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彻底解决了魏国现在被围攻的窘境。
而在解决了所有的战事之后,冉闵也率军回到邺城,封赏将士,犒劳三军。
同时,一场深刻改变魏国现状的改革,正在悄无声息地拉开帷幕。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41章 天下震动
………………………………
变法
………………………………
第0342章 求贤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华山歌》,冉闵登上华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诗歌。
跟随在一侧的文泰亦是读过四书五经,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听到这首诗,不禁赞叹道:“好诗好诗!没想到大王除了战场厮杀,运筹帷幄,治国理政,就连诗词歌赋亦是一绝呀!这世上还有什么大王你不会的事情吗?”
闻言,冉闵有些脸红,但也坦然接受了。
这首诗的诗人刘禹锡可是三百多年后的人物,现在还没出生呢,所以冉闵剽窃这首《华山歌》,那是一个坦坦荡荡啊!
冉闵为何会来到华山?
其目的,是为求贤也!
居于华山,有一大才,便是王猛。
当年冉闵曾对王猛礼贤下士,奈何后者心不在此,隐居于华山,耕读硕学,所以冉闵只能按耐住自己的小心思,等到时机成熟,这才敢到华山来求贤!
眼下国内的诸侯已经被铲除干净,蒲洪、姚弋仲之流短时间内不敢动弹,至于晋国、燕国和代国不足为惧,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活,所以现在魏国的外部环境已经很安全了。
三五年之内,魏国绝不会再大动干戈的。
冉闵带着几个随从,进入关中,至华阴县到华山,一心求贤。
其中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了。
他不信王猛还推却!这一回冉闵是绑,也要把王猛绑到邺城去!
冉闵带着众人踏上了华山的石阶,路遇一砍柴人,于是询问道:“这位大哥,你可知道王猛住在哪儿?”
“王猛?”
砍柴人先是愣了一下,接着道:“噢,你说的是景略先生吧?景略先生之处离这里不远,上了石阶,往左边的岔路口走,然后沿着河流一直走,不出三里,就能看见景略先生的住处了!”
“多谢。”
告别了砍柴人,冉闵随即带着众人按照砍柴人所指示的路线走,果真看见了河流边上的几间鹤立鸡群的茅草屋。
“这就是王猛住的房子?”文泰摇摇头说道,“大贤的癖好真是与众不同。”
冉闵笑着道:“确实与众不同。大贤若真是跟一般人一样,也称不上是大贤了!”
话不多说,冉闵便隔着一堵篱笆墙敲了敲门,没过多久,简陋的房门便被打开,迎出来的是一个小书童。
“几位,请进。”小书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冉闵这下有些好奇了:“不必咱们通报姓名吗?”
“我家老爷知道今日几个贵客会上门,所以命我在这里等候,茶已经沏好了。”
听到这话,冉闵不禁跟文泰对视了一眼,这王猛,还真是料事如神,莫非他有诸葛亮“神算”的本领?
不过,在冉闵的认知里,王猛是与诸葛孔明并驾齐驱的存在,甚至在历史上,有的文人墨客都认为王猛比诸葛亮还要厉害一些的!
后世朱敬则评论王猛说:“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若乃威以静国,谋以动邻。提鼓出师,三军贾勇;置兵境上,千里无尘。内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
由此可见,王猛的才干是绝对不下于诸葛亮的。
当然了,王猛之全才,还要胜于诸葛亮之全才!
诸葛亮治国理政是一把好手,统兵作战,运筹帷幄乃是其次,而王猛则不仅仅是治国理政,他还能变法强国,如同管仲、商鞅一般,这恰恰是冉闵所需要的!
到屋中坐下,冉闵与王猛对席而坐,两杯茶已经沏好,放置于四四方方的桌案上,茶香四溢,扑鼻而来。
左右已经无人。
“景略,好久不见,一向可好?”冉闵先打了一声招呼。
“多谢大王惦念,鄙人甚好。”
“景略隐居耕读于此,不知读的都是什么书籍?”
“那就涉猎甚广了。经史子集,至于《六韬》、《商君书》、《尉缭子》都有所涉猎。”
“先生的兴趣当真是广泛。”
冉闵笑了笑,这些没营养的话说得差不多了,他便开门见山地道:“如今乃大争之世,列国争锋,鼎立于世,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寡人有扫平四海,气吞山河之志,奈何势单力薄,孤掌难鸣,还望先生助我!”
“大王说笑了。”
王猛淡淡的笑着道:“大王麾下名将谋臣无数,善于治国理政之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别的不是,大王驾下的崔皓、秦牧、荀稷等俱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大王若是妥善任用,使人得其位,各司其职,欲雄霸天下并不难。”
“不瞒先生。寡人要的不仅仅是皇图霸业,寡人要的,是这个天下!寡人要结束自永嘉之乱以来,在华夏大地上长达了半个世纪的乱世!”
半个世纪王猛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不过料想是五十年。
王猛愣了一下,说道:“我本欲隐居华山,坐等时机,若大王没有在邯郸坑杀那三十万的赵军降卒,即便大王绑了我,杀了我,我都不会为大王效力的。”
“何以也?”这倒是让冉闵想不明白了。
坑杀那三十万的赵军降卒本是一件有悖天理的事情,可谓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但王猛为何会因此想要投奔到自己的麾下?
这让冉闵百思不得其解。
王猛道:“猛要效忠的,注定不是刘邦、刘玄德那样的仁义之君,而是如嬴政、曹孟德一般的不世出之雄主!为人君者,切不可妇人之仁,更不能心存仁义,要懂得取舍之道才是。猛之法,不亚于商鞅之法,君可敢一试?”
