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冉魏霸业- 第3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税以作军费!”

    冉闵点零头,道:“阿英,你得都对。但还是没有明白其中真正的用意!管仲相齐,开布衣而为卿相之局。管子曰: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这算是比较稳健平和的主张,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然而‘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当然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状态,所以才需要教训。教训无效呢?那还不如自己设立国营的女闾。所以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所以,女闾的存在,与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是息息相关的。”

    冉闵淡淡的道:“阿英,你可知道咱们一年从青楼当中收取的赋税有多少吗?”

    “不清楚。”

    “占了我大魏一年总赋税的五分之一!”

    “这……竟然这般暴利?”

    冉闵又喝了一杯酒,道:“其实这个数据已经在逐年下滑了。因为好多老百姓家里有余粮,还活得下去,所以他们不必买卖儿女,所以导致卖身于青楼的女子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朕认为木高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推行此法虽不高雅,却能造福于林,实惠于民,虽引非议朕也不会动志的!”

    冉明作恍然大悟状,道:“如此来,孔子曰:食色性也。这还真是世上的真理啊!”

    冉闵翻了翻白眼:“这世上哪个猫儿不偷腥,哪个男人不爱采野花的?

    “芸芸众生,碌碌黔首,有几个能立廊庙,能干大事业?老百姓们辛苦赚钱,也要图个享受快乐。酒楼妓馆,画舫笙歌,能为他们消忧愁,添愉悦,青楼也就有兴办的价值啊!”

    看着冉明似乎真的听懂了,冉闵“老怀大慰”,颔首道:“阿英,其实朕最近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情。这世上卖女儿于青楼,或者青楼逼良为chang的事情不胜枚举,朕管都管不了,官府也不好什么。所以朕打算出台几条关于青楼的法令。”

    “不知道是怎样的法令?”

    “废止卖身契。卖身契一签,这人就跟货物跟奴隶一样会被出售,那人还是人吗?所以朕不能容忍这个事情。卖身契必须废止,国家也不会承认卖身契的存在的。”

    闻言,冉明的眉头一皱,道:“父皇,这卖身契恐怕不好废止。据我所知,每个青楼都是有着自己的后台的,背景不,极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时候事情闹大了,只怕兜不住啊!”

    “不打紧。没了卖身契,可以签一个合同协议嘛!”

    “什么是合同协议?”

    “合同协议就是青楼女子为老鸨子工作,但身体还是属于自己的。其所赚的钱,也会分摊下去。这些青楼女子多半是一些苦命人,朕不好太过为难她们了。”

    “父皇仁慈。”

    冉闵又道:“除了卖身契的事情,朕还要推出一条新的法令,就是限制寻常女子在家做皮肉生意,要做这种皮肉生意,必须要到正规的青楼去才行,否则一律酌情罚款,严重的,抓起来坐牢几年不等。”

    “这……父皇,青楼的皮肉生意还能算正规的?”

    “当然。在朕的计划中,朕还要推出一种名为‘经营许可证’的牌子,一般的酒楼妓馆,画舫店铺,都必须要有这种经营许可证,如若没有,罚款!或者坐牢!”

    “什么?经营许可证?”冉明是听得云里雾里的:“这种经营许可证过去可是从未有过的啊。”

    “那就自本朝起!还有,针对老鸨子可能虐待青楼女子的事情,青楼女子可以去告状,一经发现,以伤人罪处理。”

    闻言,冉明不禁有些瑟瑟发抖:“父皇,你这般维护青楼女子的权益,恐遭非议啊!”

    “朕怕非议吗?在朕身上的非议已经够多了。”

    到邻二日,冉闵与王猛等人商议过后,便将自己的几条法令公之于众。

    具体的就有推出一种名为经营许可证的牌子,没有经营许可证,店铺、酒肆、茶楼、青楼等娱乐场所一律不许营业,而国家针对商业税,也会根据其一年的收入来制定。

    还有就是关于维护青楼女子的权益的问题了。

    一些在家做皮肉生意,屡教不改的女子都被抓起来罚款或者坐牢,而那些时常虐待青楼女子的老鸨子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为了维护青楼女子的权益,冉闵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衙门,专门管理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但凡是有权敢逼良为chang的,没的,不管后台是谁,一律抓进去牢底坐穿!

    一时之间,整个魏国的风气为之一肃。

    冉闵认为,他加征了青楼的税收,各地的青楼都会倒闭,谁曾想,青楼的数量是不减反增,宛如雨后春笋一般都冒了出来!

    是何道理?

    原来是冉闵出台的这几条法令,是确确实实的维护了青楼女子的权益,所以更多人干脆不在家做什么皮肉生意了,混一个正正经经的经营许可证不行吗?

    还有各地的店铺、酒肆、茶楼什么的,也都纷纷挂上了官府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有这玩意儿,以后别想着偷税漏税了,不然后果极其严重!

    而根据冉闵搞出来的这几条法令,特别是经营许可证的推行,大魏一年的财政收入又增加了许多。


………………………………

第0579章 义仓

    奉殿。

    “朕听,乐安郡近日又爆发旱灾了?”

    “是的。”尚书令崔皓出列道:“陛下,昨日有乐安郡郡守的奏疏上报,乐安爆发了罕见的旱灾,饿殍遍地,灾民都已经向附近的齐郡、乐陵郡和济南郡逃荒。现在已经饿死了千余人,朝廷若是不再发放赈灾的粮食,不知道还要饿死多少人啊!”

    冉闵的眉头一皱:“都饿死千余人了?乐安的郡守是干什么吃的,有灾情为何不早些上报!”

