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晋璋不但兵力比不过,在生产力上一样极大落后于赵延洵。
只听朱晋璋道:“这次,本王亲征!”
几乎全部兵力拉出去打仗,朱晋璋得亲自领兵才放心,毕竟这关乎到己方势力的存活。
“此次出征事关重大,所有人务必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在十五日内将白山县拿下!”
“谁若是贻误军机,亦或者懈怠拖沓,本王必当严惩!”
一番话说得是杀气腾腾,在场众人尽皆凛然,纷纷躬身应是。
第349章 辽平府
骑在马上,朱晋璋一行飞速南下,他是要返回辽平府城。
如今这座府城,才是他的大本营,多数百姓也被他迁移到了此处。
随着地盘的扩大,治理难度也陡然上升。
除了人才的缺乏,还有丧尸的阻隔,以及要喂饱两万张嘴,而最后一条也是让他压力最大的。
春耕的赵延洵,朱晋璋是再明白不过,可他还是被张子明说服了。
但他已经打定主意,在取了白山县后,今年将不再对外开拓,而是认真经营自己的地盘。
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有,比如有人就提议说,让朱晋璋直接向赵延洵投降。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归于朝廷体制,从一方“割据”势力转变为朝廷命官。
造反的代价巨大,且前路崎岖,有人跳出来闹“招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对此,朱晋璋也没当场制止,而是让手下人各议方略,各抒己见。
最终,事情再半月后尘埃落定,所有提出归降招安的人,全部被朱晋璋砍了脑袋。
归降朝廷势力,朱晋璋从始至终都没想过。
毕竟他不但杀了朝廷官员,而且还杀了兴远王一大家,乃是十恶不赦之罪。
其他人投降或许会有优待,但他投降必是死路一条。
即便自己能免罪,朱晋璋也不会考虑投降。
大丈夫不为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如今这乱世,对朱晋璋来说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机会。
而这雍王,就是他崛起之路上,第一块垫脚石……想到此处,朱晋璋表情越发坚定。
除朱孝勇带领两百军马留守延泗县,其他人都被朱晋璋带回辽平,包括张子明本人。
从延泗到辽平府城,他们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赶到,所有人都各领了任务去忙碌。
只有张子明和他手下从吴家堡带来的老兄弟,此刻完全空闲下来,朱晋璋没给他们额外安排任务。
“大哥,王爷还真够意思,直接给咱放了假!”
“一连七八天没碰过女人了,咱们去老地方找找乐子?”
“这感情好……”
听着手下人的议论,张子明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在场众人的议论声才逐渐消失。
“你们一个个的,别只顾着享乐,你们要为自己长远考虑,否则永远别想出头!”张子明冷声道。
这话是说给手下人听,更是说给张子明自己听。
张子明能力出众,如今更是拿下了延泗县,但他在朱晋璋心里的地位,却比不过一个朱孝勇。
否则同样的话,为啥他说几遍都不行,朱孝勇开口后这事就尘埃落定。
归根结底来说,他张子明还是个外人,比不过别人起家时的班底。
如何才能在明王体系中获得地位?仅靠他张子明一个人肯定不行,他得形成自己的基本盘。
谁是他的基本盘?自然是他从吴家堡带来的这批兄弟。
只要这些人处于明军关键位置,那他张子明的话自然分量十足。
“弟兄们,难道你们就甘心,每次拼杀都冲在最前面的?难道你们就不想有更高地位?”
“咱们都跟着造反了,难道你们不想干一番事业?”
“成天想着找女人,得过且过,现在是享福的时候?”
这是辽平后,张子明对部下第一次说重话。
不得不说,他这番话起了一定作用,此刻他手下这些人,个个都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咱们已经死了几个兄弟了,难道你们想做下一个?”
在这末世,每个人都在拼命求活,自然没有人愿意去死,更不愿当炮灰一样去死。
只听有人说道:“大哥,你就说咱们怎么做吧?”
看着手下兄弟翘首以盼的目光,张子明感受到了久违的热血,今天这番话手下人算是听进去了。
“我说再多都是白扯,要你们自己脚踏实地去做,多想着如何立功受赏,别只顾眼前享乐!”
