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欧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远征欧洲- 第6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兰芳也在积极引进人口,从民国持续移民华人就不用说了,连日本人和波斯人秦致远现在都不拒绝,就是想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
  和生存空间一样,人力资源也是要抢的,这一点全世界都有共识。
  “雇佣怎么样?我们去北非或者是中东雇佣本地人,他们对于生活要求不高,饿不死就行。”陈康健有主意,看来吉布提搞得很不错。
  “你那个‘雇佣’就别提了吧。”秦致远不给面子,直接戳穿陈康健的老底。
  陈康健所谓的“雇佣”其实就是蓄奴,不仅仅是从哪些奴隶贩子手中买奴隶,陈康健自己组织的也有“猎奴队”。
  这听上去有点残忍,但“奴隶交易”这种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完全消失,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天经地义。
  其实说起来也还算不错,至少在秦致远的要求下,陈康健没有虐待那些“奴隶”的意思,那些“奴隶”工作甚至是有薪水的,这已经和雇工差不多,虽然薪水低了点,但和“奴隶”是有根本区别的。
  陈康健可以不要脸,秦致远不能不要,吉布提那个鸽子蛋大点的小地方地处北非,距离欧洲还是远,撒丁岛可是在地中海的中心,这里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秦致远在撒丁岛使用奴隶,那就算是秦致远把撒丁岛建成伦敦、巴黎那样繁华的所在,也成不了兰芳的名片,而是兰芳的丑闻。
  “是真雇——”陈康健瞪大眼睛喊冤,无辜的不能再无辜了:“埃及现在有个劳务输出局,咱们可以从埃及雇,价格便宜得很,薪水只是咱们兰芳工人的三分之一,甚至他们不要钱,给东西就行,什么罐头、脸盆、衣服什么的,给什么要什么,西部省现在就是从埃及雇人,雇了好几万呢。”
  “劳务输出局?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秦致远有点好奇。
  在陈康健的解释下,秦致远才明白怎么回事。
  杨德山在埃及登基之后,对埃及进行了“世俗化”改造,首先就是把“埃及——约旦”这个国名改成了纯粹的“埃及”。这当然引起了一部分约旦人的反对,杨德山也不客气,只要有人敢造反,杨德山就直接镇压,一点谈判的余地也不留。
  有战争就会有俘虏,埃及的闲人也不少,很多埃及人就是混吃等死,杨德山出于实际情况考虑,就弄了这么个劳务输出局,给国民找工作的同时,也能增加点政府收入。
  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1017章 步步推进
  说起“以工代赈”,这也算是历史悠久。
  最有名的“以工代赈”应该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罗斯福执政初期,美国全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
  在1934年以前,美国政府为了救济这些失业人口,使用的方式是直接救济,也就是所有没工作的,每天都可以领点吃的喝的。罗斯福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将单纯的赈济改为“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这被称为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效果还是很不错,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到二战前夕,美国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以上。可以说,“新政”通过上述举措,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埃及的劳动力状况和1934年以前的美国差不多,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和乞丐差不多。
  问题是埃及比美国穷得多,埃及政府也没有能力赈济,所以埃及人就算是想乞讨都无处可去,大家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家里的粮食自给都不够吃,实在是没有能力周济乡邻。
  在这种前提下,杨德山弄出来一个劳务输出局也是无奈之举。
  杨德山也想“以工代赈”,不过埃及政府已经穷到连政府投资都投不起的程度,想要“以工代赈”也没有“工”可以提供给埃及人。
  幸好有兰芳的西部省,西部省正在大肆建设,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资源,于是杨德山把埃及国内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有计划的向西部省输出,这既能缓解兰芳西部省人力不足的问题,也能为埃及政府创造一部分收入,又能让那些想工作的埃及人能够自食其力,真是一举多得。
  陈康健肯定也是反对奴隶贸易的,没办法的时候可以拿奴隶凑活着用,只要有替代资源,陈康健可愿意采取一些正规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目前的西部省,埃及人确实是不少,至少有超过二十万埃及人在西部省工作,其中仅仅是吉布提就超过十万人。
  听到杨德山的解释,秦致远马上也动了心。
  华人的人力资源虽然多,不过秦致远把人从民国弄出来,并不是要当做建筑工人使用的,兰芳从民国弄出来的华人,基本上都被安置到兰芳各地,要么是农民,要么是进入工厂的工人,要么就是军人,很少有进工地的。
  秦致远很清楚,华人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而建筑工人是要随着工地走的,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把华人都弄进工地,哪有功夫生孩子?
  对于兰芳来说,秦致远理想中的人口结构是华人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现在看来,高丽人和日本人的比例还是有点大,想要改变人口结构,那就要保证华人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生育率。
  其实一直以来华人的生育率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华人的人口才能占据全世界总人口的四成以上。这要归功于华人社会的稳定,以及华人高超的农业技能,社会稳定能保证人口增长不会因为战乱减少,农业发达则能保证人们有足够的口粮,在这两方面,兰芳现在做得都不错。
  民国因为正处于战乱中,秦致远不太清楚民国的人口出生率,但在兰芳,每一个适龄妇女现在生育的孩子是3。8个,其中华人的生育率是最高的,平均有4。2个,估计到二十年之后,兰芳的华人虽然达不到绝对的主体地位,达到主体地位还是没问题。
  平均每个女人生4。2个孩子,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不过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真的不稀罕,秦致远的父辈姐妹五、六个的都是正常,十几个兄弟姐妹的也不是没有,这还是一夫一妻的前提下,如果是一夫多妻,兄弟姐妹的数量会更多。
  华人对于子女的感情是很特殊的,现在可没有“计划生育”作祟,多子多福才是主导思想,谁家要是没有两个儿子继承血统,出门和人打招呼都不好意思。
  秦致远对生育当然是持鼓励态度,兰芳现在已经有婴幼儿产品出现,甚至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兰芳政府对于婴幼儿产品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是首先要把控的基础,然后就是低廉的价格,秦致远甚至规定,所有的婴幼儿产品利润不准超过百分之十,这当然会让那些婴幼儿产品生产商有所不满,不过为了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秦致远顾不得那么多,不相干可以不干,连朱莉的私人产业“丑小鸭”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在运营,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要求更多?
