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司法审查制度非常之严格,凡是被判了斩刑的人,只需行刑之前喊冤,这斩刑就得马上间断。
而且,立马换别的官员重审此案,正本的主审官有必要逃避。为了防止无限喊冤,规定每人最多只能喊三次。
要是有人故意捣乱来为犯人鸣冤,那么他就会跟犯人一起受到处罚。要是犯人真的是受冤的。那么,犯人就会有生存的机会。
其他朝代则不会像宋朝这么人性化,律法森严。
比如隋朝死刑复查三次,唐朝死刑复查五次,一旦核准死刑,不会更改!
而此时此刻,刑场上的监斩官不是别人,正是冉闵身边的书记郎徐渭,而副监斩官是吴县的县令。
“大人,时候到了。”站在一侧的县令颤巍巍地道。
徐渭点了点头,望着高悬在空中的太阳,再看到日晷上的时间,确定是这个时候没错了。
这日晷可是古代的标准钟表,不会出太大的差错,至少在时辰上是不会出错的(假的)。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它底座通常呈圆形,外围一圈刻上时间,并在圆心立起一根棍子。当太阳照射到日晷上时,圆心棍子的影子就对应了底座的时间。
这样的方法看似没毛病,但是根本不怎么管用,时间上的误差还是有的。不过这个时代的人都习以为常了,就像后来的华夏人习惯了“BJ时间”一样。
“验明正身!”
随着徐渭的一声令下,人群里顿时骚动起来,而就有十个衙役上去,装模作样地看了看那十个死囚的样貌,再看看手中的画像,确认无误之后,都向徐渭打报告了。
有不知情的百姓就询问了。
“官府这是要杀的什么人?”
“嗨!兄台你是刚刚过来看热闹的吧?吴县出了天大的事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昨日郡守大人在府中服毒自尽了,城内一下子就乱套了!据说是因为赋税的账目不对,官商勾结,致使官府能够上交的赋税大打折扣!”
“巡视到吴县的皇帝陛下龙颜大怒,下令严查!这锦衣卫的能力谁不知道啊?这一查之下,一百零三个人要处斩,其家眷都要通通流放到辽东去垦荒。还有那些牵涉其中的官员,就算不死,也都被罢官流放,永不录用。商贾们也都被抄家了,被发配到辽东屯边去了。”
“这么说朝廷要一口气杀掉一百多个人啊!”那个不知情的年轻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谁说不是呢?”
“赋税这一块,那是犯了朝廷的大忌,犯了陛下的大忌!看到这一百零三个即将处斩的人没有?其中一大半,都是江东本土的士族子弟,不少都是吴郡当地的官吏。”
“嚯!朝廷一口气处死这么多的官吏,那吴郡岂不是乱套了?”
“你想多了。大魏的官吏何其多也,人才何其多也?那根本是杀不尽的,他们被处死了,就会有别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不管这些百姓在底下如何议论纷纷,午时三刻一到,作为监斩官的徐渭就把手中的令箭一扔,朗声道:“行刑!”
刽子手们顿时把鬼头刀握紧了,喝了一口酒,又含着酒水喷在刀身上,擦拭了一下,接着摁着犯人的脑袋,一下子就砍了下去!
“啊啊!”惨叫声不绝于耳。
有的鬼头刀比较锋利,或者刽子手的技术比较好,能够很利索地把死囚的头颅砍下来让他们身首异处。而有的刽子手则是差劲一点,砍了一刀没死,再砍一刀,把死囚折磨得死去活来的。
这血淋淋的一幕让徐渭感到一阵的反胃,很不适应,但他还是生生的忍住了。
紧接着,又有十个人犯被押上了刑场,被接着砍头。
那些已经身首异处的尸体被抬了下去,死刑依旧在进行中。
血液,或者干涸或者新鲜的血液在刑场上流淌着,混杂在一起,黄白之物都渗入了土壤当中,让人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被处死的犯人当中,还有比较嚣张的,譬如这一位吴中朱氏的子弟。
“暴魏无道!暴君临朝,天下迟早有一天重归司马氏!你们这些冉贼的鹰犬都将不得好死!我等着那一日!等着那一日!哈哈哈哈!不得好死!你们都不得好死!……”
徐渭怒了,起身道:“杀!杀了他!”
