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梁周边的各郡县,都能及时组织队伍,袭扰甚至攻击秦军,那秦军别说是十五万大军,即使五十万,也不能奈我何。”
“此计实乃千古奇谋,应该即刻奏明魏王,当即令行。”
相国道:“这事交给老夫,我立即进宫奏明魏王,当即施行。”
“多谢大人,有劳大人了。”
第九十三章 面见魏王
(人就是这样,没有期望,就不在意失去,不在意失去时,就无所畏惧。)
从校军场出来,相国魏陉立即赶往魏王宫,拜见魏王,将陈平之计,如数申奏。
魏王假听罢,不由得击案叫好:“好,这真是奇计,相国能有此计,堪称救世之举。”
相国道:“启禀大王,此计非老夫所出,实为大将军账下陈参军所献。”
“噢,大将军账下陈参军。”
相国于是将如何去校军场,车马受惊,偶遇褚布及陈平,以及献计过程,详细叙述了一遍。
魏王听罢,站起身来,来回踱着步道:“天佑魏国,天佑魏国。魏国有如此奇才,竟然埋没不知。”
魏王转向魏陉道:“相国大人,速召大将军及帐下参军来王宫议事。”
当陈平随着大将军来到魏王宫的时候,已是申时时分。
望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往来穿梭的侍者,陈平心里暗自感慨:几代魏王打下的江山基业,表面上依旧辉煌,实则已风雨飘摇,可惜可叹。
陈平随大将军穿宫过院,很快来到魏王宫门外。
待侍者通报进去,不一时,魏王宣进。
公孙敖带着陈平,来到魏王大殿之内。
“臣公孙敖奉命拜见大王。”
“臣陈平拜见大王。”
魏王假:“平身,赐座。”
公孙敖心里不免惊讶,魏王赐座,这对于他这个上将军来说,都是罕见的。
顿时,对魏王如此看重身边的这个陈平,公孙敖也不免暗自吃惊,隐隐升起一丝妒意来。
“公孙大将军,听相国说,你们在军帐,商议了守城十策,不知可否与孤详细道来呢?”
公孙敖起身奏道:“启禀大王,臣等所议十策,实出自属下陈参军之谋,臣等以为,此计可行。”
魏王道:“噢,陈参军,愿闻其详。”
陈平不慌不忙,上前施以君臣大礼,立道:
“启禀大王,如相国大人、上将军大人所言,此十策实为二位大人所谋,在下只是提了一些小小的建议罢了。”
陈平之所以如此说,也是官场的基本为人之道。
作为引荐的相国和上将军,位置远在陈平之上,只有把功劳推到领导头上,才能使领导开心,这样,因为这些计策归属于领导,今后执行起来,也能得到顺利推行。
而如果冒冒失失地自领功劳,不仅魏王不以为然,还会得罪自己的领导,那后面的日子就甭想好过了。
今后自己还要在大将军帐下,凭借他实现所制定的战略。通过这些所谓的顺水人情,尽快拉近彼此关系,取得其信任,才是当务之急。
何况,陈平对于在魏国谋个什么位置,也无太大的兴趣,他此来出山助魏,实在是顺势而为。
人就是这样,没有期望,就不在意失去,不在意失去时,就无所畏惧。
何况,陈平以挽救魏国为目的,自然不想借魏王器重之机,越位而上。
果然,魏王频频点头,公孙敖和相国在一旁也如饮甘怡,这一句话,说得大家都舒坦,陈平的情商可见一斑。
世界上最不为人知的成功定律是:成功之人的情商一定高,只有情商高,智商才有用武之地。
魏王假道:“陈爱卿,不必拘礼太谦,值此举国抗秦之际,卿能踊跃而出,实乃有志有为之举。现相国和大将军举荐爱卿,爱卿尽可将所学尽请施展,孤当洗耳倾听,一伺可行,当举国从之。”
相国魏陉也道:“魏王如此器重参军,卿当知无不言,但说无妨。”
客套话既已至此,陈平也不再推辞,以免虚伪之嫌,他再次施礼后,直身道:
“大王容禀,今秦国兴兵而来,志在亡我大魏,而不仅仅是攻城割地。”
“韩国、赵国、燕国已经是实例,对此毋庸置疑。但,我大魏有历代魏王打下的坚实基础,若能举全国之力,坚决抗秦,即使秦军暴虐,也无奈我何。”
魏王:“计将安出?”
