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看着不无聊?”许牧反问道。
“我看着你无聊我也无聊呀。”阿秀哼道。
“很快就不无聊了。”许牧叹了声道。
“等会要干嘛?”阿秀问道。
“回剑南道吧,这里没我的事了,我也该赴任了。”
“又要远行啊……”阿秀脸色有点难看。
这次许牧没有再回他,不过没过一会儿门便敲了起来,许牧递了个眼神,示意阿秀快去开门。
她瞪了许牧一眼,满不开心的打开门,结果门外竟然是一群太监。
太监对她微微一笑,随即侧身径直朝许牧走过去,道:“公爷,皇上有请,请您跟我们走一趟吧。”
许牧看了一眼阿秀,对她说道:“身上可还有银子?”
阿秀点点头,许牧这才放心:“待会我要是没回来你就自己去吃点东西。”
说完便跟着太监们走了,进到了皇城,过了金殿径直来到皇上的书房。
李治正端详着一副画作,看得入迷,竟不知道有人来了。
太监提醒道:“启禀皇上,烈武公许牧带到。”
李治闻声抬头,见到许牧后脸上顿时笑容满面,连说道:“爱卿来得正好,陪朕看看阎立本的画作,啧啧,真是惟妙惟肖啊!”
许牧近身上前,此时两人的距离不到一两米,李治指着画作道:“这画是阎立本所画,这画工真是不简单啊。”
许牧朝着画作一瞧,不禁也被这画作中的鸟兽吸引,确实惟妙惟肖,生动灵妙,堪称一绝。
听闻这是阎立本所作,许牧心中惊讶更甚,阎立本可是初唐大画家,其画作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地位。
这么一幅作品若是传到后世,起码价值首都一套别墅,还是二环内的!
不过许牧也知道,李治叫自己过来肯定不是简单叫自己来欣赏画作的。
“皇上召臣来不知有何要事。”
李治挥挥手,一旁守候的太监们小心的将画卷收起来。
他开口说道:“初登大宝,尚未一年,便觉治理政事处处不简单,各部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尔虞我诈实在让人头疼,朕从早到晚劳累于案桌,实在是心疲身乏……”
说了一大通的牢骚话,其中没有任何营养,许牧还在等着他说出关键。
“可怜朕尚年幼,不能分辨忠奸,唯有爱卿曾舍命救下朕,所以朕相信你一定是始终站在朕身边的!”
李治这番话说得动情,好像下一秒就要潸然泪下一般。
只不过许牧听着尴尬,其实他也不算舍命,毕竟刺客是伤害不了自己的,而自己至今还没选择站队呢,每日游手好闲的,其实是在静观事态发展。
“朕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许爱卿之心上达神明,下达九幽,天下百姓皆知,朕心也知。”
“皇上所言实在令臣感动。”许牧应和道。
李治继续道:“所以朕想要命你为一月骠骑大将军,陪朕一起下扬州。”
许牧猛然抬头,下扬州?
岂不是回不了巴蜀了?许牧都准备动身回巴蜀见见爹娘了。
“陛下,这个决定是不是太仓促了。”许牧支支吾吾的说道。
李治摇摇头道:“朕登基之后本来就要检视江南,所以扬州是一定要去的,不然怎么可能清楚的知道各地的情况呢?”
许牧心里长叹一声,看来这个任务落在自己头上是推脱不掉了,谁让自己上次救了他,他从此赖上自己了呢。
“许爱卿回去准备准备,到了洛阳顺着运河南下吧。”
“是,许牧明白。”
转身离开皇帝书房后,许牧在路上遇见了李丽质,这位长乐公主并没有“快乐”起来,红肿的眼睛表明她哭了很久,曾经快乐活泼的样子变成了现在忧郁冰冷的样子。
许牧知道,李世民的离开对她的打击一定很大。
在看到许牧的时候,李丽质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随即突然冲过去,抱住了他,将头靠在他的肩头,没有眼泪滴落,许牧却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忧伤。
那一刻,许牧生出一种想要一辈子守护她的感觉。
然而皇家无情,这大明宫内风波不止,李治的龙椅尚且不稳,还有吴王李恪对那龙椅虎视眈眈。
无论如何,许牧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守护怀中的这个女孩,就像当初从那两个痞子手中救下她一样。
“战场上每天都要死很多人,而我遇到死亡便如此懦弱,我是不是很没用?”