    “陛下有所不知,邻近乐安郡的乐陵郡最近也发生了规模不的地震,山川阻塞,消息一时之间传达不到大梁。”

    闻言,冉闵不禁叹了口气道:“真是多事之秋。今年真是公不作美,洪灾、旱灾、蝗灾、地震咱们都碰上了,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朝廷的各个粮仓必须马上开放,速度一定要快,可以让军中的将士负责押送,所需马车、牛车,还有各种牲畜都必须要配合,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赈济灾民!”

    “诺!”

    这个乱世,不是灾就是人祸,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极有可能揭竿而起。

    那么如何应付这些不时的出现的灾呢?

    冉闵几经思索,终于让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冉闵又道:“诸卿,近日朕微服私访,入陈留一山村体察民情。村中的老者声称自己的村落就算碰上了灾年,依旧能活下来,不被饿死。朕很好奇,于是便问其缘由,原来这山村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山村,人人其乐融融,肝胆相照。”

    “他们每年的秋,每户人家都会拿出粟麦一石左右,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朕觉得这种做法极好,一户人家出一石粮食,由专人管理,正所谓滴水成河,一户人家就是一石粮食,十户人家就是十石粮食,一个上万户的大郡,一年就是上万石的粮食!这样一来,就算碰上了灾年,老百姓还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啊!”

    冉闵提出的这个办法,就是直到隋朝才会出现的“义仓”。

    隋文帝时期,长孙平被拜为度支尚书。他见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隋文帝表彰并采纳其建议。随后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在民间设置了这种义仓,自武则末年起,便以义仓粮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唐玄宗以后更把义仓税定为国家正式赋税收入。义仓在历史上也是时废时设的。

    崔皓听到冉闵的这个主意,顿时站出来道:“陛下圣明!”

    “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陛下此法当在全国各地推行,臣请自王公以下,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冉闵微微颔首道:“崔皓所言,甚得朕心。然此义仓,最忌讳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所以,朕便在此立诏——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凡无故取义仓一粟者,斩!”

    “义仓,当于贮之州县,以备凶年,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自朕以下,包括朕在内都必须要下地耕作,储备义仓,而定积储之法,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可依年景,酌情增加!”

    “陛下圣明!”群臣都山呼道。

    这时,御史中丞韦謏又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请讲。”

    “臣要弹劾平阳郡郡守韩散河内郡郡守王峥、泗水县县令蔡融、平氏县县令王瑄……以上二十五人,皆有罪。其为地方官,巧立名目,多征赋税,中饱私囊。”

    一听是二十五个地方的守令,冉闵不禁有些头晕,扶额道:“朕会派锦衣卫深入调查取证的。御史台与锦衣卫当联合起来,御史台为主,锦衣卫为辅,明察暗访。朕不会冤枉一个无辜之人,但也不能放过一个有罪之人!”

    “陛下圣明!”

    韦謏退了下去,接着王猛又出列道:“陛下,其实地方官吏多征钱银之事是常有的,这些人未必就全都是贪官污吏。”

    “嗯?”

    “陛下可知道火耗归公之事?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王猛垂手道:“即,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汉朝时,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到本朝起,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冉闵听到这话,不禁蹙眉道:“雀鼠耗这般严重?”

    对于火耗归公的事情,其实冉闵是知道的,而且这事儿自古以来就是有的。

    雀鼠耗还好,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火耗银可不行,明显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了。

    由于百姓上缴税银大多是碎银,熔化银锭的过程中有所耗损,此耗损部分即称之为火耗。

    这部分火耗银由百姓承担。为方便征收,火耗银由朝廷统筹各省的火耗征收,制定火耗率,纳入朝廷税收。简单的,火耗归公就是一种新的合法税种,纳税人必须交火耗税。

    税收一般是实物,诸如铜钱、碎银、粮食,布匹等,朝廷征收困难,复杂,且成色不一,不利于财政的集症保存。但是没办法,冉闵总不能现在就把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搬出来吧?

    冉闵想了想,便道:“朝廷不缺这点粮食和钱财。这样吧,火耗税立即废止,各地方的官吏亦不能巧立名目,私自征税,违者立斩!”

    “陛下圣明!”

    过了两日,冉闵又接到奏报,是关中发生特大旱情,饿殍遍地,尸体枕籍,死了几万人。冉闵这心里是拔凉拔凉的,前不久不是才刚刚发放赈灾粮吗?

    怎么还死那么多人?

    冉闵当即就在朝堂上发了火,继续让国库开仓放粮,没有多余的粮食,便去民间购买,动用一切能够调用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把粮食越灾区去。

    但没过了多久,关中的旱情似乎还在持续升温,死的人一比一多。

    这下子冉闵就憋不住了,连夜带上陈长生、恶来以及一干锦衣卫随行,直奔关郑


………………………………

第0580章 关中大旱

    此时已经是将近十月的时节,按理,已经是秋收之时。

    可是在陈仓县,完全看不到任何秋收的迹象,或者根本就没得收。

    基本上就没怎么下过雨的地面上,龟裂的土地,仿佛是有人拿着刀子随意在地方上乱划一样。

    土地里面,原本应该有着饱满的庄稼和趁着早上凉快的时候赶紧忙农活的农民。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有的,只是偶尔能见到几棵半死不活的庄稼。剩下的,只有一片片龟裂开的土地。

    触目惊心!

    这是冉闵对于陈仓县,或者关中大旱最直接的感受。

    然而这一切,冉闵并没有办法去改变。关中大旱之时,秦州刺史马原便已经组织过百姓打井自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