  至于教育和医疗,这在兰芳基本上是免费提供的,兰芳现在还没有私人医院和所谓的“贵族学校”,连秦德都是到童子军里去上学,其他人再贵还能贵到哪儿去呢——
  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所以兰芳的华人生育起子女那叫一个全力以赴,可以说华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宽松的环境,国家没有名目繁多的徭役,没有令人怨声载道的农税,仓库里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所有的一切共同促成兰芳人口的大爆发。
  秦致远不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孩子上面,秦致远的任务是为兰芳国民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所以听到陈康健的解释后,秦致远稍加思索就马上拍板,和杨德山联系,从埃及雇用人手建设撒丁岛。
  杨德山创建劳务输出局的初衷就是这个,西部省的需求也算是帮了杨德山的大忙,埃及人有了工作,生活有了希望,也确实没几个普通人把“苏丹”这个名称当成是一个多么事关生死的问题,于是当天埃及劳务输出局就给撒丁州回复:在一个星期之内,埃及可以为撒丁州提供超过三十万劳动力,一个月之后,这个数字可以增加到五十万。
  五十万人,这相当于现在埃及国内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见杨德山面临的困难有多大,这么多的人没有生活来源,确实是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
  兰芳从埃及每雇佣一个人,要付给埃及政府五个英镑的中介费用,同时每个月埃及政府要从这些工人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管理费用。五个英镑虽然不多,但架不住人多,一下子就是几十万人,对于埃及政府来说也算是收入不菲,更何况还有后续源源不断的收入,这对于现在饥寒交迫的埃及政府来说很重要。
  秦致远并不在乎这些费用,虽然折合成兰芳元,一次性就要付给埃及政府近千万元,但和节省的时间比起来,秦致远更愿意用金钱换取劳动力,这对于秦致远来说同样重要。
  埃及政府和兰芳政府达成协议之后,这个协议还是吸引了大范围关注,其中主要关注的是民国政府和印度政府。
  要说目前的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还是民国,然后就要数印度了,说到劳动力输出,怎么算也轮不到埃及人。
  张雨亭听到这个消息后最迫切,马上和陆徵祥联系,表示民国也可以组织劳动力进行输出。
  兰芳虽然在持续从民国移民,但对于很多华人来说,终究还是故土难离,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寄人篱下,虽然兰芳移民局组织了很多已经移民兰芳的华人回到家乡现身说法,还是有很多华人不愿意加入移民队伍。
  不愿意移民,并不代表不愿意出门打工,说到底还是没有逼到份上,如果连饭都吃不起眼看就要饿死,也就顾不上什么离乡不离乡,民国国内从来都不乏流民,这些人都是祸乱的根源,必须要让他们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才能缓慢恢复。
  张雨亭月前彻底击败南方军政府,名义上正式统一全国,恢复经济成了北洋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张雨亭也迫切需要“以工代赈”。
  对于民国的要求,秦致远几乎不会拒绝,张雨亭表达了民国可以输出劳力的意愿后,秦致远马上命令陆徵祥和张雨亭联系,用和对埃及同样的条件,争取从民国获得更多的劳动力。
  相对于埃及,在人力方面民国绝对是“财大气粗”,得到兰芳政府的回复后,张雨亭动作快,马上就表示北洋政府至少可以为兰芳提供上百万劳动力,如果要求标准进一步放宽,这个数字将会进一步增加。
  南方军政府当初占据的地区是东南地区,这个地区恰恰是华人思想最开放的地区,大概从宋代开始,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就有“下西洋”的传统。
  当初南方军政府占据东南沿海的时候,因为和兰芳关系不睦,兰芳想从民国东南沿海获得移民并不容易,现在不一样,现在等于是民国彻底向兰芳敞开了人力资源市场,所以张雨亭才一口气就能许诺上百万人。
  足够了,最起码想要建设撒丁岛是已经足够了。


第1018章 变局
  1924年2月5号,农历传统春节。
  就在这一天,遥远的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高尔察克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红色革命的蔓延。
  其实从一个月前,大规模罢工就已经开始。
  最初时的罢工仅仅出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等一些个大城市,然后罢工迅速蔓延,遍及俄罗斯每一个角落。
  现在看斯大林进攻波兰,这只是一个障眼法,用来转移高尔察克联合政府的注意力。斯大林率军攻入波兰境内之后,高尔察克果然放松了警惕,这让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很快蔓延,直到不可收拾。
  这也怪不得别人,世界大战后,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俄罗斯民众食不果腹饥寒交迫,本来指望高尔察克上台后能带来一些改变,但没想到这已经过了一两年,经济还是没有复苏的迹象,这让俄罗斯人失望透顶,对高尔察克的不满也终于累积到了极致。
  不能说高尔察克不民主,罢工刚开始的时候,高尔察克也和罢工运动的领导者进行联系,双方坐下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不过这无济于事,民主也要看对谁,经过数年的生死搏杀,俄罗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高尔察克居然还不接受教训,这也是活该。
  因为劳资双方之间要求的差距过大,这让谈判无法调和,就在高尔察克积极回应工人们的要求时,罢工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蔓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