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罗伦立马撂下了手里的活儿,然后飞快冲向了大堂外。
来到了“机房”,罗伦还在门外,就看到留守的两名小吏,此刻正面向“电话”跪着。
见罗伦到来,其中一人提醒道:“大人,皇上亲临!”
一听这话,罗伦连忙跪下,面相“电话”叩首道:“臣罗伦,叩问皇上圣安!”
“胡人议和,你以为当如何应对?”
听到电话内传出的声音,罗伦答道:“皇上,胡人狼子野心,只怕议和并无诚心,臣以为……不应有太多期待!”
乾安宫内,赵延洵点了点头,随即说道:“那你暂且和他谈,谈之前先杀杀他们威风,谈过之后再行禀告!”
“臣遵旨!”罗伦答道。
然后,他就听到电话传来“嘟嘟”声,意味着本次通讯结束。
“恭送皇上!”
紧接着罗伦起身,有了这次问对,他做事总算有了方向。
这次他的判断没错,朝廷的难处确实很多,所以才想尽力维护和平,多拖一段时间也是好的。
战事一起,物资消耗量起码扩大一倍,对朝廷来说苦不堪言。
在房间内来回踱步,罗伦本想联系孟海,但想了想他又打消了念头。
紧接着他走出了屋子,并命人将张子明找来。
罗伦手下,才干优长之人不多,但张子明绝对算是一个。
此人虽是读书人出身,但对军务却也得心应手,北地都司军队改编,就是由张子明负责完成,且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所以,罗伦把张子明升为了手下参军,专门负责督办一些要紧差事。
第851章 迟到
胡人求和,这一手着实让赵延洵意外。
在向罗伦传达旨意后,赵延洵便立刻召集了御前议事。
在京两位阁臣,户部兵部主官,以及枢密院两位枢密使,此刻正往乾安宫赶来。
虽说所有事情,赵延洵都可以乾纲独断,但他还要询问朝臣意见,毕竟兼听则明。
众人来到乾安宫,在吴宏引导下进了一处偏殿,此刻赵延洵正背对着众人,站在一处巨大的沙盘前。
西北半年多前才爆发战斗,只不过因为靖难之役的存在,才导致其在国内热度不高。
但实打实的说,半年前的那次战役,是正儿八经的国战。
如今,朝廷精力在内部改革上,但赵延洵本人对西北局势,亦是非同一般的重视。
所以他才命工部,根据已有信息做出沙盘,眼下正好派上了用场。
“臣等叩见皇上!”
赵延洵微微转过身,说道:“免礼,都过来看看!”
“谢皇上!”
众人随即起身,极为谨慎走到了沙盘前。
沙盘南边,是天山北地和陇右三郡,北面则是广阔的大草原。
沙盘上插着红黑两色小旗,很明显红色小旗代表晋军部署,黑色小旗代表着胡人。
“诸位爱卿,根据锦衣卫的最新情报,才做出了眼下这个沙盘,你们都仔细看看!”
一边说着,赵延洵同时往御座走去,这个沙盘他已了然于胸,自然不需和大臣们一起看。
等他落座后,接着又说道:“上面的每一个面旗,等同于五千兵马……”
“只不过,我军骑兵数量较少,而匈奴人全是骑兵!”
驻扎在北地的朝廷军队,如今虽兵力也有十万,但其中骑兵不过两万,正是那北上的两万禁军。
禁军虽全是一级士兵,但和从马背上长大的胡人作战,优势其实并没有太大。
遇到普通匈奴骑兵,可以做到一打三的水平,但遇上精锐匈奴骑兵,可能只有一打一点五的水平。
而二级军队,面对精锐匈奴骑兵,大约有一打三的水平,面对普通匈奴骑兵,则有一打五的水平。
只不过,以上只是简单的推算,现实如何还得战场上见功夫。
需要说明的是,晋军如今守着天御关,根本没必要和匈奴人硬碰硬,以上换算其实很难有用武之地。
“就在刚才,西北总督署传来消息说,匈奴人派了使者前来求和,对此诸位如何看待?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除了两位枢密使和兵部主官,在场其他人对西北的局势,根本没有太多了解。
听到赵延洵这些话,让他们一时间接收了大量消息,眼下只能尽可能的快速消化。
“皇上,胡人大军正在集结,只怕议和没多少诚意!”枢密左使陈安明皱眉道。
陈安明在大半辈子在陇右做官,经历过许多次胡人叩关事件,对胡人的“习性”最是了解。
枢密右使关和泰接着说道:“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皇上……我军还是得做好开战准备!”
