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隆接着问道:“爱卿可有人选?”
黄志成答道:“臣以为,可派出成国公卢立清!”
说道这里,前半截戏就演完了。
赵维隆的目光扫向了殿内其他大臣。
“诸位爱卿,黄卿所言,你们怎么看?”
对此,次辅谢孝方完全无所谓,所以眼睛直盯着地板。
首辅王庭鹤想了想后,说道:“皇上,临战换将可是大忌!”
他不是不同意换,只是觉得换将也有风险。
于是,赵维隆目光扫向兵部尚书王存璋,眼下他的意见很重要。
“两害相较取其轻,皇上……臣认同黄大人的意见!”
听到这话,赵维隆心里松了口气,这件事算是定了下来。
“既然如此,那就定下此议!”
紧接着,赵维隆目光扫向王庭鹤,说道:“王阁老,你说呢?”
“皇上圣明!”王庭鹤点了点头。
眼下确实没啥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那好,这件事就定下了,内阁尽快拟诏,交由掌印监用印后,再由兵部派人传旨!”
“是!”
把最重要的事议好了,不等于说廷议的结束。
众人又在大殿内,商议了将近一个时辰,才陆续退出离开。
等所有人都离开后,赵维隆屏退了殿内其他人。
看着站在不远处的黄志成,赵维隆叹息道:“先生,贼军势大,朕寝食难安!”
面对这句话,黄志成也很是无奈,眼下他也是在苦苦支撑。
紧接着,赵维隆又说道:“都说……君子不立危墙,先生……朕想着,可否……暂避贼军锋芒!”
这句话,赵维隆说得很是艰难,甚至显得难以启齿。
当然了,接下来他想要说的话,作为君王来说确实难以启齿。
没等赵维隆说出,黄志成先开口道:“皇上是要迁都?”
迁都这件事,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过,不管是太安帝还是赵维隆,对此都表示了坚决反对。
一旦迁都,朝廷威望大减,根本无法控制南方诸郡。
相比于两年前,现在的局面更为恶劣,迁都导致朝廷崩溃,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
“皇上……一但迁都,必将导致军心大乱,雍军将不费吹灰之力渡江,那时朝廷就大势已去了!”黄志成极为恳切劝说。
作为老师,他很理解赵维隆的担忧与害怕,但作为臣子他必须辅佐君主,做出理智且正确的决定。
当然了,光是直谏也不行,他还得让皇帝看见希望。
“皇上,如今官军有近二十万,其中十万精兵以逸待劳,又有济水为天险拒敌,此番优势在我!”
说到这里,黄志成更进一步道:“且皇上启用成国公这等宿将,定能使我军精诚协作,莫说是守住济水……便是和叛军正面相抗,也未见得不能战而胜之!”
不得不说,黄志成这番话效果很好,至少让赵维隆心安了许多。
事实上,赵维隆也不是想迁都,而是打算出京“南巡”,当然二者实质上没区别。
就在黄志成想要趁热打铁时,只听外面传来禀告声:“启禀皇上……太傅方弘基求见!”
这位南方来的方老先生,半个月前被赵维隆授予太傅之衔,以表示对其超出平常的尊重,以此拉拢南方的人心。
“请!”
“遵旨!”
眼见赵维隆要见其他人,黄志成当即道:“皇上,臣先回避?”
“先生与方老先生,都是至正至公之人,不必回避!”
对此,黄志成也没争论,他也好奇方弘基过来干啥。
没一会儿,已近八十的方弘基,颤颤巍巍走进了大殿。
“老臣叩见皇上!”
“老先生免礼!”赵维隆亲自起身,在方弘基跪下前将其扶起。
全天下,能享受皇帝搀扶待遇的,仅方弘基独一份儿。
“多谢皇上!”方弘基声音沙哑。
“老先生此来,可有要事?”赵维隆问道。
只听方弘基说道:“皇上,臣虽老朽之躯,亦有报国之志……”
听到这话,赵维隆便说道:“老先生愿到京城向朕授课,便已经是为国分忧了!”
一旁的黄志成也跟着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老先生已在为国分忧,与朝廷社稷皆有大功!”
方弘基摇了摇头,直言道:“皇上,如今反贼猖獗,臣愿出使贼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反贼兵将弃暗投明!”
