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始人日记- 第4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装最新版。】
  刺叉族如今发展如何徐晨完全不清楚。
  每次都是莫带着一群水手乘坐大船前来,主要也就是把刺叉族采收的生漆和一些鱼皮、鱼鳔、莲子等土特产运送回去,另外把王城的陶器、盐、麻布、铜器、车辆等运送过来。
  两地来往差不多两个月一次,算不上频繁,但随着两地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刺叉族如今也有两百余人迁居王城定居,部落内部对于交通来往的需求很强烈,只是限于交通工具缺乏,导致这种来往比较被动,只能根据王城的需求和船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徐晨相信,随着王城和各部落居住生存环境等的不断进步,部落之间的交易和联姻来往会更加密切。
  眼下急切要做的就是造船,造大大小小适合江河湖海不同环境的船,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交通工具,才能真正改变交通状况。
  就像现在拱火盆地附近各部落因为马车和马匹的使用使得交往越来越便捷快速一样,现在阻碍水路航运发展的唯一短板,就是船太少,太稀缺了。
  堂堂一个大巴帝国,眼下能用的竟然只有一艘木船。
  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寒酸和无奈。
  因此这也是徐晨不辞劳苦要亲征白毛族的原因。
  只有搞定桐油,造船业才能真正大规模提上日程,不然庞大的折旧损坏完全接受不了。
  当初打造一艘乘坐三十人规模的大型木船,五个工匠前后耗时足足半年时间,若是不用桐油仔细处理,最多只能用三年。
  这个代价徐晨绝对无法接受。
  所以他便一直迟迟拖着没再造新船。
  但这次,龙无意中攻打湖地蛮族寻找到大片古老的油桐树,解了他燃眉之急。
  他必须尽快把巴国发展的这块水路交通短板补上。
  水路航运的最大优点并不是速度快,而是运载量大,消耗低,货物越多消耗就越便宜。
  一千斤桐油,若是从湖地陆路运送到王城,要绕道盐矿和休族、胜族、羽公族,然后用木船木筏渡河,距离超过三百里,在没有马和车的情况下,消耗人力至少三十人十天的时间。
  但若是用船直接从湖地起运,只需要一条十人小船,三五个船工水手,一天时间就能从湖地运送到乌龙江,然后逆流而上,最多七天到达王城。
  光是这其中消耗产生的差距就一目了然。
  而油桐林湖地不光只有桐油,还有共桐油和银杏果,将来还有大量的鱼获,咸鱼、鱼胶、兽皮、腊肉、甚至还会有大规模耕种收获的水稻等粮食。
  刺叉族的微山湖水产和水稻产量将来会更大,为了维持巴国的发展和王城的需求,将来征税大量都是实物,转运税收和粮食就是必须解决的最现实问题。
  只有两地交通通畅来往密切,王城也才能更好的将这些繁华富庶之地纳入王权的掌控之中。
  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而以后,以拱火盆地及其四周部落、微山湖湿地、油桐林湖地为主要的三角形地带,将会是整个巴国最核心的经济发展区域
  粮食、盐、油料、生漆、铜等主要资源,几乎全都集中在这一带。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核心三角经济带,则巴国就会繁荣昌盛。
  徐晨的目标不是十分远大。
  实际上到眼下,他的王图霸业已经基本成型。
  虽然人数少的可怜,但一个国家该有的基础已经全部打牢,余下的时间就是去不断夯实,把各种资源积累起来,然后稳步发展。
  未来,就是要以拱火盆地为主,以羽公族和刺叉族两地为辅,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三角形城市带。
  而这片区域,将能容纳至少数十万人口规模的生存和发展。
  然后利用这个强大的基础开始憋大招,一圈一圈的不断往四周扩张领土。
  他以前一直以为在乌龙江南岸除了羽公族这个文明种族之外,就只剩下了一些零散的南蛮部落。
  但白毛族的出现,打破了他这个狭隘的想法。
  在乌龙江南岸广袤的原始森林和低矮的山坡丘陵地带,应该还有更多完全不同的文明种族。