“有何不敢?”
冉闵垂手道:“还请先生教我!”
“不外乎三点。其一,在政治上抵制权贵,削弱地主豪强的势力,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
“其二,在军事上,精简兵马,改革军制,同时防止地方大将坐大。”
“其三,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
“其三,在文化上,广兴学院,重视儒学,禁止图谶迷信,使公卿以下子孙就读,选拔学通一经、才成一艺的任官,促进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异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大善!”
冉闵对此深以为然:“先生认为要完成以上三点变法,需要多久?”
“快则三五年,慢则十余年。”
“最多三年!”
冉闵沉声道:“景略,留给我大魏富国强兵的时间可不多。不出三年,晋国就会缓过气来北伐,甚至将会派兵屡屡骚扰我魏国边境,劫掠地方,而在这个时候,北方的燕国也将结束与高句丽和夫余人的战争,整合势力,南下逐鹿中原!景略,三年之内,寡人必须要看到一个强大的魏国!”
“若是大王相信臣,臣一定不负所托!”
冉闵抓着王猛的双手,宛如“情侣”一般,“含情脉脉”地道:“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42章 求贤
………………………………
第0343章 劝进
魏国邺城,建章宫。
此时的赵国已经名存实亡,冉闵之所以迟迟不称帝,不取缔赵国,建立起自己的大魏帝国,实际上还是防着胡人,以免落人口实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三步冉闵已经走完了,但冉闵并不想马上走完这最后一步,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根基还不够扎实,一旦称帝,虽然不至于弄得人心惶惶,时局动荡,但也有一些十分不利的因素。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的皇帝石鉴已经被软禁起来,除了每锦衣玉食的,连女人都没得玩了,整日只能吊着一口气,要死不活的。
所以此时的宝座上,原本属于皇帝的宝座上坐着的人正是冉闵。
“平身!”
“谢大王!”
群臣起身,礼毕。
站在一侧的中车府令刘霸尖着嗓子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时,相国崔皓呼着一口气,正准备出来汇报工作呢,冉闵却是挥了挥手,首先道:“列位,寡人今日要向你们介绍一个人。宣王猛上殿!”
王猛?
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人,许多不知情的大臣都是一头雾水的。
王猛却不管这些,在内侍的引路之下,缓缓的走进了大殿,向着宝座上的冉闵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礼,高呼“万岁”,随后站好。
“汝等都不认识景略先生吧?”冉闵笑着道,“但不要紧,很快,你们就全都认识他了。寡人欲富国强兵,首要者,便是得一得力助手倾囊相助!古时有贤能辅佐君主,莫过于管仲之于齐桓公,商鞅之于秦孝公,张子房之于汉高祖,诸葛亮之于刘玄德!”
“而王景略,就是寡饶管仲、诸葛亮。”
看来冉闵对于王猛的评价很高啊!
但王猛一点都不谦逊,坦然接受了。
“寡让景略,如鱼得水!”冉闵站起来,拂袖朗声道,“自即日起,王猛,就是我大赵国的丞相!赐尚方宝剑一柄,有先斩后奏之权,自寡人以下,包括寡人在内,凡有犯法或不服者皆可杀之!一视同仁!寡人就是王猛!王猛就是寡人!”
看来冉闵是铁了心要任用王猛进行变法了,群臣都不不由得不寒而栗。
冉闵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来到王猛的面前,双手将尚方宝剑放到他的手中,语重心长地道:“丞相,我大赵国的未来,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拜托你了!”
王猛不禁潸然泪下,颤声道:“臣一定不辱使命!”
冉闵回到宝座上坐下,司徒文章又出列道:“大王,臣有一事要奏请大王!”
“请讲!”
“近日大王的故乡内黄县出现了麒麟瑞兽的踪迹,钦监又禀奏,有龙气聚于内黄上空,直指邺城!这无一不在明,大王你有真龙子之命啊!臣请大王承意,顺民心,登极称帝!”
“臣请大王承意!顺民心!登极称帝!”群臣都叩首下来,大殿之内哗啦啦地跪倒一大片。
这个时候,不管是知情的或者是不知情的人都跪下来劝进了。有文章牵头,劝进成了他们有从龙之功,能得封赏,劝进不成,他们也能明哲保身,冉闵还不至于因此而坑害他们。
冉闵闻言,扫视了跪在陛台下的群臣一眼,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口吻道:“诸卿之心,寡人知道,铭感五内。但眼下称帝,不是时候!寡人不要那些虚名,寡人要的,是大魏的强大!所以诸卿之劝进,可以作罢了。”
执政的帝王把位置让给贤者接替,谓之禅让;接受让位的贤者,则要装模作样地“辞而不受”,几经大臣的劝才登上大位,谓之劝进。
古尧舜贤让之德,一直为古人传颂的佳话,圣王的道德的楷模。
奇怪的是,孔子在论语的雍也、宪问篇中只论博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连尧舜都难以做到,避谈尧舜禅让之德,明他老人家对禅让是有看法的。
无论是武力实现,还是禅让的和平过渡,继位之君在道义上要取信于人,则需千方百计把自己打扮成是正统的合法的继任者,于是各种学应运而生。
如由汉至晋,董仲舒君权神授的命观、邹衍的阴阳五行、习凿齿的正统论,乃至种族中国与蛮夷、文化是否为中国文化、区域政权建立在中原还是四边、血缘、气数,等等。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国时孙权的谋士们,自知孙权和刘备相比,不占区域、文化、血缘的优势,竟然孙权“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胜于刘备的不读书,也作为称王的条件。
其实这都不过是为自己登台的舆论造势,哄骗愚盲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