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敢在这里妖言惑众,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这厮很快就被砍死了。而且为了报复他,那个刽子手还特地砍了四刀才砍死他的。
………………………………
第0642章 上品无寒门
在刑场上看到这血淋淋的一幕,有很多百姓都忍不住吐了。尤其是那些犯人的死状,更是让他们感到头皮发麻。
那一位辱骂朝廷,辱骂冉闵的死刑犯被眼尖的人认了出来。
“啊!他不是咱们吴郡朱氏的公子朱曦吗?他爹可是朱氏的家主朱焘啊,在江东一带有着极高的声望,曾任东晋的散骑常侍、豫章郡丞的,虽然在大魏灭晋之后便挂印而去,但我记得这位朱曦公子,可是在曲阿担任县令一职的,怎么连他都被斩首了?”
“咦,还真是啊!朱曦这是犯了什么事?”
“据说是在任期间结党营私,贪墨公款,并怂恿商户不准向官府纳税的。这朱曦是犯了此次官商勾结的事儿,莫说是朱焘了,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只怕朱曦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据说这朱曦还跟李嵩大人的死有关,极有可能是朱曦指使人下毒害死了李郡守!”
“什么?那这狗贼还真是罪该万死!”
对于朝廷敢于处决似朱曦这样的士族子弟,百姓们都由衷地拍手称快,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啊!
昔日在东晋治下的时候,百姓们那活得叫一个苦不堪言。
给东晋朝廷缴纳赋税也就罢了,忍受其颁布的各种苛捐杂税也就罢了,关键是还要向这些地方的士族豪强缴纳“保护费”,土地都是租他们家耕种的,给他们打工,一年到头一无所有,勉强能混口饭吃,养活一家老小就很不错了。
偏偏东晋朝廷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点都不体察民情,或者说,对此,东晋朝廷根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不想改变这个现状,也无力改变现状。
不过,对于朝廷能处死像朱曦这样的狗官,这样的士族子弟,百姓们表示很满意,又很担心。
要知道朱氏一族,不同于一般的小世家,乃是大名鼎鼎的“吴中四姓”,称雄于孙吴王朝时期,甚至在西晋灭吴后,还是风光无限的,在江东的一亩三分地上,朱氏有着很重要的话语权。
“吴中四姓”中的朱氏,纯粹是一个以军功建立地位的一大家族。他们有两个掌舵的人物,一个是朱治,一个是朱桓。
朱治是孙吴老一辈的人物,他只比孙坚小一岁,早年就跟随孙坚四处闯荡,剿过长沙附近的匪寇,讨伐过西北军阀董卓,帮助徐州陶谦打过黄巾,基本上汉末的大乱都被朱治给赶上了,他也在战场上历练出了一身的本领。
孙坚死后,朱治随孙策归袁术,被安排在吴郡做都尉。
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朱治首先将孙策的家小保全(孙策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将家小安顿在江东),避免了孙策受制于人。孙策攻吴郡的时候,正是在朱治的配合下,孙策成功击败了吴郡太守许贡,占据了吴郡。可是孙策不小心被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而死。
关键时刻,朱治和周瑜、张纮等力挺孙权,使孙吴顺利完成权力过渡。可以说朱治是孙吴前期的一个重要依柱,朱治是江东本土派的杰出代表。
朱治有个外甥,后来被他收为养子,名叫朱然。朱然是孙吴的一个重要将领,孙吴的第三任荆州都督吕蒙去世后,就是朱然接替的吕蒙荆州防务。
朱然和孙权同岁,因为朱治的关系,他们俩走得很近,所以后来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孙权后期,在陆逊等一班老臣都逝世的情况下,朱然是孙权唯一可以依靠的老将。
除了朱治这一支,还有朱桓这一支。
朱桓才是正宗的吴郡朱氏,他的家乡就是吴郡吴县。吴中的朱氏到底源于哪里呢?
