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大明-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缃衤界且卜潘闪讼吕矗惺绷至叶疾唤猩希愕ザ览囱妹拧
    不过朝中局势还是让陆缜看得有些发急。再这么下去,一旦连吏部都被王振吞并,那最终他的手就会伸向兵部,然后便是一年后的……
    好在,这一担忧随着一人的复出而稍稍得以遏止。在府中闭门歇养了足有半年时间后,四朝元老,吏部尚书胡濙胡大人终于随着天气转暖而康复过来,重新回到了吏部衙门。
    本来已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吏部诸官,在有了主心骨后,便很快就发起了反击。不但靠着胡濙的强硬态度把来自外头的陷害给顶了回去,而且还迅速将王振好不容易才安插进吏部要紧位置的人手给踢到了一边,失去了该有的用处。
    胡濙到底是老于政争之人,这一出手,就是狠招,几下间就让吏部重新变作铁板一块,而王振这几个月的布局与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
    据说最近这两日,王公公的脾气那是相当的大,对胡濙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几次私下里都称其为老而不死。可纵然再恨,面对这么个精于权谋,在朝中享有盛名,又是极得天子信任的数朝老臣,他也是毫无办法。
    当陆缜从旁人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也很是高兴,几乎把自己制地图不成的烦忧都给忘却了。不过很快地,真正可以让他感到烦恼的事情也就出现了,而这,也跟胡濙得势有关。
    因为胡濙复出压下了王振方面的人,这让他暂时有些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所以便重新把注意力投到了那个最让他感到厌烦的家伙身上——陆缜!
    很快地,一个针对陆缜的说法就由某些言官御史们提了出来,而当这在朝会上提出,传到兵部后,于谦也不觉感到一阵头痛,随即就把陆缜叫到了跟前。
    这天上午,陆缜正翻看着前几年关于西南的一些小叛乱的记录呢,便被于谦使人叫了过去。一看到于谦那郑重其事的模样,他也不觉一阵惕然,忙在行礼后问道:“不知侍郎大人唤下官前来有何吩咐?”
    以他二人间的关系,于谦也没有拐弯抹角的打算,当即一面让其坐下,一面说道:“这两日,朝中总有人在弹劾一些官员尸位素餐,说他们身在其位却没有真个做出什么像样的事情来,也没有跟朝廷进过什么有用的谏言。所以在他们看来,此等官员实在不配立足朝堂。”
    “嗯?大人的意思是,这是冲着我来的?”陆缜之前其实也听说过这些说法,只是没有往深里想罢了,现在既然于谦把自己单独叫来,那自然就是这个意思了。
    “他们当然是没有说得这么明确了。但随后却有人建言让各衙门五品及以上官员必须就自己所任的官职进言或是做些什么,就明显是冲你而来了。”
    一顿之后,于谦又继续道:“其实我兵部确实也曾有规矩,每一季都要让下属官员对边事或是军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只是因为你才刚到任,所以之前便也没和你细说。但显然,这一回某些人是不打算放过你了。”
    陆缜了然地一点头:“下官明白了。”
    这规矩其实和朝中言官们每月必须弹劾纠错多少的硬性考核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为的自然就是让官员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光拿朝廷俸禄。
    但当他们把这一要求的范围放到了五品及以上这一范围后,意图也就很清晰了,这完全是冲了自己而来。
    因为他陆缜才刚到兵部上任不过半月,恐怕最多也就对部中大小事务有所了解而已,现在让他从兵部官员的角度来提出什么看法来,确实有些难为人了。
