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渡边中佐赶到现场的时候,手上拿到的是十六生命最后时节写给裕仁天皇和联合舰队的血煮遗百,一是一份原本历史上绝对不存在的遗书。
遗书内容不多,但明显是山本作为一名海军最高将领,对于他死后联合舰队事务的安排和规划。其中几次提到的重点,就是以日本目前的实力,绝不能选择再和美国海军舰队硬碰硬了,而应该以游击破交和反破交作战为主。
这是一个现在还看不出结果的建议,但是对于日本海军今后的动向。绝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范哈儿得知山本五十六死亡的耸息后,也只是感叹一声历史无法轻易改变,就不再去想他。
渡边中佐以万分悲痛的心情主持了山本遗体的火化仪式,他把山本的骨灰装进一个垫着木瓜叶的小木盒。在特鲁克,他登上“武藏”舰悲伤地护送骨灰回国。
五月二十一日,这艘级战列舰抵达东京湾。电台广播员以哽咽的声音向全国宣布,山本在一架军用飞机上壮烈牺炮
山本的骨灰被分成两份装入两个骨灰盒,一盒被送回山本的故乡长冈安葬,另一盒则国葬。国葬仪式于六月五日举行这是日本另一位伟大的海军英雄东乡平八郎的葬礼纪念日。东京有百万市民排列在街道两旁上观看送葬队伍。渡边手捧他从前的棋友的指挥刀,走在拖载骨灰盒的炮兵弹药车后面,骨灰葬在日比谷公园。
山本的继任人古贺峰一在上任后就表态说:“山本只有一个,谁也不能替代他。”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继承者是不是妄图建立越山本五十六的功勋和成绩。
对日本国民说来,他们最伟大的战争英雄悲剧性地死去是“难以承受的打击”紧接着又宣布美国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的不吉利消息。宣传鼓动家们企图把在阿拉斯加附近的这个荒岛上阵亡二千三百五十一人一事渲染成鼓舞人心的史诗,使它成为“提高全体国民战斗精神的刺激剂”。
然而,裕仁本人却深为悲痛。
“将来,你一定要事前有成功的把握才能起行动”他对陆军参谋总长朽山说
然后,当着侍从武官长莲沼蕃将军的面表长篇讲话吐露自己的想法。“海陆两军参谋长本来就应该预见到会出现这种局面如果我们继续打这样的仗。那只会提高敌人的士气,如同瓜达卡纳尔一役那样共荣围诸国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别的什么地方,用某种方法与美军对抗并打败他们吗?”朽山好象是说,如果海军打一场“决战。就可以“结束。战争,但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阿图岛的陷落使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也对大本营提出直率批评。舰”观念正在压倒更加紧迫的需要航“空部队。当然他们的观点是比较狭隘的,但却反映了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军方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生产的缓慢及大幅度下降加剧了这种局势。战场上的物资损失再也无法得到补充,就连海陆两军的最低要求也不能满足。各占领区的司令官没有开当地的自然资源,即使生产出东西,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运回本土,因为日本的商船数目有限,美国潜艇又对不远千里北上的船只不断动毁灭性进攻。原料不足造成的这种生产瘫痪状态。再加层层控制的重叠和互相不协调。使情况更形复杂。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动员却在加。日本的生产,在战争的刺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美国却增加了三分之二,日本的制造业的效率只有敌方的百分之三十五。更重要的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以一九四。年为一百到一九四三年初只增加了百分之二。而美国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六。另外,美国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扩展生产计划,日本却未能多样化。军火生产确是扶摇直上但却牺牲了非军事项目的生产,珍珠港事件前十年中,生产的增长曾经很快,以致使日本的领导人以为母须大规模扩展生产就能打一场大仗。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只好想尽办法提高总的水平。不到几个月,国民生产总值开始上升。生产总值显著增大,军火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前景是不错的,不过是不是太晚了呢?