听到这话,赵维隆二人都以为老头儿疯了,一把年纪往叛军里跑,这不是找死吗?
赵维隆连忙说道:“老先生有此心,朕甚为感动,可先生毕竟年事已高……”
没等赵维隆把话说完,只见方弘基说道:“皇上,臣虽老,可还走的动道!”
“叛贼猖獗,天下遭难,朝廷生危,老臣岂能坐视!”
听方弘基还要说下去,赵维隆目光扫向了黄志成,想让他也帮着劝说。
后者欣然会意,当即道:“老先生,叛贼阴险狡诈,有蛇蝎豺狼之心,老先生深入贼窝,无异于羊入虎口!”
“老朽七十九了,半截身子都入了土,难道黄大人以为老朽会怕死?”
方弘基连死都不怕,别的貌似也确实吓不到他,以至于黄志成都不知该说什么。
方弘基接着说道:“皇上,老臣有一批徒子徒孙,若是老臣死在贼营里,他们会勠力同心为臣报仇,想必也会成为朝廷一大助力!”
这番话,着实让赵维隆心动了。
他拉拢方弘基,是想借在南方的广泛影响力,增强南方几郡对朝廷的向心力。
如果方弘基死在雍军手中,必定使得南方数郡,对赵延洵深恶痛绝,这对朝廷有很大好处。
那么,是否答应方弘基所请呢?赵维隆有些纠结。
第724章 两家
成国公府,随着升职到来,整个府邸都忙碌起来。
“授卢立清太保挂兵部尚书衔,敕令成国公卢立清,掌西线诸军事,赐指挥使以下先斩后奏之权,望卿不负朕之重托,平定叛逆,生执敌酋,问罪御前!”
听完诏书,公府上下族人们,一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
上次卢立清被免职,回京后还被皇帝训斥,使得公府地位急转直下,卢家上下所有人都得夹着尾巴。
如今这一道圣旨,不但扭转了卢家颓势,还让他们的荣宠更胜往昔。
之前的太子太师变成了太师,还加上了兵部尚书衔,还给了指挥使以下先斩后奏权。
这样的荣宠与信任,从开国以来也没几起,说卢家是除皇室以外,如今的大晋第一家也不为过。
“国公爷,领旨吧!”
太监的提醒,将卢立清从思索中拉出,整个人木然将圣旨接过。
“臣卢立清,叩谢皇恩!”
宣旨完毕,太监带着侍卫们离开了,一同接旨的卢家族人们,个个都嬉笑高谈起来。
“恭喜老爷,贺喜老爷!”
有人一带头,其他人也跟着过来道喜,却让卢立清脸色更为阴沉。
随意拿起圣旨,卢立清板着脸离开了,他这反应让现场族人深感不解。
“这是……”
卢立清的儿子卢嘉皓一样疑惑,当即跟着老爹进了内堂,两人一路没说半句话,直到七转八转来到书房。
看着铁青着脸的父亲,卢嘉皓问道:“爹……您不高兴?”
卢立清冷哼一声,瞧着三十多岁还不成器的儿子,反问道:“我难道该高兴?”
其实也不是卢嘉皓不成器,主要是有他这位强势的爹在,当儿子的看起来永远都差强人意。
“爹是在担心?”
“你还不算太蠢!”
“爹,朝廷毕竟有二十万大军在,只要您求稳不冒进,挡住叛军还是容易的!”
听到这话,卢立清冷笑道:“就你小子,也敢教我如何用兵?”
“儿子岂敢!”卢嘉皓连忙低头。
此刻,卢立清没有痛骂儿子,而是分析道:“雍王的军队很强,没那么容抵挡,否则西线大营再不堪,也不该在一夜之间被击垮!”
西线军团乃是卢立清一手经营,这支军队有多强大,整个大晋他是最清楚的。
可偏偏这样一支军队,却在一夜之间被雍军所破,更衬出雍军是何等之强大。
带着一帮好坏参半的军队,和这样一支极度强大军队作战,卢立清只感觉无尽绝望。
只听卢立清接着说道:“什么太师兵部尚书,什么先斩后奏之权,这些表面上的荣宠,日后便是为父的催命符!”
听到这话,卢嘉皓心惊的同时,问道:“爹……道这一仗,真的毫无胜算?”