望着李丽质令人怜爱的样子,许牧拢着她的秀发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淡定对待世间任何事,包括我。”
李丽质轻轻的点头,手里抓着许牧的袖子越攥越紧。
……
迷迷糊糊的回到府内,阿秀问道:“怎么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许牧笑了笑,道:“不回巴蜀了,咱们要去扬州。”
“去扬州?为啥?”阿秀问道。
“陪皇上下扬州,检视江南,懂了吗?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阿秀见许牧这么小瞧自己,大声证明自己道:“你可别小瞧我,虽然我懂的少,但是真论起见解来还不一定比你差呢!”
许牧瞧着她认真的模样,不禁觉得有些滑稽,于是笑道:“你什么时候超过了你婉儿姐姐,再来跟我谈见解吧。”
说罢便回房间蒙头睡觉去了。
第435章 大运河
过了几天后,下扬州的队伍也都准备好了,上百官员随行,还有三千禁军护卫,程处嗣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许牧被李治拉来算是当他的贴身保镖吧。
要下扬州,先得去洛阳,然后顺着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南下。
大运河算得上是隋炀帝这个混账东西留给后世最有用的东西了,功绩堪比修建长城的秦始皇!
不过也正是因为修建大运河急功近利,所以才会搞得民怨沸腾、四处起义,最终一个好爹留下来的家当全部被他挥霍一空。
如果那个时代有富二代榜的话,隋炀帝应该算得上是最败家的吧。
大运河连同南北,使得河路畅通无阻,从交通上大大的方便了运输,这是流芳千古的功绩,可以说是让唐朝白捡了便宜。
从洛阳上船,沿运河南下,李治站在船上肉眼可见的心情激动难抑。
看着滔滔江河,叠浪千层,不断的冲刷着岸边,不禁令人心胸开阔了不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许牧情不自禁的念起苏轼的这首词,这江水翻涌,仿佛许牧记忆里的故事片段也随着江水不断翻涌而出,回忆一点点涌起,难怪文人墨客们喜欢将大江大河的奔涌比作历史长河。
李治似乎沉浸在山河美景之中,久久难以自拔,偶尔像个兴奋的小孩子一样高呼,看到了奇景也会凭栏远望,激动不已。
虽然他继位大统,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皇帝,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罢了,况且不常出宫,整日与公文为伴,小时候读诗书典籍,大了奏章文书。
今日这里闹饥荒,明日那里闹洪水,今天谁弹劾谁,明日谁又贪污行贿,真是很容易让人头大。
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在于他走过的路和看过的世界。
登基之前李世民四处征战,为大唐打下疆土,登基之后才会有宏图霸业。
李治整日生活在温室之中,自然会生得懦弱,也更加仁慈。
所以登基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各地的山川河流,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
“爱卿们,你看这山川河流、日月变化,看看我大唐的锦绣江山,这一切是多么美好!”
李治一抒心中的无限感慨。
立马就有人站出来溜须拍马、谄媚逢迎:“这都是先帝日夜辛劳的功劳啊,将来陛下也会像先帝一样创下不朽功勋,成为千古一帝!”
李治毕竟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被人拍马屁拍到了心坎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许牧远远的望着,不禁摇头。若是让他整天面对这些阿谀奉承和尔虞我诈的话,他宁愿一头撞死,现在就算给他皇帝位置坐他也懒得坐。
整日劳累还会陷入无端的猜忌与怀疑中,就算曾经多么英雄的人,终究还是会被权力腐蚀。
许牧可不会为了一些虚名假利而丧失自己,这些日子让他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做一个闲散的王爷。
整天玩乐逗鸟,品酒品美人,再进一步太累,退一步有点委屈自己,想了想还是当王爷最舒服。
这一路来许牧脑子里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说不清道不明的,大概是来自长安的方向。
李恪这个人居心叵测,给人一种危险的感觉,他就像是一条脸上有伤疤的猛虎,凶狠已经刻在骨子里了,只要时机成熟,他绝对会扑上来!