吴中朱氏的先祖出自于颛顼帝的孙子陆终这一支,陆终的第五子助周灭商,因功封于邾城,后以城为氏,称邾氏。后邾国为楚国所灭,其后人去其偏旁,从此称“朱氏”。
汉和帝时,朱氏后裔朱梁被封于吴郡做太守,吴郡朱氏由此开宗(但吴中朱氏不只这一支,比如朱治的沛国朱氏),而朱桓,正是这一支的后代。
作为江东本土派的代表,朱桓更关心的是江东的稳定和安宁,而至于是谁来统治,这并不重要。后来江东人士逐渐接受了孙氏的领导后,各大家族才开始纷纷为孙吴效力。朱恒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保卫江东,荆州战场上就根本没看到他的影子。
朱恒还有个很厉害的弟弟朱据和儿子朱异,他们都倾尽了全力为孙吴建功立业,朱氏也在孙吴取得了长足发展,直到两晋南北朝,他们任然活跃在江南这片土地上。
据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朱治这一支的后代。
徐渭在把所有死囚都斩尽杀绝之后,便又回到县衙向冉闵复命。
看见在水榭旁边悠闲地喂鱼的皇帝陛下,徐渭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这一回陛下在吴郡的动作实在是搞得太大了。所诛杀的一百零三名人犯当中,有三个吴中朱氏的子弟,六个吴中陆氏的子弟,两个顾氏的子弟,四个张氏的子弟。所有死囚几乎都跟吴中四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被流放被罢官的人也大同小异,臣担心,吴郡乃至于江东士族,会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啊。”
闻言,冉闵睥睨了徐渭一眼,淡淡的出声道:“徐渭,在你的心目中,朕是那种胆小怕事的人么?”
“自然不是。只不过陛下,一口气处死并流放这么多士族子弟,唯恐江东生乱,一发不可收拾啊。”
“哼,朕就不怕这些。”
冉闵正愁找不到借口去铲平这些江东士族呢,他们一旦起兵作乱,或者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冉闵就能趁机一举拿下,还江东这一方天地一片朗朗乾坤!
“徐渭,你本是寒门出身,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何以如此胆小怕事?这些士族门阀就让你如此畏惧吗?”
看到冉闵脸上的不满之色,徐渭低着头道:“陛下,臣是在担心江东士族可能会对朝廷不利,对陛下不利啊?”
“哼,士族所仰仗的,无非是门生故吏,无非是田亩名望,这些都是朝廷给予他们。朕既然能给予他们,也能收回来,何惧之有?”
冉闵似乎不以为意,不过这就让徐渭的心里更加难受了。
“陛下,自两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差不多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尤其是魏晋以来,这种情况更甚!自从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之后,士族的势力就愈发地庞大,不仅在于朝中,在地方也一样。”
徐渭咬了咬牙,进言道:“后来司马氏篡魏,得国不正,故而施恩于士族,西晋实亡于士族也。士族,乃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得赖于陛下对于士族的大力打击,以及对于寒门士子的扶持,这些情况才得以改变,但依旧无法改变现状的啊陛下!”
………………………………
第0643章 下品无士族
徐渭,你到底想说什么?”
看着冉闵依旧无动于衷的模样,徐渭的鼻子一酸,说道:“陛下,臣认为士族的力量庞大,在于他们掌握着帝国大部分的土地。在汉朝时,乃至于此后的魏晋时代,每个士族都有私兵,最多的甚至有两三千人,这在一个郡城里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了,如果士族与君主不和,一旦造反,就会将君主推入险境!”
“司马懿的谋反,臣认为其实是被逼反的。他是士族的人,而曹家从曹操开始就打压士族的力量,这虽然对曹家掌握天下更有利,但另一方面也把曹家推入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司马懿的谋反,代表了士族得背叛,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终究还是士族的天下,因为得士族心者得天下!”
对于徐渭说的这些,其实冉闵的心里很清楚,但不好点破出来。
自秦朝建立时,士族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时并不叫士族,只是一些身世渊博的世家和皇室后裔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