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闲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帐内府的规模就大了不少,所有官员加上小兵,一共六百六十七人,这是亲王的卫队,负责守卫王府,保护亲王的安全等等。
    一般而言,皇帝会在卫队插一些眼,但是在关键位置上却不会刻意安排人员,若亲王连自己的卫队人选都无法决定,那基本上就是等于直接埋下了造反的祸根。
    “你有什么想法?”李世民愣了下,最为重要的亲王府却被李元景说成了最没用的部门,这个说法让李世民的节操跌了一地。
    “臣弟是这样想的……”

第二十八章:最寒酸的王府
    半年前惨痛的教训告诉李元景一件事实,别在李世民眼前耍心眼。
    不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经过半年的沉淀,李元景已经给自己规划了一条完整的未来道路,只要不越界,足以保证自己以及未来的子孙们可以活的很滋润。
    一时的痛快并不叫痛快,反正除了这样做还有点可能以外,其他任何路子李元景都不觉得自己的子孙们会躲过武则天的毒手。
    当然,如果自己能混成一个老不死的,武则天能不能上位还是一个问题呢。
    “不行……”李世民满脸震怒的一口拒绝了李元景的提议。
    尔后满脸铁青的看着李元景,重重道:“你这是要把朕架在火上烤……”
    “不,臣弟这么做,恰恰是为了告诉天下,皇兄对待弟兄的宽厚仁慈!”李元景据理力争道,在这个问题上,他是不会退让的,哪怕再被禁足半年。
    “什么宽厚仁慈?无例可循,莫要说天下百姓,便是魏徵的口水就能把朕喷死!”李世民当然知道李元景的用意,但自己只要同意了,就是违背祖制。
    这个提议虽然是李元景自己提出来的,但天下人却不这么看,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那个亲王会傻逼到主动提议砍了自己双手的?
    就藩的亲王虽然处处受到限制,但再怎么限制也是亲王,在封地上依旧是君。
    李元景的这个提议直接掐断了他成为君的一切可能,虽然李世民要让出人事权,但是在所有人看来,吃亏的还是李元景。
    加上李元景刚被禁足半年,外面甚至还有微弱的声音在为李元景打抱不平。
    这个时候李世民若是同意了,恐怕又会掀起一阵风波。
    李元景重重的叹了口气。
    他不敢跟李世民玩什么心眼,也不敢给他个暗示让他自己去猜,万一他猜错了自己岂不是要倒霉了?
    论心机,李元景自知自己是玩不过李世民的,就算有后世的见识,自己也玩不过他。
    半年前就是太过自信,所以才吃了这么大一个亏,同样的问题,李元景不想被绊倒两次。
    “皇兄,臣弟就明说了吧!”李元景认真的看着李世民,决定实打实的告诉他,有些事情当面说反倒没什么恶果。
    李世民抬头看着李元景,很期待他到底想怎么解释?
    “臣弟不想造反,皇兄也未必放心臣弟,臣弟觉得兄弟间不该如此防备,与其尔虞我诈,倒不如坦诚以待,臣弟无意皇位,便与皇兄无利益瓜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臣弟与皇兄的立场是一样的。
    皇兄在意的是天下百官万民的看法,臣弟也同样在意,但若不在这种事情上做出一些改变,将来的事情谁能保证?
    祖制难违,但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并没有违背祖制,这样做的好处便在于,皇兄可以放心臣弟,臣弟的余生可以过的很快乐,或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些风言,但时间可以击败流言,说不定将来这边是我们兄弟间的一段佳话!”
    还有一个好处李元景没有说出来,但李世民却想到了。
    如果真的可行,这或许会为自己将来处理亲王这件事情上提供一个思路。
    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亲王不必再去封地,也不用再去担心他们会不会在封地搞一些幺蛾子。
    李世民并不想拒绝这么好的一个提议,但他需要考虑他能不能承受住这件事情的风波!