  这些种族的来历或许无法弄清楚,与拱火族、刺叉族甚至都不是同一种起源,行为习惯也大相径庭,但至少他们是实打实的智慧种族,是可以征服并且被同化的族群。
  因此随着不断的往外扩张,徐晨相信乌龙江下游还将陆续慢慢出现更多的陌生族群。
  实际上现在多想一下,这种情况此前已经就有端倪。
  六年前他带人从刺叉族一路顺乌龙江而下到达勐犸河。
  在勐犸河流域发现了陌生部落狩猎。
  当时他没有多想,实际上现在回忆起来,勐犸河距离这里至少有八百里远,而中间只有一个刺叉族,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人类和动物一样,族群一直在不停的扩张分散之中。
  而各族群的领地,实际上也应该相隔不会太远。
  乌龙江流域流水充沛,动植物复杂多样,绝对算得上食物充足,正是一个非常符合人类从山地往平原迁徙过度的优良场所。
  因此在这片区域,理应还有更多的部落存在才对。
  不过上次出行,徐晨只是沿着乌龙江来往匆忙走了一遍,算是草草打探了乌龙江中下游的水文和环境情况,但对动植物和矿产分布,以及人类族群的分布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探索。
  这就使得他对乌龙江两岸的情况几乎还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看来,等到第一批木船打造好之后,还要安排更多的人对乌龙江两岸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打探才行。
  眼下巴国管辖不过一市之地。
  而若是以勐犸河为界,以乌龙江为中轴,这上下左右近千里的区域完全打探清楚,至少就是一省之地。
  这么大的面积里面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种族和人口徐晨不清楚。
  但按照眼下巴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应该还能收拢数万人才对。
  当然,这只是徐晨的大致推测,没有太多的依据,也没有任何客观的数据支持,但理论上应该没有太多问题。
  徐晨站在漏水的木筏上,脑海中畅想着未来乌龙江三角经济带蓬勃的发展和未来巴国广阔的疆域。


第660章 刺叉族新貌
  二十位猎人在刺叉族军官的指引下,喊着整齐的号子,奋力划桨在蔚蓝如同宝石的微山湖中前行。
  初冬的天空湛蓝,太阳散发着并不耀眼的光芒。
  四周青山绵延,竹林婆娑,湖水碧波荡漾。
  成千上万的各色水鸟,就在湖泊上空飞翔盘旋或者落水嬉戏。
  湖面上,除开木筏推开的痕迹和涟漪之外,时不时还有大鱼背嵴隐现,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的在湖面画出一道水浪和弧线,然后又消失不见。
  木筏行走在这片天高地阔的青山绿水之中,就有若闯入了童话般的绿色世界,美的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微山湖的美,和油桐林湖地的美完全不同。
  油桐林湖地因为油桐、共桐和银杏都是落叶乔木,此时已经红叶翻飞,金红交错,一派绚烂的浓秋风景。
  但在这里,湖泊四周都是青翠的竹林,再加上一眼望不到边有若大海的蔚蓝湖水,完全是一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情此景,应该还不是微山湖最美的时候。
  要看风景,最好还是盛夏再来。
  油桐林湖地的美,在春,在秋。
  而微山湖的美,一定在夏季,而且是盛夏时节。
  徐晨很憧憬这里六月时候的风光,大湖面积再扩大数倍,四周滩涂长满莲叶荷花,渔船在其中来往,渔歌在湖面飘荡。
  “一嘎一嘎,快到嘎嘎。”
  “艹嘎艹嘎,莫女嘎嘎。”
  “一嘎一嘎,用力嘎嘎。”
  “艹嘎艹嘎,大鱼嘎嘎。”
  猎人们挥舞着船桨喊着整齐自创的划船号子。
  徐晨脸皮轻轻抽搐。
  一群狗几把野人,完全不懂得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不过,貌似也不能苛求太多。
  毕竟人在画中,画随人行,这大湖、木筏、原始野人以及充满野蛮而粗鄙的号子声,展现的却又是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景。
  而创造这一切的,正是他自己。
  就连这些脏话,还都是他教的。
  只是这些野人在生产生活中,将其慢慢发展壮大了而已。
