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四日,宦官奉旨在皇宫正殿陈设御座香案,并在御座前的大殿正中安放好宫中特制的诏书案、册案、宝案。
    丹陛东边,临时设立册宝亭一座,一应参与册立太子典礼的赞礼官员、百官和所有有关人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排练。
    授册宝官站在皇太子东边,西向侍立。
    读册宝官站在授册宝官北,西向侍立。
    捧进册宝官站在读册宝官南,西向侍立。
    受册宝官内使二人,站在皇太子西。
    界册宝亭内官八人,站在丹陛册宝亭东。
    承制官站在殿内西边。
    宣制官站在殿门外东北。
    赞礼官二人站在丹陛上南部。
    文武百官按照品级班次排列在朝殿之外的石阶上,文官西向立,武官东向立。
    诸国使臣、僧道、奢老站在文官南,负贵宫廷事务的文官、保卫宫廷的武官按规定的位置侍立。
    大殿中,诏书、册、宝一一安放就绪,内使监官负责守卫、保护。
    接连几次排练,确定没有纰漏之后,礼部这才结束。
    二月十五,太子册立大典正式开始。
    清晨时分,宫廷禁卫威风凛凛地排列在皇宫门外东西两侧,旌旗猎猎,仪仗森严。
    鼓乐、仪仗伺俱迎送册宝至东宫,迎候太子。
    文、武百官身穿官服,分不同品级,齐集于朝殿之外。
    杨沐身穿最庄严、球贵的礼服衰冕,不发一言。
    准太子杨钧一身盛装,冕服侍立于内廷门外。
    杨沐在近侍的族拥下起身离座,前往朝殿。
    宫廷乐队吹奏雅乐乐章,杨沐在美妙的乐声中升上宝座四位服饰庄严的引导官引皇太子杨钧进入朝殿,鼓乐齐鸣。
    准太子杨钧到大殿前丹陛拜位侍立。
    赞礼官站在杨钧的左右,高声喊道:“鞠躬”
    杨钧一拜,再拜。
    承制官跪向杨沐承制,然后起立,站在门外,喊道:“有制。”
    赞礼官应声喊:“跪”
    杨钧跪下。
    宣制官宣布:“册杨钧为皇太子。”
    内赞官接引杨钧到御座前拜位。
    内赞官唱道:“跪”
    杨沐小脑袋一撇,又只得老老实实跪下。
    捧册官在案前跪下捧册,郑重交给读册宝官。
    内赞官宣布读册,读册宝官跪下宣读册书。
    读完后,将册交给两位丞相。
    范宏济与孔尚贤二人,跪立在两侧,一人捧着册子,一人捧着太子印绶。
    接着,便是宣读皇帝册立太子的文书。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长子杨钧,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天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太鼎八年二月十五日,授杨钧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布告内外,咸使闻知。”
    宜读完毕后,皇帝近侍官沈安手持太子玺缓,神情庄重地交给太子杨钧。
    杨钧一个小孩子,看着太子玺绶,好奇不已。
    好在,之前就毕竟被教导了一番礼仪,总算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状况。
    杨钧跪在再拜三稽首,接受太子玺缓。
    于是,接下来册立太子的仪式进入"gaochao",百官跪拜在地,一步一叩首,上殿恭贺,齐呼皇帝万岁。
    杨沐点了点头,宣布大赦天下,减免半年徭赋税,特赦死囚改为发配。
    紧接着,内使将册、宝放入册宝亭盈匣中,皇太子杨钧在丹陛下鞠躬,郑重四拜。
    册、宝亭在仪仗鼓吹和百官迎送下抬入东宫。
    皇太子杨钧到中宫朝谢皇后,接着拜渴宗庙、敬告祖宗。
    拜谒宗庙分两个步骤,首先是杨沐以皇帝的身份告祭祖宗,简单地说,就是告诉这些老祖宗,自己生了一个了不得的儿子,并且立这个了不得的儿子为太子,让祖宗保佑皇太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储。
    说起来,这个仪式其实没多大存在的必要。
    因为,苍国自从立国到现在,总共也就只有两任皇帝,杨沐的那个便宜老爹,只怕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被人穿越了,而且还将苍国发展到了如今这般强大。
