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想到自己并没有计划在近期频繁的去同房,正好可以借助这件事情来让间隔时间更久一些,而按照李元景的想法,生孩子的话应该是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才是最合适的,虽然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不允许晚婚晚孕。
“下个月本王要去一趟海州,再回来的话,可能就要到过年了!”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二十三章:这饼你吃不吃
在去海州之前,李元景要先解决蒸汽机的问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尽管知道航海史的发展是经历了桨、帆、蒸汽、内燃机等时代,但李元景却直接忽略了风帆时代。
明明可以有蒸汽机,又为什么要去浪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呢?
不过蒸汽时代又分为两个时代,明轮时代以及螺旋桨时代。
明轮有明轮的好处,比如说可以不用去太在意防水的问题,但劣势也很明显,抗风浪能力几乎为零,而且这种结构在海上遇到风浪的话,那就彻底的抓瞎了,表现甚至还不如船桨。
而且在动力方面也不如螺旋桨,但螺旋桨最大的难点在于防水,作为唯一突出船体的部分,想要做到完全防水是不可能的。
其中涉及到的精密零部件李元景暂时是没打算考虑,没那个条件,自己也不会。
但基本的原理还是知道的,比如说,通过大小不等的轴承列阵来起到一定的效果,然后再在其中注满密封油来加强这个效果,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也有同时上了气封的,这等于是上了三重保障。
能够做到这些的话,基本就可以保证不会渗水了。
想法李元景自然是不缺,但缺的是材料,他现在连个密封圈都做不出来,说的在确切一些,是连橡胶都没有,拿什么去做密封圈?
“可以确定的是,无花果树脂的确有效,但是问题也很明显!”余光指着正在漏气的蒸汽机说道:“一个密封圈最多能用五天,时间短的也就刚半天,这些无一例外的会先变形,然后开始漏气,等到拆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了!”
李元景将目光放在拆下来的几个密封圈上面,形状的确有些惨,除了因为高速摩擦以及热量导致的变形以外,也有拆卸导致的变形,不过后者可以忽略。
不用想李元景也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除了无花果树脂自身并不是最好的材料以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添加稳定剂,虽然经过一些特殊的加工方法,或者添加一些其他的原料会让它的耐用性增加,但没有稳定剂的话,这个提升是有限的。
蒸汽机更换一次密封圈不是什么小事,特别是放在船上那个工作环境下,难不成工作三四天就要更换密封圈?那可是要把一部分东西拆下来,然后在安装上去的,速度快一些,也需要两个时辰左右。
“加点石蜡试试,另外在中间加一层薄钢丝网!”李元景恰好知道一种稳定剂,能不能行他不清楚,反正以前在一个小作坊打零工的时候见到过他们往橡胶中加石蜡的。
至于加钢丝网,一个是参考了轮胎的设计,另一个则是因为密封圈的厚度。
钢丝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密封圈没那么容易变形,另一方面,一个密封圈的厚度足足有两根并排手指那么厚,中间加一层也问题不大,磨损不到那个位置就该更换了。
李元景提的建议对于工坊来说不是什么难题,石蜡虽然这里没有,但大唐并不缺这玩意儿,唯一需要研究的就是添加比例,钢丝就更简单了,甚至都不用去冶铁坊,自己去捡点边角料就能打造。
大半个月后,李元景终于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但是也接到了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加入了石蜡之后,密封圈的稳定性更高了,余光他们已经连续试验了八天的时间,蒸汽机始终没有漏气,拆开后发现有些磨损,但是相比较而言并不算严重,根据余光等人的经验来推算,这种密封圈大概能保证连续使用一个月左右。
不停工作一个月的时间更换一次,这也是能够接受的,考虑到船上并不是不停的使用,至少夜间是要休息的,所以实际运用中,大概率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更换一次。
然而坏消息是,没有无花果树脂了,菜徐昆的那几颗无花果树已经摇摇欲坠了,早就被抽的如同人被抽干了血液一样,而新栽种的至少一年内是用不上,而且就算是明年,也只能少量的抽取。
临行之前,李元景进了一趟皇宫,有些事情,他必须提前给李世民透漏个风声,免得到时候发生意外情况。
“听说你让人把庄稼毁了种了一种果树?”两兄弟刚一见面,李世民便直接问道,无花果树他知道,他甚至吃过无花果,很甜,很可口,但就是数量不多。
“今天臣弟来这里其实也是为了这件事情,臣弟希望皇兄能够派禁军将那片林子保护起来,另外在派遣专人进行看管养护!”李元景也没有绕来绕去。
“有什么名堂?”李世民立即意识到,那些果树可不止是果子那么简单。
“皇兄应该听说过蒸汽机吧?”
“那玩意儿叫蒸汽机?”李世民不由的刺鼻咧嘴道,这也就是没花朝廷的钱,不然李世民非得暴走李元景一顿不行,一帮人搞了两年,浪费了不少材料,结果自己问起的时候回复是除了能看到白花花的热气以外,什么卵用也没有。
“是的,无花果树脂经过提炼以后,可以制造密封圈,现在的蒸汽机已经解决漏气问题了,而接下来,臣弟打算打造一艘新的船去试验一下,若是可行,对大唐而言……”李元景想了想,又挠了挠头,这才想出一个能让人理解,也能看到差距的比喻。
“比如说现在的大唐是一个五岁的孩童,那么一旦蒸汽机技术成熟起来,大唐将会直接成为二十岁的青壮!”
听着李元景的描述,李世民是有些不太相信的,如果说大唐是五岁的孩童,那周围的小老弟们又是什么?一岁的?还是两岁的?
