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征讨英布回来后,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吕后询问病榻上的高祖:
“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何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
高祖说:“曹参可以。”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
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
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道:
“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皇帝刘盈驾崩后,吕后打算封吕氏族人为王,朝议时,咨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遭到王陵的强力反对。
王陵说道:“高皇帝杀白马而立下誓约说:‘不是刘氏子孙而称王的,天下人要共同起来讨伐’。现在封吕氏为王,是违约,这样做不行。”
吕后很不高兴,再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二人。
两个人一同说道:
“高皇帝平定天下,封了家里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想要封兄弟和诸吕亲族为王,也不是不可以。”
吕后听了二人的赞同,非常开心。
罢朝之后,王陵指责陈平、周勃怒道:
“当初和高皇帝歃血为盟,诸君难道不在吗?”
“现在高皇帝驾崩了,太后以女人主政,打算封吕氏为王,诸君不加克制地迎合她的意愿而违背当初的誓约,有什么面目去见高皇帝于地下呢?”
陈平见王陵动怒,与太尉周勃交换了一下眼神,回答道:
“在当面斥责和当廷力争方面,我比不上您;但说到保全社稷,维护刘氏后人,您却比不上我。”王陵无言以对。
注1:安国侯国其封地在安国县,汉初属赵国辖地河间郡,汉高帝十二年转入涿郡,汉成帝时改属中山郡,其地望在今河北省博野县东南;另说在河北省安国市东南。
第475章 张良归仙
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春,吕太后下诏说:
“高皇帝平定匡正天下,凡是有功之臣皆封为列侯,领有封地,万民大安,感受恩德。”
“朕想到将来以至于更长远的将来,如果列侯的功名不著录记载下来,就不可能尊其大义,施恩于后世。”
“现在依照列侯功劳大小,确定在朝廷的位次,藏于高帝庙中,世世代代不断绝,使其子嗣各继承其功劳爵位。这件事可以与列侯商定之后上报。”
丞相陈平接旨后,依照吕太后意愿,就列侯排序的问题与王陵、周勃、郦商、灌婴等大臣商议,最终按照功劳大小列定功臣列侯的位次。
这件事过后,由于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白马盟约,吕太后非常不高兴,心生一计,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让王陵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丞相一职。
王陵当然知道吕太后的意图,索性也不去当什么太傅,只接以生病为由请辞,从此闭门在家拒不上朝。
于是,吕太后就升陈平为右丞相,让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
陈平、周勃也只好顺从。
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汉初的前三位丞相,相继离世。
审食其虽然被任命为左丞相,但根本就不是丞相的料,也不懂得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像个郎中令。
但吕太后却不管这些,经常与审食其商议决断大事,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审食其才能决定。
吕太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但吕太后至此已经牢牢把握了军权和宫廷的控制权,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
吕雉随后追封他已故的两个哥哥,大哥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为封立诸吕为王的开端。
随后,吕太后又封自己的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
又将吕禄的女儿嫁给高祖之孙、齐王刘肥的次子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吕台去世后,封其子吕嘉代吕台为吕王。吕后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太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少帝刘恭略微懂事了,偶然听说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自己并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这小孩就口出怨言,说道:
“太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却把我说成是皇后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长大成人后我就报仇。”
这话传到吕太后耳中后,担心少帝将来作乱,于是废了刘恭的帝位,并暗中杀害,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
至此,朝廷实权完全掌握在吕太后手里。
吕太后对张良曾设“商山四皓”之计,保护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
惠帝在位时,吕太后曾经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
张良此时,已经无意于功名,只推说自己追随赤松子游,一心向道。
吕太后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说道: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并劝张良喝美酒,吃了一顿山珍海味。
张良不好推辞,只好随意,结果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身体倒不如以前了。
其实,作为肱股之臣,张良帮助高祖灭了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的帝业以后,张良彻底想通了。
虽然张良为曾经五世为相的韩复了仇,但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博浪沙时的情怀。
