲜。
有了第一个人开口,其余众人也都开始劝解,禺山已是众望所归。
第890章 静观其变
草原上杀伐不绝,和关内的大晋相比,相当于是两个世界。
而若和京城的皇宫相比,那更是地狱与天宫的区别,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比如初入宫的缇雅,在得知是要嫁给意中人时,她便敞开了心扉拥抱新生活。
后宫丰富多彩,奢华雍容的生活,很快让缇雅沦陷了。
除了每天请安时有担心,其他时候有各种好吃的好玩儿,简直让她乐不思匈奴。
但就在这两天,缇雅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儿,只因为她察觉到有妃嫔在背后议论她。
只可惜,作为外来人她的消息渠道太窄,所以对外界消息毫无掌握。
时间又过去了两天,缇雅终于没忍住脾气,和宋美人吵了起来,只因此人当面奚落她。
这一吵可捅了马蜂窝,这宋美人位份虽低,但却是惠嫔张凤秀的人。
然后张凤秀就把事捅到了薛宝筠处,后者便只能将缇雅训斥一顿,勒令她三天不得踏出宫门。
除此之外,缇雅需要抄写“女则”“女戒”“女德”各三遍,眼下她已连续抄写了两天。
“啪”的一声,缇雅把笔拍在了桌上,晋人的规矩虽然多,但这次她觉得自己没错。
“公主,您可好好抄写吧,明天若是交不出,皇后娘娘又得罚你!”大宫女珠儿提醒道。
“罚我?她要是再罚我,我就找皇上说理去都!”
见缇雅如此大声,可怕珠儿吓了一跳,好在她俩说的是匈奴语,倒也不怕外人听见了。
“你去……把外面那些人召集在一起,我有事要问他们!”
“公主,有什么话我替您去问,何必您亲自走一趟,别忘了晋人讲究的体统!”
“你去问只怕问出不来!”缇雅板着脸说道。
珠儿无奈,只能退出了大殿。
因为被封了妃位,缇雅有单独的宫殿宁和宫,她的封号便是“和妃”,意指两族和平的关系。
如今宫内尽力削减开支,所以宁和宫内仅有太监宫女各十人,负责一应侍奉工作。
这些人很快被珠儿召集起来,正低着头列队站在正殿台矶下。
没一会儿,缇雅从正殿内走了出来,神色间带有阴郁之色。
“你们跟我说,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让她们在背后议论我!”
缇雅说话简单直接,在场众人里边有聪明伶俐者,自然清楚怎么回事。
外朝之事,后宫历来不许议论,所以众人并未回答。
就连那些嫔妃,也只敢在背后编排缇雅,可没当着她的面儿明说。
毕竟两族关系走向何方,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事,而缇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你……跟我进来!”缇雅指着其中一名宫女。
此人刚才眼波流转,显然是知道内情的,所以缇雅挑中了她。
不管怎么说,缇雅都是堂堂妃位,上面只有皇后和两位贵妃,小小宫女自然得罪不起。
于是乎,在众人幸灾乐祸中,这人战战兢兢跟进了宫殿。
然而下一刻,她的脖子上就被架起了一柄刀,整个后宫唯缇雅获得特许,保留了一把短刀留作纪念。
“你若不说实话,我就一刀杀了你……”缇雅恶狠狠道。
此刻的她,又成了那个飞扬跋扈的单于女儿,自然吓得小宫女老实交代。
“奴婢听人说,匈奴背信弃义,我大晋快和匈奴绝交了……”
…………
乾安宫内,赵延洵正与两位枢密使议事。
经过几天时间准备,新一期中级军官培训的课程,以及授课老师全都安排妥当,眼下正呈送赵延洵过目。
两位枢密使神色间可见疲态,只因最近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西北军务让人心忧。
看完了枢密院的安排,赵延洵将奏本放下了一旁,说道:“就照此议施行吧!”
“这些人什么时候到?”
“回禀皇上,臣已传令各都司,本月二十五日到明武司点卯!”
“你们安排一下,到时候朕要见见他们,就在明武司学堂!”
“遵旨!”
这次培训,本就是为进一步拉拢地方都司军官,作为皇帝赵延洵自然要示以恩宠,见一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昨天锦衣卫传回的消息,说他们已经确认,匈奴冒褚单于已死,如今已是禺山继任单于!”
“为稳固地位,返回王庭的禺山,从南线带走了两万精骑!”
说到这里,赵延洵端起茶杯说道:“如此看来,匈奴南线东撤,也算是情有可原!”