    “这件事情日后再说!你先去看王府吧!”李世民摇了摇头,他没办法立即做决定。
    好处很多,但是风险也很大,他需要仔细的斟酌一下再做决定。
    ……
    其实王爷这个位置并不好混,上不上下不下的,危机又多。
    特别是在李世民手下混王爷,日子就更难过了,唐朝王爷几乎就没有一个好下场,其实这跟李世民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不知道李世民这个人,或许李元景还会有去封地搞一搞的想法。
    作为一个普通人,本就没什么太大的志向,真把他放在皇帝那个位置上,他也未必能做好。
    看看李世民整天愁的跟个孙子似的,那才不是李元景想要的生活呢。
    顺利的出了宫,虽然半年禁足期还有半天的时间,但是现在宫卫已经不管了,梁毅也同样不敢多说一句话。
    整整半年的时间,李元景没跟梁毅说过一句话。
    当然,人各有志……
    “这是本王的府邸?”站在崭新的王府门前,李元景有些吃惊的看着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赵王府三个大字。
    “殿下禁足后不久陛下便下令将府邸规模扩充五倍,由工部负责建造!”梁毅跟着汇报道。
    李元景没有回话,而是打量着自己的新府邸,原本占地大约只有两亩,在长安城内找到这么大一块地已经不容易了。
    后来又从高士廉手中坑了一个院子出来,但那个院子没有原本的大,加起来将近四亩地大小。
    这个面积的宅院放在长安已经算是豪宅了,但规模依旧略小,房玄龄等人居住的院子,差不多是五到十亩大的院子,大臣住的院子比亲王住的还大,这就不合适了。
    加上亲王府并不只是居住的地方,他同样还承担着一些办公的职责,不说别的官员,亲事府帐内府这两个部门加起来就有将近七百人。
    所以一个占地二十亩大小的亲王府,实际上还是略小一些的。
    当然,长安城内的亲王帐内府压根就没有满编这一说,就说这个王府,就是按照两百亲卫的配置建的,再多的话,就需要李元景自己在周边安置住处了。
    “殿下,卑职工部郎中虞義恭,未曾远迎,望殿下恕罪!”得知李元景来了,虞義恭连忙跑出王府。
    先前负责王府建造的将作监监丞李阳已经被调走修河道了,主要他的级别也不够,主持不了修王府这种大事。
    所以便由虞義恭来负责,但入冬之前虞義恭也是忙得脚不沾地,也只能先挂个名,隔三差五来看两眼,直道入冬以后各处都停了工,他才将手中的工作交给同僚,专一来负责王府的修建。
    李元景点了点头,并没有怪罪的意思,自己又没提前通知,因为这个事情就去发脾气,那也太掉身份了。
    王府还没有完全完工,由于修建的太过仓促,很多地方都需要再次修缮,而入冬的缘故,一些室外工程也都停了下来。
    现在正在对内部进行一些收尾工作,除了内府以外,整个王府就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而且先前的开阔感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殿下,这些都是无奈之举,王府到时候会有大量官员入驻,不能连个办公的地方也没有,不过殿下放心,卑职在内宅留了五亩大小的地方……”

第二十九章:特立独行的乞丐
    二十亩地大小的宅子其实已经不算小了,但古代的计算方式有些扯淡。
    一亩地的大小就是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一步约15米。
    由于是在坊间,想找到一个正规的长二百四十步大小的地方有些困难,所以稍稍改了一些。
    整个院落呈长方形布局,宽约六十米,长约一百八十米,整体面积并没有减小。
    若是用作普通人家,这样的院落已经算是很舒服的了。
    长安城内住着百十平房子的人大有人在,但是……
    高士廉,长孙无忌等皇亲国戚家的院子,大约占地二十五至三十亩,房玄龄杜如晦等家的宅子占地约十五亩左右。
    李元景这个王宅的面积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跟所有王爷比起来,又是最小的。
    一座院子倒是能看出李元景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之所以让他压在房杜上面,完全是看在赵王这两个字上面。
    但是还有一点没有考虑,那些人家里面主仆加起来最多也就几十口人,但是自己的王宅,单是护卫加起来就二百多人,不考虑其他的因素,以纯面积来换算,平均每人活动空间不足五十平米,如果在去掉建筑以及其他无法利用的空间,人均活动面积怕是不足二十平米。
    好好的一座王宅被建成这幅样子,李元景有些哭笑不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吗?