    这祖庙中,更多的是杨沐的祖辈,那些在杨沐那个便宜老爹成为皇帝之前,就已经供奉的祖先。
    好在,从血脉上来说,杨沐是货真价实的杨氏子弟,小皇子杨钧也是根正苗红的杨氏血脉。
    至于第二个步骤,那就是太子杨钧,以太子的身份在祖庙中上香,告诉祖先自己会勤奋好学,做好一个储君的本分,学习治国之道,希望祖宗庇佑云云。
    接着,太子杨钧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宫城楼。
    老百姓夹道而立,争睹未来天子的仪容,场面十分壮观。
    第363章 立太子之后
    典礼一直进行到了下午,别说杨沐了,就连小杨钧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要不是被侍从一直哄着,恐怕早已经睡着了。
    典礼完成之后,就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苍国内全新的君储关系建立了起来。
    杨沐也有点迷茫,他还年轻,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些年,父子之间的关系会发展成怎样,但是至少从目前看来,还算是和谐的。
    至少,苍国内部变得更加稳定了。
    所谓的国家朝廷,其实就是指一级一级往下的统治关系,这其中最总要便是最顶端的一层,也就是皇帝。
    再然后,就是丞相和其余百官。
    从现在开始,苍国的至高统治者终于可以无忧了,有了传承之人,哪怕再风雨飘摇,也不会失去主心骨。
    打一个不好的比方,如果哪一天杨沐有什么三长两短,那么太子就可以立即登位,稳定朝局和人心,不至于让苍国陷于内乱之中,也不会引起底下官员的恐慌。
    但是,杨沐还有一个万万没想都的地方,那就是朝中官员们变得更加有干劲了。
    因为,就在二月十六日,也就是立下太子之后的第一天,朝会之时的气氛就有了些许的变化。
    这一天是太子册立之后的第一天,所以按照礼制,太子是需要临朝的。
    一大早,小杨钧就在睡梦中,被侍从叫醒,然后穿好了小衣裳,再套上小蟒袍,十分的可爱。
    看着小杨钧睡眼惺忪的,杨沐摸了摸他的头,道:“还困吗”
    “困,不过我没关系,母后说我是男子汉。”小杨钧眨了眨眼睛,握了握拳头,然后张开了双臂,糯糯道:“父皇,抱抱。”
    杨沐露出了疼爱的笑容,低下腰将小杨钧抱了起来,轻轻抚摸他的背。
    这几天,小家伙确实是太累了。
    一天排练,加上一天的正式册封,对于一个大人来说是一件繁琐的事,费心费力。
    小家伙天生好动又活泼,能这么听话走完整套流程,已经很不容易。
    此时,天还是刚刚亮,杨沐便拍着他,不到一会儿小家伙便睡着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百官都到齐了,在宫门外的金水桥等待。
    若是在平时,这个时候大家早就进入朝殿了。
    但是今天不同,太子睡着了
    内侍将这个情况,通传到了殿外时,百官听起来虽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谁也没有异议。
    毕竟,人家父子之间的事,大家管得着么
    就算是今天,这满朝文武在外面站一天,没有皇帝陛下的旨意,大家也只能老实呆着,时辰一到各回各家。
    “让大家都进来吧。”
    良久,杨沐说了一声,同时拍了拍杨钧的小脑袋,将他叫醒。
    小家伙虽然还有些起床气,但是哼唧了几句,也就恢复如常了,乖巧地站在阶下。
    在礼部尚书王膺的带领下,朝中百官依次走入殿内。
    待等所有人都入内,并且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后,开始叩拜天子。
    按照往常,礼成之后就可以正式商议国事了。
    但是今天有些不同,百官无所动,礼部尚书王膺沉声说道:“百官觐见太子。”
    说罢,他与所有在场的朝臣一样,面朝着小杨钧拱手行礼,与其余大臣齐声拜道:“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说完,这些朝臣也不起身,直到小杨钧在太监的提醒下,抬了一下手说免礼,众位朝臣这才收礼起身。
    此时殿内,一片寂静。
    新的开始,大家都在期待,杨沐能说点什么。
    而杨沐,也在逐一打量着他们。
