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位王爷莫要贪得无厌。”其余的重臣也纷纷站出来指责。
    三王目瞪口呆,怎么也没想到,城池都还没回归,就已经提前被划分好,自己这才刚刚表露出一点占有的意思,就已经成了大臣们的公敌,似乎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样,被嘲讽得体无完肤。
    一时间,三王哑口无言,年纪稍小的沂王何事受过这等言语上的侮辱,脸上涨得通红,但是却实在是找不出一句话来反驳。
    怎么形容来着宝宝委屈,但是宝宝说不出来
    杨沐高坐在龙椅上,喝了一口参茶,看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三王,心里早就乐开了花,总算是把憋在心里的一口恶气释放了出来。
    但仅仅是恶心他们还不够,要想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还得再下一剂猛药。
    当即,他又道:“先帝之时,国家安定,所以准许三位王爷领兵据守一方,在封邑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但是如今郑国势大,对我苍国虎视眈眈,唯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变法,以图强国,几位王爷怎么看”
    又问怎么看
    三王这一回小心了,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同样的坑再也不能跳第二次了,于是都小心思掣起来。
    对于贵族们来说,无论变法的效果是好是坏,损害都非常大,尤其是割据一方的三位王爷,可以说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只有维持现状不变,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但是眼下,皇帝陛下刚刚推行政令,自己三人又无朝臣支持,就算是有不同的想法,又能怎样
    沂王自持还算有点头脑,想来想去,咬牙道:“陛下既然坚持变法,国内暂且就推行便罢了,臣等没有异议。”
    “好沂王识大体,深得朕心”杨沐大喜,拍案而起:“既然如此,那三王的封邑也如此执行,朕即刻下令吏部筛选出一应负责变法的官吏,进驻到三位的封邑中”
    “不可陛下不可”盘王和泽王吓了一大跳,派官吏到封邑中推行变法,这等于是要夺权呀简直比答应变法的后果还要严重
    “怎么刚才沂王所说,难道有假”杨沐故作惊讶。
    盘王语凝,狠狠的瞪了沂王一眼,然后道:“沂王所言,臣不敢苟同,贵族才是一国之根基,变法存在诸多漏洞,不仅弱化统治,而且掏空国库,必定会动摇国之根本,瓦解我皇族的权威。所以,此法应当废除,重新恢复旧制。”
    此话一出,周围的六部官员也纷纷点头,之前在朝堂上的妥协只是无奈之举,并不是说大家就拥护变法,现在肉已经吃到了嘴里,各种各样的小心思也就出来了,一个个全都盼着变法夭折。
    看到周围有人附和,盘王颇为得意,心里也有了计较,这次变法正好是一个契机,或许能借此拉拢朝堂势力,联合起来扳倒小皇帝也不一定。
    杨沐早知道会如此,之前那个提议只是他故意为之,为接下来的计策做铺垫罢了。
    于是,他笑道:“盘王说得有理,变法一事有待考验,不过也不能朝令夕改。这样,朕也担心三位的封邑一下子无法适应,所以决定先在其中一座封邑中试点推行,如果无用,其余两座封邑就算了,你们看如何”
    试点推行三选一
    此话一出,三王的眉头都是一拧,这个方法听着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也可行。
    但是,该用谁的封邑尝试呢“”,。
    第19章 解惑阳谋
    这是一条毒计,但同时也是一个阳谋,让人挑不出毛病。
    皇帝已经退让一步了,这么好的建议,难道要再次拒绝
    于情于理,都无法反驳和拒绝。
    三王都沉默了,从政治关系上看,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抱团取暖,以夺位为终极闯关目标。
    但是同时,这种关系也是建立在各自的实力之上,如果失去了对封邑的掌控权,那就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在一起闯关的时候充当僚机,输了下场悲惨,赢了也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还不如呆在封邑里混吃等死,自保有余。
