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谈迁有些难为情地道,“公主,你说的这个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臣也是知道的。但眼下的情况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其一者,战国时秦楚果真有唇亡齿寒之感,而高句丽和魏国则不然,无论慕容鲜卑是否灭了我高句丽,似乎魏王一点都不在乎。”
“其二者,当年申包胥哭秦庭,乃是秦哀公怜悯,又没有当场拒绝出兵救楚的事情,是故犹疑不定。但现在魏王可是对出兵救我高句丽的计划严词拒绝的啊,魏王焉能因为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高月茹柳眉倒竖,说道,“明日一早,我就到建章宫的宫门口去跪下,请求魏王出兵救我高句丽!”
翌日一早,正好是上早朝的时候,高月茹果真带着谈迁跪在了建章宫的宫门前,宛如雪雕一般屹然不动!
我去,要知道现在可是大冬天的,膝盖枕着厚厚的雪花,这样跪下去可是会跪死人的!
会被冻死的!
每个经过他们身边的大臣,都带着异样的眼光去看着他们。
相国崔皓颇为不忍,于是上前劝道:“高公主,还有谈迁大人,你们还是回去吧,这天寒地冻的,跪在这儿可不好。”
高月茹的性子倔,又不认识崔皓,所以没有说话。
谈迁苦笑道:“多谢相国大人的好意。外臣已经与公主决定了,魏王若是不答应出兵救高句丽,我二人愿跪死在这里!高句丽若亡,我谈迁绝不苟活!”
这么大的决心?
这倒是让崔皓颇为诧异,没想到谈迁这么一个化外之人,竟然还如此颇具上古先贤的气节?
“相国大人,此话,还请你代我向魏王转达。”
“唉,好吧。”无奈之下,崔皓只能摇摇头,负着手走进了建章宫。
进入议政殿,崔皓就跟冉闵说起这事儿。
冉闵听到这个事情,不禁有些好笑地道:“他们这是要学着申包胥哭秦庭的事情,要哭我魏庭了吗?哈哈,有意思,真有意思。”
“那么诸卿,咱们就来议一议,到底该不该出兵救高句丽吧。”
呃……冉闵竟然松口了?
这一下,好多大臣都反应过来,看来依着冉闵的心思,是有意要干涉慕容鲜卑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事了。
“大王,臣还是以为,此时不应该出兵辽东!”
还是荀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大王,臣的理由跟上次一样。此时出兵高句丽,乃是弊大于利!高句丽乃是一块贫瘠之地,而民风剽悍,其人桀骜不驯,多有刁民,慕容鲜卑即便是吞并了高句丽,只怕难以征服,相反的,得到这块土地,恐怕燕国还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去消化,这正好给了我们魏国发展的宝贵时间啊!”
王猛亦是道:“大王,臣附议。现在我魏国的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岂能费太大的心力去出兵辽东?而且高句丽远在朝鲜半岛,我魏国鞭长莫及,出兵辽东,实在得不到什么切实利益
好吧,王猛不仅是一个实干家,还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大王,臣附议!”
“臣附议!……”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
其实,在冉闵的心里,不论是鲜卑人还是高句丽,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若不是到了这个紧要关头,冉闵还真想两不相帮的!
鲜卑人就不说了,高句丽就是够可恶的。后来的棒子国的所作所为,冉闵心知肚明,而在原来的历史上,高句丽更是一直与中原王朝为敌,乃至于好多中原人都埋骨在那里。
高句丽,在华夏古代史册中早有记载,不过史书上记载的字为“高句骊”,又简称高丽,民间俗称高丽棒子。
这个古代小国,与华夏古代诸多朝代,都有着极深的渊源。
不过这种渊源并不令人开心,原因在于高句丽对于华夏各朝代,犹如一根刺,若不除掉,便如鲠在喉。
中原强盛稳定的时候,高句丽被驱逐或臣服,若中原动乱的时候,高句丽则趁势作乱或发展,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发展很强大。
对于高句丽,各朝代帝王在帝国稳定的时候,都想灭掉此国,对高句丽开战最为著名的,除了曹魏对高句丽的驱逐,就要属隋唐两代帝王的表现了,不过令人好奇的是,隋唐3位皇帝用兵百万都搞不定的高句丽,武则天是如何将其灭掉的?