经过始皇的统一后,又目睹了诸侯之间的征战,张良意识到,天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诸侯争霸、连年战乱、民无宁日了。一个统一的江山,有利于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
但当张良又看到高祖当了皇帝后,让自己的亲族都封了官掌了权,而对于那些曾经跟他出生人死、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心生疑忌、不为重用,说贬就贬,说杀就杀,这才理解了为什么老子、庄子等,胸有奇才却不争名利、淡泊于世外。
在高祖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高祖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这在所有功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张良辞让,只肯请封他一开始与高祖相遇的留地,高祖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韩国被灭,家道沦落后沦为布衣,现在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朝廷日益巩固,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也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得以实现。
尤其是,张良目睹了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张良出于大智慧,不去争取该得的利益,更担心不知何时,触碰到帝王脖子底下那块逆鳞,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作为高祖重要的谋臣,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既不贪恋荣华富贵,也不沉迷于争夺权力。
张良的外表看起来像“好妇人”,文质彬彬,像个柔弱的人,但他的心中却藏着天下。
张良对高祖忠心耿耿,而高祖有了张良在身边出谋划策,如鱼得水。
而作为韩相之子的张良,心中一直装着国家被灭亡的仇恨,也正是因为年少时就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家族衰败,张良才在功成名就后,活得更加通透。
高祖在世之时,张良一直辅佐着他成就建国大业,而在高祖驾崩前后,正是宫廷权利争斗激烈的时候,张良并不想卷入其中。
为此,张良选择了明哲保身。三年不吃五谷,五年不出门,企图在乱世当中,用自己最为擅长的谋略,赢得自己晚年的平安。
所以,面对吕太后的邀请,张良内心是拒绝的,因为他深知吕太后的为人,但又不便当面拒绝,便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
吕太后不便逼得太紧,便答应了。
以张良的精明洞达,他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宗亲,必将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
果然,在张良走后,吕太后将戚夫人及其幼子残忍杀害。而心存仁厚的刘盈看到吕太后如此残忍的行为,郁郁而终。
于是,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张良本来可以拥有无限的荣华富贵,但他都一一的放弃了,选择了清闲的度过自己的晚年。
张良回去后就离开长安,在人间“蒸发”了。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高祖对张良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好友,也是同出于赤松子一师的师兄弟陈平评价道:
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周、总、理: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最后用北宋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诗,来对留侯张良做一概括: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第476章 将相和谐
朝廷上,吕太后专权称制,功臣良相纷纷辞世,很多明智的大臣,也选择了退隐。
陆贾就是其中的一位。
见吕太后封吕姓诸人为王,又担心祸及自己,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回好畤乡下安家落户。
陆贾这个人在如何对待财产和儿女养老的事情上,在两千年前,就为后世人做出了精彩的示范。
他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有余,陆贾便将这些钱,平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
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
陆贾告诉那五个儿子,自己在他们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哪个儿子就可以得到他的这些随身的侍从和钱财之物。
由于陆贾还经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个儿子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这样一来,每个儿子家里,都像祖宗一样供着他,使他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在这些大臣们中,陆贾和陈平很要好,平时也经常往来。
吕太后掌权后,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劫持少帝,有篡夺刘氏天下之嫌,对此,陈平很担忧,但力所不及,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
陆贾知道老朋友在想什么。
这一天,陆贾前去陈平府上。
由于陈府上下,都知道两人要好,陆贾轻车熟路,没经通报就直接走进内室。
陈平在书案前,正凝神沉思,没察觉到陆贾进来了。
陆贾在陈平的侧后,站立良久,见陈平时而摇头,时而皱眉,心事重重。
陆贾开口道:“丞相莫非是担心刘氏江山么?”
陈平冷不丁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
回头一看,见是好朋友陆贾,连忙让座。
说道:“你这夫子,怎么不声不吭地就溜进来了,万一你要是刺客的话,我这把骨头不就交给你了么?”
陆贾笑道:“如果丞相被刺杀了,那刘氏的江山,可就真的属于吕氏了。”
陈平赶忙嘘了一声。四下看了看,见周围没有仆人的身影,才放下心来应道:
“夫子何出此言呢?”
陆贾看着陈平