其他几名官员也都跟着点头,显然他们也不相信匈奴人,只因数百年来教训实在太深。
赵延洵平静道:“如今朝廷有多难,想必你们也清楚,大战一起又不知要耗费多少钱粮,尽量把战事拖迟一些也是好的!”
他倒不是怕了匈奴人,而是如今朝廷确实很难,赵延洵需要布局的时间。
“所以今日找你们过来,是和你们仔细议议,讲和之事该如何拟定条件!”
皇帝都在这样说了,大臣们当然很识趣,便开始各自角度分析,如今朝廷能出得起的讲和价钱。
众人议论之时,另一头的延寿宫内,张凤秀神色间有些焦急。
这段时间,为了修复皇帝和太后的关系,他可是没少操心和奔走。
好不容易请得两位至尊的同意,今天下午一起去西苑听戏,哪知时候到了皇帝还没过来。
站在延寿门外,张凤秀张眼望着宫道,等着打探消息的侍女回来。
没一会儿,宫道拐角处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很明显是有人来了。
“皇上还没回来?”张凤秀问来人。
“娘娘,皇上回来了,只是眼下在召见大臣!”
“这个时候,怎会突然召见大臣,真是……”张凤秀本想说些什么,可最终还是憋了回去。
对皇帝出言不逊,张凤秀可没这个胆量,即便最近她很争了些宠爱。
转过身,张凤秀走进了延寿宫,里面此刻很是热闹,各宫妃嫔们全都来了。
延寿宫正殿内,妃嫔七嘴八舌说这话,全都在想法讨曹妙音高兴。
只不过,眼下曹妙音虽面带笑意,可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皇帝迟到也好爽约也罢,她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提前打声招呼就好。
只可惜,眼下乾安宫并无消息传来。
看着从殿外走进的张凤秀,曹妙音神态有了些许变化。
“太后,朝廷里出了大事,皇上正在召集重臣议事,闲杂人等概不许搅扰!”张凤秀禀告道。
听到这话,曹妙音叹了口气,随即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散了吧!”
“太后……”
张凤秀本想说些什么,但曹妙音已经起了身。
“太后,皇上来不了,臣妾等也可陪您解闷!”
说这话的,是皇后薛宝筠,夫妻一体,眼下她确实该说点儿什么。
这个时候,张凤秀连忙帮腔道:“皇后所言极是,臣妾等都盼着今天热闹玩一场,若就这样散了……岂不令人惋惜!”
有她两人带头,其余众人也都跟着接话,大殿内一时间更显热闹。
曹妙音也怕冷清,如今众妃嫔都想着尽孝,她倒也不想拂众人心意。
叹了口气,曹妙音无奈道:“那就收拾收拾,准备过去吧!”
没等薛宝筠代妃嫔们回话,只见张凤秀万福道:“谨遵太后懿旨!”
没一会儿,众人便起驾前往西苑。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乾安宫的议事才结束,在众位大臣离开后,赵延洵才想起了听戏这件事。
“太后可派了人来催?”
吴宏答道:“回禀皇上,太后娘娘并未派人过来,倒是惠嫔娘娘宫里有人来过!”
“那你为何不提醒朕?”
“皇上,您说过,议事期间不得打扰,奴婢……”
“你还顶嘴?”
和吴宏争论时,赵延洵已在赶往西苑,虽然迟了但他还是得过去露个脸。
当他来到西苑时,这边又唱又跳很是热闹,妃嫔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太后,皇上过来了!”张凤秀在曹妙音耳边提醒。
曹妙音瞥了远处靠近的赵延洵,然后目光又重新落到了舞台上。
太后可以忽视皇帝,在座妃嫔和宫女太监们,却得老老实实向皇帝行礼。
“恭迎皇上!”
“免礼!”
赵延洵快步来到曹妙音身侧,而后躬身道:“孩儿有事来迟,请母后恕罪!”
