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谋无双-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涧见“三角眼”无声的马屁,狠狠地拍在自己腚上,得意的笑出声来。
  “哈哈哈哈哈”
  “三角眼”终于合上嘴巴,也配合着笑了起来。
  随后竖起大拇指道:“少爷,这事儿的确奇妙,‘石精’原来也姓石,难不成是老天为咱石家准备的礼物。看来这乳脂作坊早晚是我们石家的,很快就会为咱们赚钱了。”
  “什么很快,要马上,马上为石家赚钱。”石涧难得有耐心地纠正着“三角眼”。
  “这作坊到手,我们要先涨价,涨一倍的价,然后,再开几间作坊,再去大梁多开几十家店,那样,魏国首富,哼,就是我们石家了。”石涧踱着步,计划着。
  “对对,多开几家,可是。。。。。。”“三角眼”欲言又止。
  “可是什么?”石涧有些不快。
  “三角眼”连忙说道:
  “少爷,这个‘石精’虽然到手了,可是怎么用它来做乳脂,我们还不知道。”
  石涧问:“嗯,那个雍瓜难道没有做过乳脂吗?”
  “三角眼”摇了摇头:
  “雍瓜说,每次陈伯都是藏在屋里,把它弄成‘神水’,然后再倒进豆浆里,再用木箱压,才能变成乳脂。至于怎么把‘石精’弄成水,倒多少‘神水’进去,他们下边的人,都不得而知。”
  石涧问:“那就是说,这核心的秘密,雍瓜还不知道?”
  “三角眼”说道:“是的,少爷,我让他回作坊,继续想办法去偷秘方了。”
  石涧说:“那得拖多久,不能给他太长时间。”
  “三角眼”说道:“我会尽快催他,不过少爷,我还有一个办法,也许能找到神水的秘方。”
  石涧:“说。”
  “三角眼”看着石涧说道:
  “我们何不找认得此物的人来,让他教我们把它化成水,然后用不同数量的水,依次加进豆浆里试,那岂不就试出来了吗。”
  石涧看了看“三角眼”,眼睛闪着光:
  “这倒不失一个办法,那就快点去找人来,把它化成水,快去。”
  “是的,少爷,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很快,石涧和“三角眼”,从城里的一个生药铺里,找来了一个老掌柜。
  原来,“三角眼”一进这间生药铺,就问:“店铺里可有这东西?”
  老掌柜看了看他手里的东西,回问道:“你是要买‘芒硝’吗?”
  “三角眼”一听,那老掌柜认得此物,连忙将老掌柜请到石府来。
  老掌柜告诉他们,这东西叫“芒硝”,又叫“硝石”,是一味中药,也是道家炼丹常用之物。
  话且说回陈平,用硝石代替石膏,这恰是他事先计划的“李代桃僵”之计。
  陈平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借助二者的相似性,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
  虽然二者在外观上有些相似,而作用和药用机理却大不相同。
  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熟石膏,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
  用于点豆腐的石膏,是经过焙熟之后,研成粉末,再调成石膏水,点进豆浆里,可以起到凝固作用。
  而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后来,很多人用它来制造人造冰,但无论如何制造不出豆腐来。
  这两种东西,陈平除了在后世的化学知识里了解以外,恰恰在宁北山修行时,在师尊那里也学到了这些用法。
  对于道家来说,硝石、石膏以及硫磺等物,是他们炼丹的常备之物。
  后世的火药,就是道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结合在一起发明的。
  这时,离宋代尚早,火药也没有发明。而硝石、石膏甚至硫磺,这些道家炼丹常用材料,基本就在道家和医家的范围内流行,一般人很难掌握。
  从老掌柜那里,知道了“石精”就是硝石之后,石涧对于这东西的来源,心里有了数。最起码,“石精”的来源有了保证。
  接下来,就是配方了。