    但陆缜却又不好以此为借口要求破例,毕竟这是整个朝廷的大事,纵然你确实委屈了些,也不好例外,不然如何服众呢?不光是朝廷,就是整个兵部,恐怕也有不少人在看着他呢。
    于谦轻轻地叹了一声:“本以为此事与你无关,但现在看来,你是脱不得身了。现在离着月底不过半来个月时间,你可得想想法子了。”对陆缜的能力,他还是相当有信心的,所以也没有提出帮忙之类的话来。
    陆缜则在沉思之后,很快就抬头应承道:“下官明白了!”本来那地图的制作或许就能算是一件功劳,但现在看来,却得从别处入手了。
    “那你去吧,这几日里,就好好想想,也不忙处理别的公务。”于谦略一摆手,陆缜便起身告辞而去。
    @@@@@
    在一段时间的压抑后,这两日里,王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几许笑容,这让司礼监里的一干下属太监也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今日,当王振为几份奏疏批了红,搁下笔后,曹瑞就赶紧端了参茶过来,在王振随手接过,喝了几口养神时,他又赶紧巴结地来到其身后,为王公公敲起背来。
    因为行事乖觉,又会说话,所以此时的曹瑞早被提拔为司礼监中的秉笔太监,同时也成了王振身边得信重的左右手。不过即便如此,在王公公面前他也不敢有半点骄矜之意,依然表现得跟以前没有两样,甚至比之前更加的卖力奉承。
    在为其敲了会儿背,看到王振嘴角有几许笑意后,曹瑞才用有些欢喜的声音道:“公公,这一回那陆缜怎么着也得吃些苦头了吧。”作为王振的身边亲信之人,他当然知道公公在欢喜些什么。
    王振闻言果然如被挠到了痒处,笑意更盛了些:“这个陆缜,屡次坏了咱家的好事,这一回看他还能如何应对。纵然不能让他免官,也得让他闹个灰头土脸,颜面扫地才成。对了,你去厂卫那里让他们最近盯着他些,还有兵部里的其他官员,以防有人给他当了枪手。要是他真敢这么做,咱们就更能顺理成章地让人弹劾他了。”
    “奴婢明白,其实奴婢早就让人去锦衣卫里传话了,想必此刻马都督已经派了人看着他了。”
    “呵……还是你最懂咱家的心事,做得好。”王振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重新坐直了身子:“要是能借此把于谦或是胡濙都拉下水,那就再好没有了。”他做此事的目的显然不光在陆缜一人,因为他深知陆缜与这两名朝中对头间的关系匪浅。
    本书来自

第433章 一疏扬名(上)
    当时间进入四月,北京城内外的景致是越发的鲜活起来。桃红柳绿,绿草成荫,无论是远观美景,还是更亲近地去触摸那春的美好,都是叫人为之陶醉的事情。
    正因如此,在进入四月后,京城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总会抽些日子到城外各处走走逛逛,把这大好的春光尽收眼底。
    初七这天又是一个好天气,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只有一轮红日高悬其上,照耀万物,在加上微微吹拂来的温暖春风,自然是吸引了不少人街朋引伴地或步行,或坐车地出城踏春。
    位于城北的德胜门外,最近又新开了一片桃林,这自然就引得好一众人前往欣赏。今日从此而过的人也是不少,一面欣赏着那红绿相间的美景,一面还有人应景地作上几首合辙押韵的诗句来,倒也是其乐融融,十足一番盛世景象。
    而在这些悠闲赏景的人中,有一辆马车跟两骑乘马却是行色匆匆,似乎是急着往北而去的模样。因为那边上乘马的青年相貌不凡,穿的又是一身绸衫,自然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看他们模样既不像是行商的,也该与兵事不相干,如此行色匆匆,却是去做什么?”
    “兄台你此言却有些错了。谁说这位大人就与兵事无关了?”
    “哦?难道阁下还真认识这位公……大人么?”
    “这位的名头在最近于京城官民间却是颇为响亮了,在下之前就曾在兵部衙门前见过他一面……”
    “你是说,他是那位陆……陆员外?”
    “正是这位陆大人了。”
    “可是他今日为何却要急着往北去,难道真如他那文中所说,北边要出什么乱子不成?”