    这样的宅子,住着有什么意义?
    “殿下!”接到消息的程处亮急躁躁的跑了出来,半年没有见到李元景,甚是想念。
    “还以为你已经把本王忘了呢!”看着程处亮,李元景笑了笑。
    “那不能!其实禁足期过了以后,我就求着我爹带我进宫找殿下玩呢,结果被我爹吊起来打,那场面您是没见到,真叫一个惨啊,后来我两个月都没能下床……”程处亮唾沫横飞的描述着自己挨打的光辉史。
    “走吧,给本王说说长安城这半年来的变化!”李元景笑了笑,直接忽略了程处亮挨打的经历。
    这些大臣中,就属程知节鸡贼,谁没事闲的蛋疼天天打孩子玩?这都是有目的的,程知节清楚,李世民也清楚。
    李元景倒是没打算关注这些事情,他走的路子跟程知节的路子完全不同,事实已经证明了那条路自己走不通,不然为什么会混个半年紧闭?
    “殿下,这半年长安城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跟以前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人更多了一些,夏天的蝗灾虽然有些影响,但朝廷应对有序,没有造成太大的混乱,民间算是褒贬不一吧……”
    程处亮不断的介绍着近期的情况,李元景则听的津津有味。
    半年紧闭让他从书籍上了解到了当下的一些情况,但那只是存在于书面上的,真实的情况还是要往外走一走才能了解到。
    这一次的灾害,朝廷的应对举措应该算是尽最大努力保证了稳定的,如果换做其他时候,必然是一片赞扬。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能在这个时候混个褒贬不一就算是挺值的了,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也是李世民决定把李元景放出来的目的。
    他也希望借助这个机会趁热打铁,把自己的形象彻底的扭转过来。
    “街上行乞的人怎么这么多?”走了一会儿,李元景便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
    “灾年嘛,有些流民还是很正常的,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您是没见几个月前,行乞的人更多……”
    原来,入冬的时候各个工地基本上全部停工了,朝廷手中的存粮也不多了,必须要留着点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便解散了队伍,将灾民遣返回家。
    对于一些没办法回家的灾民,则暂时安置下来,但一天只给一个蝗虫饼保证他们不饿死。
    几个月前京城的灾民数量更多,现在能走的都走了,走不了的,只能沿街行乞。
    但灾年刚过,谁家都没有余粮,所以行乞也是很难有收获的。
    街道边一个特立独行的乞丐吸引了李元景的注意力,这个乞丐与其他的乞丐完全不同。
    正常的就是身前摆个碗,人就坐在那里可怜兮兮的看着行人,有些甚至干脆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是省力气,二是可能会让人看着更可怜。
    但这个乞丐偏偏不这么干,身前既没有摆碗,也没有向其他人一样装作可怜。
    手中拿着一块半成品木块,正在雕刻一栋房子,房子的名字李元景也叫不上来。
    灾年对谁的冲击力最大?
    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那些拥有工匠籍的手艺人,这些人是不享受均田制度的,平日里就是靠着手艺吃饭,遇到灾年,百姓自己都没饭吃,更不要提这些手艺人了。
    “老人家,你是什么时候开始雕刻这些的?”李元景蹲下身子,拿起一个已经雕刻完成的作品,一个四不像的明德门。
    “两个月前吧,以前是个木匠,什么东西都做过,现在木匠不好做了,也不愿意丢下手艺靠脸去乞讨,只能干这个试试运气了,那个明德门没敢刻的太像,怕官府找麻烦。”中年大叔露出一口大黄牙憨厚的笑着回应,也顾不上清扫身上的积雪。
    这个年纪在后世是中年大叔,放在唐朝那就是妥妥的老人家了,一点毛病也没有。
    “有人买吗?”
    “没有,现在大家手头都不富裕,这些只能看看的摆件大户人家看不上,小户人家舍不得……”中年大叔叹了口气,满脸的忧郁,有些不甘的看了看李元景,最终还是决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