陈平决定再次语出惊人,从战略的高度,实施他的计划,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奏道:
“当务之急,魏国首先要废除几百年来的武卒军制。”
陈平此言一出,座上的相国魏陉和大将军公孙敖都大吃一惊。
公孙敖惊得眼珠子瞪得好大,要不是在魏王面前,他几乎要从座位上跳起来。如果在军帐内,就凭这句话,他都能手刃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相国魏陉,现在真后悔,推荐陈平出来,恨不得找个地缝,把陈平塞进去才解恨。。
也难怪二位反应如此大,武卒制,那可是自魏文侯的吴起开始,辉煌至今的军制。
曾几何时,魏国武卒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为魏国东征西讨,开疆拓土,成就了魏国的霸业和辉煌。自那以后,几百年来,魏国一直在军中沿用这一根本制度。
一个参军,竟无视这一辉煌的历史,枉言废除武卒军制,这在所有人眼里,简直是大逆不道,无疑直接触逆到了魏王的底线,简直就是神经病,狂人呓语。
两位肱骨之臣,看着魏王的脸色,担心接下来的雷霆之怒。
魏王到底是魏王,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沉稳和睿智还是足够充分的,不然,祖先英明的血,岂不是在他身上白白流淌着。
魏王假不动神色,颇为平静地道:“噢,说说看,怎样废除呢?”
见魏王没有发作,这让两位大臣暗自长出了一口气,相国大人甚至轻咳了一声,提醒陈平,下面的说话要小心了。
这也难怪,相国举荐的小小参军,上来就要改革军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对于相国这一举荐人来说,一旦魏王怪罪,干系不小。
陈平眼睛的余光,已经观察到了两位大人的不安,心里暗笑道:如果魏王连这个建议都不能采纳,那魏国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想到此,他不慌不忙地说道:
“武卒制,虽然曾经是魏国称雄诸侯的先进体制,但随时间推移,各国尤其是秦国的军功制度实行后,战法和武器也几度改良,魏国以重装步兵武卒打天下的战法,已经不适应现今的战争形势。”
“尤其是面临秦军进攻,我魏军全面防守的局面下,单纯依靠步兵战法,已不足以抗衡秦军。如果先王和吴起有知,恐怕也会顺应形势,做出可行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抱着旧有的体制,以不变应万变。”
陈平铺垫完毕,继续说道:
“夫战者,取胜为第一要务。只要能打胜仗,任何机制和战法都是先进的,优秀的,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魏王问道:“如你所说,这军制究竟怎样改革呢?”
第九十四章 小魏王大气量
陈平道:“简单说,就是依靠武卒,扩军训兵,一个月内,即可建立起一支五十万规模的魏军。”
公孙敖心里暗暗尴尬:五十万,一个月,真是痴人说梦。
陈平继续说道:“首先,臣恳请大王施洪恩,大赦天下,释放牢狱之人以充军。取得民心,同仇敌忾,共同对付秦军。”
公孙敖心里嗤之以鼻:即使全国牢狱囚犯都充军,也不过几万人。
“其次,凡有军籍者,一律赐爵一级,所有博籍者,立即就近郡县参军,动员全国所有力量,充实军队。”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所有武卒,俱升为伍长,伍长升为什长,什长升为属长,属长升为闾长,以此类推,现有军官,全部官升一级,将博籍士卒拨给伍长,由其训练和统领,如此,上下士气顿时提高,人人皆望力战矣。”
“我大魏武卒,早已严格训练,素质极高,这样下来,现在的八万武卒就是八万将官,由这些将官带兵,不仅训练能保证,而且专业性和战斗素质,就会很快贯彻到所带兵士中。”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这八万武卒,作为种子,让他们在全国遍地开花,恰恰用平时最低的养武卒成本,在战时迅速扩建出五倍的军队,这样,一个月内,五十万之军即可形成。从而进入到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局面。”
“即使如我大梁这样兵临城下之际,也可以将守城之外的武卒,率先改编,投入训练,及时替换补充守城之卒。如此,可做到万无一失。”
陈平说到此,魏王假的面上已经露出喜色,公孙敖和魏陉两人,也放松了下来。
公孙敖心里虽然还在暗怪陈平的唐突,但对于这一做法,倒是心服口服。心想:这计策太大胆了,但又可行,怎么之前没想到呢?
