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一声闷响,为首的侍女直接飞了出去,后退了十丈有余,直接靠在一张案几上,颇为狼狈。
    杨沐的眉头皱了一下。
    怎么说,他也不是以前
===分节阅读 191
    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武学小白了,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侍女的武功其实并不比沈安弱,在对招之前,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侍女根本没有抵抗的心思。
    显然,她是在忍让。
    当然,承受这一击的阮国侍女并未受太重的伤,只是咳嗽了几声,就再次站起身来。
    杨沐明白,这是作为一个侍女的基本素养,没有皇帝的授意,不可因为任何的己身因素,贸然做出什么有深意的行为。
    因为,在外人看来皇帝身边的贴身之人,就代表着皇帝本身的态度,一旦造成了误解,那就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真是没劲,朕想找个机会惩罚一下几个侍女都不可能了,实在是太无趣了。”
    无趣,这是杨沐心里最直接的想法。
    身为帝王,特意为难几个侍女那就太没劲了,其实他也有一些旁敲侧击的意思,想要探一探阮国女帝的虚实。
    “陛下万乘之尊,何必为了一点点小事动怒,朕留下来是要商讨会盟中的几处大事,可没时间在这里干耗。”
    哟
    还挺傲
    杨沐怎么能不知道阮国女帝的真实想法,他非常理解这种表面上的傲气,只是一种在外人面前的坚强掩饰罢了。
    或许,她以前并不是这样,但是当久了皇帝,或多或少都会沾染这种上位者的气息。
    上位者,就该是高傲的。
    杨沐也是上位者。
    所以,他也有自己的高傲。
    于是,干脆就不管不顾,直接撇过头,对邵国皇帝道:“还请陛下移步,共参大事。”
    这一句话,引得邵国皇帝心花怒放。
    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所谓大事,除了支援邵国之外,还能有什么
    “苍皇陛下不必客气,你我同属国君,苍国又为天下做出了莫大贡献,乃我崇尚之人。”
    “哈哈哈”
    杨沐哈哈大笑,心里并不言破。
    邵国的身份是战败国,而造成邵国成为战败国的最大因素,就是苍队的逆袭。
    邵国皇帝这句话,可能说言不由衷。
    果然,一切都是实力说话呀
    今日的会盟商谈,给杨沐最深的感觉应该就是实力二字了,第一次会盟的时候,很多国家其实并不把苍国当回事,但是第二次会盟中,他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譬如,划分地盘的策略,战败国该赔款多少,自谈判时开始,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没人敢直接反驳,顶多也就迂回探讨一下,到了最后的决定时刻,还得要他同意,才能最终拍板。
    “群敌环饲,与当初的苍国处境何其相似,朕很能体会邵国的处境。”杨沐顿了顿,道:“陛下也不必忧心,朕相信邵国一定能冲破眼前的困境,成为诸强之一”
    邵国皇帝心头热血沸腾,这句话从诸强之一的苍国皇帝嘴里说出来,与臣子说的就是不一样。
    不过,马上他就是神色一黯:“苍皇陛下高抬了,邵国尺寸之地,邦弱国小,何德何能可以成为诸强之一,眼下能保住国家宗庙,就谢天谢地了。”
    “区区小事,何必劳烦天地大驾”杨沐开了一句玩笑,大手一挥:“有我苍国的相助,邵国灭不了”
    顿时,整个大殿诡异地安静了几秒。
    然后,邵国皇帝忽然涨红了脸,退后了一步,深深的一拱手:“若果真如此,苍皇陛下大恩大德,邵国举国上下没齿难忘,从以后定为苍国马首是瞻,绝无二心”
    哟
    还挺上道
    杨沐心里暗自点头,他想要的不多,就是邵国皇帝的这种态度
    纵横之道,多几颗棋子,苍国以后的路会好走很多。
    这时,只见邵国皇帝又退后了几步,从怀里摸出一把匕首,左手指天:“今我邵国在此立誓,愿与苍国永修盟好,同进共退,有违此誓,有如此指”