隋朝共有两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但这父子两代皇帝,对于高句丽的态度,都是想用战争解决。
先是公元597年,高句丽冒犯大随辽西,结果被击退。
但战报送到朝廷后,次年,隋文帝会同群臣开会,大家都很愤懑,觉得有必要把高句丽教训一下。
于是,隋文帝就派遣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统帅水路共计30万讨伐大军,攻打高句丽。但是这次规模浩大的出征,却出师不利,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杨谅率领的隋朝陆军部队遭遇雨季,导致粮草运输出现问题,粮食短缺又加疫病缠绕,导致征伐大军的陆军部队出现了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的大隋水军,在向平壤城开拔的时候,又遭遇罕见的狂风,导致船只毁坏,水军沉水,几乎全军覆没。
大隋第一次出兵高句丽,就这样不战而败。但是,虽然隋朝大军撤退,高句丽方面也知道自己不过是侥幸躲过兵祸,万一大隋恼怒之下,再次发兵,真的兵临城下,那可就是灭国之灾了。因此,高句丽方面立即派遣使臣前来表示称臣。
这样,隋文帝也消了损兵折将的怒气,就顺水推舟接受了高句丽的称臣。
但是前面说了,高句丽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藩属国,是那种非常顽固,难以驯化的藩属国,说难听点,是有点贼性不改,一有机会就想展翅高飞那种。所以,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又不老实了:不守藩属之礼。
这让脾气不大好的隋炀帝杨广很生气,于是就引发了古代史上征伐高句丽最著名的大战:三征高句丽。
时间分别是大业八年、大业九年、大业十年。
也就是说,隋炀帝杨广连续三年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每次出动的兵力规模,都非常浩大,完全不是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国所能承受的。
尤其是大业八年,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出动的兵力,对,单纯兵力就高达一百余万。
此外,为了让这百万大军有吃有喝有力量作战有武器可用,还动员了两百万左右的后勤人
如此规模,别说在隋朝,就是在整个古代史上都十分罕见。
但是这场实力悬殊如此明显的大战,稍微指挥得当,胜利都是必然的,但因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指挥方案,不仅寸功未取,而且损失极其惨重。
尤其是水军,多达30余万的水军,返回辽东时仅剩2700人。如此惨败的局面,简直是史所罕见。
隋炀帝杨广为了血洗前耻,到了第二年,就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讨伐高句丽的战役,但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在帝国政策上的诸多变革,引发了动荡不安,尤其是朝廷权贵阶层对他的不满。
所以,在杨广发兵前线的时候,后方发生了杨玄感举兵造反。
后院起火,杨广哪还有心思进攻高句丽,所以匆忙撤军,又是大败。
在杨玄感叛乱的时候,隋帝国的内部已经局面混乱,急需整顿了。
但隋炀帝却无视这个可怕的情况,并进行果断整顿,而是在匆忙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继续发动了第三次攻打高句丽。结果,隋炀帝劳师动众大兵压境,竟然被高句丽的一句诈降就给骗得很开心,然后像个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下令全军回师了。
但实际上,隋朝已经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被各地的起义弄得四分五裂,基本已经快灭亡了。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62章 谈迁哭魏庭
………………………………
第0363章 三征高句丽
最终的戏剧性结果是:隋朝两代皇帝四征高句丽,高句丽还没有灭掉,自己反倒先被推翻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高句丽虽然小,但是又顽强又奸诈。
隋朝两代皇帝没有完成的任务,就落在了唐朝皇帝的肩上。
唐朝时期,因为公元643年,李世民派到高句丽的使者谈判失败,让李世民非常恼火,遂在次年决定以武力解决高句丽。公元644年,李世民吸取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教训,采取自愿参军的征兵模式,共调兵10万,向高句丽发动战争。
这样一方面,没有给老百姓造成过度的负担和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士兵是自愿出征,也增加了士兵的战斗力。
并且,李世民还亲自来到前线,对生病的士兵进行慰问,这也让士兵的凝聚力和士气十分高涨。因此,李世民征高句丽的战果还是十分不错的,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但是攻破好多城池,斩杀高句丽士兵无数,俘虏财物男女无数,最后因天气原因从容撤军,满载而归。
虽然后来,李世民没有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却采取了不放弃策略,就是部署兵力,分拨对高句丽不断发动骚扰,影响高句丽,使其不得发展。这也为以后“二圣临朝”时期灭掉高句丽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公元660年,此时唐朝已经进入唐高宗时期,唐朝廷派遣苏定方、李勣等将领为统帅,统兵10余万,发动攻打高句丽的战争,到了公元668年,高句丽全境城池全被唐军占领,至此,高句丽灭国,高句丽的贵族和百姓共计数十万被俘迁内地。
有关灭掉高句丽的皇帝是谁?
