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物品
    所以,当杨沐看到邸报司的奏折时,着实吃了一惊。
    第一期报纸,发行了两万份,被抢购一空。
    第二期报纸,发行了三万份,还是被抢购一空。
    杨沐有一瞬间的怀疑苍国老百姓识字率和购买力,到这个程度了
    虽然,每一期报纸中,都有五千份被分派到郑申两国,但是对于苍国现有的人口来说,这个数据还是大得吓人。
    诧异之余,杨沐更多的是高兴。
    报纸,在统治者看来,控制百姓思想的作用似乎更多一些,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舆论宣传武器,以后的治国理政,都会简单很多。
    同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眼光和这个世界的人,隔着一条天堑。
    在后世,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纸媒已经没落得不成样子,大多数依靠一些机关单位死撑,半死不活,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怎么在意,觉得报纸很普通,创立的初衷只是当作辟谣的工具。
    但是在这个世界,报纸的出现拓开了老百姓获取消息的渠道,所有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
    乃至于,报纸上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都会被人津津乐道。
    报纸的出现,就犹如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网络冲浪一样,让老百姓们沉浸痴迷。
    据了解,城中的酒馆和客栈,就特地订了一些报纸,贴在显眼的地方,安排识字的人朗读给客人们听,当作一个揽客的手段
===分节阅读 81
    。
    第163章 识字大会
    报纸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而教育部,经过了三个月的筹谋布局,也在准备识字大会。
    这一次大会,并不是常规举办,跟古代的恩科差不多,算是因人才紧缺而组织的一次特别的选拔考试。
    三个月来,下乡的教书先生也算是兢兢业业,虽说初始的目的是为了仕途和爵位,但是发展到现在,不少贵族子弟已经开始融入乡土,对老百姓有了感情。
    识字大会,是国民素质提升的一次机会,跟历史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差不多,甚至影响更为深远。
    可以预见的是,待到识字率有所提升之后,各行各业,都会相应的兴盛起来,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就比如说报纸和书籍,随着识字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翻个几番不成问题。
    十一月十三,整个苍国的气氛都有些变化。
    就像是后世的高考一样,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整个苍国的百姓都聚焦此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这一次参加识字大会的人当中,注定有一批人要飞黄腾达,从底层普通老百姓,一跃成为吃官府俸禄的大老爷。
    当然,取得参加资格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通过各地官府的识字考核,取得识字证书
    而这第一轮选拔,也早已经完成,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一共是两千六百多人。
    这些人中,以年轻的男子居多,当然也夹杂着少数的女子。
    为此,教育部还特地搭建了一个临时考场,在城中的客栈和贵族家里借了许多桌凳。
    所有参加识字大会的学子,都是自带笔墨,显然,他们的教书先生比他们还紧张,全都帮他们备齐了。
    随着大锣敲响,识字大会开始。
    首先是笔试,半个时辰的时间默写启蒙手册上的一些句子,然后再是看懂一篇短文,简单回答上面的问题。
    或许,这些只是后世小学二年级的题目,但是对于这些刚学会识字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
    笔试过后,合格的也就八百多人,进入到面试。
    至于面试的内容,则与识字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通过一些提问,判断各人的思想和处理政事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如一个考官问,如果让你处理一起纠纷,一方给你十两银子,一方给你二十两银子,他们的供词都很在理,如果是你的话,会偏向于哪一方
    这本是一个逻辑题,一些人脑子简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二十两的一方。
    二十两
    考官一脸嫌弃的看着他,在当今陛下严查贪腐的局势下,你还干这种不要脸的事
    淘汰
    再例如,如果街上碰到有人说皇帝陛下的坏话,你应该怎么做
    有些人说立即报告给官府,有人说应该以理相劝,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打到深刻反省为止。
    于是,前面的两个人低分,后面一人获得高分。
    诸如此类,看似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
    经过一天的选拔,最后剩下两百三十多人。
    这两百多人,当天晚上就被排好了名次,由吏部安排,授予了一些地方小官职,成绩排在前列的,直接被安排到了十二部补缺,担任一些基层官吏。
    第二天,整个苍国都沸腾了
    原来,平民老百姓,是真的有机会做官的
    就譬如胡二狗,刚从客栈中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通过了还是第三名
    报信贺喜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就连他的教书先生,也都是笑吟吟的到了客栈,提着一个礼盒,对他祝贺。
    “恭贺胡兄,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贺兄了不得呀,排在第三名,直接进入了户部,以后当上郎官大老爷也是有可能的”
    “你们上河村真是不得了,上次出了个胡骇,生擒了敌军主将,成了五星爵民,再加上你,上河村算是出了两个大能人”
    “胡兄今年还是十六岁吧,家里给说亲事没有我那妹子正好也到了出嫁的年纪”
    胡二狗感觉周围一切都那么不真实,看着簇拥着几个的那些人,他很怀疑这是不是在做梦。
    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出客栈的,他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了一块告示牌下,上面贴着一块皇榜,而自己的名字赫然就在其上。