略微思索后,卢立清说道:“胜算?若当初在汉水,集中朝廷所有强兵,或许还有胜的可能!”
“西北之地,贫瘠苦寒,怎会有如此强兵!”卢嘉皓很是不解。
卢立清说道:“谁知道呢,或许西北是块儿宝地,否则那会连出两位雄主!”
卢立清这句话,把赵延洵和太宗赵洪章并列,无疑是对前者的高度认可。
这是卢嘉皓说道:“爹,要不您向皇上请辞,就说自己病了?”
“病了?这个时候病了,你当皇上傻?”
卢立清有些恨铁不成钢,只听他说道:“抗旨和欺君两条大罪,足可以灭我们一家上下!”
实际上,推辞这件差事,在太监念圣旨时他就想过,但最终被他否决了。
直接把圣旨送上门,意味着无法拒绝。
“生执敌酋,问罪御前……为父这一去,或许就回不来了!”
…………
当卢立清感慨时,京城南城某偏僻小院内,曹云辉正香端妃禀告情况。
“你是说,我儿已陈兵积水以西?”
“正是!”
端妃带有担忧道:“朝廷二十万大军,我儿只有十万,只怕力有未逮!”
“姑姑你就放心吧,只要等殿下打造好船只,这就是一战而定的事!”
说到这里,曹云辉笑着说道:“要不了多久,姑姑您就是皇太后了!”
皇太后是古代女性地位巅峰,端妃听到这三个字,脸上也露出了一缕笑容。
这是扬眉吐气的笑,也是带有希望和憧憬的笑。
敛去笑容,端妃又说道:“我听说薛家,带头造我儿的反?”
薛家在朝堂内外,宣扬雍王是反贼的事,在官府有意传播下,已在京城人尽皆知。
“正是!”
“哼哼……这些蠢货!”端妃气得牙痒痒。
曹云辉接着说道:“倒是林家和黄家那两位,如今已全被下狱!”
端妃冷笑道:“林观海自诩清流,一心想做忠臣,如今却不知是何感想!”
从始至终,林观海都站在她对面,所以端妃从来就看不惯他。
雍王的家事,曹云辉保持了阡陌。
他在陇右待的时间不长,却也知道林静玉最为受宠。
但是看自己姑姑这意思,往后和薛林二人的关系怕是不好,雍王的内宅想来要起风波了。
沉默几息后,端妃又说道:“如今城里查得严,你尽可能少过来!”
“是!”
“还有件事要交给你!”
“姑姑您说!”
端妃转过身,徐徐说道:“让你们的人想办法,不能让李氏那贱人死了!”
李氏那贱人是谁,曹云辉心里自然清楚。
端妃接着说道:“你们要想办法告诉她,就说我的话……她如果自寻死路,我让李家满门陪葬!”
端妃衣着简陋,却在威胁当朝太皇太后,这反差不是一般的大。
偏偏这差事不好干,让曹云辉皱起了眉头。
但他还是干脆答道:“侄儿会办妥当!”
他肯定见不到李氏,那就只能从李家着手。
“去吧!”
“是!”
曹云辉离开,过了一分多钟,一个小屁孩跑进了端妃的屋子。
“奶奶……有好吃的!”
这孩子叫栓子,是端妃隔壁刘氏的孙子。
“小混球儿,你鼻子倒是挺尖!”
只见端妃从身后,拿出了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切好的肉干儿,这在京城可是难得的美味。
“给你吃几块儿!”
布包里总共也没多少,倒不是曹云辉弄不到,而是端妃觉得没必要太张扬。
除了最近基本的食物,端妃什么东西都不要。
看着栓子吃着东西,端妃的心思却飞到了九天云外。
向李氏和那些朝臣们复仇,她已经等不急了。
第725章 渡河之人
六月二十二,济水以东,一条大船停靠在岸边。
寥寥百十号人,此刻站在简陋的码头上,相互间正在道别。
已上任军团主将的卢立清,看着眼前须发皆白的老者,极为真诚道:“老先生,还是派一些护卫吧!”
有皇帝给予的“无限”权力,卢立清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左右金吾卫控制。
骁武卫和骁骑卫两支骑兵,是他带过的老部下,自然也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控制了这四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