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要让大唐决定撤军,并且给新罗一定的补偿不成?
开玩笑,补偿可以给,但是撤军绝对不行,对于这一次的练兵没有达到目的,李元景也很是不满意。
几个月的时间大军一直在赶路,除了赶路还是赶路,其他的事情毛也没有捞到,在不打两仗磨练一下,这帮人就膨胀起来了。
“求救?小王求救了啊,可是没有任何音信传来,不对,殿下难道不是接到了小王的求救才率军前来营救的吗?”金白净有些茫然的看着李元景,正常流程不是该你安慰我们一下吗?
“大唐没有接到任何来自新罗王庭的求救,而大唐的消息来自于本王留下的士兵。”李元景给了金白净一个准确的回复,继续说道:“你难道不应该通过水路和陆路分别向朝廷求援吗?”
“对啊,小王就是通过水路和陆路求援的啊,只是没有任何回复……”金白净有些搞不懂李元景的目的。
作为附属国的王,出了事情当然是向上国求救啊,只不过运气似乎并不站在金白净这一边,求救的人是派了出去,但是没有任何卵用。
陆路出去的人半天不到就被侯君集逮到了,然后威胁了自己一番,还把自己的后宫狠狠的糟蹋了一番这才离去。
然而两天之后,水路求援的人也被堵了下来,人头被带了回来,这次侯君集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直接带着几个心腹将领一起把他的后宫嚯嚯了一番,并且警告金白净,再有下次,就屠了整个新罗王族。
“嗯,果然如此!”李元景一副恍悟的表情传来。
“???”金白净等人一脸懵逼。
房玄龄则是瞳孔突然放大,他还在头疼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呢,但看着李元景现在的表情,他怎么觉得这货要搞事情了?
“水军将军曹阳将这件事情告诉本王的时候本王就有所怀疑了,之后又问了不少将领,让他们去调查这件事情,但所有人都说没有见过陆路的求援人员,更没有拦截过。
而那段时间有个驻扎边境的士兵晚上撒尿的时候看见有个黑影骑着马迅速的穿越边境,朝着高句丽方向跑去,本王又派人回了一趟长安,结果那边依旧没有接到任何来自新罗王庭的求救。
侯君集叛乱之事,高句丽不可能没有察觉,但却没有派人向朝廷汇报情况,实属可疑。
现在看来,问题十有八九是出在高句丽身上了,毕竟他们是有前科的……”
房玄龄额头上豆大般的汗水瞬间流了下来,连忙劝阻:“殿下,事情尚未有定论,此事还需调查啊!”
“殿下……这……这……”金白净自然明白李元景这是要对高句丽动手了,因为他很清楚两路的人是被谁拦下来的,但李元景为什么要这么做?
“根据新罗与大唐签订的契约规定,新罗放弃军队,大唐有责任保证新罗领土完整及安全问题,在应对外来威胁时,大唐应直接出面干预。
高句丽拦下新罗王庭派出的求援使者,或许早就跟侯君集有所串通,他们这是要灭了新罗啊,
当然,驻军选派失误造成了这个结果,本王承认这一点是大唐的责任,所以为了弥补大唐的过错,本王决定在调查清楚之后,若真的是高句丽拦下了求援使者,本王必率军亲征高句丽,拿下的领土则纳入新罗疆域作为补偿!
另外,为了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本王会向朝廷建议,此后大唐驻军将不设大将军之职,由两到三位将军分属不同区域。
嗯,归属于新罗王庭的内卫部队,人数就增加到三万吧,与驻扎唐军人数相等,一旦在发生类似事件,新罗也有些自保之力!”
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李元景的心都在流血,好不容易连哄带骗的才让新罗撤销了所有军队,只让金白净手中掌握一万部队用于自保,这个规划运作几年,或者十年,大唐将会彻底的控制新罗,久而久之,吞并了新罗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被侯君集这个蠢货给破坏了,建设者绞尽脑汁,算进一切的去想办法解决困难,而破坏者只用了一句命令就搞定了一切,真特娘的……
第三百零二章:没有本王的大唐会是什么样子
破坏总要比建设更容易,也更简单。
对于李元景突然提出的事情,众人虽然惊讶,但也没有过于去纠结。
事实证明,新罗的矿产虽然不能够完全满足大唐的需求,但去除掉侯君集坑掉的那些,对大唐的资源补充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这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五花肉,不肥不瘦,却又总是让人舍不得丢掉。
“你这是打算新搞一个都水监?”李道宗双目有神的盯着李元景。
打进入新罗的时候他就有种奇怪的感觉,整件事情的过程太过于平淡了,而这件事情的进展也太过于顺利了。
不只是李道宗,李绩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两位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什么样的战争他们没打过?对于战场的直觉更是达到了恐怖一般的敏感,这些细节方面的变化,根本瞒不住他们的感官。
“本王又不治水,搞都水监做什么?”李元景揣着明白装糊涂道。
“你少扯淡,薛礼的报告老夫看过了,这里面到处都是都水监的味道!”李道宗直言不讳道。
都水监,表面上看就是负责治理水患相关事情的衙门,实际上这一部分工作也的确在他们的职权范围之内。
但这只不过是个幌子,都水监可以说是一个门牌顶着两套人马,一明一暗。
明的就是李阳那种修桥治水的正儿八经业务官员,暗的就是杨婉那一类人,朝中的知情人称其为都水监,但考虑到保密问题,所以外界一直有传说是一个叫丽正门的组织。
要说他们与丽正门的关系,最能够连接在一起的,就是他们的衙门位于丽正门附近,但再具体一些的,外界就不清楚了,甚至连朝中官员也不是太清楚。
这是一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大唐特。务。机。构!