  ……
  刺叉族本部,在大湖东面,距离上次徐晨到过的鸣族有六七十里。
  虽然莫这次没有前来,但领队的刺叉族军官已经非常熟悉大湖这条航道,因此带着一群人奋力划桨,终于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到达目的地。
  刺叉族如今已经从山坡搬迁到距离湖岸不远的山脚附近居住。
  有了青铜刀斧和锯子的加持,有了先进的建造竹屋的方法,刺叉族这几年如同吃了大力丸一样,在大湖岸边疯狂造屋。
  还距离刺叉族居住的地方足有七八里,站在木筏上就已经能够远远看到那些掩映在竹林边缘的大型环形竹屋。
  而且还不止一栋,而是在数十里的湖岸区域,能够看到好几处这样的建筑。
  这些竹屋,分属于刺叉族极其下属好几个部落。
  因为有了木筏和渔网这些水上交通工具和捕鱼工具之后,靠水吃水的刺叉族已经不需要再继续通过传统狩猎方式来维持生活。
  而大湖的鱼类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天只需要捕鱼就能完全维持整个部落的生存,光是湖滩上一年四季挖掘不完的莲藕,就足够让所有部落撑到死。
  安装最新版。】
  因此相对于拱火盆地和其他地方的族群来说,刺叉族如今的生存是最简单富足的。
  若说巴族、拱火族、羽公族这些部落勤劳耕种就能丰衣足食的话,那么皮族、塌革族、有穷族这些西部山区部落可能就需要耕猎结合才能满足较好的生活质量。
  但对于刺叉族来说,生活简直太轻松了,要想吃饱穿暖完全就不需要付出太多劳动就能满足。
  只不过要想过上好生活,拥有精美的陶器麻布盐铜器车马等大湖不能天然出产资源,则就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们需要采集大量的生漆才能换回来这些物品。
  因为生漆几乎就是刺叉族唯一能够大规模采集而且出售的高端资源。
  鱼获和莲藕这些土特产,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想要赚钱没有太大的可能。
  此时,夕阳西下。
  略显温暖的阳光,从西方绵延的山岭斜照下来,金光铺满大湖。
  湖岸附近,还有猎人正划着渔船在捕鱼,偶尔还能听见传来野嚯野嚯的叫喊声。
  “快看,王城有人来嘎!”
  正收网的一个猎人看着这从南方沐浴夕阳而来的木筏,忍不住惊喜的大呼起来。
  于是附近一些划着木筏正打鱼或者准备返回的猎人全都跟着欢呼起来。
  自从归服巴族,如今成为了巴国的附属部族之后,刺叉族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已经和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王城和刺叉族在秋冬时节几乎每个月都有船舶来往,但每次有王城的人到来,总还是会引起巨大的轰动,让所有人都激动惊喜。
  因为每次只要王城来人,总是要带来大量他们迫切需要的货物,另外用钱和财货换购采割的生漆。
  不过欢呼之余,许多人又有些纳闷。
  这次王城来的怎么不是那艘熟悉的大木船,而是几架看起来很简陋的木筏。
  要知道这种原始木筏,几乎刺叉族都不怎么用了。
  他们的竹筏眼下也已经进化到第三代,双层结构,还带护栏甚至是船舱,制作的已经十分精美结实。
  为了一看究竟,一些竹筏开始主动往徐晨等人划过去迎接,后面陆续跟上了十多架竹筏,看起来非常壮观。
  而等到第一个迎上去的竹筏上的猎人发现前来的是巫王陛下的时候,顿时惊呼声响起,有猎人直接就惊喜的五体投地趴在了竹筏上高呼巫王陛下。
  此时,后面竹筏上的同伴才知道前来的是徐晨,于是欢呼声四起,整个湖面上一片的热闹欢腾。
  “巫王陛下,您能前来,大家都很高兴!”引路的刺叉族军官激动的大声嚷嚷。
  看着眼前围在自己的木筏四周热烈欢呼的刺叉族猎人,徐晨感慨不已。
  他的身份今时不同往日,刺叉族也今时不同往日。
  一别五年再来,刺叉族的生活状态已经完全改变。
  捕鱼看来已经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十多张竹筏的前呼后拥下,徐晨等人的木筏慢慢靠岸。
  在一个用竹子搭建的简易码头上岸,此时湖岸边早已围上来上百人,都是在湖岸码头附近等待捕鱼回归的妇孺老幼。
  热闹的欢呼声中,徐晨和一群猎人很快就被簇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