    三王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也有自己的谋划。事实证明,不管多么精明的人,在利益面前都会陷入一个叫做人性的暗坑里,怎么都拉不出来。
    就比如现在的三王,各自沉默,都想着该如何保全自己的封邑,顺便把另外一人推下水。
    “几位王爷,可有决断不知道谁愿意为朕分忧呀”杨沐扫视了一眼,道:“愿意贡献出封邑的人,朕也不会亏待,赋税仍然可以获得一半,若是有心为官,可以到朝堂之上谋一个官职。”
    三王心里暗暗嘀咕,谁要你的官职了,王爷当得好好的,在封邑内就如土皇帝一般,过得比你还潇洒,傻子才上当。
    “陛下,臣的盘城贫瘠,水利不通,又地处最南方,不利于变法的推行,请恕臣无法为陛下分忧。”盘王率先站了出来,利益攸关的时刻,他也顾不上什么脸面了,先把自己撇开再说。
    “臣的泽城亦多有不便,西陲边境经常遭受流匪山脉的掳掠,恐怕力有不逮。”
    “陛下明鉴,沂城亦不堪重负。”
    对于盘王的率先甩锅,泽王和沂王暗骂一了声,然后也先后表态。
    杨沐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事关国运,现在全国无数双眼睛都在看着你们,所以你们更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做党的好总之,这事容后再议,几位王爷多在城中逗留几日,到底让哪座城池试点,你们自己琢磨,朕就等着好消息了。”
    “是臣等遵旨。”三位王爷一脸苦,心里想着,无论如何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封邑
    三王退去之后,杨沐又跟六部重臣讨论了一阵,话题主要聚焦在巨额赔偿和两座城池上,该如何处置,如何治理,一些小细节上都要有一个规划。
    一直到午膳时间,此次商议才结束,群臣告退,杨沐让卫忠全与司马宏两人留了下来。
    “陛下,老臣有一事不解。”卫忠全说道。
    “哦说来听听。”杨沐饶有兴致。
    卫忠全顿了顿,说道:“以如今朝堂的局势,陛下要么维持与几位王爷之间的平衡,要么就不计后果以铁血手段见三王镇压,为何单单挑出一座封邑,如此蝇头小利,岂不是既激恼了他们,又无甚收获”
    杨沐会心一笑,道:“所以,爱卿是觉得,朕这次鲁莽了”
    “臣不敢,只是觉得有欠妥当。再者说,几位王爷在皇城留几日,肯定会暗地里弄些小动作,联合朝堂中的官员反对变法,这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对,臣也这么觉得。以臣的性子,干脆直接将那几个什么王爷拉出去剁了,一了百了”司马宏也在一旁插嘴,他整个早上都皱着眉头,对几位王爷的意见大得很。
    杨沐摇摇头,无奈道:“该来的总是要来,变法损害贵族的利益,阻力肯定不小,但是两位爱卿想想,若是自己是三王中的一个,该如何自处”
    “这”卫忠全张了张嘴,沉吟了一下,道:“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毙,如果准许朝廷官吏在封邑内推行变法,等于是自掘坟墓,反正只是三选一,不如让”
    突然,卫忠全声音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眸子一亮,大呼:“妙妙计此乃阳谋,三王必定会因此争吵不休,离心离德,甚至反目为仇”
    杨沐道:“那两位爱卿觉得,三王中到底谁的威胁最大”
    “这个嘛泽王昏聩,沂王缺乏大局,只有盘王,才能虽不出众,却善使阴谋,在各大门阀中颇有人脉,辈分上又是陛下的皇叔,难以对付。”
    杨沐点点头:“那好,明日朕就请太后帮忙,邀请泽王与沂王进宫赴宴,给他们一个向太后诉苦的机会,朕再念及一下兄弟之情,偏袒他们一些,一起将盘王挤出来。”
    “呵如此,明日过后,盘王
===分节阅读 11
    可就急得跳脚了”卫忠全爽朗大笑,道:“原来陛下早就心里有了计较,是老臣僭越了。”
    杨沐摆了摆手:“爱卿一心为朕分忧,朕之大幸,苍国之大幸。正是因为爱卿处事谨慎,善于谋划,这才将两位留下,就是有大事相商议。”
    “哦还请陛下吩咐。”
    “吩咐谈不上。”杨沐摆了摆手,又摸了一下肚子:“午膳的时间到了,两位爱卿不如一同随朕用午膳,然后再慢慢商议。”
    “这个老臣不敢”卫忠全连忙躬身。
    “陛下,臣等武将,经常随军中士卒一同吃睡,习惯了一日两餐。”司马宏也抱拳推辞,要知道,与皇帝共同进膳,这可是元老级别的人物才有的殊荣,他自认为还不够资格。