“知道本王为什么一直大力推动寒门入仕的吗?”李元景不慌不忙的看着李道宗,正好今天大家都在,适当的装一下可以,但李元景可不会无限的装下去。
所谓的寒门,是指非世家门阀之外的一切平民,包括钱庄职员,以及李元景曾经大力推动,最终被李世民拒绝的工匠入仕一事。
房玄龄皱了皱眉头,道:“难道不是为了填补世家离开后的空缺?”
之前不管从哪方面去论证,这么做最大的理由就是不至于让世家被封王之后导致大唐根基动乱。
朝廷的确考虑到了这方面,所以最近一次的科举考试,朝廷已经有意的增加了出身寒门考生的录取比例。
不过这一部分人在知识的储备和底蕴方面的确不如世家门阀的子弟,但是为了考虑到长远的利益,朝廷不得不这么做。
所以现在的科举又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被录取的寒门子弟,必须要集中学习一到两年的时间才会被授官。
“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李元景笑着摇了摇头,接着道:“不论是前朝也好,大唐也好,或者再往前数个几百年,来来回回的数百年,其实混迹在高层圈子里的也就是那些熟面孔,人是很容易被满足的,若是当初本王被世家给干掉了,会有现在的大唐吗?
恐怕现在的大唐,还应该处于绞尽脑汁的去跟世家博弈的状态吧?而现在呢?织布工坊出现了,钱庄出现了,大唐站在了新罗,拿下了耽罗,一切都在朝着以往从未想过的地方去发展。
也不是本王看不起人,在这里冒昧的问三位兄长一句,若是没有本王的推动,你们会想起做这些事情吗?”
房玄龄等人仔细的想了想,然后坦然的摇了摇头,他们当然不会想到这些事情,很多东西到现在都还搞不明白呢,拿什么去想?
“这跟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李绩被李元景搞的晕晕乎乎的问道。
“当然有关系!”李元景瞬间肯定的回复道:“这些士兵如同是一张白纸一样,只要高层的思路清晰,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在上面写画,这是一种观念的碰撞,当然,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很多复杂的东西,一时半会儿的也说不清楚。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家伙们,根据刻意的引导之下,朝着现在这个方向在发展,而为了限制他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本王安排了薛礼作为领队来掌控这些,剔除一些不实际的,执行一些论证后可行的办法。
日子在一天天的过着,若十年后的日子依旧像今天这样,那只能说明整个朝廷在这十年内的所作所为都是失败的,因为十年的时间都在原地踏步。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踏步个一二十年倒是还好说,就怕直接退步,万一这个时候潜在的对手在进步,等到将来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有能力来跟大唐掰手腕了,那个时候在后悔可就晚了。
说白了就是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以此来刺激那些骄傲自足的旧血液,你不进步,就会被其他人给淘汰掉。
这一套用在军中也是一样的,明明可以以更小的代价获取胜利,又为什么非要让数万将士去战场上博个你死我活?”
“接下来你打算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高句丽?”李道宗皱着眉头问道,这些话有些他能听懂,有些则是不太明白,什么新血旧血的,什么实际不实际的,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理解。
“类似,但并不是照搬!”李元景笑眯眯的看着众人,还真别说,这一番讲课讲的他心血澎湃的,这逼装的情不自禁的停不下来。
能给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三位大牛上课,还讲的他们一脸懵逼,这种机会可并不常见,李元景也是真的玩嗨了,直接忘记了三人的身份,更忘记了自己从未上过战场,指挥过一场战斗的菜鸡身份,直接就这么流弊哄哄的接着讲了起来。
“战场是千变万化的,而每一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又是不一样的,但既然是战争,那就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就行了,当然,偶尔的也可以换一些药……”
第三百零三章:都坐好,装X时间到了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李元景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又困扰无数人的问题。
有人说是利益,有人说是尊严,有人说是未来,也有人说是权力,众说纷纭,但每一个说法都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尽管这件事情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在发生。
李元景注意到正拿着一沓纸站在门口进退两难的薛礼,直接说道:“进来!”
“额……殿下!其实卑职是来交资料的……”薛礼展示了下手中的资料,表明自己并不是有意偷听高层的会议内容。
这段时间他是经常性的来这里交资料,具体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基本就是每完善一个细节就来交一次。
而薛礼本来是打算一次性完成之后在提交的,但等不及的李道宗却让他先把整件事情罗列出一个框架交上来,然后在慢慢的去完善细节,后来又让他每完善一个细节就来提交一次。
而薛礼也从来不会想到,原来写战后总结是这么的累人,简直比让他去打一仗都累。
但又不得不承认,在这种报告式的复盘中,薛礼也在随着自己写下的文字而不断的成长,现在他可以准确的找出之前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如果在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放下吧,自己找个地方坐!”李元景点了点头,对于自己钦点的马仔,李元景自然不会吝啬提携。
“对于帝王和官员来说,是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也好,维护国家完整也罢,总结一下就是利益。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负担,人人都想过上好日子,人人都想活在太平盛世,有饭吃,有肉吃,有钱花,有新衣服穿,孩子有书读,将来有官做,不用缴纳课赋,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凡事不能说对与错,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出现!
而从战争的本质这一方面在细分一下,帝王要的是利益,但将军却不能以利益为主,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把自己该做的做到最好,其实就是利益最大化。
同样的一场战争,你带领的部队以损失五百人而歼敌五千人,你的同僚以损失一千人而歼敌五千人,两者最终得到的封赏可能会是一样的,但这两个人的未来绝对会不同。
一次两次是这样没关系,但十次八次都是这样呢?一个总是能以最小代价获得胜利的将军,没有人不喜欢。
但将军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除了自己手下的军队给力以外,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将军的头脑来决定,就拿这次的平叛来说,若是本王没有派出小分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