船舶仍然是最关键的问题,阿图岛的陷落以及从它附近的基斯卡岛的秘密撤退,打乱了精心制订的预算。阿留申群岛中这两个桥头堡陷落,千岛群岛的防御就必须加强。增加兵力。所有这些会大量分散南方被围困地区的运输能力。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六月间举行了联络会议。会议得出结论,必须把千岛群岛变成一个要塞,尽管这样做意味若要损失国力:钢铁产量将减少二十五万吨,铅减产六千吨,煤减产六十五万吨。,
………………………………
第三百五十节 当前难关
一江日趋紧张的局势,让相东条英机愁得成了个真午。'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当东条英机出任日本内阁相时,他动了对英、荷、美三国的太平洋战争。但事实上,日本早已在战争之中。从 叨年7月开始,日本即已全面展开其侵华战争,它比希特勒在欧洲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早两年。所以,严格说来。东条并未动战争,而只是把已有的战争加以扩大而已。
所谓大战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流行的名词,在战前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已。假使战前的日本也有其大战略,则最简单的描述即为“侵略”两字,其目标即为以中国为主体的亚太地区。
也许所谓“田中奏折”可以勉强算是日本的长程战略计划,该奏折分三咋,阶段: 增先征服满蒙,口再以满蒙为基地来征服中国,3再以中国为基地来征服世界实际上只是东南亚,即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从旧引年“九一八”开始,日本就依照此种计划行事,但到 哟年,事实却显示若无东南亚的资源,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若不能征服中国。在满蒙的基地也不能长保。但要夺取东南亚则必与美国冲突。简言之,除非能击败美国,否则一切战略构想都将沦为空谈。
完全如日本人所云”略 年对于他们是“危急存亡之秋”:不南进则必须退出中国,若南进则美日必战。近卫相虽力主慎重,但陆海军两部都已在准备战争。旧月名日,当时任陆相的东条接替近卫出组新阁。全部战争计划;到旧月力日即已完成。日本帝国的命运遂完全掌握在军人的手中。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东条不过是引爆的信管而已。
作为战时领袖,东条若与其他的人物比较,似乎显得颇为逊色。其原因可以归之于个人和制度两方面:条的背景和经验都很浅薄。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了解更是有限。希特勒的世界知识也很浅陋,但他对于其假想敌却有相当深入的认知。切日本的制度也极为特殊。东条既不能像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独裁,又不能像丘吉尔和罗斯福那样依赖民意。日本的陆海军代表两个对立集团,而在军种之内又有派系的存在,所以意见和利益经常生冲突。就理论而言,天皇为最高统帅。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偶像。所以,日本战时政府中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决策者,换言之,也就是没有统一的大战略。
后世经常根据解密的日不大本营资料来研究日本人的战时战略。经常会得出一些非常理想化的结论。但事实仔细想一想,在日军这个有“下克上”传统的部队,文人高层所谓的既定战略,经常是存在于纸面上的玩物而已。后世与其研究那些解密的政府文件和资料,还不如研究一下当时现实的日本社会和人民心理状况。
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与东条英机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例证,由于山本的坚持,珍珠港才被纳入战争计划,而攻击在表面上的成功遂使让 本的威望大增,并对东条构成压到优势。(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东条并不知道山本的捷报是故意夸张。当时所谓的珍珠港大捷乃有名无实,并没有对美国舰队形成致命打击。但山本此后遂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几乎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所以。在战后一切有关中途岛之战文献中无人曾经提到东条的姓名。
