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大明- 第3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陆缜率众起身,他才回过身来,对以杨震为首的那一批即将乘船出海的官员们训话道:“百年之前,太宗皇帝派三宝太监率我大明船队数下西洋,由此开创了万国来朝的极盛之局。今日,我等后人将效仿先贤,再次出海,为我大明开拓商路。还望诸君此番出海能和衷共济,克服困难,再创辉煌!”说着手一挥,便有人把早准备好的美酒给端了上来。
    那百多名武官员忙口中称是,接过酒杯,与跟前的陆缜虚碰一下后,便一齐把杯中酒给喝了个干净。
    “好,今日之后,一切都要仰仗各位了!”陆缜说着,转头冲海面的大船那里高喊一声:“升帆!”
    随着他一声令下,三艘海船上便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等这阵闹腾过去了,才有人拖长了语调,高声再宣一声:“升帆!”
    一声声嘹亮而坚定的号子响起,在阵阵嘿哟声里,一张张铺在甲板上的船帆就被水手们一一升了起来,顺着粗大的桅杆不断上爬,直到接近顶部处,才停顿下来。现在还不是真正扬帆出海的时候,所以还得再等上一会才能把风帆升满。
    见状,陆缜又是一声令下:“上船!”
    一些官员和兵卒,甚至是有些个要一起前往海外的商人,便在冲巡抚大人深施一礼后,便纷纷走向了大船,再顺着长长的踏板走进了还算宽阔的大船之上。
    而在此时,陆缜却叫住了刚欲和众人一起登船的杨震:“杨兄,此番出海,一切就都仰赖于你,也委屈你了。”
    “陆大人说的什么话,下官不过是尽自己为官的本分罢了。”杨震摇头道:“其实我打小听老人们提到三宝太监率我大明的船队纵横海外时,就已心向往之了。如今能有这么个机会圆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是我有些失言了。不过杨兄,在你离开之前,有些话我还是要叮嘱于你的。”陆缜正色道。
    “大人请说。”
    “此番出海前程莫测,海上风浪瞬息万变,不比在陆地之上,万不可逞强,要多听那些随船老人的建议,他们毕竟是曾经出过海的,经验在海上比什么都重要。”在这段时日里,无论是官府还是陆仁嘉那边,都为陆缜找来了不少几十年前出过海的老人。
    杨震正色点头:“下官记下了,一定不会刚愎用事。”
    “另外,虽然我们此番出海是为了与他国做买卖,但也绝不能弱了我大明的声势。如遇到有挑衅者,不用有所顾虑,只管下手便是。在茫茫大海之上,便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陆缜神色严肃地道:“为此,我已让人为每艘大船都配备了二十门弩炮,几十丈内,足以洞穿寻常船只了。只可惜,我大明如今的火炮个头都太大了些,不然就该配上它们才更有威慑力。”
    虽然有些觉着陆缜这是有些多虑了,毕竟以大明如今之声威,海外诸国哪个敢招惹他们?不过最终他还是点头应了下来。
    “最后一点,则是我私人想请你留心的。”
    “大人请说。”
    “这次出海,除了采购他国香料之类的特产带回我大明以换取利益之外,我希望你能帮着找到另一些东西。一种是完全透明的琉璃,一种是比我大明火炮更小更轻便的火器,最后,则是他们当地的食物”说着,陆缜就仔细地跟杨震描述了一下玉米、番薯等物的样子。
    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现在有没有从海外船到东亚一带,但让人留心寻找总是不错的。只要能找到其中一两样,历史的进程说不定就能改变了。尤其是玉米番薯等农作物,对农耕明的影响那是颠覆和决定性的。
    杨震其实并不明白这些东西有多重要,但既然陆缜如此郑重地提了,他便也仔细地记在心里。而后,才在恭敬地冲陆缜深深施礼之后,在其注视下,走上了踏板,上了中间那艘最大的海船。
    “升帆,出航!”随着一声吆喝,三艘海船同时起锚,上帆,在岸上所有人的注视下,海船缓缓地开动起来,慢慢地驶离这威海港口。
    陆缜上前两步,看着这几艘海船,以及跟在其身后的几十艘小了不少的渔船一点点地远离,最终变得如一点黑影,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他的拳头猛地攥紧,告诉自己,这是真正的,改变历史的开始,是承载大明变化的开始!