有人认为是唐高宗,有人认为是武则天。但是根据史载的时间来看,应该是武则天。
原因是,灭高句丽的出兵时间发生在公元660年,而恰好这一年,唐高宗风疾之病已经严重到了不能自理的程度,头晕目眩,只能卧床养病,而朝廷大事全由武则天负责。到了公元661年的时候,李治病情好转,想御驾亲征高句丽,但被武则天阻止,可见当时的朝廷已经由武则天控制。
公元664年,李治对武则天大权独揽不满,想联合宰相上官仪废掉武则天,但结果上官仪被满门处死。
从种种迹象来看,自公元660年因李治病重开始,朝廷大权已经逐步由武则天掌控。在这期间,前方战事有关军报,乃至军事方略,应该皆有武则天以李治名义主持了。
因此可以说,高句丽的灭国,虽然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但是因李治患病不能理政,故朝廷命令皆以皇帝李治之名而出,而实际发出命令者则是“二圣临朝”的武则天。
所以说,隋唐三代皇帝都没有灭掉的高句丽,实际上应该是被武则天灭掉的。
那么为何隋唐三代皇帝都没能灭掉的高句丽,却被武则天灭掉了?
总的来看,隋唐三代皇帝灭不掉的原因是:隋朝两代皇帝失败的原因是,一是缺乏对高句丽小国的特点和其地理形势的认识,二是缺乏正确的部署。
尤其是隋炀帝,虽然三征高句丽,但是部署混乱。
唐朝之李世民征伐高句丽,在调度部署上,吸取隋朝教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因天气原因没有灭掉终是遗憾。但前面这些失败或阶段性胜利,却为武则天灭高句丽创造了条件,再加上高句丽内部也发生了一定的内乱。
此外,武则天时期使用的统帅,都比较厉害,比如苏定方、刘仁轨、庞同善,尤其是李勣,这是一位能够出将入相战神似的名将,文武兼备,用兵如神,而且精通医学,编写了世界史上第一本药典《唐本草》,他是灭高句丽的首功之
因为各种因素,所促成了唐高宗时期最有利的灭高句丽的形式。
倘若换一个女人,唐高宗头晕目眩不能理政,恐怕灭高句丽没那么顺利了。
正是因为这个女人不是别的女人,而是武则天,一个天生的政治奇才,一个有手腕有能力的女政治家,强势、有魄力,所以她才能在唐高宗病重之时支持朝廷,使得军令能够得以顺利执行,后方稳定,前方部队安心作战,一鼓作气灭了高句丽。
武则天此作用,不能忽视。
最终,冉闵还是没有决定是否出兵救高句丽。当然了,这不是说冉闵优柔寡断,而是冉闵的恶趣味作祟!
实际上,冉闵已经决定插手慕容鲜卑针对高句丽的战事,可是他还想看一看谈迁哭魏庭,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
群臣下朝,还是看见谈迁和高月茹跪在那里,雪花飘到了头顶上,身上,几乎把他们弄成了一个雪人,但他们依旧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