赵延洵说着,两位枢密使则认真听着,脑子里飞速权衡着局面。
“依你们看,我朝是否要重新开关,继续向匈奴运送粮食!”
事实上,对此赵延洵已问过内阁,眼下更想听听专业人士的分析。
“皇上,臣以为不可!”陈安明答道。
放下茶杯,赵延洵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无论是否情有可原,匈奴东撤已让天山郡遭受威胁,他们已经帮不到我朝,我朝送粮已毫无意义!”
“其次,匈奴历任单于交接,都有内讧之事发生,那禺山要提两万骑兵护驾,只怕他这单于之位极其不稳!”
说道这里,陈安明格外严肃道:“往后谁为匈奴之主,只怕还是未知之事,我朝是与匈奴合作,可不是和他禺山合作!”
“臣浅薄之言,请皇帝三思!”
这一论断确实新奇,也让赵延洵权衡发生偏移。
说实话,他还是希望匈奴人顶在前面,给国内更多休整喘息时间,而不是仓促间陷进战争泥潭之中。
事实上,只近期西北的军事调动,就已经让国家财政有些吃不消,已让赵延洵起了再加征粮饷的心思。
各地安置的流民,各地都司的士兵,西北军事调动……对赵延洵而言全都是无底洞。
好早马上秋收就到了,只要再熬个把月时间,财政危机就能得到极大缓解。
按赵延洵的想法,如果能有三年和平时间,他就能把国内诸事理顺,到时候就能腾出手对外了。
只可惜,敌人不太原有给他机会。
就比如现在的天山郡外,已经有西蛮骑兵出现,或许这个时候已在引走挡路的丧尸。
若是西蛮全力施为,只怕要不了几个月,天山郡的“丧尸屏障”就会被瓦解。
“关卿,你可有话要说?”赵延洵看向了关和泰。
事实上,关和泰还真有话要说,而且他和陈安明的看法不太一样。
再三思索后,关和泰开口道:“臣以为……匈奴不能垮!”
陈安明思考问题角度清奇,那么关和泰这句话就更清奇了。
现在讨论的是与匈奴合作的问题,怎么又扯到了匈奴能不能垮。
赵延洵没有说话,仍示意关和泰继续往下说。
第891章 军国大事
“皇上,不管怎么说,臣以为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那匈奴有二十万骑,若是倒向西蛮……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说这些话,关和泰极为小心,但赵延洵也听进去了。
匈奴二十万骑,再加西蛮西蛮捣乱的骑兵,这股破坏力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如今大晋朝廷,可用骑兵不过四万,派到西北的只有三万。
虽说大晋步兵极强,可人家骑兵来去自如,步兵要始终处于被动地步。
“到时候,只怕天山、北地甚至陇右,我大晋都得失守卫!”
说到最后,关和泰声音变得越来越小,显然这些话他也感觉到“不合时宜”。
“关大人,你未免也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陈安明冷声道。
两人私下关系虽好,但朝堂议事却不会顾及私情。
“不是我长他人志气,军国大事岂能意气用事?”关和泰反驳道。
但看见赵延洵阴郁的脸色,二人连忙闭嘴不言,这点儿眼力见他们还是有的。
内阁那两位,总体上是从财政角度考虑,觉得不应继续对匈奴输血,更准确说他们是从一开始就反对。
加之有陈安明的反对,结果似乎已经可以确定,但关和泰的话又让赵延洵迟疑了。
如果说匈奴人跳反,那可是几十万的骑兵,真要打起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国内各地的军队,如今是绝不能调动的,西北那十来万军队守得住吗?
对西蛮和匈奴人来说,南下入侵是为了生存,他们可绝不会有半点儿保留,为了活命肯定会拼死一战。
“此事暂且缓缓,待匈奴情势明朗,再做定夺吧!”赵延洵沉声道。
“皇上圣明!”
换句话说,这件事就暂时搁置,而所谓局势明朗,却也不知要等到何时去。
接下来,君臣之间又谈了些其他事,赵延洵才让两位枢密使离开。
可没过一会儿,外面就有小太监禀告说,和妃前来觐见。
相比于后宫其他女子,缇雅自有一番风情,这让赵延洵很是喜欢,所以最初几天长去就寝。
匈奴出事这几天,赵延洵就没去找过她,相反还刻意避开了她。
谁知道,如今人家主动找过来了!
想起两人好的那几夜,自己说出的那些甜言蜜语,赵延洵一时竟有些汗颜。
“告诉她,就说朕要议事,有事可向皇后禀告!”
缇雅被禁足一事,赵延洵自然清楚,如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