陈平接着说道:
“接下来就是‘两快’。因敌情紧急,所以必须快速成军,快速投入战斗。”
“军队扩建以后,还应命各城各郡县尽快组建轻骑兵部队。为此,恳请大王,对大梁之外的城邑守将,拨给银钱,购买战马,多则千骑,少则数百,快速训练成军。”
“轻骑兵部队组成后,尽快投入到袭扰秦军甬道,打击秦军的后勤补给线上来,因护卫粮道的都是秦军轻装部队,我军可进行夜袭和偷袭,快打快撤,不与秦军纠缠,以烧毁粮草和掳掠敌军为主,使秦军对我军‘抓不着,打不起’。”
“这些城郡骑兵,就近作战,作战给养都很方便。而秦军劳师远征,最薄弱的就是供给线。秦军的十五万大军,最少要调动三四十万民夫运送补给,这恰是我们打击的对象。一旦围城秦军断粮断补给,他们离溃散之日就不远了。”
“在此期间,命沿途城郡,分片包干,破坏道路桥梁,不使秦军有转运之便。秦军白天修,我军晚上毁,务必增加秦军的运输困难。”
“各郡之军,轮番值夜,频繁夜袭围城秦军,让他们无法睡觉,长久下去,兵卒精神必然崩溃,更难组织起有效攻势。”
魏王显然已经被陈平的策略打动,首肯道:
“陈爱卿所言甚妥,继续。”
陈平再次施礼道:“大王陛下,夫战者,勇气也。凡战胜之国,无不以士气为先。要想鼓舞士气,当立信重赏勇士,奖励军功。”
“想当年,我魏武卒纵横天下,以及当今秦军之所以勇战,都是因为奖励军功的作用。望大王陛下,能立规矩,出府库,号令天下,凡军功者,封爵拜侯,奖励田宅土地,提振军民士气,方能与秦一战。”
魏王颔首,对相国道:“爱卿可草拟王诏,促成此议。”
相国魏陉:“谨遵王命,臣当着即办理。”
陈平接着说道:“我军士气鼓起后,就要想办法消耗秦军的士气。为此,臣恳请大王命沿途边境守将,如安邑、安陵之属,全城备战,向秦国边境进行骚扰,不断制造冲突,杀秦民,掠夺秦国财产,制造秦国内部矛盾,不断施加压力,促使王贲急攻大梁。”
魏王:“为何促其急攻呢?”
“秦军如果围而不攻,我军无法与之交战,也不能杀伤敌军。只有增加敌军伤亡,敌军士气屡受打击,我军才能占得主动。王贲越是急攻,我军越可以发挥城高墙厚,以逸待劳,远程杀伤的优势,大量杀伤秦军。”
“而秦军伤亡一大,国内质疑声必高,催战声也会高,增加敌军的焦躁,然后再攻再消耗,再增兵增粮,这样就给了我沿途军队袭扰和游击歼灭的良机。这样的仗打下去,加上赵国,燕国残余尚未肃清,秦国战线不免扩大,长此以往,秦国消耗日大,城又攻不下,只有撤兵。”
“此外,派外臣出使齐楚,请求出兵支援。再派间谍,潜入咸阳,打探秦庭消息,监视秦庭举动,甚至贿赂收买秦国大臣,制造关于王贲拥兵不进有贰心的谣言,实施反间计,如此,大梁之围可解,那时,我们即可城内反击,城外阻击,一举将秦军击溃。”
说罢,陈平深深一揖,侍立一旁。
魏王假听罢,回顾相国尉陉和大将军公孙敖道:“二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公孙敖道:“回大王陛下,诚能如此扩军,倒不失应战之计。城外各郡县多组织骑兵,由游击将军在外统帅,不时在城外与秦军接战,骚扰疲惫秦军,城内适时组织兵力择机反击,那围城秦军,将陷于疲惫之态,时机成熟,内外结合,可一鼓作气,歼灭秦军。”
“尤其是如果能将新式武器配备各军,加上武卒扩军,加强训练,臣有信心,将秦军歼灭在大梁城下。”
相国尉陉上前奏道:“臣以为,奖励军功,打造军器,外交,贿赂收买,扩军、组建骑兵均可行,只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