  石涧让那个生药铺的老掌柜,当着他们的面,把硝石溶成水,再将硝石水加进豆浆里,慢慢地,只见那豆浆表面,竟结了一层冰晶。
  生药铺老掌柜道:
  “你们看,这硝石能攻坚破积、利水泻实、解毒消肿,主治:暑日伤冷;寒热吐泻;瘕瘕痞块;颈项瘰疬;瘀血腹痛;黄疸黑疸;沙石淋痛;头痛;喉痹;目赤;疮疡肿毒。
  “做乳脂,实在是闻所未闻。”老掌柜边说,边不停地摇着头。
  石涧看着“三角眼”,又看看生药铺掌柜,问道:“会不会我们的剂量有问题,来,再试。”
  如此几次三番,经过几十次的折腾,石家的乳脂还是没能成型。
  石涧和“三角眼”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方法失败了,肯定还有其他添加。
  反复商量的结果,最终,还是决定利用雍瓜,从陈伯那想办法。
  于是,隔三差五的,“三角眼”就会把雍瓜逼到某个街角处,催问他事情的进展。
  每次,雍瓜除了挨上一顿拳脚的犒劳之外,也实在吐露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对于拳脚伺候,“三角眼”及手下很有经验,他们不会在雍瓜的身体表面留下任何痕迹,那些事后的青紫,多在衣服可以遮盖的地方。
  俗话说,“好人好报,坏人恶报”,此话在雍瓜身上,也得到适当的体现。
  同样,石涧和“三角眼”除了胖揍一顿雍瓜,逼他尽快拿到秘方,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在得到小乞丐的密报后,陈平进一步确认了雍瓜的角色,更加笃定了继续利用他的策略。
  对乳脂配方的觊觎和争夺,渐渐陷于一种均势状态,石家和陈家作坊双方的斗智斗勇,就这样出人意料的僵持住了。


第71章 大梁的廷尉大人
  阳武县衙。
  正值入夏中午,耐不住热的知了,在树上拼命的叫着。
  炎威下的衙门里,沉闷得使人昏昏欲睡。
  县令正在二堂独坐,衙役来报,大梁廷尉一行已经到了县衙门外。
  “什么,廷尉大人,突然驾到,这、这可如何是好?”
  县令头皮一阵阵发麻,手忙脚乱,赶紧吩咐摆驾相迎。
  当县衙大开中门,县令连滚带爬,带着一干人等,摆队迎出来的时候,廷尉的车驾,已经在门外等候了一刻钟的时间了。
  县令跪拜在地,施以大礼,口中念道:“不知廷尉大人驾到,下官有失远迎,望乞恕罪。”
  “起来吧,进衙。”廷尉不耐烦和兀自伏在地下磕着响头的县令废话,干净利落地下令,随后,下车、进衙。
  身后的随员们,纷纷紧跟。
  县令爬起来,匆匆抖了抖衣袍袖上的尘土,连忙在前面引路,进了县衙大堂。
  在廷尉进大堂的空档,县令抬起官服的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难怪县令如此紧张,这一副官驾的来头可谓不小。
  廷尉,国君身边的京官,位列九卿的朝廷大员。
  更主要的,廷尉是国君手下最高司法长官,掌管着全国断狱数,主管着诏狱。凡是大臣犯罪或者重大案件,都由其直接审理、收狱。
  同时,廷尉又负责审核郡县所谳疑狱,或派员至郡县协助审理要案、大案。
  而现在,廷尉没经事先通知,突然造访一个县城,一般情况,一定是有重大案件发生,否则,一般案件,不会由如此高级别的大员,亲自前往。
  跟在县令身后的石辛,暗暗猜想:
  廷尉大人这次要拿县令吗?如果这样,那好日子就又回来了,只要这个不识时务的县令一走,他这个县丞就又可以一手遮天、横行霸道了。
  想到此,石辛嘴角不禁露出一丝不宜察觉的微笑。
  廷尉大人来到大堂,当庭坐定,随行的监、平、廷尉史、奏谳掾、奏曹掾和狱吏一干人等分列两侧。
  县令一见,这分明是审案的架势,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阵打鼓。
  廷尉见手下已列好阵势,突然大声喝道:“尔等还不跪下。”
  县令一听,两腿一软,跪在当庭。
  县丞、县廷尉等一众吏员,也齐刷刷的跪倒在堂下。
  耳边,只听堂上一声惊堂木响,廷尉威严的声音在堂间回荡。
  “县令何在?”
  “卑职在。”
  “县丞何在?”
  “卑职在。”
  廷尉接着大喝一声:“还不给我拿下。”
  “喏。”
  旁边等候的廷尉狱吏,上来将两人按住。
  廷尉威严的声音:“尔等可知罪么?”