…………
辽平府衙,如今已被改成了朱晋璋的府邸。
虽然兴远王府住着更舒服,但那地方过于偏远,不利于朱晋璋掌控局面。
在带兵返回城内后,朱晋璋就直接和亲卫回了府,所有差事他都已经安排好,只等下面人落实即可。
虽然没有像雍王府那样完备的文官体系,但在朱晋璋的铁腕统治下,底下人办事效率依然很高。
如此他只需等待三天后,便可领大军直接南下。
朱府之内,朱晋璋坐在后院,手里拿着一份地图。
地图之上,雍王府的地盘被标了出来,比朱晋璋打了很大一块儿。
根据探子传回的消息,雍王府如今兵强马壮,百姓众多,粮食足备,这是极为强大的敌人。
朱晋璋眉头紧锁,他把目光扫向了地图其他地方,再度考虑起自己的后路。
事实上,先把延泗打下来,除了延泗水网密布适合防守和耕种外,这里更是逃跑的好地方。
延泗县紧邻大河,一但兵败他便可乘船逃离,到时候天高地阔任他去得。
当然了,这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朱晋璋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正当朱晋璋思索之间,其妻马氏带着两名侍女走了过来,侍女手里端着两个托盘。
“老爷,该吃东西了!”马氏声音柔和。
看着自己发妻,朱晋璋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多谢夫人了!”
但看见侍女放下的托盘,朱晋璋不由皱眉道:“今天怎的有肉?今天可是单数!”
“怎么,你怀疑我私自挪用了米肉,坏了你明王的规矩?”
马氏坐上了一旁的墩子,脸却侧向了另一边,看起来是有些生气了。
朱晋璋胸有怒意,但却也没发作,两人就这样僵在原地。
“跟我一个女人耍威风,你明王就这点儿本事?”
“这些肉是前两天没舍得吃,知道你要回来从井里取出来的,没有挖你朱王爷的墙角……”
“你要还是觉得我做得不对,那我给你写个谢罪的折子?”
听到这里,朱晋璋已露出了丝丝笑意,连忙起身道:“夫人……你一片心意,是为夫错怪你了!”
马氏随即转过身来,板起脸道:“两个儿子被你扔出去,这么久……啥时候让他们回家一趟!”
好家伙,这又是一个难题,朱晋璋艰难解释道:“他们在外历练,这个时候回来做什么?”
第350章 兴远县
太安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兴远县。
县城南边一处小院内,赵延洵推开房门,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
这处院子,便是林全手下密探的驻地,如今被赵延洵当了歇脚的地方。
这次入城,赵延洵只带了林大贵几人,他俩是趁着夜色翻越城墙,偷偷潜入此处的。
进入兴远县城,赵延洵打探的第一件事,就是朱晋璋的行踪。
然后他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朱晋璋根本不在兴远,这让他的斩首行动无法推进。
朱晋璋正在攻伐延泗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敌人的地盘越大威胁也就越大。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这让赵延洵立马警觉起来。
随即,只见院中走出一名汉子,来到门口往外瞄了一眼,然后才把门缓缓打开。
门外走进一男子,此人正是兴远密探之一,他们一共有三人相互照应。
“什么事?”
来人答道:“逆贼要对白山县用兵,如今正在城内调拨粮草,集结军队!”
开门那汉子随即转向赵延洵这边,便见赵延洵已经走出门外。
“朱晋璋在何处?”
“回禀王爷,已经返回了辽平,两天之后,他将领兵攻伐白山县!”