第643章 邸报
    随着杨震率船队出海远去,陆缜这个山东巡抚也算是彻底闲了下来。
    再没有了前面几个月里事无巨细都要过目了解,并做出正确决定的压力,让他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用再整日里都劳心于案牍之间。
    其实作为一省巡抚,陆缜手上依然掌握着山东全境的军政大权,若他真想插手,则有的是事情需要他来决断。可是他显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虽然人回了济南,高尽忠他们也时时会把相关公事报到他的跟前,但只要大差不差,陆缜都不会擅自更改他们的意思,只让他们一切照旧便可。
    他所以有此作法,自然也是有自己考虑的。
    事实上,在陆缜看来,已施行了百来年的,如今大明地方政刑军三司分立的制度就很是不错,实在没有必要再多出个凌驾于三者之上,统筹一切的高官。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一省之地各项事务实在太多,若全由巡抚一人说了算,只会让其在许多事上做出错误的判断。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有能力的下属各自分担,自己只拿个主要方向。他可不是事必躬亲的诸葛武侯,之前开海因为关系重大,才不得不全力以赴,但现在时过境迁,就不必再紧攥着权柄不放了。
    另外,这巡抚一职本来就非常设官职,若总是把大小事务都拿捏在自己手里,下面官员也会生出惰性,这对将来的山东也没有任何的好处。
    督抚高官的设置,一开始只是为了应急,比如某省出了乱事,为了尽快平息乱象,才会把全省大权都集于一人之手。这也正是大明中后期为何会不断冒出巡抚总督,甚至生出手握数省军政大权的督师一职来的原因所在。可如今的景泰年间显然不用太过揽权的一省封疆。
    同时,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向高尽忠等人卖好,毕竟将来持续开海可能还有用到他们的地方,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才能让这些山东官员今后继续支持开海之策,并将此推而广之。
    陆缜很清楚巡抚一职一旦真个总揽大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到那时候,无论是布政司还是提刑司都会彻底沦为其附庸,最后几乎没有了什么存在感。任何一个官员都不希望自己成为无足轻重之人,放权也是为了收他们的心。
    在忙碌了一段时日后,终于得以清闲下来其实也是一件很舒坦的事情。陆缜终于可以放松心态到处走走看看,领略这齐鲁大地上的诸般美景风貌,甚至还抽空去泰山登顶,领略了一下一览众山小的心境体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身边没有楚云容等妻儿的陪伴,只能用家书来叙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了。
    而在这么逍遥了一个多月后,陆缜又感到了一些空虚。这便是为人矛盾的一面了,之前忙碌时,总会想着何时能空闲下来。可真空下来一段日子后,他又会觉着有些虚度光阴的感觉。毕竟他还不到三十,远未
    到想要养老的阶段呢。
    可之前他已经把态度明确下去,此时自然不好出尔反尔地再从高尽忠他们手里拿回一部分职权来,所以只能按捺下心情。
    幸好,他也不是全然无事可做,至少每过十来天,京城方面都会将一份邸报送到衙门里来,让他可以通过看这些上头的内容来了解如今朝廷内外的诸多大事。
    这邸报虽然有个报字,和后世的报纸可大不一样,这是一种由专人抄写,发与地方三司一级官员,让他们好把握朝廷政策的一种文书形式。若真要类比的话,就相当于后世中央的红头文件,可不是寻常小民所能接触的,跟人民日报还是有极大差别的。
    其实不光是寻常百姓,就是低上一级的知府知县,也只有在上司衙门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一窥个中内容。而这对他们来说,可是极其要紧的升官途径了。
    在几乎没有外患,且一成不变的中原地区如何才能得到上头的赏识,从而受到提拔?除了善于逢迎拍马,或是走了狗屎运外,就只有揣摩上头的心意了。而在这个没有网络电话等联络工具的时代,想要了解上司的想法,就只能从邸报里去寻找蛛丝马迹。
    所以,对府县一级的地方官员来说,这邸报的价值可太大的。
    陆缜虽已是巡抚,却也不敢小瞧了这邸报的作用,每次有人将之送来时,他都会一字不落地仔细翻看,从中领会朝廷近段时日里的动向。而与以往相比,今日他看得就更仔细了些,拿着这份文书,竟是久久都没有放下的意思。