    杨沐很讶异,问道:“军中的士卒,都是一日两餐”
    卫忠全点了点头:“军中的士卒也都是平民出身,习惯了。”
    杨沐大为意外,他知道,除了大户人家钟鸣鼎食,一日三餐之外,普通的平民都是一日两餐的,只是没想到,竟然连军中的士卒也是一日两餐,简直不可思议。
    试想一下,士卒们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哪还有精力操练长此以往,战斗力能提高就是怪事了
    当即,他心里暗暗记住了此事,然后吩咐御厨将午膳端到旁边的偏殿,君臣三人同席而坐,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论开来。
    而此次,要商议的事情就是军改“”,。
    第20章 摆驾毓灵宫
    说起来,杨沐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六七天了,除了上次抵抗郑国大军入侵,就再也没有跟军中的士卒接触,所以直到现在,也只认识卫忠全和司马宏两位将军,就连这次官职制度改革,也没有涉及到军方的人物。
    他深知,长此以往,肯定会导致一些军中将领心生芥蒂,甚至埋下隐患。
    所以今天,杨沐特地把两位将军留下,就是要商讨一下军队的事情,明白苍国整个军队的运作,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功勋爵制度,同时要根除积弊。
    “先帝之时,为了避免世家门阀完全坐大,所以军中的将领都不是六大门阀的人,如同老臣一样,大多都是先帝身边的近卫出身,或者从小被皇室收养训练的孤儿。”卫忠全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一边说道。
    “哦都有哪几位”杨沐问道。
    卫忠全道:“除了老臣与司马宏,还有朱熙和韩桐两位将军,各自领二千士卒,分别驻扎在南山和桃园,不过,前几日听说郑国大军来犯,于是率军北上支援,但是行军半路,战事已经停歇,于是老臣让他们在皇城外扎营暂住,过几日再前去接收北方两城。”
    杨沐点了点头,以前是皇城为最北方,直接与苍国接壤,所以全国大部分兵力都驻扎在皇城郊外,但是现在收回了北方两城,大军势必要做一个很大的调整。
    但是想着,他又觉着不对,于是问道:“朕听闻,我苍国有三万大军,但是如今细细一算,加上皇城外本就驻扎的六千士卒,满打满算也才一万,这是怎么回事”
    卫忠全一笑,道:“三万大军没错,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苍国狭小羸弱,以六十万贫弱之民养三万大军,实在是力有不逮。所以,这三万大军中,真正有营地的正规军只有一万,剩下的两万都是农民兵。”
    “农民兵”
    “所谓的农民兵,其实就是从农夫中挑选出来的青壮,平日里耕田种地,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每年农闲的时候,组织起来训练半个月,一旦发生战事,就临时征召起来,混编在正规军队中凑个人数,真正打起来也如同街头械斗一般,也算不得什么正经的士卒。”
    杨沐闻言点头,这一点他深有感触,上次兵临城下的那两万大军,有一半以上就是这种,乌合之众,一盘散沙,要不然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战败投降。
    自古以来,农民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占据优势的时候,可以一鼓作气跟在后面打秋风,看起来很吓人,但是一旦遭遇到挫折,也很容易就兵败如山倒,甚至影响一军的主力,历史上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军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三王的封邑中,每一座城都有一千左右的兵力,直接由三王统领,介于农民兵和正规军之间,到底战斗力如何,这么多年没打过仗,谁也不好说,不过凭三王那摆脱不去的吝啬与剥削的贵族习气,估计也高不到哪去。
    一番交流询问之后,杨沐也大致明白了一些,各诸侯国之间其实都差不多,正规军与农民兵混编,只不过比例稍有不同罢了。
    譬如苍国,军队中的编制是以数值划定的,分别为十夫长、什长、百夫长、千人将、三千人将、大将军。
    但是,并不说这些武官前面的数值就是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