    “这个,可就不得而知了……”
    两个士子打扮的年轻人在几句对话间,便已认出了陆缜的身份来,但随后他们又陷入到了深深的忧虑中,生怕北边的鞑子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而那两个随着马车一路向北而去的,自然就是陆缜和林烈了。不过与这两位自以为的陆缜北去是为了公务不同,他此番往北完全是为了私事——他是去接终于从大同赶来的楚云容等数女的。
    三日前,就有人给他传了信来,告诉他几女抵达北通州一带的具体日期,所以他才在昨日跟自己的顶头上司纪郎中告了假,一早就出城相迎了。他只是没想到,如今自己在朝野间居然已经有了偌大的名声,不穿官服地在外走动,居然也被人一眼就看破了身份。
    究其原因,还在于最近陆缜的名头确实挺响,引得朝野瞩目。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一个月前在朝会上的表现,以及使得一名二品高官就这么辞官离去了,而是因为十来天前,他通过通政司送入宫去的一份关于边事见解的奏疏!
    既然身在兵部,朝廷又有要求让他们进言,拿出本官职的看法来,陆缜在从于谦那儿得到消息回去后,便立刻动手写了起来。
    其实早在这几年南下北上的经历间,陆缜心里便已有了一些想法,希望能让如今的大明朝廷,满朝君臣明白这盛世之下所隐藏的种种问题。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才不曾真个付诸行动。而这一回,既然朝廷有此要求,陆缜就不客气了,当即花了五六天时间,写了一份足有万言的奏书——《臣陆缜奏言天下边事疏》!只这一份奏疏的名目,就足以让许多人为之侧目了,真是好大的口气。
    一般来说,当臣子的即便有什么要上奏的,也说得有些低调,同时尽量往详细了取名目,从而好让天子一看之下便对自己的见解有所了解。可他倒好,却是反其道而行,在常人看来完全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你一个不过二十多岁,才在地方上出任几年的小官儿,居然就敢言天下边事了?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所以当这份奏疏送入通政司后,就迅速传出,被不少都没看过其中内容之人视作了笑谈,都说陆缜这是不自量力,或是因为偶立小功便得意忘形了。
    倒是天子,在看过这份奏疏后,却陷入了深思。因为陆缜确实没有说大话,在这一份煌煌万言的奏疏中,对北边、东南以及西南三处边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与未来的判断,同时还附带了解决那些问题的方法。
    这种奏疏看得天子确实是耳目一新,虽然朝中也不乏有见识有才干的臣子,但大家总是习惯了在奏疏里加入许多虚词套话,而实质内容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可陆缜的这一份奏疏,却几乎全是干货,而且有许多更是发前人之未想。
    比如关于西南时有叛乱的局面,陆缜就提出这是太祖时就犯下的错误。那时为了安抚地方和外族而设的羁縻州县,只会让那里的苗壮等族一直和朝廷有所疏离,从而百年来叛乱不休。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不在出兵平乱,却在文政和德治。该派出一批饱学之士,以仁政安抚那里的人心。同时广开官学,尽量地将那里的各族人等都吸纳进学校之中,用儒学中的忠孝仁义等理念来改变他们落后野蛮的生存状况。
    虽然这么做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扭转如今西南的乱象。
    其实陆缜这一策略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在几十年后,一代心学宗师王守仁就是靠的这一兴学之道,外加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才能将贵州龙场那一带的化外野民都给征服,让他们重归王化。
    既然王阳明能够用此招征服贵州的外族,那陆缜相信今日的朝廷也能用同样的手段解决西南的问题。只要那里的人接受了汉人的文化,尤其是接受了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等等理念,那如去年般的叛乱可能就会彻底消除了。
    西南的乱象,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却也一直困扰着满朝君臣。每年里,朝廷都会拨付出好大一笔钱财来安抚那些土司族长,希望能让他们安分些。但过上那么几年,这些家伙又会以各种理由开始不安分起来,或杀官,或攻打州县,然后朝廷又得派出兵马前去平乱,实在是不甚其扰。
    现在陆缜在奏疏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确实让朱祁镇觉着眼前一亮。只是,这事毕竟关系到整个国策,虽然他有些心动,却也只能先与朝臣商议后再作决定。
    其实陆缜也没有想过自己这个全新的主意真能为天子所接受。甚至连西南边事这一条,也不过是因为最近兵部谈论最多,才使他动了这方面的心思,更多只能算是临时的蹭热点而已。他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却在后面两点——
    “……臣陆缜言,东南之地虽承平日久,然倭患尚存,此陛下不可不查也……然东南诸省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