    能让陆缜如此失态,自然是因为这上头登了一则让他在意的消息——就在五月初三这天,被蒙人掳走将近两年时间的太上皇朱祁镇终于返回了北京。
    该来的还是来了,这个让大明险些陷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罪魁祸首,还是回到了北京城。而他的出现,一定会让本来已渐渐安静下来的朝廷局面变得诡谲与多变起来。
    这可不是陆缜因为了解历史才作出的推断,即便他不知道后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夺门之变,也能猜到朝廷里必然会有一帮子人蠢蠢欲动。
    无论哪朝哪代,既然有陆缜这样深得天子信重的成功者,自然也少不了不受皇帝待见的失落者。而这些人里,也必然会有曾经在正统朝时尚算风光之人。这些人心里一定很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想着能有翻身的机会。
    以前,他们最多也就在心里转转念头。可现在,当朱祁镇回来后,他们自然会把主意打到这位已然失势的太上皇的身上,希望通过把他重新扶上皇位,来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所以别看现在大明一切都顺顺当当的,其实后患已然存在,就看历史会不会再因惯性继续一成不变了。
    深知其中危害的陆缜因为身在山东,只能叹一声鞭长莫及。若是他还在
    北京,就会对应地做出一些布置。即便不能把朱祁镇怎么样,也一定会借机把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给揪出来,把这隐患彻底压住。
    唯一的好消息,是天子到底还是遵照自己的建议做了那事。虽然在邸报上只有一句——帝欲禅位,上皇坚辞而不肯受——但却已让陆缜知道了朱祁钰也不完全是被动的。
    在朱祁镇回到京城之后,身为皇帝和皇弟的朱祁钰就突然提出自己要让出皇位,还政兄长。这确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心下忐忑的朱祁镇。
    而在之前就已将土木堡一败定性为朱祁镇之大错的舆论环境下,别说一般朝臣了,就是那些内心里渴盼太上皇能重新坐上皇位的臣子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同意此事。
    其实何止是他们,朱祁镇自己也是坚决反对,甚至都跟自己的弟弟下跪了,直言自己乃是有罪不祥之人,这次能苟活着返回北京已是邀天之幸,再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甚至还对天盟誓,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然,这其中有多少是出自其真心,又有多少是为了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就不好说了。
    但他这一表态,至少是安了众人之心,也把一些蠢蠢欲动之人的心思暂时给压了下去。最后,朱祁钰便顺了自己兄长的意思,并没有强迫于他,只将他迎进了紫禁城的南宫,让他和钱后重新团聚。
    而他的这一手以退为进的结果也是相当不错的。不但博得了朝野的一致称赞,也化被动为主动,重新稳固了皇位。至少在短时间里,他是不用担心有人会利用自己皇兄做是文章来威胁自己的皇位了。
    在想明白这一切后,陆缜的嘴角便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来。至少目前一切还在掌控之中。而随着自己开海一事成功,回到朝廷时,自然能想出对付那些家伙的方法。
    “老爷,高藩台在外求见。”韩五通的招呼让陆缜从自己的思绪里拔了出来,有些意外地咦了一声后,才点头道:“请他进来说话吧。”
    最近这段日子里,高尽忠虽然也会把政务禀报陆缜定夺,但往往都是三日一报。可昨日他才刚来过,怎么今日又来了?是出了什么难决之事了么?
    片刻之后,高尽忠便来到了陆缜跟前,看他的模样,似乎确有为难之处。这让陆缜更感兴趣,在让其落座奉茶,又略作寒暄后,便直接问道:“高藩台今日前来却是所为何事哪?”
    在看了陆缜一眼后,高尽忠才从袖子里取出了一份公文,双手捧到了陆缜面前:“抚台大人请看,这是山西军中发来的照会文书,下官实在有些不知该怎么处理才好,只能请教于大人了。”
    “嗯?山西军中的公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