  县令:“臣不知罪为何?”
  县丞鹦鹉学舌:“臣不知罪为何?”
  同时,他的脑袋发懵,一时间恍如做梦:自己究竟哪件事发,竟被廷尉拿下。
  廷尉威严的声音继续在堂中炸响:
  “呔,大胆石辛,勾结秦庭,图谋反叛,着革去本职,押入诏狱,财产一律没收充公,男女老小一并投狱,伺审后决。”
  “作为县丞上司,县令具失察之罪,按连坐法,革去本职,伺审后决。”
  “这。。。。。。这。。。。。。”石辛脑袋嗡嗡作响,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出于本能,大喊大叫道:
  “廷尉大人,卑职冤枉啊,卑职冤枉,卑职没有通秦,完全是误会,大人,实在是冤枉啊。”
  这时,县衙外,一队武卒已经开到门前,整齐的步伐,夯着脚下的地面,传来一阵阵通通的声响。
  武卒的带队闾官进来向廷尉报到:
  “廷尉大人,属下武卒俱已到齐,听从大人差遣。”
  廷尉立起身来,命道:“着你随廷尉史,带所属武卒,立即前往石辛府、石记所有作坊、客栈、田宅,查抄所有财物,将石家所有老小并仆从杂役人等,一律收监,押赴大梁。”
  “喏”闾官插手唱了一个大喏,转身出衙。
  随着一声令下,一百名武卒,迅捷地向石府扑去。
  石辛惊得是哑口无言,眼前一黑,跌坐在地上。
  …………………………………………………………………………………………………
  两天前,在通往大梁的驿道上,尘土飞扬。
  一匹驿马,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前飞驰着。
  “驾,驾,驾。”
  驿卒骑在马上,不停地挥鞭抽打着马背。肩上的公文袋,随着颠簸,不断怕打着驿卒的身体。
  这驿马,始自魏国边关安邑,目的地是国都大梁。
  从驿卒身背的公文袋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紧急公务传递,那袋子上分明写有“马上飞递”的字样。
  这种驿马,用于边关守城的将领与国都之间传递信息,这也是那时候文件传输的主要形式。
  一般每隔二十里设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公文上会注明“马上飞递”,那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可以达到八百里。
  马上的驿卒,每遇一个驿站即下来换马,饮上一口水,马歇人不歇,一路向着目的地飞奔。
  魏国国都大梁,廷尉府。
  当朝廷尉,刚刚退朝还府,府里的总管就走了进来。
  “大人,今早一开门,就见这个东西在门内,不知是谁放在那里的。我以为是老爷您掉的东西,就给您收起来了。”
  总管一边说,一边将一个精致的牛皮袋呈到廷尉手上。
  廷尉满腹狐疑,接过来打开。
  里面是一封信笺,用白色绢布写成。
  廷尉展开绢帛,没等看完,严峻的脸上已经陡然变色。
  这是一封劝降檄文,发信人是秦国将军王贲,书中大略曰:
  贲等谨以大义,书告魏国廷尉上卿: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魏王始约服入侵,已而与韩、赵谋袭秦,再而背信弃义。
  魏王昏乱,国政荒芜,秦今兴义兵讨伐,军已临境,城池羸如孵卵。
  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此时,卿应顺天意,应民心,擒魏王,献城池,袒迎吾军,则不失封侯之位。
  否则临城之日,城灭人屠,玉石俱焚。
  望卿窃为思之,好自为之。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廷尉读完,额头上渗出汗来。


第72章 廷尉府议
  正当廷尉看着信笺之时,门外管家来报:
  “大人,相邦门下舍人求见。”
  廷尉:“快请。”
  廷尉连忙收起信笺,塞到一堆书简下面,一面整理衣袍,开门相请。
  门刚打开,相邦舍人已经到了堂下。
  舍人:“在下拜见廷尉大人。”
  “快快请起,请坐。”
  舍人坐定,上茶,廷尉道:
  “不知相邦大人有何见教,刚刚散朝即派贵卿相访。”
  舍人左右看了看,廷尉忙示意仆人退下。
  舍人从袖中抽出一物,呈给廷尉道:
  “相邦大人请小人将此物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