所以这种人得时刻不能放松对他的警惕,然而这一切李治完全不知道,他像个小白羊,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中,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一口吞了。
许牧突然有点可怜起他来,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将会成为众矢之的,也避免不了极大的风险。
思绪回来,阿秀一副难受的样子,她没怎么坐过船,这还是她第一次坐船,船体颠簸让她有些晕船。
“想吐。”阿秀说。
许牧带她回船舱内躺着,或许这样会好受一些,自己则重新回到甲板上望着远方,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的消磨时光。
直到晚上,月亮爬上天空,月明星稀,江河平静无波,两岸点点灯火,一片寂静。
不知什么时候李治竟然来到了他的身边,说道:“去过那么多的战场,见过比这更美的风景吧。”
和风拂面,吹动散发。许牧缓缓答道:“我见过无边的沙漠,也见过一望无垠的雪山,还有碧海连天的湖泊,可最美的还是这里。”
“为什么?”李治不解。
许牧说道:“因为我去那里是去打仗的,打仗会死人,血流成河的场面还会美吗?”
“哈哈哈,朕还以为爱卿喜欢打仗呢,原来爱卿也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李治道。
许牧呵呵一笑:“皇上你看这两岸灯火,战争是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问题的,甚至还会加剧他们的生活压力,逼得人家走上绝路。”
李治若有所思的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有理,那朕该怎么做?先帝开疆拓土,创万世之江山,朕若不能继承先帝之遗志,以何颜面见地下之先祖。”
许牧突然话锋一转道:“陛下可知先帝为何立你为太子?”
李治当初对此也很疑惑,所以他曾经调查过:“当初不是爱卿推荐的朕吗?朕还没有好好的谢谢你呢。”
然而许牧却摇摇头,道:“先帝犹豫不决迟迟难以下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陛下的性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泰更像先帝。”
“那爱卿是如何劝说先帝选择了朕?”
许牧道:“这个世界上不止需要宏图伟业的君王,更需要守成之君,李泰正是因为太像先帝,所以才会被舍弃,而选用陛下。”
“所以,你们的意思是要朕做汉文、景帝?”李治道。
“陛下这样理解也不无不可,可不要小看文、景帝之功,若没有文、景帝,何来武帝出兵匈奴,若无隋文帝开皇之治,又怎会有隋炀帝之初那一番盛景?”许牧举例道。
李治顿时觉得自己面前站着的不是一个征战杀伐的将军,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智者。
第436章 盛光阁顶楼的聚会
许牧说完便告退了,留下李治吹了半晚的风。
那一夜他都没有睡觉,一直沉浸在许牧说的话中,古语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治听许牧一番话,突然感觉茅塞顿开,十几年在名师教导下所学的一切,竟比不过许牧那晚的一番见解。
世人皆以武帝为荣,实不知文、景帝才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
先帝已经做了那个开疆拓土的帝王,如今国家遭受隋末战争,又经历了连年的西域征伐,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是相比于开皇时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曾经老师便曾说过,开皇时期存下的粮食,就算三年没有收成也可以供全国吃饱无虞。
原来先帝在一众皇子之中选择了自己,是存在这样的考虑啊!
如果自己做不了汉武帝,不妨选择去做文、景帝,这样才是不负先帝的重托啊!
而许牧走的时候心里是开心的,因为他终于确定了,确定该站在谁那边了。
李治仁孝有礼,恭顺谦厚,并且城府没那么深,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救过他一次,便无条件的相信自己,相比之下,自己救过李世民,还要被一直猜忌怀疑……
而吴王李恪城府极深,这样的人就算当上皇上,也不会容许世界上会有自己这样实力高强、能够威胁到他的人存在。
跟这种人一起要时刻小心对方过河拆桥,相比之下,还是扶持仁孝的李治继续当皇帝更好。
许牧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