    每一个人,都被分配了官职。
    官职虽小,但是已经对于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已经算是一步登天了,将来再踏实肯干,以如今苍国的官场风气,平民子弟应该有出头的机会。
    能比得上胡骇哥哥么
    胡二狗捏紧了拳头,当初胡骇从战场归来,成为了五星爵民,整个村子一片沸腾,杀鸡宰羊,一下子成了村子里的神话,成了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他就是众多被爹娘教育的人之一。
    现在,自己也能扬眉吐气,光宗耀祖了
    回过神之后,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紧跟朝廷路线走,有皇帝陛下的扶持,应该会很顺畅的
    识字大会在民间掀起狂澜,杨沐倒也不怎么惊诧。
    唯一安慰的就是,上几个月打压世家门阀太狠,空缺出来的那么多基层职位,终于补上了一些。
    至于高一点的职位三个国家就这么一点大,三百多万人口的政事,其实负荷也不是很高,等以后一切步入了正规,真正把科举办起来,也就能放心安排了。
    所以,在下达了一道圣旨,赐封了官职之后,他也就没有怎么理会,其余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教育部和吏部,自己来到了城郊。
    这里,是一座正在建造的厂区,从外面看就是一个瓮城一样,也算是一个工业园。
    造纸厂
    印刷厂
    报纸的兴盛,让造纸术和印刷术率先出现,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两座厂子也就应运而生。
    两座厂子,没有什么私营和官营的说法,反正都是直接挂在工部的名下,受朝廷的管辖,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央企。
    第164章 造纸厂和印刷厂
    杨沐銮驾亲至,身边自然跟随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员,工部尚书陈佑站在旁边,小心翼翼的陪侍,一一介绍。
    他的视察,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但是却表明了一个态度,让整个朝廷为这一片工业园区一路开绿灯。
    到时候大苍时报一刊登,百姓们也都会聚焦这一片园区,争相成为里面的工人。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识字大会要录取五十多个女子的原因,将来这批人是要成为园区的基层干部的。
    一路而行,整个园区看起来光秃秃的,到处都有工部的官吏在忙活。
    两座在建的厂子占地面积很广,每一座厂子都能容纳几千人同时开工,旁边还是一座纺织厂也正在规划。
    纸厂无非就是生产出纸张,这个只需要招收平民,传授一定的技艺就好。
    而印刷厂,能够运作的空间就大得多了,像什么西游记寓言故事金瓶梅三言二拍都可以通过删减,印刷出来,在国内外发行。
    学过一些经济学的杨沐,并不担心老百姓买不起这些书籍,因为目前苍国老百姓的口袋已经开始富起来了,银子积蓄在家里,只不过是冷冰冰的金属,货币只有流通起来,才能真正叫做货币。
    购买书籍并不会让百姓们的家庭变得贫穷,而是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上升,让产业更密集,普通百姓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工价也水涨船高,得利的必将是所有的老百姓。
    如果这些书籍能畅销国外,那就等于是赚取外汇,真正的大赚特赚。
    果然,经过第三期报纸的宣传,杨沐视察的消息迅速在百姓中引起了热议,待工部发布了招工消息之后,报名者争先恐后。
    一方面,皇帝陛下的支持占了很大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工钱的诱惑也难以抵挡。
    因为,在第四期的报纸上标注了工价,普通岗位最低一两银子一个月,少数岗位达到了二两银子一个月
    要知道,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一年的总收入普遍都在十两银子以下,过去那些没有田地的农民家庭,一年能赚五六两银子就不错了,缴纳了人丁税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剩余,一年难得吃一顿饱饭
    一两银子一个月,相当于一个人赚得比一大家人还多
    所以,报名者积极踊跃,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工部也遵循了杨沐的旨意,在一些轻松细致的岗位上,倾向于家庭贫困的妇女,家庭负担沉重的优先。
    一次性,一共召了五千多人,其中妇女就占据了三千多。
    民间议论纷纷,这个政策的出台,相当于奴隶税制改革后的另一个大动作,前者是解救奴隶,后者是提高女子的地位。
    其实,杨沐也没想过这么多,他的初衷是解放生产力,毕竟女性在整个国家占据着一半的比重,如果恪守传统在家里相夫教子,干一些基础的农活,那就有些浪费资源了,轻工业才是她们最好的舞台,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得到过很好的验证。
    培训和厂房建设同步进行,十二月中旬,两座工厂正式投入生产。
    印刻的第一本书,即是寓言故事,这本书放在后世,其实也就是一本启蒙读物,但是在这个故事匮乏,从未有过寓言先例的世界,就犹如一滴水落进了滚烫的油锅里,与众不同。
    寓言这种文体,本身就是浅显易懂,老少皆宜,阅读起来也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水平,蕴含的哲理引人深思,回味悠长,自然也让人耳目一新,口口相传。
    所以,当杨沐把手稿递到孔尚贤面前的时候,后者激动不已,直接看得入了迷。
    这让杨沐直撇嘴,不就是狼来了、农夫与蛇、画蛇添足、乌鸦喝水之类的小故事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杨沐不信邪,又把它给了姬翎儿和皇后等后宫女子观阅,也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当即,杨沐就决定用它试试水,让印刷厂生产了三万册,通过报纸销售渠道,二十文钱一本,批发了下去。
    结果,销售情况也很符合预期,这本书受到了贵族的追捧,第一天就卖出了将近一万本,贵族子弟几乎人手一本,经济能力稍微好一点的老百姓,也纷纷掏钱购买,皇城就消化掉了一半。
    当第一批书籍运抵申国和郑国之后,也在上层贵族中间掀起了一阵风潮,三四天的功夫,另外的两万本也销售一空。
    由此,杨沐彻底放下心来,命令印刷厂再加印了十万册,让商队运抵北方的大盛国进行售卖。
    批发价格,暂定为每本书一两银子。
    物以稀为贵,杨沐相信那些大盛国的有钱人,并不会吝啬这一点点银子。
    而且,他并不怕被大盛国盗版,因为很明显,在印制书籍上,苍国有着绝对的技术优势,造纸术的改进让书籍纸张变得更好,活字印刷让一本书的字迹工整,成本大跌,再加上是流水线生产,就算是折合人力物力,整本的书的造价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