    他有一种感觉,百官们的精神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家里有什么大喜事一样。
    不过是昨日刚立了一个太子而已,大家的改变就这么大么
    他翻开了一个奏折。
    那是外交部严正递上来的。
    还有一个曾十三的折子。
    两者说的事情不同,一个说的是会盟,一个说的是邦交关系。
    但是,却同于都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苍国在册立太子之后,在接下来的这场会盟中态度强硬一些,落实远交近攻的战略,还是说多争夺一些钱财,为之后的扩军做准备。
    正是这一点,他有些明白这些大臣异常的原因了。
    作为一个皇帝,他自己都还没说要扩军,百官们就已经在筹谋扩军的事情了。
    扩军是为了什么
    为了打仗,为了扩张
    在伐晋之战刚刚结束,百官们都迫不及待得想要更进一步,心思昭然若揭。
    杨沐打量着满殿的朝臣,心中亦难免有些恍惚。
    他感受到了一股莫大的压力。
    因为他是皇帝,是苍国诸多大事的决策者,一言决千千万万人的生死,一言就能决定今后整个苍国的大势走向。
    他的决定,将很大程度到影响整个国家,影响国内千千万万的臣
===分节阅读 175
    民。
    今天,之所以大家这么热情高涨,并不仅仅是因为苍国立了太子,而且是经过立储一事,大家推测出,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立储,有稳固国本,图谋扩张之心。
    如果之前,大家的那些心思,都只是自己想象,同僚之间谈论一番,将想法深深的埋在心底,化作一种美好的希冀,那么册立太子一事,就让大家看了希望。
    皇帝陛下,表明心迹了
    杨沐大概也猜到了这些关窍,颇为头疼。
    事实上,他还真的没有想这么多。
    或者说,自己的潜意识里有这种心思,但是自己并没有察觉到。
    称霸么
    脑海中闪过一个可能,杨沐深深吸了口气,目视着殿内诸臣,沉声说道:“诸位,开始朝议吧。”
    “是,陛下。”
    紧凑热烈的朝议开始了。
    由于诸国皇帝已到,再讨论那些谈判之事,就显得有些不合事宜,有走漏风声之险,所以大家干脆也就不说这个问题了。
    除此之外,毕竟太子初立,大家也就讨论起了太子的学业问题。
    无非就是,要给太子找几位老师。
    总之,太子太傅这个职位,还是有很多人垂涎的。
    虽然,太子太傅只能有一个,但是捞个少傅之类的,也是一件前途无量,政途意义十分重大,将来若是太子登位,朝中的地位可就了不得了。
    第364章 粮食问题
    杨沐也很头疼。
    按照宫里的规矩,太子册立后,便要选几名授师教授其学业。
    但是,如今的苍国中,太子的学业让谁教
    是像学堂中一样,采用新式教学,还是像诸国传统的方法,聘请几个名师来教导
    从本心上,杨沐两者都是排斥的。
    如果放在后世,小杨钧这个年纪,应该还在上幼儿园,读一年级都还早着呢。
    让一个小孩子,去学那些枯燥的东西,听一些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岂不是太残忍了
    毕竟,杨钧才五岁呀。
    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杨沐以前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讨厌上学,就连上学前班,都是因为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陪他玩,如今他的儿子,又岂能在该玩的年纪,被困在枯燥的书房中,每日沉浸在学业里
    一个小孩子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自古太平皇帝多是呆弱之辈,因为从小受到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教育,杨沐想的是,这两年多花些时间,好好陪伴孩子,小孩子就应该做小孩子该做的事,再大一些的时候,就该严格教导。
    至于怎么样教导,杨沐必选的也是新式教学。
    毕竟,传统的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