点了点头,赵延洵挥手让这二人退下,然后返回了房间。
两天后朱晋璋攻打白山县,意味着明天他就可能动身前往,看来自己该在其必经之地等着……赵延洵如此思量道。
从辽平府到白山县的官道,就是朱晋璋的必经之地,所以只需在沿途等待即可。
吃了早饭,赵延洵就带着林大贵离开了院子,两人游走在街道上,准备循着机会出城。
可他俩人高马大,在县城内显得人高马大,很快就被人给盯上了。
一身破烂衣服走在城内,赵延洵不住打量着周遭情形,并对朱晋璋的实力进行评估。
“王……少爷,县城内的这些人,比起咱王府治下的百姓,日子可苦多了!”林大贵忍不住吐槽。
朱晋璋治下的百姓,几乎个个面露菜色,很显然都粮食保障极为艰难。
偏偏朱晋璋对春耕不重视,一个劲儿的到处攻伐,打下了延泗又要用兵白山,这简直是自取灭亡之道。
当然了,赵延洵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如果朱晋璋有足够条件,又岂会不知先进行春耕。
正当二人左顾右盼之际,只听身边有人呵斥道:“你们两个站住!”
赵延洵与林大贵停下脚步,他二人没有携带兵器,此刻自然不愿生事,于是他俩慢慢转过身去。
在他二人身后,是两名衙役,腰间挎着刀手里拿着鞭子。
“什么事?”林大贵沉声闻到。
林大贵身形魁梧,声音浑厚,一看就是不好惹的人物,顿时就把两名衙役镇住了。
虽然心里忐忑,但这二人仗着背后有“官府”力量,所以也能鼓足勇气跟林大贵说话。
“城里要往白山运送军粮,你们两个被征用了!”
“征用我们?凭什么?”林大贵上前一步。
他这一进,让这两名差役不自觉往后退了一步,随即羞愤涌上这二人心头。
他俩是官差,自己竟被一个普通百姓吓住了,这实在是太丢脸。
“混账东西,别不识好歹……”
听到对方开骂,林大贵顿时火气就上来了,眼中凶光爆涨。
这也就是他了,若是张猛在此,当这两名官差骂出口后,说不定就已经被拧断了脖子。
“运送粮食,管饭吗?”
“当……当然管饭!”
“那我们去!”
“好……好!”
当赵延洵开口后,林大贵的杀意才逐渐褪去。
两名衙役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带着赵延洵二人赶赴了官仓。
相较于其他地方,这处官仓守备要森严一些,毕竟这里是朱晋璋的老窝。
仅赵延洵所见,戍守仓库的士兵人数超过了五十,此刻里面正忙得热火朝天。
进了大门,可以看到里面有大批人在劳作,赵延洵二人也被派进了队伍中。
“少……”
林大贵正要开口,却被赵延洵先开口道:“干活儿!”
虽是干活儿,但赵延洵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摸鱼的功夫前世他学了不少。
倒是这里干活儿的其他人,个个都是干劲儿十足。
明王朱晋璋,对治下百姓洗脑很到位,他并未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将自己设定成为拯救者。
他朱晋璋在外为大家拓展生存空间,下面的人若不尽心尽力干活儿,那还算得上是人吗?
“听说南边有个雍王,是那狗皇帝的儿子……”
“够皇帝连年摊派军饷,害得咱老百姓生不如死,家破人亡……他这儿子肯定也不是啥好东西!”
“哼……连这天灾都是那够皇帝招来的,他要不断子绝孙,那是老天爷不开眼!”
众人议论纷纷,对赵延洵很不友好。
林大贵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在赵延洵的凝视下,他还是老老实实闭上了嘴。
对赵延洵来说,这些言论虽有朱晋璋引导之故,但大晋朝廷和官府对百姓的盘剥,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边患、赈灾、流民、叛贼,这些都在加重朝廷负担,等同于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把人逼得活不下去,难道还不许人家有几句怨言?
不过是被骂了几句,骂了也就骂了,谁让自己是赵家人呢……赵延洵无奈想到。
官仓里的活儿极为繁重,众人一边干活儿一边闲扯,这样时间无疑过得更快。
从这些人的对话赵延洵可以得知,朱晋璋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此人鼓动人心确实是一把好手。
所有人都愿意跟着他干,也都相信他能成功,能够带给大家更好的日子。
于是在赵延洵心里,朱晋璋就更非死不可了,这样的人发展起来可不得了。
怀着这样的心思,赵延洵慢悠悠的干着活儿,最终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