旧好年夏季中途岛战败后。日本在太平洋的征服行动即开始退潮。而等到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上阵亡后,东条英机的政治主张,才开始可以得到较大的执行。
但此时日本需耍面临的局势小已经非常困难。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泥潭,而太平洋战事,也在初期的顺利后。马上陷入真了失利,所以眼下摆在东条英机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执行防御作战准备。
幸好山本五十六那并不存在于历史上的一份遗书,给了东条英机很大的支持,让他可以更加容易执行有些所谓的“弹性”策略。
东条对于防御计 的作为和执行,虽然曾有贡献,但也只能是勉强支持残局,并不能反败为胜。
诚然,东条本人并非等闲之辈,他在战时也曾表现出其才能,不过由于受到日本特殊制度的限制。遂不可能有杰出的表现。尤其是日本的侵略政策本来就无成功的可能,东条只是一个不幸的牺牲者而已。
希特勒与东条从未见过面。彼此之间也几乎毫无了解。他们实际上是各自为战,在战略上根本没有任何协过,希特勒曾鼓励日本南进则又为事实,其理由是希望日本能从太平洋方面牵制美国。
毫无疑问,希特勒最初的确希望避免与美国生冲突,但到 咱年口月之后即认为美国终将参战,于是就想设法使美国把眼光转向亚渊。反而言之,日本人的想法也正相似,希望美德开战后会使美国把注意力先放在欧洲方
是可以减轻日本在太平洋战区所受的压
所以,很有讽刺意味,二战中的希特勒和东条真可谓同床异梦。甚至一直幻想着利用对方来给自己当挡箭牌,吸引敌人的火力。
东条英机确实愁得头都要掉光了,但是盟军这边,不管是范哈儿还是老蒋,也都忙得不得了。
在太平洋方面,自始至终。后勤对战略都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因为距离是那样遥远,所以后勤支援也就较困难:诚如麦克阿瑟所云:
“太平洋战争的最大问题就是兵力的运输和维持。胜利的基础即为后勤问题的解决。”
太平洋是一个太大的战场,而且同时又包括着美国陆军和海军两套不同的独立指挥系统,所以西南太平洋麦克阿瑟屿中太平洋尼米兹两个战区之间始终对于有限的资源持续不断地展开激烈争夺战,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就被迫采取一种分头进攻的弹性战略:尼米兹越过中太平洋向西进攻,麦克阿瑟越过西南太平洋向西北进攻,以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附近为会师点。至于优先步骤和目标则将根据情况的展而作适当的弹性调整。
最初是各打各的仗,彼此暂时相安无事,但进入到 呐年以后,随着战事的进展顺利,两支兵力的矛头是越来越接近,于是美国陆海两军对于下一个主要目标的问题遂开始生了激烈的争论。
陆军方面除了害怕在开放的海洋上越过漫长的距离外,同时也认为马里亚纳和帕劳等岛屿实在太小小不足以当作向日本内圈防线动巨型攻击的基地。他们相信必须有较大型的陆上基地始能采取进一步行动。此外。他们在西南太平洋的作战经验也都是只限于较短的水上距离。对于远距离的越洋作战自然视为畏途。
海军方面的经验和观念则完全不同,自旧钦年以来,在中太平洋战区,越过长距离的水上作战早已成为惯例。尼米兹的问题与麦克阿瑟的完全不同,所以其解答也不一样。麦克阿瑟是以陆地为基地,而尼米兹则带着他的基地一同走。换言之,他的大舰队一方面是作战基地。另一方面又是打击兵力。那是一种四个一体的组织一个浮动基地、一支舰队、一支空军和一支陆战队。
在中途岛之战以后,此种兵力即已设计和组织完成,在世界海军史上应算是伟大杰作之一。此种战争工具不仅具有强大威力,而且更能自给自足,把所有的补给、维护、修理等设施都带着走,所以也就具有无限大的行动半径。因此。海军上将金和尼米兹对于陆上基地并不那样看重。
员后的决定仍像过去许多基地决定一样,关键仍为目前已有的后勤资源。
日本为一海洋帝国,战略物资几全仰给国外,国内粮食亦不能自足。当动战争时,其商船仅晒万毛吨。比 咽年的英国连”3都不到。日本海军对护航作业毫无计哉和准备,仅当商船损失惨重后才开始寻求对策,但已来不及了。
美国潜艇部队对胜利之贡献极大,其打击针对日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