“皇帝自当以国事为重!”曹妙音平静道。
第852章 入关
光武元年四月二十,天御关城墙上,大批士兵持械而立。
士兵们军容严整,个个看起来都杀气腾腾,他们的目光都聚向远处靠近的队伍。
天御关南侧,是一篇大的开阔地,亦有大批军队聚集,且在城门两侧列起了长队。
西北最重要的关口,天御关有内外两道翁城,所以一共有北中南三道城门。
此刻,南门和中门已经打开,武定卫指挥使孟海,西北总督署参军张子明,正并列站在南门内。
二人神色肃穆,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与整个肃杀气氛融为了一体。
随着时间过去,城门上传来了禀告声。
“启禀大人,胡人已到北门外!”
听到这话,孟海的目光扫向了张子明,等待这位总督署的使者下令。
“开城门吧!”张子明淡淡道。
此刻的他,比以往沧桑了许多,只因他要忙碌的事太多。
“开城门!”孟海冲远处士兵大吼。
紧接着,几十米外的北城门士兵,开始推动沉重无比的城门。
“轰隆隆”的声音响起,城门之间出现了一道亮光,而随着缝隙的扩大,门外的匈奴人出现在孟海眼前。
当然了,在城门外的匈奴人,从外面看向里边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深邃的城门洞,压迫感十足的瓮城,以及城墙上虎视眈眈的士兵,都让丁零王于黎希感到不安。
但这个时候,于黎希绝不会怯场,所以在城门全部开启时,于黎希打马走进了城门。
随着他通过,第一个瓮城内的情形,陆续展现在他眼前。
左右两侧,各站有上百名持械军士,那闪耀着寒光的长矛,让于黎希回想起有些不太愉快的记忆。
晋军士兵们冷眼逼视,亦给于黎希带来极大压迫感,这让他的心跳在加快。
通过瓮城,紧接着进入中门,里面瓮城内,和前面的布置几乎相同。
而更前方的南门处,城门虽已经打开了,全被列阵的晋军士兵拦下。
最终,于黎希停在了南瓮城内,只因他已无法继续前行。
就在这时,瓮城北城门被关闭,城门碰撞发出了沉闷的响声。
前后都有大批晋军列阵,城墙上更有晋军持弩而立,于黎希一行成了瓮中之鳖。
于黎希身后,跟随入城的百多名随从,此刻脸上露出了惊慌之色。
即便是百战余生的勇士,在遇到当下这必死之局,也会生出惊恐和畏惧。
“都安静……”于黎希喊了一声。
他虽也生出恐惧,但作为整个队伍的主心骨,于黎希并未表现出畏惧。
有他这一声大吼,他身后众人才陆续安静下来,一个个把手放在了刀柄上,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你们晋廷有句话说,两军开战的时候,也不会斩杀前来的使者!”
“如今我们并未开战,难道你要斩杀我们?”
折木大声向孟海喊话,传达着于黎希此刻的愤怒。
“你们晋人,说自己是礼仪之邦,这就是你们待客的道理?”
听到这些话,张孟二人毫无所觉,显然并未放在心上。
“我们不允许外族人兵器,踏上我大晋的土地!”张子明大声喊话。
在折木翻译之后,于黎希勃然大怒:“作为战士,刀就是我们的手脚,难道你要砍掉我们的手脚?”
“要谈的是你们,胡搅蛮缠的也是你们,我看你们是毫无诚意……”
“既然如此,你们还是回你们草原去吧,哪儿是你们耍刀的地方!”张子明怒斥道。
总督署的判断是,匈奴人已处于崩溃边缘,才会派使主动求和。
所以张子明眼下的“刁难”,其实不光是为了杀其威风,同时也是在试探这些匈奴人。
如果这些人忍了,那确实也就证明,匈奴人快撑不住了。
放下刀,对丁零王来说,确实是难以接受是条件,那比打了败仗还让他难受。
这时,于黎希身后一人提醒道:“大王,一切为了大局!”
虽然只是个千夫长,但却是匈奴王庭派来的人,所以他的话份量很重。
此人又叽里呱啦说了一堆,于黎希才最终被说服。
“勇士们,太阳落山还会升起,我们放下的刀,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