一个蒸汽机就能够给大唐带来这么大的变化?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李世民是不大相信。
看着李世民的表情,李元景也大概知道李世民并没有放在心上,只不过那片林子真的很重要,而且不只是那片林子,接下来还要不断的去扩种,一个皇庄是远远不够的,这又需要李世民去调用其他的地,所以这个解释又不得不给。
“不论皇兄信与不信,无非就是浪费一些人力,浪费一些土地而已,可若是成功了呢?远的不说,若是用在船上,从海州出发,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便可抵达耽罗,用在挖掘机上,效率将提高十倍不止,若是单独制造一种带犁的车呢?”
第三百二十四章:准备
李世民最终还是答应了李元景的请求,况且这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根本不能算是付出牺牲什么的。
不过这只是一些开胃菜,其实现在李世民的心中也同样的纠结。
世家的问题即将彻底解决,随着李元景这一次的出海,李世民相信一二十年内绝对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同样的,摆在面前的问题也有不少。
之前李世民虽然拒绝了李元景的提议,但又不得不承认,那些提议真的是很眼下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事情。
当然,人才方面李世民虽然没有采纳李元景的建议,但是较之之前也做出了不少的改变。
比如说又一次增加了寒门的录取人数,在录取之后,对他们的培养也比以前更重视了一些,虽然有点临阵磨枪的意思,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即便现在世家对朝廷算是大开绿灯,但是这种事情李世民也不敢做的太过份。
“这次你打算去哪?”李世民静静的看着李元景,有些事情他已经知道了,但那些准备的事情李世民也并不在意。
“南边吧,史料对东边的记载不多,初次航行,臣弟觉得选个相对容易一些的方向比较好,而有了这一次的试探,只要成功了,接下来就算三五年内遇上失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外,要扩大船坊规模,继续全力建造大海船,这次航行只是初步的探索,后期还需要频繁的前往开发,现在的这点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未来也不可能只让这一只船队去探索。”李元景想了想,说道。
虽然他知道东边也有东西,但是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远了些,相比较于南边几个月就能出结果,这个时候选择东边显然是不划算的。
而且,东边那是李元景的自留地。
澳洲固然不错,但是跟美洲比起来还是太逊色了一些,发展潜力什么的也根本没有可比性。
更重要的是,北美没有什么原住民,将来李元景唯一要应付的,就是雅利安人,发展空间大,不缺资源,没有天敌,现在李元景根本没办法在地球上找出第二个这么好的地方了。
当然,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北美那个地方地势太过单一,可耕地面积多的吓人,但是同样的,因为没有延绵不断的大山阻拦,所以一到冬天冷空气就会不断肆虐,什么暴雪,飓风什么的接连不断,不过这些似乎不是什么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吧,这件事情朕始终没有头绪!”李世民无奈的摇了摇头,尽管很纠结,但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而李元景做的越多,将来的封赏就越丰厚,李世民甚至想不到自己该封赏给李元景什么了?难不成封他坐个皇帝?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的打了个冷战,太特么吓人了……
“其实很简单,距离本土近的,肯定是要设州朝廷直管的,一旦将来局面有变,这些地方就是大唐的第一道屏障,另外就是一些战略要冲之地,朝廷也必须要掌握在手中,至于经济方面和军事方面的,这个臣弟就不多言了,但是有一点,水军必须要严格管控!”李元景说道。
“为何?”李世民愣了下,有些摸不准。
“如果没猜错的话,南边应该很难找到一块像大唐这么大的陆地了,或许能有一道大小,或许只有一府,一州那么大,在这块土地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有上限的,一旦让他们在水军方面获得了突破,那么将来朝廷可能会很被动,总有一天,他们会不满足于现状的,先是向周边岛屿扩张,然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李元景并没有藏私,至于提出这一点会不会影响到自己?
这个李元景根本不担心,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北美那么远,李世民能管到?而且基本盘那么大,他管的过来吗?
而且一旦让李世民知道了北美的面积比大唐还大这个事实,所有的担忧都会瞬间消散一空,北美李元景都顾不过来,哪有心思去大唐捣乱?
李世民默默的点了点头,对这件事情有了些数。
接下来两兄弟又谈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不过李世民还是获益颇丰,虽然这么说可能显的有些丢人,不过李世民也隐晦的向李元景释放了一个善意的信号。
两兄弟经常会时不时的见面讨论一些事情,而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成长,在没有直接利益的冲突之下,李世民也愿意跟自己这个小兄弟多聊一聊。
接下来对于李元景来说又是一个漫长的准备期,这一次的海州之行,李元景要待的时间不短,所以在确定这件事情之后,李元景就给各个部分提了个醒。
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可以在几天内准备好,并且跟着李元景一起出发。
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说蒸汽机坊的问题,按照原本的计划,蒸汽机坊只是人跟着过去,到地方之后根据船的实际情况来量身打造一台新的蒸汽机,半年时间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但是现在问题却出现了,密封圈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得不把之前实验失败的产物重新回炉锻造,甚至要把现在蒸汽机上的密封圈拆下来带走。
但这样的话,这台蒸汽机留下来还有什么用?
所以余光最后干脆直接建议带着蒸汽机走,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建造时间,二来也可以继续在这台蒸汽机上进行研究改进,三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
对于这个建议李元景选择了接受,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是一台几千斤的大家伙如何运输到海州,这却是个大问题。
普通的马车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大的重量,用船的话也同样不方便,还需要先运到洛州,然后在登船绕道扬州转个弯走海上过去,与其有这个时间,就算走陆路也能过去了。
无奈之下,李元景只好让冶铁坊锻造了一台模样奇怪的钢制平板车,或许是担心质量问题,所以采用了四排双轮的结构,也就是四个轮子并排分布,每一侧都是两个轮子组成,一共十六个轮子,而每个轮子的直径一米,算上间隙什么的,这台平板车长度达到了五米,运输这台蒸汽机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