    一道寒光闪过,一截手指掉落在地上,鲜血四迸。
    “邵皇陛下这又是何必”
    杨沐叹息了一声,从邵国皇帝后退,摸出匕首的那一刻,他就约莫知道了什么,但是没想到邵国皇帝还真是豁得出去。
    看来,苍国确实是成了邵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紧接着,他叫人过来扶着邵国皇帝包扎去了,有了这个誓言,苍国与邵国结盟一事算是铁板钉钉上的事,余下细节再商量也不迟。
    整个过程,都被阮国女帝看在眼里,眸子中异彩连连,感觉有些疑惑在一瞬间茅塞顿开。
    “好了,女帝看了这么久也该累了,不如就去找个地方坐坐,探讨一下细节吧。”杨沐一本正经。
    阮国女帝没有反驳,只是不发一言,率先向后宫的方向走去。
    其余的侍女,也不知道是得到了什么命令,守在后宫之外,不再进去。
    诸国皇帝动心,杨沐便顺势推进。
    “朕决定,只要是与我大苍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在不损伤我大苍利益,不威胁我大苍安全的同时,朕愿意与之分享我大苍的各种武器,也就是说只要是得到我苍国认可的国家,就能够获得我大苍包括兵器在内的诸多物品。”
    此言一出,一些皇帝的眸子一亮。
    如果苍国的武器和水泥等战略物资可以当作寻常的货物一般贩卖,那么哪一国就都将有机会得到。
    换句话说,这给了一些军事羸弱的国家一个机会。
    只要舍得花大价钱从苍国购买武器和战略物资,那么何愁不能强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骑虎难下的事。
    如果敌国购买了武器,自己能不购买吗
    如果敌国与苍国交好了,而自己能与之交恶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从而,就会像是比试一样,互相之间竞争追逐,一旦军队对苍国的武器产生了依赖,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能力,就只能是源源不断的购买苍国的兵器了。
    在这些国家中,最吃亏的应该是阮国。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阮国与苍国的关系一向非常的密切,包括苍国内最先进的武器,譬如骑兵所有用的弯刀与步兵所用的朴刀等等,苍国都非常慷慨的卖给了阮国。
    除了阮国之外,就只有楚国和魏国在几年前因为战略需要,购买了一批。
    而其余的物资,例如大白纸和压缩饼干,或者是书本与雨伞之类的,民间的商队来往密切,两国都从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阮国就是在借势。
    借用苍国先进的技术,壮大本国的力量。
    这一点,杨沐非常的清楚。
    因为,在地球上的十九世纪时期,寻求对外扩张的日本也是这么做的,在其军工产业上,其实在尖端之处也非常的弱小,但就是通过不断的购买其余国家的装备,比如军舰和火炮飞机等等,迅速壮大己国,而后一跃成为亚洲的军事第一强国。吴国皇帝的心情,犹如黑暗中的一盏蜡烛。
    他明白,四周都是黑暗。
    但是不知道在前方的什么地方,肯定还会有希望
    希望在哪里
    会盟结束后,他连夜率领人马出城,快马加鞭返回国内。
    由于今日天气晴朗,所以道路也都通畅,在苍国内有水泥路和轨道辅助,出了苍国之后又有四通八达的商道,只是十几日的时间,他便返回到了吴国。
    一回到国内,便紧急召开了一次大朝议。
    商讨会盟之后,吴国的避难之策。
    一时间,国内人心惶惶,贵族势力纷纷外逃。
    吴国皇帝也不后悔,毕竟这个消息迟早要传到吴国,不如趁早平息负面影响好。
    于是,在几位皇族大臣的建议之下,吴国皇帝下令,以铁血手段接连杀了上千贵族,终于暂时止住了这一股外逃风。
    其后,就是振奋人心的策略了,散尽皇宫内库之财,赏赐给边关将士。
    同时,目标一致对邵国开战
    此时,诸国皇帝都还在会盟商讨细节,周边各国的皇帝都好不在国内,这便给了吴国一个很大的可趁之机。
    策略一立定,立即开始了紧迫有序的运转。
    大军正在云集,头一件大事是任将。
    目下,吴国大将吴贲与楚国交战之外,其余的诸多大将也都有使命在身,原本一班齐整整的大将顿时显得单薄起来。
    反复思忖,吴皇接受了臣下的建议,赐几位遭受贬谪的大将无罪,重新启用。
    中军司马、幕府大将、统帅、先锋等等,任将之事方初告了结。
    第二件大事,是会同国尉府等相关官署,一一确定调兵事宜。
    自灭国大战开始,无论分合,吴军对外出动的总兵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年所有的大军始终在关外作战。
    伐晋之打了一年多,因始终未出现兵力匮乏之困境,也就没有再行征发国人入军。
    目下,伤亡连同既往伤亡,新军兵员已经锐减三十万余,再减去留镇边疆的,主力大军统共只有二十万余,距预计的五十万大军相差尚远。
    故此,要调集五十万灭邵大军,实际上便是要以这二十余万新军为主力并聚合整个吴国的兵力。
    大举调兵关涉各方,须得皇帝亲自出马筹划并随时决断。
    丞相人等,由四方各出一名精干大吏组成一个聚兵署,依照四方长官商定的方略实施调兵,主要关塞守军,一律调出由副将率领的三成兵员,合计二万上下,另外的驻兵重地是拱卫皇都的,同样调出八成,最后总共合计,堪堪五十万大军。
    此后,一旦被外邦军队突破边关,吴国内再无抵抗之力。
    但是,他只能这样了。
    冒险一战。
    吴国皇帝给所有的发令官署都明白限定了时日,无论艰难险阻,十日之内所调军马必须开到指定大营,完成兵将统属之整编。
    第三件大事,备细确定兵器打造修葺与粮草辎重方略。
    吴队的兵器装备经历了诸多大战,早已经残败不堪,此时便要凑出一套可用的兵器。
    根基疏浚完毕,已是十日之后了。
    此时,各国皇帝刚刚回国。
    譬如邵国皇帝,还在苍国皇宫。
    幕府人马辚辚上路。
    “诸位将军,灭邵之功,在此一役”
    几日之后,幕府人马抵达南阳大营,
    第398章
    吴国攻邵,算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
    事关生死存亡,从上到下每一个吴国臣民,都非常清楚打赢这一战有多重要。
    消灭了这最弱的邵国,便有机会雄踞关口,不让楚国的王畿之军入关。
    吴国君臣很明白,吴国的处境很糟糕,在这种大环境下,没有一个国家会帮助吴国,同样的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会放弃吴国这块肥肉。
    不说其余小国,就说楚国与莽国,甚至是阮国都不会善罢甘休。
    解决了晋国,这些大国可以高枕无忧,放心的扩张了。
    吴国当然知道,一旦诸国真的对吴国发力,那么吴国的生存处境将会变得极为艰难,几乎没有幸存的可能。
    唯一的希望就是,吴国能抵住最初的压力,表现出誓死抵抗的决心,让几个大国明白,吴国不是那么好灭的。
    这样一来,各国还舍得投入大兵力来侵夺吴国吗
    是的,吴国在豪赌。
    赌的是,会盟之后各国不会就此安宁,赌的是几个大国之间暗暗较劲,急于对周围的效果扩张。
    比如,阮国的周围有临国、曹国、曹国、兰国等,这些国家可多要比吴国好灭得多,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阮国先解决掉这几个近邻,所带来的国力提升,远远比距离阮国遥远的吴国要好得多。
    吴国君臣料想,这场战事最大的变数就是阮国。
    阮国之所以在会盟中,赞同诸国攻灭吴国,无非就是看在吴国腹背受敌,被周围的诸国所不容,所以进来分一杯羹罢了。
    真正打起来,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的时候,阮国会不会调转方向还不一定。
    然后,就是楚国那边。
    吴国和楚国是世仇,去年还因为坑了楚国一把,让楚国遭受了百年来最大的惨败和损失,所以压根就没有抱有任何和解的想法。
    所以,吴国的想法是,顶住第一波压力,待到阮国的意志动摇之后,就可以通过许诺给阮国一些利益,请求阮国退兵。
    那个时候,吴国再寻求与云国等几个在会盟上支持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